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uzhe (风之舞 舞之韵), 信区: Art
标  题: 中国电影的发展与曲折-悲愤的控诉与强烈的反抗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Oct 30 09:44:38 2002), 站内信件

当中国电影艺术家一步跨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时候,他们忘不了旧社会所经
历所目睹的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忘不了他们的反抗与呻吟。新的感受使他们产生
强烈的创作冲动,使之在这个时期涌现了一批悲愤控诉旧社会的优秀作品。特别是
根据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鲁迅、茅盾、柔石等人的作品改编的影片,更有其感人
的思想、艺术魅力。

    王滨、水华导演的《白毛女》与桑弧导演的《祝福》是这类作品的突出代表作
。《白毛女》取材于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影片讲述佃户
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恶霸地主黄世仁想霸占喜儿,在除夕之夜强迫杨白劳
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喜儿与同村青年
农民大春相爱,大春救喜儿未成,投奔红军。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
发全白。两年后,大春随部队回乡,找到喜儿,伸冤报仇。两人结婚,过着翻身幸
福的生活。这部影片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生活,
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喜儿不仅是旧社会苦难
压迫的承受者,也是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者。影片从整体构思到艺术形式都具
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它以比兴手法,结合蒙太奇的运用,情绪的对照及情节的呼应
,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白毛女》剧照


《白毛女》是新中国电影探寻民族风格的重要作品,于1951年获第6届卡罗维·发
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国内首轮观众即达600余万。五十年代这部影片先后在
30多个国家、地区映出。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他的《电影艺术史》中,
给《白毛女》以很高评价。
     《祝福》是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
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的典型。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
,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岐视和虐待。很快她又被抢走,卖到贺家
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她“顺从”了,很快有了儿子阿毛。然而,命
运多变。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
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
赎罪”。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
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倒毙街头。影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的劳
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
    影片结构严谨,笔触深沉,既保持了鲁迅作品中的冷峻、凝重的艺术风格和悲
剧气氛,又突出了许多电影特点。比如,注重运用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刻画人物
;以视觉形象为主简洁明了地揭示人物性格;增加的祥林嫂砍门槛等戏具有再创作
的意义。这部影片在1957年荣获第1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58年又
在墨西哥国际电影节获银帽奖。
    中国电影艺术家这一题材的作品涉及到旧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农村到
城市,从农民、工人到知识分子、小工商业经营者,甚至巡警、演员、农奴等底层
人士,全方位地描绘了一幅旧社会人生的真实画图。
    水华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林家铺子》,写的是三十年代初江南小镇
上一家小商铺的命运和小工商业经营者林老板的命运。这家商铺的最后倒闭和林老
板的最终出走,实际上概括了当时处于风雨飘摆之中的中国整个民族工商业的悲惨
境地。该片于1983年在萄葡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上获评委奖,并以
13部影片中唯一的一部中国片而列入1986年在香港举办的“世界经典影片展”。石
挥导演的《我这一辈子》表现的是一个巡警的悲苦一生。影片以主人公“我”晚年
对往事的回忆作为故事的引线,以纵的历史和“我”的思想发展为经,以清末至解
放前夕近50年间
的几个历史横断面为纬,经纬交织,编织出一幅幅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社会透视广
阔度的、饱含世态炎凉人间辛酸的风情画。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在揭示旧社会
的黑暗主题时,选用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春花与月红原是一对充满着阶级友情的越
剧姐妹,在旧社会的残酷重压下,春花逐渐觉醒、成熟,月红却日渐堕落,险遭旧
社会吞噬。影片一方面新颖独到地写了姐妹间的悲欢离合和性格冲突,另一方面,
以“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还有台”的富有人生哲理的课题,生动地展现了旧
社会艺人在“人生大舞台”的悲惨遭遇,以及旧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对艺术和艺
术家的残害。该片艺术风格朴素,淡雅,情真意切,先后获英国第24届伦敦国际电
影节英国电影学

会年度奖等多项国际奖。李俊导演的《农奴》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
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影片以强巴一家的血泪史为主线,揭露了西藏农奴制的野
蛮、残酷和封建农奴主的累累罪行。本片剧作融纪录与故事、诗与剧为一体,导演
风格凝重、简炼、深沉、含蓄,摄影的长镜头描述和光影的象征性造型颇具艺术表
现力。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在旧中国,知识分子也同其他劳动人民一样,遭受欺压。不少影片将镜头对准了知
识分子在旧社会走过的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早春二月》、《青春之歌》、《聂
耳》是这类题材影片的突出代表。谢铁骊导演、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的的《
早春二月》对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肖涧秋在寻找出路过程中的苦闷、忧愁、踯躅、
彷徨和寻求真理不得而又不甘苟且偷生、随波逐流的心态与行为作了深切细腻的刻
划。影片中肖涧秋出于人道主义,同情与资助贫穷的寡妇文嫂,这一行动不仅不能
救文嫂,反而导致文嫂受诽谤、攻击,被迫投河自尽。肖涧秋最后只好无奈出走。
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现了旧社会、旧礼教的残酷无情和知识分子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
无能为力。该片
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崔嵬、陈怀皑导演、根
据杨沫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青春之歌》讲述的也是旧社会中知识分子思想的艰难
蜕变过程。小学教师林道静因封建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由于摆脱不了黑暗势力,
以致绝望而欲投河自杀。后来,她终于在残酷的斗争现实和以江华、卢嘉川为代表
的共产党人的教育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郑君里导演的《聂耳》是一部表现人民
音乐家生涯的人物传记片。在中华民族患难深重、危机四伏的年代,聂耳有过苦闷
和彷徨,也受过生活的煎熬和失业的威胁,最后,他终于投入到波澜壮阔的民族解
放运动之中,以他的热情与才华,谱写出了一曲气壮山河的中华民族求生存、求解
放的不朽歌曲。聂耳的成长道路表现了一代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旧社会中走过的
历程。这部影片在1960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人物传记
片奖。
    在描绘旧社会苦难人生时,相当一部分作品突出了人民的斗争与反抗。金山导
演的《风暴》是新中国第一部表现工人运动的影片,它成功地再现了1923年京汉铁
路工人“二七”大罢工这一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场景,歌颂了以林祥谦、施洋
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工人阶级向旧势力进行殊死搏头的英雄气概。崔嵬导演并
主演、根据梁斌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红旗谱》与夏衍编剧、水华导演的《革命家
庭》,在悲愤地控诉旧社会的同时,着力表现了人民在黑夜中的奋起。前者塑造的
朱老巩、朱老忠父子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农民英雄。他们与地主冯老池的艰苦卓绝的
斗争集中展现了三十年代我国北方农村难以调和的阶级矛盾;后者描写大革命年代
,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周莲,丈夫为革命英勇牺牲,儿子也献身革命,自己逐渐成
长为坚强的共产党员的过程,整部影片充满激昂、悲怆的情感力量。

--
彩虹之美,在于多色共存。
人生之美,在于多人共荣。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4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