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nlpir (regent), 信区: Art
标  题: “现代”的理由 (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Dec 30 18:00:04 2002), 站内信件

                          “现代”的理由

       出处:爱乐社网站 提供者:许海峰 著 文章类别:乐海泛舟


  古典音乐是一门艺术,这是常识。君不见现时国内便很有些“叶公”式的附庸
风雅者以“听古典”标榜其“品味”和身价吗?说古典音乐是一种文化,恐怕大家
也不会有异议,那么为何一说到作为古典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派”音乐
,众多的乐迷便要摇头——“我没文化”呢?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是不理解,其二
是不好听。当然,还有极少数乐迷对“现代派”几乎一无所知的。

  这里用的“现代派”也许是个不准确的词,“现代”从何时算起是个有争议的
问题。把它说成“二十世纪的古典音乐”似乎也未尽贴切。本文所指的是勋伯格之
后的,在音乐语言、技法形式或题材内容甚至审美上具反传统倾向的创新作品。除
欧美外,也包括了其它国家、民族的创作。这样的作品要进入我们的听觉世界,的
确需要一些理由。

  我们知道,音乐是要听的,要了解、理解一部作品一定要通过聆听,能要对一
部作品有感受甚至最终是否“听懂”一部作品与人的学识并无直接关系。许多乐迷
尽管不知复调、对位为何物,却从巴赫的音乐中听出了精密的逻辑结构;就算少有
文字资料,乐迷也能通过贝多芬的作品感受到人与命运的激斗。即使人们未理解莫
扎特的音乐是尘世嘲弄,是对悲剧人生的反拔与超越,至少也听出了他的天真和纯
洁;至于舒伯特的凄美,门德尔颂的青春则更不在话下了。而乐迷们竟还听出巴托
克的哀痛和萧斯塔科维奇的压抑!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心灵,是去除了杂念的心灵
,是与作曲家息息相通的心灵在起作用,是人的感受力在起作用(尽管它有强弱之
分)。所以我们能用心去听,便绝不毫无感觉。能抓住这份感觉,便能部分地接受
较现代的作品了。许多人已能欣赏德彪西精致、空灵和闪烁不定意象,也能被斯特
拉文斯基早期芭蕾舞剧瑰丽、神秘的原始气息所吸引,甚至能为其粗暴、强劲而多
变的节奏击节了,那么再进一步又何妨?

  当然,要再进一步更全面地接触现代音乐就得换个方式,不能一成不变。音乐
之门众多,却没有一把万能钥匙。文化之道,薪火相传,但需照亮时代,贵在创新
。随时代的进步,意识形态的变化,传统的作曲方法已难以表现当代社会和人生的
方方面面。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维也纳,当达官贵人们还沉浸在醉人的圆舞曲熏
风之中时,并未意识到时代正呼唤一种新的音乐,新的作曲方法,也并不知道一帮
年轻人正磨拳擦掌,准备一跃而起。我们不能不感谢马勒,今天已有许多人能理解
马勒甚至理解得很深了,但在当年多数人只承认他是个指挥家。正是这个横跨在音
乐赤道上的桥梁式的巨人带出了勋伯格。有心的乐迷会发现,马勒有部分作品已有
超越调性和使用音响化语言的意向。此后由勋伯格所创的十二音列技法是源自西方
音乐最为重要的体系——德奥体系中最剧烈的一次变革,其方法之创新程度在诸多
早期现代主义思潮中最强最高,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许多乐迷抱怨说听十二音体系或序列主义的作品如坠五里雾中。其实在诸多音
乐书刊中,对这些技法产生的根源和原理早已有极为简明的阐释。许多乐迷并非不
知,而是对此方法的意义还未能深切理解,对这一体系的作品也未找到合适的聆听
方式而难以获得听觉愉悦。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听乐者的态度。艺术史同时
也是一部技法史,技术的革新会影响音乐的内容甚至本体。自现代作曲技法诞生后
数十年间,西方音乐全面开花而走向多元,呈辐射状散开:思潮、理论、口号不断
,形式、语言日新月异,佳作连连。有些作品已成为经典。诚然,现代音乐在发展
过程中也难免泥沙俱下,在多如过江之鲫的作品中也不乏鱼目混珠之作。但瑕不掩
瑜,现代音乐始终是人类音乐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为人类文化所作的伟大贡献,
至少有几方面:大大拓展了人类的音乐视野,拓展了表现空间和人的想象力,是人
类智慧尤其是理性思维的结晶。在音乐形式上技术的多样性、试验性和高度完美性
上,在题材内容的广度上和表现的幅度、深度上是前所未有的。现代音乐与其它现
代艺术一起大大丰富了现代人的精神领域。尽管现代音乐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表
现多从反面入手,但它从人道的角度对反战、反强权、反独裁、反压迫等积极主题
,对当代许多文化、哲学思潮都作出了积极而强有力的会应;对现代社会的消极面
,对被压抑、扭曲甚至摧残的人性;对人在强大社会机器面前的种种空虚和失落;
对在信仰和道德双重危机下,人类心理的阴暗与疯狂都有深入的表现。这一切使现
代音乐成了一条灿烂的风景线织入当代文化经纬,延伸到了当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和
人的内心。它离我们如此之近,为何许多人就视而不见呢?

  道理也许太多了,还是把网收起来,回到音乐自身吧。你的确难以在许多现代
作品中找到明确的调性、抒情的段落、协调的和声和优美动听的旋律。相反,五花
八门的曲式,近乎噪音的刺激性音响,突如其来的带神经质的乐句,多变的、难以
把握的节奏和音色则比比皆是。笔者对乐迷们的感受是颇能理解的,尤其中国的乐
迷们在以往较封闭的社会、艺术环境中走过来,在“现实主义”美学标准下,听到
了太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动听但较显浅的作品,对如何为“好的音乐”的理解是
有一定偏差的。听乐者们总希望音乐有情有景,有具体形象和情节,这点与西方现
代音乐的创作思想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较受乐迷欢迎
便不难理解了。但西方文化始终较重视理性和逻辑,现代音乐正是理性思维的最高
体现。而且西方的艺术创作较强调自我和个性,创作者有“造物者”心态,所以无
论本体论者还是形式主义者皆有把风格强化

  甚至极端化的特征,这些是乐迷们应该了解。也只有了解才谈得上理解和接受
。对于许多乐迷听过作品如不喜欢便不再去了解或完全以是否好听去评价作品的好
坏的做法,笔者是颇不以为然的。这种只强调感官的接受方式也是导致乐迷们质素
无法提高,听音乐数年水平也不见进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因所听曲目范围偏窄
,也易使人对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日渐萎缩,这对音乐的发展和听乐者自身修养的
提高都是没有好处的。

  最后,想向乐迷们提些意见和推荐一些现代作品。要听现代音乐该如何入门呢
?音乐学者钱仁平先生认为可以先接触钢琴作品,因为它是现代音乐创作最基本的
要素之一。像勋伯格的《钢琴组曲》就是世界上第一部序列主义作品。许多新风格
、新思潮就是首先在这种音域宽广的乐器之王上形成的。而这些作品又大多短少精
悍,不致使除入门者过于耗费心神。不过笔者觉得也可从另一角度接触现代音乐—
—从有一定具体内容的或较通俗的作品入手,这点对中国乐迷尤其适合,选择这类
作品,听者能获得更多的情感信息,也较易与传统作品对照而显出其特点。这些作
品是: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
  巴托克《蓝胡子公爵的城堡》
  维拉·洛博斯《巴西巴赫风第5号》
  勋伯格《一个华沙幸存者》
  戈雷兹基《怨歌交响曲》
  梅西安《时间终结四重奏》
  布列兹《绰影》
  亨策《西风颂》
  亚当斯《震教徒之环》
  利盖第《大气层》
  里姆《内心深处》
  彭德雷兹基《圣路加受难曲》

  音乐是一种文化,乐迷们应多方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对于不同
类型的音乐都应尝试去听,对于艺术领域中的新事物要用宽容的态度面对和接受,
这样艺术鉴赏力才会提高。当然,单纯从感官的角度去听这些音乐也不会吃亏。现
代音乐的唱片大多制作精良,一是赶上了录音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二是现代音乐
本身大多精致复杂,录音不良则难以反映其貌。不过单从这一角度去听便是对音乐
大大的浪费了。


--
┏━━━━━━━━━━━━━━━━━━━━━━━━━━━━━━━━━━━━━┓
┃                       ☆ ☆ ★ 古典音乐台 ★ ☆ ☆                       ┃
┃ 网站及节目单 http://192.168.6.100/                  | ICS Server:        ┃
┃ 连接收听方式 WINAMP -> Ctrl+L -> 192.168.6.100:8000 | 192.168.6.100:1002 ┃
┃ 编码器设置   256kbps 44.100kHz 立体声               | Use NetMeeting     ┃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6.10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