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nlpir (regent), 信区: Art
标  题: 大海的写实与象征:由德彪西《大海》想起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Nov 22 13:28:14 2002), 站内信件

                大海的写实与象征:由德彪西《大海》想起

                         吾在宥 2002-09-13

   听德彪西的交响作品《大海》、《夜曲》和《牧神午后》,不能用古典主义或
浪漫主义的思维去听,因为它两者都不是,本质是对两者的反动。甚至,也不仅是
听,应当是“看”,用画家般的眼睛看。

   如果说音乐,尤其是交响曲是古典传统意义的抽象艺术,想必德彪西不会赞成
。印象派把古典与浪漫都当偶像给砸碎了。又如果说,艺术的“真”“善”“美”
孰者为先,是一个颇书生的无聊的理论问题,那么,印象派的答案是“真”在前,
“美”在后,“善”则不是另一回事。印象派的音乐家们“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于捉
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
、直率和毫无保留。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
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它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
、塞尚的奇特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眼精巧相对应。”(杨民望《交
响乐欣赏入门》,第362—363页)Ted Libbey著的《古典CD览赏》也说德氏:“能
够以印象派画家的眼睛看意象,处理各种乐器的音色与分量,就如画家使用颜料一
样熟练“(中译本,安徽文艺出版社版,第55页)。

   我以为,如果用一句文学修辞学上的述语说,这是一种“通感手法”,即一种
感官的感觉用另一个感官的感觉道出。这在现代诗歌中是常用的。艺术史的相通是
肯定的,可通约与不可通约同样在共同的文化文明的种类形态轨迹上运行,具体来
说总是此一时彼一时。印象派于法国,同在绘画和音乐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开现
代音乐的先河,而与之同时代的文学上的意象派,则是现代派艺术的直接来源之一
,波特莱尔、马拉美、魏尔伦、兰波、阿波利奈尔等法国诗人,为文学和音乐同时
提供了灵感和影响。德彪西,显然深受两种艺术领域的成就的启发。

   绘画之真,东西方皆然,我有时觉得印象派音乐,可以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风
格相比较。在五代画家董源的笔下,江南的山水很是水黑淋漓,浓厚和顺,笔触画
来是细密细密的,我曾经到过江浙安徽南部和黄山一带,果真是这样一种感觉,觉
得很逼真,这不是光与影的细节上的完全仿造,而是神韵与总体形态上的酷似。后
乃三峡、湖北湖南,也去了华山,北方山水在古代山水画中是高峻挺秀、云气飘渺
、仙气幽深,果其然也。德彪西的《大海》也写海的原则也是不作拙劣的模仿,而
作神态气韵上的描摹追写,在听感上让人化为视觉效果,让一个活的大海牢牢地刻
在人的脑中,这不是真的大海,不是任何一个海,包括也不是最令德彪西神往的地
中海,而是德彪西的海。是他最成熟的交响作品。
   托·斯·艾略特《荒原》中引了瓦格纳的歌剧《特利斯坦和伊索尔
德》中的台词成为诗句:

   望着光亮的中心看时,是一片寂静。
   荒凉而空虚的是那大海。

   艾略特笔下的大海是死亡之海,他在上面写道:

   你的臂膊抱满,你的头发湿漉,我说不出
   话,眼睛看不见,我既不是
   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

   这是比德彪西稍后一些的大海,精神上的空虚的生命的垂死而一无所知的人的
地狱之海。如果德彪西读到艾略特此作中的海,不知作何感受?不过,德氏《大海
》绝对是另一回事:客观的海的变化的记录,热情而缜密的记录。
   《大海》只能说是透射出他对海的迷恋向往,但音乐上他绝没有作夸张和抒情
,更不会象艾略特那样来点象征,来点形而上学的教化启示。印象派绝对拒绝这些
,客观的事物的描摹,才是他们要的。
   (一)“海上——从黎明到正午”,这是很细腻、音响效果绝佳而一气呵成之
作。开头的黎明海景非常逼真,其中的主题旋律的音调,于整个第一幅素描和第三
幅中起了很显眼的作用,色彩浓淡变化,随着黎明、日出而变动着,很动人。最后
,乐队的齐奏,无疑是太阳跃升上水面。
   (二)“浪的嬉戏”。这一章无疑最具印象派特征。笔触细腻,真是精美细致
的素描,具有很强的绘画语言效果。“这里,在无数轻快典雅的乐句中,在色彩斑
斓的和声对置下,无尽数波涛的拍溅和腾越的浪花,以及由后浪推前浪不停顿的冲
击,成为乐曲的中心;轻快的舞蹈性旋律与节奏及其诙谐性的笔法,构筑成这一印
象主义的音乐画面。”(同上书,第391页)这一节比上一节的变化更“非音乐化
”。
   (三)“风与海的对话”。我又再引《荒原》中的一段作为象征主义笔下的风
与海的诗性描述:

   风吹着很轻快,
   吹送我回家走,
   爱尔兰的小孩,
   你在哪里逗留?
   “一年前你先给我的是风信子;
   他们叫我做风信子的女郎”,
   ——可是等我们回来,晚了,从风信子的园里来,
   你的臂膊抱满,你的头发湿漉,我说不出
   话,眼睛看不见,我既不是
   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
   望着光亮的中心看时,是一片寂静。
   荒凉而空虚的是那大海。

   这也是一次风与海的对话。但是主角显然不是自然界的风与海,当然,德彪西
这作也不是纯客观的呈现,因为他不仅把自然现象拟人化,而且加入了想象与诗化
的感悟。海是变幻的,不是柔情蜜意的,它有很多时候,突然产生变化,凶猛紧迫
的。乐队在尾声时的节奏,显示了它绝不是荒凉与空虚。


   海在诗中是重要的题材。法国诗人中有极善写海者,我读过最深刻的一首是诺
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圣—琼•佩斯的代表作《海标》。那是一首散文诗,极为
雄奇壮阔,浪漫幻奇,充满哲理玄思。艾略特晚年的名作《四首四重奏》中的第三
首也专门写到海,这首名为《干燥的赛尔维吉斯》,其中的一段很漂亮:
   河流在我们之中,海洋在我们的四边;
   海洋又是大陆的边缘,那伸入海洋的
   花岗岩石,那沙滩边海浪卷起
   关于更早的和其它的造物的暗示:
   海星、寄居蟹、鲸鱼的背脊骨;
   一滩滩海水中,海洋使我们好奇地
   看到的优美的海澡和海葵。
   海洋卷起我们的损失,撕碎的大围网,
   粉碎的捕大螯虾的篓,断裂的桨,
   还有异国的死者的索具。海洋有许多声音,
   许多神和声音。
   盐在多剌的玫瑰上,
   雾在杉树里。
   海洋的嚎叫,
   海洋的呼号,是经常一起听到的
   不同的声音;索具中的哀鸣,
   海面上碎去的波涛的威逼和爱抚,
   花岗岩石牙齿中遥远的老一套,
   还有从临近的海岬上传来的悲啼的警告,
   都是海洋的声音,胸脯起伏的呻吟者
   转上归程,还有海鸥:
   在寂静的浓雾的压抑下
   钟声响亮
   计着不是我们的时间的时间,又为
   慢慢的海底巨浪掠过,较那天文钟时间
   更古老的一个时间,比那焦虑的
   妇女数着的时间更古老的一个时间,
   她们睁着眼睛躺卧,计划着未来,
   试着去拆开、解开、分开
   过去和未来,又把它们缀在一起,
   在午夜和黎明中间,那时过去尽是欺骗,
   未来没有未来,在早晨的钟点前,
   那时时间停止,而时间从不终结;
   还有那曾是而且现在也是来自开端的海底巨浪,
   钟声
   铿锵。
   (裘小龙译,此本的译本也许不是最具诗味,汤永宽先生有译,收在上海文艺
出版社版的《孤独的玫瑰》一书中。此不引用了。)

   这是第三首的第一部分的结尾。在这首诗里,艾略特是把海与河作为象征运用
的,河象征人的时间,生活的节奏,海象征着大地的时间,是客观的人类难于抗拒
的;海洋是作为更早的更多的造物的目击者而存在,它比人的创造拥有更多的尊严
和更丰富的价值,最后,自然的创造即上帝的创造和意志,必然是人的归宿。
   这首诗中的意象和节奏,在德彪西的《大海》中是有相似的再现,德彪西肯定
不接受关于海的宗教寓言。两者的不同无需多说的。德彪西和后来的艺术家们已经
有很大的隔阂,短短二三十年间,西方的古典风光不再,现代派的理念掌管了艺术
的高雅殿堂。

   我听过的《大海》,有三个演奏版(好象我老说三个版,机缘巧合而已),一
是索尔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DECCA出品,其中收有《夜曲》、《大海》
和《牧神午后》;一张是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Telarc的出品,曲
目有《大海》、《牧神午后》等;还有一张是夏尔·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
团演奏,RCA出品,里面有圣—桑的《第三交响曲》、德彪西《大海》和伊贝尔《
海港》。三张版本,均是佳作,我相对比较喜欢明希的版本,更有法国味,尤其《
大海》的第二幅演奏尤佳,明希是一代大师,极有个性气质,尤其是法国的作品,
演绎一流,从前有朋友提到他指挥的柏辽兹的《幻想》即是名盘。

   前面提到圣—琼·佩斯的《海标》,这是一篇伟大诗作,可以说在二十世
纪的诗史上,是属于顶峰性的作品。但它也是一部象征性诗作,把海作为理想的或
宗教的精神象征对象来讴歌。全诗颇长,其序曲就是一篇海的赞歌,兹引一节:
   诗用来给为大海作的朗诵伴奏,
   诗用来协助大海周围的进行曲,
   如同祭坛周围的气氛,如同悲剧第一段合唱的引力。

   这是一首不曾唱过的歌;是我们身上的大海将把它歌唱;
   大海融入我们身上,直至呼吸的起伏,
   大海在我们身上,带着它外海的柔滑声音和它在全世界没收来的凉爽。

   诗用来缓和航海旅行中值夜的激动。诗用来在海的欢乐中更好地感受的值夜。

   这是不曾梦过的海上之梦;是我们身上的大海将把它梦见;
   大海被织进我们身上,连同它深渊里的荆棘地,大海在我们身上编织它伟大的
光明时辰和它黑暗的宽大跑道


   大海啊大海!在海的汇流中,
   任何放荡,任何诞生和任何悔过,
   都存在于它泡沫的集聚和它乳液的天生智慧之中,啊!存在于它的元音——那
群圣女!那群圣女!——祝圣的沸腾之中。
   大海本身就是泡沫,宛如花团锦簇的女预言者,端坐在铁椅上……
   (管筱明译,收在《蓝色恋歌》,漓江出版社版)

   我想读着这些诗,听着德彪西的杰作,海的深层诗韵和形态,会使我们产生朝
圣一样的崇高壮观的美感和精神感召力。诗与乐,在同一个对象上表现出来的层次
色彩,丰富得醉人。成名作传世者,皆在某些层面上是革新性的,但同时又不是绝
弃传统的本质脉搏,此点德彪西、艾略特都是典型。诗与乐于近百年的结合,也是
大大地丰富了,但同时,两者的不可通约也大大增加。上面引的诗作,没有一部音
乐作品与之同道、与之结合,因为其中的境界,已经不需要音乐,它本身就是音乐
了。

--
                         -- 古典音乐台 --
    DESCRIPTION: Classical Fan     (http://192.168.6.100/)
    GENRE      : Classical
    CONNECTION : WINAMP -> Ctrl+L -> "192.168.6.100:8000"
    SAMPLING   : 256kbps 44.100kHz STEREO
                                            -- Music & English @6.100:21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6.10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