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uzhe (风之舞 舞之韵), 信区: Art
标  题: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蓬勃发展的电视连续剧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Oct 30 14:31:04 2002), 站内信件


    在中国,电视连续剧起步只有10多年的历史,然而,这一艺术品种以其自身的
审美优势,借助于中国社会改革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迅速腾飞,从无到有,一
跃成为电视剧的主力军。
中国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是中央电视台于1980年摄制的《敌营十八年》,写的是中
国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地下工作中的高风亮节。由于剧本脱离生活,拍摄又缺少经
验,反映平平。接着,山东电视台推出《武松》,获好评,成为中国电视连续剧第
一部成功之作。
    八十年代初期,电视连续剧从总体水平看,属于初创期,质量不高,但也出现
了几部很有影响的作品,它们是:《蹉跎岁月》、《赤橙黄绿青蓝紫》、《鲁迅》

    《蹉跎岁月》以“文革”期间下放到贵州的上海知识青年柯碧舟的命运为主线
,通过他因出身不好,遭到岐视,从自卑、消沉到觉醒、振作、奋进的过程,深刻
地表现了一代青年的苦闷与追求。

    《赤橙黄绿青蓝紫》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八十年代青年的思想风貌,将青年一
代怎样看待人生的严肃课题提到人们面前,尤其是通过对刘思佳性格的刻划褒贬,
提出尊重人的个性色彩,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层次。
    《鲁迅》是我国第一部传记体的电视连续剧。该剧以鲁迅祖父入狱为背景,以
鲁迅父亲病重到死以及亲属逼分家产为主线,再现了鲁迅的少年时代。编导在处理
传记性与故事性的关系时,以传记性为基础,凡属重大事件事事有据,同时又特别
注意挖掘素材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都恰到好处。作品为传记性
电视连续剧的创作提供了新鲜经验。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电视连续剧进入蓬勃发展
时期。
    从1985年到1989年5年中,电视连续剧的产量猛增了10倍。

    28集长篇连续剧《四世同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发展进入一个新
的时期。它忠于老舍原著,镜头始终对准普通的劳动人民,满腔热血地揭示他们的
疾苦,同情他们的命运,并为他们悲惨的生活处境伸冤、呐喊;不仅表现了中华民
族的铮铮铁骨、凛然正气、爱国主义精神,也揭露了某些人在敌人残暴面前的投降
与堕落,民族性格迅速形成的裂变。作品在将文学形象转变为屏幕形象时,努力体
现老舍原作中的地方特色、北京风味,终于成就为一部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

    紧接着又有3部作品引起轰动:《寻找回来的世界》以充满诗意的风格表现了
工读学校的老师们以满腔的爱心对失足孩子的关心、教育与挽救;《努儿哈赤》以
宏阔的场景、史诗般的气质,塑造了16世纪女真族英雄努尔哈赤的形象。该剧不仅
以人物形象的血肉丰满、富有历史内涵,取得了包括“最苛刻的历史学家在内的所
有观众的认可”,也以导演在剧中大胆使用两极镜头组接画面,拓展了电视镜头的
摄影视野而为人称道;《雪野》描写一位名叫吴秋秀的北方农村妇女同包括前夫在
内的5个男人的感情纠葛和兴家立业、开拓进取的风貌。作品以丰富的容量、复杂
的性格,以及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美、风情美吸引了观众。
    这个时期激起社会极大反响的作品为《新星》和《红楼梦》。
    《新星》根据柯云路同名小说改编,以一个县为背景,浓缩了1982年中国农村
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斗争的社会生活。作品保持了原著锋芒毕露的锐气、气势和昂扬
的基调,抨击腐败,呼唤改革,通过不同人物的众生相和美、丑的对比,提出了诸
多社会问题,逼人思考。《新星》以其振聋发聩的主题和对生活的贴近,赢得了前
所未有的反响和收视率。
    《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以37集的宏大规模将中国古典小说的稀世巨著搬上屏幕
。电视连续剧充分发挥了电视艺术熔视听于一炉,以及容量大、剪裁自由等长处,
使广大观众第一次得窥巨著的全貌,领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该剧的播出是《红楼

梦》小说问世以来一次最大的普及。同时,作品在改编时,编导者以“忠于原著、
重视续作”的态度,以社会悲剧立意,并确定“流畅、深沉、精细、浑厚”的方针
,起用“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以适应原著中人物年龄要求的种种创作法则,自成
一派。从整体上来说,这部作品达到这一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

    八十年代后期,除上述剧目外,得到好评的还有《凯旋在子夜》、《严凤英》
、《末代皇帝》、《雪城》、《甄三》等。一些通俗剧、情节剧,如《包公》、《
济公》、《那五》、《西游记》、《乌龙山剿匪记》,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评论
界的重视。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电视连续剧产量出现飞跃,几乎以每年1000集的速度递增
。这个时期的电视连续剧,以其更为宽阔的目光,表现改革开放的进程,讴歌从城
市到农村,从科研、教育到卫生、体育各条战线正在努力奋进的中国人民,同时也
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名著,投向海外,投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涌现出一批各具
特色、各具风格的长篇力作。
    《中国神火》、《天梦》以“两弹”上天的壮丽历程,描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所实现的强国之梦;《出路》、《浦江叙事》、《大潮汐》表现
了国有大型企业转换机制再创辉煌的浩大气魄;《公关小姐》、《深圳人》、《情
满珠江》传达了南国改革开放的多种信息,抒写了改革人物的新的思维与新的情感
;《神禾源》、《双桥的故事》和《篱笆·女人和狗》3部曲反映了当代农民在改
革进程中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北京人在纽约》则描绘了一场充满竞争、辛酸
、冷酷的“新移民”的美国梦。除上述作品外,九十年代前期有3部连续剧以自己
独有的思想艺术力量,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它们是:《渴望》、《编辑部的
故事》和《围城》。
    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以“文革”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编织了一个发生
在北京一个四合院里的刘家和住在小洋楼里的王家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它是一部
家庭情节剧,通过刘慧芳、宋大成等主要人物刻画,塑造了中国劳动妇女善良、温
柔、刚毅、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歌颂了中国工人阶级敦厚、朴实、真诚,以他人
利益为重的优秀品质,赞扬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对人民的执着的爱。作品没有
议论与说教,以家常事、儿女情来表现生活,进行情感交流,从中寄寓中华民族的
伦理道德,体现民族的气派和民族的风格。该剧播出时,万人空巷,成为一种举国
轰动的“‘渴望’现象”。它的成功标志中国电视连续剧迈向了大众化、通俗化方
向的新阶段。

    《编辑部的故事》描写一个叫《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里,6个性格各异却
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描写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后产生
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剧中的调侃、幽默、讽刺
、戏谑,开电视系列片之先河,它的出现,拓展了我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
    《围城》根据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原著是一部社会面广
、历史感强、极富哲理性的作品。它通过一批知识分子在人生旅途中不断被围困的
面貌、命运,展现了三、四十年代丑恶、腐败的社会面
 貌,揭示了人物的纷争、孤独与摩擦。原著主题的深邃及艺术上的卓而不群,给
改编者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然而,电视连续剧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它继承了原著
的艺术风格,将解剖与批判融于幽默之中,轻松地抒写平常人生,又贯注着对人生
意味与生活真理的深刻洞察。该剧是一部少见的高品位的艺术佳作。
    这个时期电视连续剧的优秀之作还有《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巨人的握手
》、《唐明皇》、《焦裕禄》、《巾帼悲歌》等。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又涌现不少社会反响比较强烈之作:根据同名古典小说改
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历史“戏
说”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以共和国30年的历史为背景,写一代知青经历、命运
、感情的《年轮》、《孽债》,通过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普通人美好情操的《
咱爸咱妈》、《儿女情长》,为生活中的英雄塑像的《李润五》、《警官崔大庆》
、《西部警察》,针砭时弊的《苍天在上》、《英雄无悔》、《反贪局长》等。在
香港回归前夕,又有一批反映鸦片战争和香港历史变迁的连续剧推出,如《鸦片战
争演义》、《林则徐》、《香港的故事》、《大命运》、《千年等一回》等。
    中国的电视连续剧正以世所罕见的高速度蓬勃发展,迅速成长为电视剧园地里
一颗参天大树。

--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快乐的线索.
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
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
却在午夜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4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