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uzhe (风之舞 舞之韵), 信区: Art
标  题: 中国电影的探索与前进-多元化的艺术探索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Oct 30 14:17:00 2002), 站内信件


    自1979年开始,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带来的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电影家意识到
,中国电影同世界电影艺术的距离增大了。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更新创作观念,
丰富电影语言。于是,向电影本体探索,追求电影观念的进化与电影语言手段的完
善,成了这一时期影片创作明显的艺术特征。
中国电影家最初的探索是从改变常规的叙述形态,追求影象语言的新异开始的。滕
文骥导演的《生活的颤音》和杨延晋导演的《苦恼人的笑》首开其端。前者是以
1976年悼念周恩来总理为背景,描写人民群众与“四人帮”走卒作斗争的故事。影
片没有繁复的戏剧结构,编剧将剧情的发展和小提琴协奏曲有机结合在一起,音乐
成为推动剧情、刻画人物性格、传达感情的重要手段。后者同样追求一种新颖的叙
述手法。它以主人公在政治高压下的内心冲突和情绪错乱来构建影片的结构流程,
还运用升格、降格、停拍、多画面镜头、声画分离等手法来丰富表现力。这两部影
片均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它们与前面介绍的《小花》成为这一时期最先具
有探索意义的电影作品。
    其后崛起的是中国电影家以纪实美学为追求目标的电影探索。它是对电影形式
探索的一种推进。中国电影对纪实性的追求,最初较多的是体现在技巧意义上的变
革,主要特点是运用长镜头、实景拍摄、自然光效和生活化表演等手段来再现生活
。《邻居》中烟熏火燎、极具生活实感的走廊、厨房等环境的营造,《见习律师》
中实景拍摄的长镜头运用,《沙鸥》中非职业演员的本色表演,都给人以耳目一新
的感受。之后,电影纪实性的追求,逐步在结构上演化为一种非戏剧化的散文电影
。这类电影采用多层次、多角度、多主题的叙述方法,追求一种紧贴生活的艺术效
果。

    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它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
改编,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的眼光,去展示二十年代旧北京的社会,展示当年那
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
的结构方式,串连起三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
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
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同时,影片又辅之以舒缓的
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
淡泊、简约的意境。影片获1983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
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等多项国际奖。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一批青年导演脱颖而出,他们以新奇独特的处女作树起
了新的美学旗帜。在他们的作品中,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成熟的影像意识是最突出的
标志。他们把镜头结构与构图、光线、色彩、音响、节奏的不同效果融为一体,以
强烈的视听感染作用来表达作品的主题。这批新颖的作品被称为“探索电影”。
张军钊导演的《一个和八个》取材于郭小川的长诗,讲述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一
位八路军指导员因叛徒诬陷蒙受冤屈,与八个罪犯关在一起,随时可能被处死。但
他不考虑个人生死,继续宣传抗日救国,使大多数罪犯转变,最后投身于抗日洪流
之中。编导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题材处理上,他将八名罪犯从陪衬地位推到主角地
位,着力进行群象刻画。战争在影片中是一种背景,突出的是战争环境中的人,他
们的心灵的撞击和关系的演变。在拍摄上,有意造成画面不平衡,从而构成一种内
在的紧张感,常用大反差的光线和黑白对比的版画式色彩,以表现人物雕塑般的力
度与沉重感。
    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讲述抗战期间,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
区采风,寄宿一贫苦的农家。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收了一个年龄比她
大很多的男人的彩礼,订了娃娃亲。顾青带来的新生活信息,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
憬。这种憧憬,使她最终逃出夫家,夜渡黄河,投奔八路军。《黄土地》的成功在
于它仅仅把故事当作外壳,它通过超时空的开拓,抒发了作者对土地、对人民的赤
子之情。影片中许多非情节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广阔天垠、气势磅礴的黄土地,
安详博大、气象万千的黄河形象,甚至许多风俗民风的描写,例如鼓乐齐鸣的迎亲
队伍,150人组成的腰鼓阵,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场面,都和人物紧紧结合在一起,
成为整个银幕形象的重要构成。影片在摄影、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也出了大格
,然又无不内蕴深意。《黄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
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
,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影片获1985年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获1985年瑞士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等6项国际奖。
    这时期被称为“探索电影”的还有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吴子牛导演的《
喋血黑谷》、田壮壮导演的《猎场扎撒》、《盗马贼》等。

    在此同时,一批中年导演也在不断探索。如黄健中继《小花》之后拍出的《良
家妇女》,以其独特的视点将一个“大媳妇、小女婿”的古老故事作了超越时空的
开掘,从而概括了数千年来华夏女子的悲惨命运,对人性探索达到相当深度。影片
获1987年印度第8届国际电影节国际评论家奖等6项国际奖。黄蜀芹的《人 鬼 情》
以虚实结合的形式描绘一位戏曲女演员坎坷的一生。其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相交叉
的表现手法,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境界。影片获巴西第5届里约国际影视录像最佳奖
——金鸡奖。

    张暖忻导演的《青春祭》捕捉了一位女知识青年在动乱年代插队傣乡时身临目
击的如梦似幻的画面。影片像一首散文诗,表达了主人公对异域风光、傣乡民俗的
直接的原初感受,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陆小雅的《红衣少女》的艺术新意,在于
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刻画了一个独立不羁的中学生安然的形象,她童心未泯
,以真诚的目光探究生活,探究世界,象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社会,显现出生活
中的美与丑。该片获1991年金鸡奖特别奖、第15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到八十年代末期以后,中国电影市场的急剧变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
”难以为继。中国的中、青年导演在艺术追求上走向分化。吴天明继续在现实主义
道路上探索。他拍出的《老井》,从表层看讲述的是八十年代初太行山深处农村青
年孙旺泉带领材人打井的故事。然而打井总体上是一种象征。祖祖辈辈打井不止,
死伤无数,但仍锲而不舍,体现了一种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形象:原始,落后
,顽强,坚韧,具有无坚不摧的生命力。影片先后获1988年第8届金鸡奖最佳故事
片奖、日本东京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将等多项国内外奖项。部分导演拍出了探
索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影片。其中,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张艺谋导演的《
红高粱》是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前者讲述的是一个颇带荒诞色彩的故事:丢失一
枚小小的棋子——黑炮,竟在矿山公司卷起一场漩涡,一位平时不为人注目的工程
师被卷到漩涡中心,成为领导、群众,甚至公安局严密注意的对象。最终,黑炮回
来了,大家虚惊一场,但国家却损失了上百万。


影片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故事本身。它揭示的不仅是对人的信任问题,创作者借助这
一故事,挖掘了多年来社会生活中延续下来的历史阴影,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习
惯性的落后和封建的心理。黄建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样式,荒诞与现实的结合,表
现与再现的结合。影片在形式上又吸收了现代主义手法,带有“黑色幽默”的味道
,因而收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影片获1985年广电部优秀故事片奖。后者以崭
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
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
;大爱大恨,大生大死。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电影语言又是“探索
片”所固有的。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
觉形象,生动,浓烈。影片获1988年第8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获1988年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奖,获1988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等8项国际奖。
    另一部分导演开始从事拍摄新颖娱乐影片的尝试。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张子恩导
演的《神鞭》和周晓文导演的《最后的疯狂》。前者,从外观而言完全是一部武术
片,然而影片通过描写主人公舞辫、护辫、掉辫,继而割辫的痛苦经历把握了向上
的民族精神。它反思历史,讽刺神功,既荒诞又真实,既喜闹又悲壮,既明快又深
沉。影片做到了可看性、戏剧性和思想、哲理、美学价值比较完美的结合,成为当
年度中国票房最高的影片之一。后者是一部惊险片,讲述的是公安人员擒获杀人犯
的故事。影片在解决惊险片的假定性与真实性上有新的进展。在强化悬念、刻划人
物性格的复杂性、引进喜剧因素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影片获1988年第8届惊险影
片特别奖。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家的艺术探索更趋多元化。张艺谋拍出了完整纪实风
格的《秋菊打官司》。影片借一个“民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强
、自信,赞颂了法制观念的觉醒。影片获1993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94年百花
奖最佳故事片奖,并获意大利第1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等3项国际奖。陈凯歌拍
出大异于以往风格的《霸王别姬》。影片借助于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
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影片因其娴熟
的艺术技巧及内蕴的丰厚的东方化的人文主题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
大奖等8项国际奖。周晓文拍出农村生活片《二嫫》。影片塑造了一个在贫困与性
的双重压力下固执地去求生存的新型女性。影片因其达到生活与人物性格刻画的双
重真实获1994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对外合拍片奖,并获瑞士第41届洛迦诺国际电
影节评委会奖等4项国际奖。

黄建新拍出了颇具反讽意义的《背靠背,脸对脸》。影片通过一个县文化馆中人与
人之间的日常交往和生活碰撞,揭示旧的人身依附和官本位的文化心理如何吞噬人
,扭曲人,呼唤新的处世观念的到来。谢飞拍出以草原为背景的《黑骏马》。影片
是一首普通人美好心灵的颂歌。它以草原的纯朴气息、低婉而忧伤的抒情色彩,以
及内蕴的人类对真善美永恒追求的主题而获1995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艺术节最佳导
演奖、最佳艺术奖。姜文拍出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是一部以“文革”为背景
,描写一伙少年青春和成长的影片,以其浓烈的个性色彩和怀旧的温馨感、松驰和
幽默感,获得很高的上座率。该片入围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男主角夏雨获最
佳男主角奖。年轻的女导演宁瀛拍出以退休工人为主角的《找乐》。影片以一种白
描式的纪实手法展示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洋溢着的人道主义精神,犹如一首抑扬有致的生命之歌,唱出了对岁月的依恋。
影片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新人奖等8项国际奖。吴天明导演的《变脸》展
示的是年逾花甲的江湖艺人与8岁女孩在浪迹江湖的卖艺生涯中情感的沟通与交融
过程。影片荣获1997年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奖;获16届金鸡奖最
佳合拍片奖。

     胡雪桦导演的《兰陵王》是一部追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投资电影,在洛
杉矶第2届桑塔克拉里德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外语片奖。这一时期,中国电影艺术
家对名著的改编也在不断探索。其中的优秀之作,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电
影化的再创造。最为突出的作品为凌子风导演、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的《骆驼祥子
》。这部影片既忠于原著,又有导演的个性特点。在祥子、虎妞这几个人物的处理
上,导演熔铸了自己的理解。影片在环境造型、演员表演等方面,则较好地体现了
原作浓厚的北京味。影片获1983年第3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83年第6届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奖。

另一部值得一提的为谢铁骊导演的6部8集系列故事片《红楼梦》。《红楼梦》是中
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这部巨作已被中国艺术家多次以多种形式搬上银幕,相比之
下,谢铁骊的这次尝试最为成功。导演手法细腻,熔现实、虚幻于一炉,见典雅、
豪放于一色,称得上是改编之作的巨制。谢铁骊由此而荣获1990年第10届中国电影
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此外,桑弧导演、改编自茅盾同名小说的《子夜》,水华导演、改编自鲁迅同
名小说的《伤逝》,谢飞导演、改编自沈从文小说《萧萧》的影片《湘女萧萧》,
谢铁骊导演、改编自张天翼同名小说的影片《包氏父子》,谢添导演、改编自老舍
同名话剧的《茶馆》,也各有其特色,显示了创作者对于名著改编的艺术追求。
    此外,这一时期,中国电影艺术家对喜剧片、惊险片、武术片等诸多样式,也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喜剧片,在继承、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涌
现了象丛连文导演的《小巷名流》,徐苏灵导演的《月亮湾的笑声》,赵焕章导演
的《喜盈门》,张建亚导演的《三毛从军记》,以及张刚导演的《夫唱妻和》,王
秉林导演的《斗鸡》等不同风格的作品。
    中国电影艺术家不懈的探索,为中国电影进军世界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
生活也许并不是生活.
我也许也并不是真正的我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4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