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madeus (Mozart), 信区: Art
标  题: 艺术的悖论 (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Dec 30 17:50:45 2002), 站内信件

                        艺术的悖论

      ——康德论作为鉴赏力对象的艺术与作为天才作品的艺术

                          杨道圣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论文认为,康德关于艺术的论述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作为
审美鉴赏力对象的艺术只能引起人性中社会交往的兴趣,籍着艺术的教化,可以使
人远离人性中倾向与欲望的统治,使人变得更文明,就此而言,它低于自然美;而
另一方面,作为天才作品的艺术,因其所具有的不可解释的精神创造性的作用,可
以启发我们达到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念,就此而言,它具有自然美、乃至科学知
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由此形成了康德的艺术悖论。论文指出了这种悖论形成的原
因及可能的解决。

    关键词: 艺术;鉴赏力;天才;自然;有机整体的自然概念

    中图分类号: J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851(2002)01-0017-06

    我们今天对于艺术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把它作为具有神性意味的天才
的作品,对它崇敬有加;而另一方面,又使它沦为达到我们其它目的的手段,视其
达到的目的而任意评判。实际上,艺术所受到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对待不过是历史
的重复。不说一般的见解,就是哲学家们,也曾为此争吵的不可开交。从文明的初
始,就有古希腊的诗人与哲学家之争。柏拉图认为诗把神描画成一个个道德败坏的
凡人的样子,而且又滋长人性中的不好的成分把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亚
里斯多德却用“净化说”为诗辩护。其后锡德尼,雪莱等人一次次为诗所作的辩护
反映出对于艺术的这两种态度是一直对立着的。自卢梭提出“科学与艺术的进展败
坏了人类的道德”之后,对于艺术的思考同对于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的反思联系到
了一起。康德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说就是由卢梭所提出的问题引发的,但他所得
出的结论却和卢梭很不一样。一方面,作为审美鉴赏力对象的艺术只能引起人性中
社会交往的兴趣,籍着艺术的教化,可以使人远离人性中倾向与欲望的统治,使人
变得更文明,就此而言,它低于自然美;而另一方面,作为天才作品的艺术,因其
所具有的不可解释的精神创造性的作用,可以启发我们达到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
念,就此而言,它具有自然美、乃至科学知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由此形成了康德
的艺术悖论。下面我们具体论述康德这两种对与艺术相互对立的看法。

        一、艺术作为鉴赏力的对象

康德在第三批判中对于艺术的论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艺术同自然美相对照,
以突出自然美的优越性;另一类则是专门论述艺术问题。这时,又以艺术来类比自
然的目的,艺术的重要性也在此得到肯定。我们首先分析康德对于艺术的第一类论
述,也就是对于作为鉴赏力对象的艺术的论述。

    在分析康德对于艺术的论述之前,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在第三批判
中,康德所关注的是自然中的不能由机械因果律规定的特殊怎么能够达到一种统一
,最终与机械律规定的一般的自然形成连贯的经验整体的问题。康德实际上只是把
对于自然的审美判断当成是对于自然纯粹的反思判断,籍着它的运用,达到一种有
机整体的自然概念。他认为对应于对自然按照机械律的判断与按照目的性的判断需
要人们两种判断的能力:规定的判断力与反思的判断力。规定的判断力籍着知性的
范畴统一被给予对象的多样,形成关于对象的必然的知识;反思判断通过对于表象
同认识能力(知性、判断力和理性)的比较也是要达到对于这些多样的统一,这就
是对于对象的认识,这种统一因为不是籍着知性的范畴被规定的,因此就不是必然
的,而是偶然的。“我”使表象呈现于意识之中,就是为了达到对于它们的统一,
或认识,这种统一如果偶然的达到了,就会使“我”产生愉悦的情感。因为目的的
达到总是同愉悦的情感相联系着。①所以康德说:“事实上,当我们发现两种或
更多自然异质的经验的律法被统一在包含二者的一种原理之下时,这就会产生一种
非常值得注意的愉悦,甚至经常是一种敬慕(Bewunderung),即使当我们对于这
对象已经非常熟悉之时,这种敬慕依然不会消失”。异质表象的统一之所以会产生
愉悦甚至敬慕的情感不是因为统一本身,而是因为统一作为一种目的被达到了,这
时对象就被看成是恰和了主体的能力,使得在反思判断中想象力、知性与理性不是
处在规定与被规定的关系,因此就是彼此和谐的状态中,愉悦的情感就是对于这种
和谐的心灵状态的感觉(Empfindung),对象因此被称为合目的的对象。反思判断
因其同愉悦的情感具有这种必然的联系而言,本质上就是审美判断。②所以,自然
美的问题是康德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只是在与自然美对照的意义上,他才提到了艺
术。

    如果说审美判断本质上就是对于自然的反思判断,那么这种判断与艺术之间有
什么必然的联系呢?康德说,当我们作出了“这朵花是美的”这样一个审美判断时
,我们在这个判断中用“美”这个词所肯定的是判断主体所具有的一种普遍可传达
的愉悦的情感。③但是否每一个人对于自然都能够产生这样的反思判断呢?康德
指出,对于自然产生这样的反思判断即审美判断依赖于这样一种“一般感性”,(
Gemeinsinne)它不再是平常意义上一般认识可能性的主观条件,因此也就是人之
所以为人要具有的最起码的条件。康德把它规定为“我们所共有的感性的理念,就
是在反思中,先天地考虑他人表象事物方式的判断能力”,所以,“从他人的角度
来思考就成了判断力的准则(Maxime)”,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康德把鉴赏力就
称为一般感性。④一般感性既然只是一种理念,鉴赏力就只是一种理想的尚需获
得的,而不是已经具有的能力。更准确的说法是这样的,我们不能说某个人有没有
鉴赏力,而只能说某个人有较好的鉴赏力或较差的鉴赏力。因为鉴赏力作为一种理
想,任何一个人只能说是越来越接近,而不可能是已经达到了。那么,我们对于自
然的反思能否使我们产生对于自然的审美判断,就有赖于我们对于鉴赏力的培养或
教化。我们如何来培养能对于自然产生审美判断的鉴赏力呢?既然对于自然的审美
判断所表达的是一种普遍可传达的愉悦的情感,我们就可以通过对于情感的教化,
使之成为普遍可传达的,以此来接近这种鉴赏力的理想。在康德看来,艺术就具有
这种功能。

    康德把艺术与科学并列为文化的两种重要的要素,他认为,科学和艺术借助于
能够带给人们普遍可传达的愉悦可以使人们远离自然欲望的专制,变得即使不是更
道德也是更文明,为一种更高的目的准备条件。⑤康德把科学与艺术并列,但我
以为这儿主要还是就艺术而言的,而科学更主要在于帮助人们发展技艺。这所说的
更高目的指的就是康德伦理学中的至善,所以艺术从直接的角度而言是培养人们的
情感,使之成为普遍可传达的,间接的而言,则可以帮助人们能够按照内心的道德
律,在不受自然欲望的影响的条件下,自由地行动,以达到至善。而人们之所以能
够对自然进行审美的判断的根据也正在于人摆脱自然欲望的束缚和影响,作为一个
自由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心的人来反思自然。所以康德说,对于自然美具有一种直
接的兴趣就表明了一颗好的心灵,因此美就是道德的象征。但对于艺术无论有多高
的兴趣也不能表明人有一颗好的心灵。而如果一个人对于艺术作品有很高的鉴赏力
的话,他就会不满足于艺术作品,而会转向自然的美,因为艺术美的目的只在于虚
荣和社交的快乐。当然,康德也承认,艺术有可能获得自然美同样的效果,但是,
这只有在艺术模仿自然达到乱真的程度时才可能产生的。而且,艺术这时就是被当
成了自然美来对待了。⑥总之,艺术作为审美判断的对象,是低于自然美的,或
者说与自然美相对比只是处于次要地位的。

    我们看到,康德对于自然美与艺术的对比是建立在他的鉴赏力理论基础之上的
。既然对于自然的审美判断依赖于作为理想的鉴赏力,而艺术只是对于鉴赏力的培
养使之逐渐接近这样一种理想,那么以艺术作为审美判断的对象的鉴赏力当然低于
以自然作为审美判断对象的鉴赏力,由此进一步推出,作为审美判断对象的艺术低
于自然美。但是,既然艺术可以培养人们的鉴赏力,艺术自身所表达的就是一种比
它所教养的对象具有的更高的鉴赏力,或者这种鉴赏力就是一种理想的鉴赏力,一
种把艺术作为对自然反思手段的鉴赏力,就是天才。

    二、作为天才作品的艺术

    要理解作为天才作品的艺术,我们首先的理解康德所说的天才。加达默尔指出
,18世纪的天才概念是针对古典主义美学的,相反,鉴赏力却正是古典美学的核心
概念。所以康德对于鉴赏力概念的坚持是落伍的。⑦但我们在上面指出,康德的
鉴赏力概念在他对于“一般感性”的重新规定中已经获得了新的意义,与对自然的
审美判断相关的鉴赏力是一种理想,因此就超越了古典主义的鉴赏力概念。而且,
康德对于艺术的论述仍然是为了自然的问题,他是通过艺术的类比来解释自然的目
的,也正是为此,他才发现了利用天才概念的必要性。所以仅

从美学的角度来判断康德的天才理论是不够的。现在我们来看康德是在什么情况下
引入天才概念的。

首先,在论述自然的目的时,康德区分了两类合目的性的概念:1)形式的合目的
性;2)质料的合目的性。第一类合目的性又可以分为主观的形式合目的性,这是
审美判断的原理;客观合目的性,这是几何学的原理。这两种合目的性都不关涉对
象的质料,就是说,并不把对象的存在看作按照目的产生的结果。康德说:“只有
我们把原因的行为看作是以结果的理念为根据的,并且只有以这种理念作为内在的
条件,原因才能产生结果。我们可以以两种方式这样想:可以把结果直接作为艺术
的产品;或者作为其他种可能的自然物在其艺术(Kunst)中利用的资料;换句话
说,我们可以把结果或者看作目的,或者看作其他的原因有目的地利用的工具。第
二种目的或被称为(对于人的)有用,或被称为(对于其他生物的)有利。第二种
目的是相对的,而第一种是自然物的内在目的”。其中,自然物的相对目的只是我
们的一种假设,经验中所给予的那些自然的相对目的完全可以用机械律来解释,因
此不能使任何目的论的判断合法化。而艺术就其具有一种相对的目的性而言,也就
是具有一种质料的合目的性。这一点同自然的目的是相似的。

    其次,康德说,一物要成为自然的内在目的,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其存
在或形式的)部分必须依赖于它们同整体的关系。因为既然事物自身就是目的,它
就是被包含在先天地规定着这一事物所具有的任何东西的概念或理念中。但这样的
事物还只能是艺术作品,要成为自然的目的,还得满足第二个条件:产生它的原因
不能象艺术一样是外在与它的理性的存在,而要包含在它自身和它内在的可能性中
,就是说事物的部分要籍着同目的的关系联结成整体的统一,相互成为形式的原因
与结果。因为只有这样,整体的理念才可能反过来规定所有部分的形式及其联结,
但不是作为原因——这样整体就是艺术的产品——而是作为人们在判断这一整体时
对给予的质料中所包含的形式及所有多样的连接中的系统统一认识的根据。符合这
两个条件的只有有机物。也正是有机物这种特殊的无法用机械律解释的存在始终缠
绕着康德,让他一直关注着目的论的问题。他在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人类的理
性按照机械律永远无法理解一片草叶是如何产生的。有机物有与艺术的类似之处,
就此而言,可称其为自然的“艺术”或“技艺”,这是就其只能按照目的的概念才
能被理解而言的。但有机物的产生又不能完全按照艺术产生的方式来理解,因为它
并不依赖于外在的原因,它产生的原因就存在于自身之内。

    我们根据理性的目的概念来判断有机物,但有机物的存在又不依赖外在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以艺术作为类比呢?康德在这时才提出了“天才”这个
概念。一方面,他认为艺术是理性按照目的概念而产生的,但单纯的理性概念解释
不了艺术与一般技艺的区别,而且美的艺术又不能以理性的概念为判断的根据。康
德以艺术是理性根据目的的概念产生的结果类推出对于有机物的目的论的理解。可
现在对于艺术的这一规定却解决不了艺术本身的问题。于是他不得不引入了对于艺
术的另一解释: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

什么是天才呢?天才是一种为艺术定规则的天赋(Talent),那么什么是天赋呢?
天赋是艺术家的一种天生的创造能力,它是属于自然的。这对于我们理解天才没有
任何帮助,因为我们还可以问:什么是艺术家呢?康德接下来的表达同样没有解决
问题:天才是天生的心灵倾向,籍着它自然为艺术定规则。当我们看康德对于构成
天才的心灵能力分析时,发现他又引入了一个其后的德国唯心主义孜孜以求的概念
:精神(Geist)。什么是精神呢?精神在审美的意义上就是心灵中的生生之理(
das belebende Prinzip),康德把这种原理规定为“展示审美理念的能力”,审
美理念就是知性概念无法规定的想象力的表象,它是对理性理念象征性的展示,借
此使理性理念获得近似的客观实在性。但“它本质上却是要籍着打开一个同类表象
的无限的国度使心灵活波”。康德说,天才就包含在能力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中:
这种关系可以使我们1)为一给予的概念发现理念,根据康德的分析,这里包含的
是与反思判断中一样的想象力与知性的和谐游戏。2)抓住(treffen)一种表达,
籍此能和其他人交流这种伴随概念的主观心灵的和谐。这第二种能力就是被人们称
为精神的天赋。这种能力能使我们把握住想象力稍纵即逝的游戏,将其统一在一个
无须其他规则的约束就可以普遍交流的概念中。可以说,构成天才的心灵能力中,
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与精神,想象力具有非常的创造的力量,可以产生没有概念可
以与之相应的审美理念,精神则给予这主观的表象以固定的形式,这两种能力的特
殊主要在于都不以概念为根据,似乎都有自己的规则。想象力的自由与在审美判断
以及对崇高的判断中相似,而精神则是一种新的无规则的能力,它要给那既不能由
知性概念,也不能由理性概念规定的审美理念以规定的形式。天才因此就是这样的
,它利用一切给予的材料,形成一合乎规则的形式,但确实不依赖于任何规则,这
就如自然有机物的产生一样,它吸取外界给予的一切,形成一合乎目的的形式,但
并不依赖于任何外在原因的作用。自然籍着天才为艺术定规则说的就是天才具有这
种类似有机自然的特征,似乎是自然产生的艺术。天才的艺术,或者说,美的艺术
因此同自然的内在目的是类似的。

    天才的概念中增加了鉴赏力理论中所没有的东西:为审美理念创造可以普遍交
流形式的精神。这种增加似乎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康德认为“自然美是美的事物,
艺术美是事物的美的表象”。而且正是因此,美的艺术也具有它的优越性:可以把
自然中丑陋的或我们不喜欢的事物描述为美的。但康德美学理论中一再强调的是,
“美”不是对象的性质,而是我们判断的结果,是一种主观合目的性的表象,而且
这种表象是普遍可传达的。而这里所说的自然美却不再是表象,而是事物,这就是
能够让我们产生兴趣的美的存在了,正如上面说过的,这里的自然美实际上就是同
样可以引起我们认识能力和谐一致的自然的目的,它所产生的是一种依赖于目的概
念的智性的愉悦。所以要意识到康德拿来同艺术做比较的自然美实际上就是作为自
然艺术的自然目的,而不是“美的分析”中所说的不依赖于概念的美。(自然目的
就其作为个体而言就是依赖于目的概念的自然美,而当我们考虑的是自然目的的次
序,就是它们的整体时,我们就是在考虑目的论的问题了)因为也只有同艺术一样
是作为一种根据目的产生的结果的自然的目的同艺术之间才存在这样的可比性。即
便如此,天才中所包含的想象力的活动产生出的审美理念应该已经是主观合目的的
表象,也就是美的表象了。精神所增加的只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形式,但它不仅要
使这形式适合于审美理念(就是要为无限的理念找到有限的表达),而且要使这形
式成为同样是可以普遍传达的,就此而言,艺术包含着心灵双重的创造性活动。康
德以后的德国唯心论者由此得出艺术比自然美更高级的结论,而且把自然也理解为
精神的产物因而是包含于艺术之中的。于是美学就成了艺术哲学。

    然而康德自己却没有得出这种结论。就作为一种存在而言,自然美同艺术一样
是一种按照目的产生的结果,就这种结果而言,我们没有任何根据判断是自然美更
高级还是艺术更高级。只是当我们考察它们的原因时,差别就出现了。艺术是人的
产品,我们对于它的产生只有依赖于一种神秘的能力才能理解。当我们籍着艺术的
类比去理解自然的有机物时,我们意识到它们同人的艺术之间的差别,因此会把它
们看作超人的艺术,也就是神按照目的创造的产品,由此就会形成有机整体的自然
观念,就是把自然思考为一个包含着道德的人为最终目的的目的论的体系。对于艺
术的这种思考方式当然还是为了解决自然的问题,但由此却提出一种对于艺术不同
的理解:艺术是一种对于自然反思的方式,天才籍着艺术作品的创作实现了对于自
然的审美判断,那么理想的鉴赏力在艺术的创作中获得了实现,或者说天才就是理
想的鉴赏力。这么说来,就不存在康德所说的天才与鉴赏力之间的矛盾,因为既然
天才所包含的能力中,按照康德的看法,应受到约束的是想象力,这问题就同样存
在与鉴赏力中。如果鉴赏力能够提供对于想象力的约束,这种鉴赏力就只能是古典
主义美学中的鉴赏力概念,而不是康德的。把天才理解为康德所说的理想的鉴赏力
,这样就为解决康德的艺术悖论提供了一种途径。

    三、艺术作为反思自然的一种方式

天才作为理想的鉴赏力,不仅在于形成包含丰富内容的审美理念,而且为审美理念
寻找到合适的表达,使审美理念具有了固定的形式,就是艺术作品。当我们把艺术
作品判断为美的作品,籍着它所具有的普遍可传达的情感教化我们的自然本性时,
我们实际上就承认了天才较之于我们的鉴赏力具有一种优越的地位,就是我们的鉴
赏力要努力接近的理想。但当我们籍着这种天才的作品去反思自然时,我们就是从
天才的角度去判断自然,这正符合了康德所说的判断力的准则,这时对于自然的判
断就是审美判断。我们看到,艺术的悖论实际上就是天才与鉴赏力之间的矛盾,就
是尚需教化的鉴赏力同理想的鉴赏力之间的矛盾。只要我们仅把艺术作为教化鉴赏
力的工具,这种悖论就必然出现,如果我们把艺术作为反思自然的一种方式,这种
悖论就消失了。并非所有人的鉴赏力都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艺术的教化功能必
然一直存在。但如果认识到康德所要解决的只是自然的问题,因此他确实把艺术就
作为反思自然的方式,那么与康德有机整体自然概念的形成相关的艺术就没有这样
的悖论。我们可以这样说,康德的艺术悖论产生的原因在于,他没能象他以后的德
国浪漫派和唯心论哲学家那样完全在与有机整体的自然概念的本质关系中来讨论艺
术。怀特海在他的《科学与近代世界》中,分析了十九世纪英国诗歌中所表现的有
机整体的自然观念,并且指出,这证明了人类的审美直觉同科学的机械论之间的冲
突。当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观念摆脱不了科学的支配时,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注意到
了艺术的这种独特地位,把艺术推崇到极高的地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机械
论自然观的统治地位,借助艺术获得一种与机械论相对立的自然观念,即有机整体
的自然观念。但将艺术同有机整体的自然概念联系起来,并在哲学的体系中来考察
,却是由康德开始。从此,哲学家就把艺术当作了沉思自然的一种方式,与一般人
眼中作为鉴赏力对象的艺术就有了根本性的差别,艺术哲学就这样代替了美学。



                    The Paradox of Art

                      Yang Dao sheng


    Abstract:There is a paradox in Kant's discourse on art: on the one
hand ,art as

an object of taste can only rise an interest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with which it can keep human being away from the control of desire and
inclination, and make him more civilised. In this case, Art is
inferior to natural beauty. On the other hand, art as product of
genius can reveal us an concept of nature as an organic unity with its
creativity of spirit. In this case, art is superior to natural beauty
and knowledge of science. Here I discuss the reason of the paradox and
the possibility to resolve it.

    Keywords: art;taste;genius;nature;the concept of nature as an
organic unity


    作者简介:杨道圣(1973- )

--
┏━━━━━━━━━━━━━━━━━━━━━━━━━━━━━━━━━━━━┓
┃               ART FOR ART'S SAKE                                       ┃
┃                                          ┃
┃                                    L'ART POUR L'ART                    ┃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4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