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uzhe (风之舞 舞之韵), 信区: Art
标  题: 中国电影的探索与前进-现实题材影片的丰收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Oct 30 14:11:59 2002), 站内信件

从1977年到1997年,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不平凡的20年。这20年,中国影坛从封闭
走向开放。中国电影艺术家思想解放,观念不断更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方针得到了真正的贯彻。从现实题材影片到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从人物传记影片到
儿童影片、美术影片,一批不同类型、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作品,纷纷出现于银
幕,使中国电影创作形成了全新的格局。这20年,还是人才辈出的20年。老一代艺
术家重新焕发青春,中年创作人员走向成熟,青年一代电影人才的崛起为影坛增添
了新的活力。老、中、青三代,竞相探索、创新。这20年,中国电影创作与电影事
业出现了中国电影史上从未达到过的繁荣兴旺的局面。

    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是这一时期故事片创作中最活跃、最有成就的领域。这20年
,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些作品正是这场变革的真实纪录。它们也从不同
侧面反映了这场伟大的变革在人民群众生活中激起的巨大反响。
    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开始于“文革”结束之后。因此,回顾历史的曲折,反
思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反映人民坚定信念的作品成了中国艺术家首选的主
题。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是《天云山传奇》和《巴山夜雨》。

    另外值得一提的反思历史之作有张其、李亚林导演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它通过4个农村妇女的遭遇,揭示了不幸爱情与婚姻的根源,在于“左”的路线和
农村经济政策的失误所造成贫穷、落后、愚昧,旨意深刻。该片获文化部1981年优
秀影片奖。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从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后十几
年命运的升沉变迁,从他们的个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异化,来探讨极左思想的
渊源,来反思民族的历史。该片荣获1987年第7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
奖,及捷克斯洛伐克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等国际奖。
这一时期,许多中国电影艺术家一边对一个有作为的民族所经历的曲折与灾难进行
反思,一边将镜头对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批针砭时弊、揭示矛盾的作品迅速
涌上了银幕。
    丛连文、陆小雅导演的《法庭内外》是最早出现的针砭时弊之作。这部影片的
中心事件是对一桩车祸肇事案的审理。女法官尚勤秉公执法时,遇到了种种压力,
因为肇事者是一位老首长的儿子。影片借此展现了社会主义法制与封建特权观念之
间的矛盾。在塑造尚勤这样勇于与封建特权作斗争、刚直不阿的优秀法官的同时,
揭示了掩藏在革命面纱下面还在发霉的灵魂。该片获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


    郑洞天导演的《邻居》直接触及的是当今最为敏感的住房问题。围绕着人们盼
房子、奔房子、让房子,影片十分真实地揭露了各种社会弊端,鞭挞了不正之风,
呼唤干部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优良传统。影片获1982年第2届金鸡奖最佳故事
片奖,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
    王启明、孙羽导演的《人到中年》借陆文婷的形象塑造,通过描述她的处境与
遭遇,向社会提出了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价值和作用这一重大主题。陆文婷是个医
生,医德高,医术精,为解除病人的痛苦而倾注全部心血;同时,她家务拖累重,
住房条件差,待遇菲薄。她长期地“超负荷运转”,却从不怨天尤人,甚至在心力
交瘁、生命垂危之际,还在真诚地自我谴责。
     陆文婷的命运实际上概括了中国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命运,她的信念与追求
也体现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影片用“含泪的赞颂”,发出震撼心灵的
呐喊。影片同时获得1983年第3届金鸡奖和第6 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何群导演的《凤凰琴》极为真实地再现了山区民办教师的艰难处境。既使人们
深切地感受到忍受着困乏的物质条件而献身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民办教师的崇高,更
使我们感到在教育战线存在的诸多问题:资金匮乏,投入太少,弄虚作假,人才断
层,不正之风严重。影片唤起了人们对改善现状的思考。该片获1993年第13届金鸡
奖最佳故事片奖。
    雷献禾、康宁导演的《离开雷锋的日子》成为1997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座率最高
的影片之一。这部影片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在于它并没有像以往同类影片
一样单纯地去写好人好事,而是敢于正视矛盾,勇敢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
的违背雷锋精神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和明哲保身等负面现象,同时又大胆通过雷
锋战友乔安山几十年学雷锋的命运的起伏表达人民大众对雷锋、对真善美的呼唤。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特点,是改革,改革的大潮漫过城市、农村。一批锐
意革新的先进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电影艺术家在将镜头对准现实生活时,毫无疑
问,抒写改革大潮对旧生活的冲刷,揭示改革面临的阻碍,描写改革者的喜怒哀乐
,反映改革给不同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带来的影响与变化,便成了捕捉的焦点

    第一批写改革的影片是通过塑造大刀阔斧的改革英雄,借助于写某桩人事的更
迭,某项产品的试制,某项工程的建设,来论证改革势在必行的。这批影片中以文
彦导演的《血,总是热的》最为成功。它写凤凰丝织厂厂长罗心刚为了增加产品在
市场的竞争力,决心迅速改变产品结构,结果却阻力重重。尤其是来自旧体制的阻
力竟是不可突破的。他最后被迫离开了工厂。作品在表现改革者振兴工厂的激情以
及不能实现目的时内心的痛苦,都极为感人。类似的影片还有《代理市长》、《在
被告后面》等。

    到董克娜导演的《相思女子客店》,改革题材影片开始从“事件模式”中解脱
出来,着意于通过变革时期人们的心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来开掘改革
必然带动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主题。颜学恕导演的《野山》是最成功的一部。影片
以静思默观的态度,将秦岭深处一个叫鸡窝洼的旯旮里2户人家、4个农民之间的曲
折悲欢,呈现于银幕。这两个家庭在农村改革生活的冲击下,经过一番奇妙的变化
,重新组合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影片不是从几句豪言壮语上,而是从生活的
深层表现出改革势在必行。这部影片以其对改革现实独特的表现手法广受称赞,获
广电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等多项国内、外奖项。

    吴天明导演的《人生》、胡炳榴导演的《乡音》、黄健中导演的《过年》和谢
飞导演的《香魂女》将电影反映改革的思路又拓宽了许多许多。它们看似和“改革
”无关,但较之一般“改革题材”作品更有其深刻之处。
    《人生》的意义在于它塑造了高加林这个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当代中国农村富
有历史深度的青年形象。他的命运的沉浮,爱情的沉浮,反映了中国社会现实的某
种必然。影片借此深入探讨了青年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在社会中寻找自身发展、自
身价值的问题。

     《乡音》相当单纯地描写了一个农家的日常生活。一对夫妇,两个孩子。丈
夫宋木生终日摆渡,妻子陶春操持家务。木生老实忠厚,陶春善良温存。他们生活
宁静,为村人们赞赏。这部影片的认识价值是通过描写陶春对丈夫的无条件依附,
批判了中国千百年来形成了巨大历史惰性。陶春事无巨细对丈夫,永远说一句“我
随你”,说明封建伦理道德如何顽强地在新一代妇女身上延续。影片借陶春最后身
患绝症来隐喻这样的家庭在变革生活激流冲刷下的断裂,用火车的嘶鸣盖过山村独
轮车的吱吱声,象征现代文明必将取代封建的蒙昧与落后。编导的寓意可谓隽永深
长。
     《过年》以春节为背景,描写了大年初一发生在程家的琐事。程家,13口人,
有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店员、干部,上到高干的女儿,下到平民百姓。他们
各自带来自己那个阶层的丰富信息,按照自己的思想、行为逻辑编织着这个家庭。
本来是喜气洋洋的过年团聚,结果,却大打出手,闹得不欢而散。影片真实地展现
了商品经济进入中国家庭后所引发的矛盾和震荡,其可贵之处是给人一种思考:当
人们逐步拥有华屋、锦衣、美食时,还有没有比这些身外之物更重要的东西?

    《香魂女》写了两个女人。女主角香二嫂既令人同情赞赏又使人憎恶。她幼年
家贫,7岁被卖,做了童养媳。13岁被迫圆房,嫁给瘸腿的酒鬼丈夫。在家庭中,
她仅仅是一部赚钱的机器和被人泄欲的工具,只有在偷偷与司机任忠实幽会时,才
有些微的快乐。她精明能干,在改革大潮中,竟能把一座位于偏辟的香淀湖畔的小
香油坊经营得遐迩闻名。然而,时隔20多年,她利用金钱的力量又亲手制造了另一
桩悲剧,为自己犯癫痫病的智力不全的儿子买来一个贤慧媳妇。这个媳妇叫环环。
她善良、文静、勤快,是个不幸而可悲的人物。她的不幸在于为帮助父母还清欠款
,成了愚昧、荒谬的婚姻的牺牲品,她的可悲在于她从未想到过要与命运抗争。这
部影片将香二嫂、环环这两个活生生的人物置于改革、开放的农村生活背景中,让
她们的个性、心理、行为方式与时代社会发生猛烈的摩擦、碰撞,让我们去思考金
钱与人生、精神与物质、人自身的解放等诸多问题。
    《人生》获1985年第8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乡音》获1984年第4届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奖,《过年》、《香魂女》分别获1991年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199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它们把中国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引向了进一步的深
入。





--
酒精的麻醉  沉沦
疯癫的周围

想换回一些安慰
黑暗中的舞者
月之舞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4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