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hibsq ( kahn), 信区: Classical
标  题: [小提琴家]内森·米尔斯坦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Dec 31 19:53:02 2003), 站内信件


内森·米尔斯坦(1903-1992)被誉为“小提琴王子”,他去世后,《纽约时报》发
表的讣告说:“米尔斯坦是他那个时代中最接进完美的小提琴演奏家。”但是,米
尔斯坦这个名字在听众中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无论过去和现在,这都是小提琴界
一件悲哀的事情。米尔斯坦是一位不向被商业化屈服的音乐家,他深居简出,对成
为名人的欲望感到厌恶。
  另一个经常被人们所忽视的事实是,米尔斯坦的职业艺术生涯长达72年。从他
于1915初次登场同作曲家合作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1987年最后一次音乐会同
纽约爱乐(指挥Erich Leinsdorf)合作贝多芬协奏曲。之后米尔斯坦因手臂受伤而
结束职业生涯。若非如此,他的演艺生活会更长。
  米尔斯坦于1903年12月31日出生于乌克兰黑海边上的城市奥德萨,他是七个孩
子中的老四。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本身并没有音乐背景(不象海菲兹,其父
是一名狂热的小提琴手)。海菲兹于11岁举办独奏音乐会,而当时(1912年)7岁的米
尔斯坦刚刚开始练习小提琴——米尔斯坦不是一名儿童天才。
  米尔斯坦的琴声十分独特,其贵族化的质感使听众充满敬畏,这种音质被描述
如银铃一般,但由于50年代的录音技术所限,这种声音被表现得过于尖锐刺耳,对
于听众来说太具穿透力。基于这个原因,听众对米尔斯坦的演奏颇有微词,并有些
人排斥他,其对音准的表现技巧和准确性被称为海菲兹后第二人,之所以这样是因
为他牺牲了一点点声音的表现来抒发其情感。他对于琴弓的驾驭也对此有帮助,被
称为“弓之王子”也不足为奇。米尔斯坦对于揉弦表演不属于20世纪,只有上个世
纪小提琴家约阿希姆那一代才有这种技法。通常米尔斯坦演奏时不使用过多的揉弦
,他的方式是在高潮时用极高的频率扩展弦的震动,而平时的演奏则多使用滑奏。
一般的小提琴手用琴来表现多愁善感,但米尔斯坦则用琴来显示崇高的思想,所以
他也被称为“小提琴的贵族”。这种区别语言无法表达,只有听他的演奏才能感受
到。
  米尔斯坦的第一位名师是斯托利亚斯基(他也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老师)
。米尔斯坦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拒绝被老师所左右。1915年米尔斯坦被
邀请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以庆祝作曲家50岁生日。在米尔斯坦的自传《从俄罗
斯到西方》(SolomonVolkov代笔,Limelight出版)中有这样记述:“在第一次彩
排时,我按自己的路子来演绎这部作品,显而易见我有点喧宾夺主,完全无视作曲
家的存在。格拉祖诺夫从他的眼镜上方注视着我,喃喃自语道:你不喜欢我所要表
现的方式吗?如此我才开始按作曲家的本意来演。但在彩排结束后,格拉祖诺夫对
我说:你怎么想的就怎么演吧!因为我觉得你的方式比我的要好。”
  斯托利亚斯基充分发展了米尔斯坦的天份,1916年把他推荐到富有传奇色彩的
奥尔教授门下(海菲兹的老师)。教授十分高兴的辅导米尔斯坦在圣彼得堡音乐学
院的学习(其时该学院的院长是格拉祖诺夫)。但是,米尔斯坦本人对奥尔的评价
并不高。在一次接受访问时,米尔斯坦表示:“你们听到的伟大的老师的事不过是
无稽之谈……奥尔根本算不上是老师,他只会挑选根本不需要他的学生。”在另一
次访谈中,他又说:“我不认为奥尔教授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学习的周围有一
种氛围,这么多有天赋学生,在这里从同学中汲取的东西要比从老师那里要多。”
尽管如此,米尔斯坦还是承认在此的生活是此生中最快乐的,还经常回忆起这个城
市高贵的氛围。
  米尔斯坦在1945年得到一把由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Goldman。此琴伴其
一生的时光。他把此琴重命名为Maria Teresa,其中"Maria"指他的女儿,而
Teresa指他的妻子。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来临,奥尔离开俄罗斯,米尔斯坦回到家乡。从此他开始
了职业生涯。十月革命席卷全国,开始米尔斯坦不觉得生活有任何变化,后来他在
基辅遇到钢琴家霍洛维兹。1921年二人在全国展开演出,主要是一些俄罗斯风格的
协奏曲,这时他们被誉为“十月革命的孩子”。其中最令人铭刻在心是彼得堡音乐
会,最后米尔斯坦又一次登场同作曲家格拉祖诺夫演奏其协奏曲,而霍洛维茨演绎
了李斯特的作品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协奏曲。
  米尔斯坦的事业的转折点是Leon Trotsky邀请他和霍洛维兹赴欧洲演出,名义
是“要让他们(西欧人)知道我们对待艺术的态度”。那时米尔斯坦从没有想到此
行将永远离开故土(霍洛维茨于1987年回国)。从此米尔斯坦在欧洲各大城市巡回
演出并跨过大西洋到达南美。尽管他同许多大指挥家如Mengelberg, Furtwangler,
 Knappertsbusch,Muck一起演出,但直到他在维也纳的登台后才开始为公众所注
意,那一次的观众包括Arnold Schoenberg, Alban Berg, Karl Amadeus Hartmann
 和评论家Julius Korngold。他们对本次音乐会都大加褒评。
  1926年夏天米尔斯坦拜访小提琴家伊萨依。伊萨依对他说:“你的帕格尼尼和
巴赫都演得不错你还想得到什么呢?”但米尔斯坦还是与伊萨依学习了几个月。事
实上他没有从技巧上得到什么,离开巴黎时他得到了灵感。1928年米尔斯坦在美国
第一次登台,演出戈得马克的第一协奏曲,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交响乐团协奏
。二次大战中米尔斯坦得到美国公民权,此后他侨居伦敦和巴黎。晚年米尔斯坦执
教于朱利亚音乐学院和苏伊士音乐学院,但社会影响没有梅纽因大。他的教学原则
是:”我从不用我的方式来刻画他们,不教他们怎么演而教他们怎么想。”阿卡多
和Friedman都曾受到他的指点。米尔斯坦82岁时在斯托克海姆演出了他最后的独奏
音乐会(他也没有想到)。本次音乐会被名为"Master of Invention",此时是
1987年。
  1992年12月21日,米尔斯坦在伦敦逝世。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2.11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