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madeus (Mozart), 信区: Art
标  题: 後現代藝術理論的特質 (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Dec 22 14:28:34 2002), 站内信件

                       後現代藝術理論的特質
                      artjeu (2002/6/3 投稿)


  後現代藝術現象的真理不在理性之中亦非在理性之外,它是一種幻覺,使人相
信身處之位置(作者)或迷失(觀者),全然無由。也唯有將自己逼入瘋狂之邊境
,合理的理由與託辭將隨著概念的退場而消失,藉由概念的退場所空下的舞台,就
是後現代藝術論述的場域。

  後現代藝術理論的特質

  「美」的死亡與藝術成為客觀的實體要求,藝術的「自明性」從現代主義藝術
蹣跚的步履中走入後現代,現代主義認為藝術品是一個「自明的」純然存在,可由
藝術品形式去理解藝術。然而描述、分析,對於一個觀者而言或許是需要的,但是
對一個創作者而言,所謂作品之中的結構、形式只是創作的痕跡,然而「藝術」是
在「藝術中」進行的,也就是「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表現」。單純「想像」及「概
念」不能成為藝術表現,但是藝術表現卻必須具備心靈的運作。然而後現代藝術表
現本身卻語帶保留,呈現一種難解的謎語性質,自然形成一個認知上的缺口,它是
刻意不被認識的,它迴避一種傳統的、唯美主義的語彙。我們需要尋求一種相應的
結構並透過一種藝術理論,朝向所面對的、不斷更衍的藝術對象,於是「認知上的
缺口」是我們無法漠視的實然,任何一種未經思索的成見與鄙棄,都將失去後現代
藝術所要求的關注點。

  後現代藝術現象並非一種「主義」或一種藝術分類中特有的風格,而是在超越
現代主義所進行的一系列嘗試,後現代藝術作品不純然追求現代主義所強調藝術形
式的「自明」,而是在其內涵中呈現一種「否定性」的東西,並非否定現實而是否
定藝術自身,將自己置於「是」與「一無所是」的矛盾中,其具體表現就是後現代
藝術中普遍具有的「難明」。後現代藝術之所以「難明」,因為本身是拒斥概念,
一種無法運用概念去簡約化、系統化、條例化的藝術對象,對於一個「不在場」的
觀者而言是陌生的,無法理解的。然而後現代藝術就是任意的、無意識的、放縱的
嗎?我並不認為藝術因此「無理取鬧」,後現代藝術卻是講「理」的,此「理」為
「自明之理」。漢斯 · 昆(Hans Kung)在〈藝術與意義問題〉中說:「真正的
藝術具有一個意義,即藝術擁有一些在它自身中就得已表明的東西…藝術被創造出
來的目的就是在於發生、朗現」,此朗現的過程才是藝術的本質,後現代藝術論述
即強調此「過程」,因為藝術本身已表明的東西,不是「無意識」、「無由」產生
的,我們可以說是「運作」出來的,但是藝術家卻往往刻意抹去此痕跡,於是形成
意義斷裂的問題,這種斷裂並不會產生於十九世紀末所發展的現代藝術之前,因為
「作品即再現」則無意義的問題,只有肖似與否的問題,創作主體是隱沒的。當代
藝術卻要求一種「說法」,不管是作者的說法或再詮釋者的說法,「無說法即非藝
術」,此即「後現代藝術理論」之論述。然而一種「論述」是否會成為「強言」呢
?「強言難言之言」的目的何在?對於「無可明狀」的對象,我們無法直指其形象
(例如:「鬼」),所以我們使用想像力,如同佛洛依德(Freud)以「慾力」」
(libido)來說明人的心理與行為之關係。一種藝術論述雖然不是完全依照論述者
的想像力,但一定是一種「可信的說法」,後現代藝術論述的本質是藝術表現的「
重言」 (Tautology),重要的不是說了什麼,而是為何如此說?

  「現代主義」的藝術品並不需要這種「說法」,他們相似的論調是:所見即所
示。「現代主義」者追求藝術的自明性,同時也侷限住其它聯想,他們擁有一個獨
斷的論述並排斥詮釋,但是我們必須懷疑理性的能力是否能達到「總體性」的論述
,也就是對真實的某些層面提供普世性的解釋,要在真實的事物與我們語言呈現之
間畫出一條清楚的線,是不可能的,我們可能沒有綜覽全局的看法,但我們仍可以
得到某些觀點,這是從我們自身所處位置得到的觀點。多樣的觀點,產生了豐富的
理解。

  李歐塔在《後現代處境》一書中後現代的一個簡單定義:後現代是「不再相信
後設論述」,指出我們不再相信「現代」可以建立一套綜合一切系統的「總體論述
」。後現代藝術論述是「碎裂的鏡子」,正因為鏡子的不完整,才得以朗現事物多
重的面向,我們有多種角度去感受生活世界與藝術的對象。這種充滿歧異,不願使
任何事物概念化,質疑客觀理性存在的觀點,補充或超越了以理性為心的現代化文
化。後現代論述認為藝術藉由否定現實經驗的世界,創造一個和自身本質相矛盾的
世界,這個世界充滿不確定性與否定,它不僅是一個場域也是一個通道,在此,「
在者和非在者的共時並存就是藝術所具有的幻想性構造所在」。藝術的產生起於藝
術家「內在的必然」,藝術家「內在的必然」態度並非無度地任意發洩,創作的過
程需要一種「自我觀照」,此種「自我觀照」正是藝術之所以為藝術而非其它物的
可能。此種態度也是審美經驗與創作經驗接軌的可能,阿多諾(T. W. Adorno)認
為:「內在地去觀照藝術品,即從藝術品的創造性邏輯中去觀照它,是現代美學唯
一可能的型態,這種觀照是尋視和反思的統一」,此種「統一」非來自於理性、概
念或合於形上美學之要求,而是自有其內在邏輯的必然性-內在結構。法國藝術家
(Bernet Venet)認為:「要完全理解藝術就必須知道他的創作過程;不能僅靠描
述,必須在邏輯上瞭解其發展及必然,再發現其結構」。所以我認為後現代藝術理
論藝術起於藝術家內在的必然放縱;而藝術品的完成必有其內在結構。此內在結構
並非相映於現實,阿多諾認為:單純和經驗現實相呼應的藝術不成為藝術作品,藝
術作品與既存現實不具有同一性,「藝術唯有在其異在性中,才會獲得其自身的存
在」,「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必定比作品中所存在的還要多」,作品的意義就是
:「作品物質存在中的非物質之物」。當後現代藝術論述面對藝術品「非物質化」
(dematerialization)的特性,就無法提出一個客觀明確的說明,只能就著後現
代藝術作品呈現的「半透明」狀態,尋求其「脈絡」而彰顯其意義。因為後現代藝
術之形式只是表達意圖的工具而非目的,由文化脈絡中產生作品,表現多元文化觀
點,並期望觀者能欣賞到或者被詮釋其內涵,所以具有濃厚的、非單一闡述的敘述
性,對真實世界的不同理解抱著開放的態度。

  後現代藝術現象的真理不在理性之中亦非在理性之外,它是一種幻覺,使人相
信身處之位置(作者)或迷失(觀者),全然無由。也唯有將自己逼入瘋狂之邊境
,合理的理由與託辭將隨著概念的退場而消失,藉由概念的退場所空下的舞台,就
是後現代藝術論述的場域。


--
┏━━━━━━━━━━━━━━━━━━━━━━━━━━━━━━━━━━━━┓
┃               ART FOR ART'S SAKE                                       ┃
┃                                          ┃
┃                                    L'ART POUR L'ART                    ┃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4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