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ibab (快乐罗密欧), 信区: AscIIArt
标  题: 中国画线的内涵与特征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Sat Apr 15 19:51:00 2000), 转信

本文如果和前面所贴的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比较阅读,将是别有趣味——alibab

中国画线的内涵与特征
                秦汝文

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的用线算
起,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现存于世的战国时期的帛画《凤夔人物图》,也有两
千多年了。在此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画虽几经变革,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始终
与线有不解之缘。中国画一开始,便是以勾线填色入手的。从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
"人面鱼纹"图案的勾线至战国时期的《凤夔人物图》的勾线,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山东雀山汉墓出土的帛画用线已显得挺劲流畅,东晋顾恺之
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线,又有所提高。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
提到顾恺之的画说:"紧劲连绵,循环超息,调格逸易、风趋电疾。"线的表现力可
见一斑。唐阎立本笔下的线更是出现了多样变化,粗细转折和墨色深浅都有不同程
度的转变,同时在表现人物与动物的线上有所区别,山石树木也开始有皴的意识。宋代范宽
、董源、李成、郭熙、马远、夏圭等山水画家,利用
长短曲直不同的线组成的皴法,表现了大江南北不同的山水风貌,把对线的认识和
利用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南宋梁楷的"减笔描",开创了写意人物画的新风,线
的这种质的变化,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里程碑。以后,在元、明、清及近代,均有不
少大家在线的认识、追求上有所建树。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中华民族灿
烂的文化。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线的存在。如:建筑物的轮廓线、
结构线、家俱的轮廓线、地平线、水平线、电线,乃至从窗子透过来的光线等。但
即使是一根极细的线、用手去摸它,也只能感到它是一根圆柱体。而地平线、水平
线、光线等,只能观察不能触摸,有的线在随时变换着形状,如高山上的瀑布线和
海浪线。所以说,线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一种视觉的印象。绘画中的线,是画家通过对物
象的观察,视觉印象反映于画面的一种线,是印象之线
的物化,此物化之线可粗、可细、可曲、可直、可浓、可淡,渗透着画家的主观意
识。一根线,只是一个信息符号,一个绘画语言单位,许多线经过画家"意匠"、"
经营",有机地组合起来,便会产生一种艺术的感染力。中国画正是利用了线的这
一特点进行创作的。如"之"字形曲线可组织成水纹、波涛,较短的直线可组织成松
针,较粗的直线顺势依次排列,便可画成竹等。两头尖、中间细的"舟"形线,可组
织成人字、个字、分字、介字等符号,再将这些符号经过排叠,便会成为一丛竹叶
,甚至一片竹林。鹿角、蟹瓜形树枝,某些花草及人物画的衣纹,都可以用线加以
组织,表现。

中国画对线的研究和利用,在世界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十八描和二十八皴,便
是历代画家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线中代表。这些线,各有特征、个性,具
有其独特的表现功能。美术史上素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这是对北齐画
家曹仲达和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用线特点及表现功能的品评。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
志》,在论曹吴体法时说:"曹之笔,其体稠迭,而衣服紧窄,而吴之笔,其势圜
转,而衣服飘举"。说明体法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表现效果的不同。吴道子之前的
绘画用线多为高古游丝描,这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用线到商周青铜器线纹可领
略到它的气质:它尖细而神秘,滞涩而超脱。曹仲达的用线,很可能就是这种线。
而吴道子的用线为铁线描,并融入了书法的神韵,突破了南北朝以来施重色的绚丽
风格,形成了雄浑奔放墨采兼备的画风,并且吴道子还有"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
"。吴道子曾跟以狂草闻名的张旭、贺知章学过书法,线中自然受草书滋养。张彦
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屡次提到吴道子的画(白描)工匠、弟子不能为其赋采,原
因就是他把书法笔墨的抑扬顿挫、浓淡干湿之法吸收到绘画的线中去了。他还师法
张僧繇的绘画技法"笔才一二,象已立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为意到笔不到
,特别是他中年以后,笔法遒劲奔放、变化多端的"纯菜条"式的线,其表现力达到
了更高水平。历史上,凡重形者多重施色,重意者多讲究笔墨修养。吴道子是重意的,从他
对线的追求上可以证明这一点。他的线与曹仲达的线
性质不同,因而表达功能也不同。宋梁楷善用简笔描,阔笔粗线,造形简约,水墨
淋漓。他将书法中的抽象表现意识融入了人物画的线条中去,在中国人物画的技法
上,真正悟到了草书的"三昧",使书法之魂在他的人物画上得以很好的体现。所画
"泼墨仙人"不质不形,潇洒豪放,活生生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者形象,充分表现
了"减笔描"的个性和表现功能。宋代是山水画书法化的前夕,山水画家辈出,创造
了多种多样的笔墨技法,包括皴法,这许许多多的皴法,实际上是一种线的排列、线的组合
。范宽用雨点皴--一种短促峻
削的线,表现北方裸露的山石;董源则以披麻皴--一种参差平直的线,表现江南多
土的山峦;马远、夏圭则以斧劈皴--一种带楞角的短线,表现崇山峻岭的雄奇;李
成、郭熙则以偏峰作波状线描写中原一带的平坡丘陵的自然画貌。可见,每种线都
以其独特的形式存在,形式不同,个性则不同,表现功能也不同。

西方绘画有时也用线,如安格尔的素描用线,准确、生动,令人折服,但是,这种
线和中国画的线,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线。前者在力度和变化上不太苟求,只为塑造
形体,而后者除了塑形这一基本要求外,对线自身变化的要求是无限的。往往绘画
的瞬间,也是画家自我表现的时刻,其中包括感受、情绪和个性追求。线,作为画
家感情表现和个性追求的媒体,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中国画很讲究笔墨技巧。笔墨者,乃笔墨之法也。古人说"墨即是色",浓淡水墨,
可代替各种颜色。墨有浓、淡、干、湿的变化,笔有抑、扬、顿、挫的要求。墨以
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笔墨相为里表。所以,中国画家对笔墨极为重视,因为
笔墨技巧既是绘画的手段--作为绘画的基本功贯穿在一生的绘画中,又是绘画的目
的,追求的理想境界。花鸟画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有时画面不见得枝繁叶茂
,构图丰满为好,往往寥寥数笔反而更见"功夫"。这"功夫"就是技巧、修养的体现
。有的线,一笔出来便有浓淡之变化,有的线能表现出雕刻感、金石味、篆籀之趣
,有的能表现出苦、辣等更抽象的感觉。如是这样,绘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当我
们欣赏八大山人花鸟画作品的时候,看到他那精炼的笔墨,奇妙的构思及孤寂的小
生灵的表情,往往会受到感染,一种清淡、空灵、苦涩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这与他
的特殊身世、笔墨的"经营"、"意匠"是分不开的;潘天寿的画,有一种雄浑壮阔、
刚毅质朴的格调,即使是一株小草的线条,也给人以力的震憾,这与他的"倔强弥
坚撑傲骨,寂寥真合耐寒心"之人品、丰厚的学养及老辣的线上功夫不无关系。可
见,对于画家来说,线不仅是他们情感表现,个性追求的媒介,而且是他们线上技
法与艺术功力的综合体现。所谓挺拔、刚劲、金石感、篆籀趣、力透纸背、屋漏痕
等,都是对功力水平的评估。只有不辞劳苦,勤奋耕耘的人,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中国画正因为有历代无数艺术家的努力,才创造出了璀灿不朽的艺术画卷,为中
国文化增添了不尽的艺术光彩。

--
  ?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15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