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musarc (牵着风筝的半截线), 信区: Classical
标  题: 威尔金森的录音艺术(上)(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Apr  8 21:53:03 2004), 站内信件

威尔金森的录音艺术(上)



世界上第一部留声机是爱迪生发明的,不过当时使用的录音材料是锡箔滚或蜡筒,
无法大量生产或保存。而全世界第一张大规模的电气录音,应该是美国哥伦比亚于
1925年3 月31日在纽约大都会歌刻院录制的千人合唱“救世主今夜降生”,从此由
德国科学家艾米尔·柏林纳所发明的留声机系统开始一统天下,真正的录音工艺才
算正式登场。

  在这几十年里,整个音响工业有几重大的专变,首先1949年Lp(Long
Playing)出现了,而1958年LP的立体声化也成功上市,到1980年CD又如黑夜救星
般的在众人期盼中亮相。硬件方面也从真空管变成晶体管及IC的天下,前人想都不
敢想的奇特、高价器材也层出不穷。而录音技术由早期的光学式三十五厘米的胶卷
录音,进步到利用计算机储存的数字录音;器材也由简单的Mixer 扩展成多轨的精
密录音机,这当中所代表的科学进步不可谓不大。

LP录音的黄金时期

  今天我们利用处理能力最高的D /A 转换器,失真极低的扩大机及喇叭系统来
听音乐,却猛然发现那些非常迷人,几乎可以重现现场生感的录音竟然都二、三十
年前的作品。令我困惑、怀念,也怀疑在只有简单的收音监听设备的年代里,他们
是怎幺做到的﹖

  从1955年到1975年间我们称为LP的黄金时期,事实上这段时间也正是一些大师
级指挥家最活跃,乐团达到最高峰,而伟大的录音相继出现的黄金年代!
Mercury 以三支麦克风录音的Living Presence 出现于1955年,展现Robert
Eberenz与C.R.Fine两位录音师不错的技艺;RCA 两支麦克风的Living Presence
体声录音早了一年,在1954年完成,也成就有一位传奇的Lewis Layton;而EMI 则
有Christopher风光一时;Decca方面,威尔金森(KennethWilkinson)领军的录音
小组在这段期间更为世人留下难以记数的瑰宝。

永垂不朽的录音大师与Decca Tree录音

  单就音的技艺与贡献而论,威尔金森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认其中最出
类拔萃的一位!作为一个音响发烧,威尔金森所录制的大批天碟录音是值得一生搜
寻的目标;而身为一位音乐爱者,威尔金森更参与了无数大师的典演绎,具有绝对
的参考价值。威尔金森在50年代初期加入Decca 公司,不久便和Decca 的一位资深
制作人Roy G.Wallace 创始了独特的Decca Tree录音方式。这种不可思议的麦克风
擉设方式,是在指挥的稍后方,架设一支高约三公尺的T 型麦克风架(位置有点像
三角形),然后在每一末端各挂一独立的无指向性麦克风,当时所采用的以
Nenmann 的KM-53 及KM-56 为主(目前新的Decca Tree已经改用修改过的
Nenmann M50S),而第一张利用Decca Tree方式的录音是1953年11月4 日在West
Hampstead录音室为轻音乐录制的唱片。

赖以举世闻名的秘密!

  50年代末期London/Decca (FFSS Full Grequence Stereophpnic Sound)长
时间播放(LP)唱片大获成功,最大的功臣应该就是当时已经成熟的Decca Tree录
音,还有1957年Wallace 设计制造的九声道混音器。不过时Decca 的录音师还有
Colin Moorfoot、GordonParry、James Lock、Jack Law、John Pellowe 等人,他
们运用同样的器材,同样的方式进行录音,成绩却明显的不如威尔金森。原来威尔
金森在Decca Tree之外,还特别擅长运用定点麦克风( Spot-Mikes ),通常是两
支摆在木管乐器上方,作特别补位(Outriggers),另外两支则摆在定音鼓、小鼓
或管弦乐后排的其它桨器上。这幺一来减低了Decca Tree中音域的过强,而且又加
强了中间定位的精确度与清晰度。威尔金森出神入化又巧妙不露痕迹的摆设,正是
他赖以举世闻名的秘密!

举世无双的威尔金森之音

  Decca 公司为了录制歌剧,专门制造了一部命名为Maspere 的混音器,因此
Decca 的歌剧录音早在60年代便已脍炙人口。另外为了外出录音,又订制了一部
Storm 64混音器,这可以使录音师们运用更多的麦克风,不管在任何地点,或者歌
剧、大乐团的录音上,都可以有更灵活的安排。威尔金森在这些器材的使用上也有
独特的心得,再加上他对音乐的领悟力和高超的耳力,终于造就了无双的威尔金森
之音。(但是有一件令人大惑不解的,1962年起流行所谓的Phase 4 录音,这种音
乐通俗、音效优异的Phase 4 唱片替Decca 公司创造了辉煌的销售记录,但是十几
年的时间,为数五、六百张的唱片竟然看不到威尔金森的大名,为什么?)

威尔金森之音的特色

  所谓的威尔金森之音有什幺特色﹖

  一、所有的威尔金森录音都展现出一个极为宽阔的舞台。威尔金森录音时习惯
把法国号摆到左后方,小号、伸缩号放在右后方,某些录音你甚至会觉得舞台太宽
了,甚而超出聆听室的范围。

  二、深度感十分惊人。在国家音乐听是绝对不可能听到这幺又深又雄伟的场面
,有时我会认为这是不是真的﹖很多录音拥有宽阔的音场,不过是平面的,而威尔
金森却兼得两者之长。

  三、有极佳的定位感与实体感。老一辈的发烧友闲话录音时常说Robert
Fine 的细节(Detail),Lewis Layton的堂音(Ambience),威尔金森的实体感
(Body),可见得英雄所见略同。

  四、有非常大的空间感。不尽是整个录音地点的空间感与堂音非常清楚,就是
乐器间的空气流动也一样历历在目。

  五、有富丽堂皇的音色。弦乐听来都很有弹性,而且色彩瑰丽,铜管威力十足
却仍保有适当的肉感,EMI 和的清丽,RCA 的浑厚刚好是几种不同的对比。

  六、有惊人的动比和最佳的平衡度。

后辈竞相模仿学习

Decca 在威尔金森主政时期,的确是录音史上的传奇年代,后进的工程师们无不以
   Wilkinson 作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英国Chandos 公司Brian and Ralph
Couzen父子干脆把威尔金森的Decca Tree照本宣科,移植到数字录音上,竟也博得
不少人的好评。而替Decca 树立蒙特利尔之音的录音师John Dunkerley更是威尔金
森的入室弟子。不过他们的录音和威尔金森相比,可以发现在音色、平衡度、舞台
规模和自然生动的程度上仍然是输了一些。

那么是不是威尔金森的录音全然无暇呢﹖当不是!影响录音的主客观因子实在太多
了,就算是同一个场地,不同的温度和湿度都会造成音色上的差异,甚至音场、定
位的改变,所以当然有偶然的失手之作。不过即使是威尔金森最离谱的录音,恐怕
都比大多数的泛泛之作要来得好!

录音精品尽在其中

无论是哪一个人都不可能饱览天下群书,也没有人可以对任何音乐都有深入的涉猎
,因此我们整理威尔金森的录音后,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主要都集中在英国作曲家的
曲目(这是指威尔金森为英国Lyrita进行的录音,可能是因为他利用空间时间出来
兼差,为了不让老东家脸上挂不住,所以Lyrita一向都不标示录音师的名字),还
有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贝多芬等作品,巴洛克音乐和剧方面就录的
比较少。为了介绍威尔金森录音,我从开始翻箱倒柜,到把这些录音重听过一遍,
足足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时间除了不断领受前辈大师精彩的演奏外,深深体
会到好的录音除了可以重现音乐的精神,还可以把人类的智能与情操传神的记录上
,对于后进的音乐迷与音响迷是一个很大的帮助!由于LP在国内搜购不易,因此我
只介绍已经翻制成CD的作品,但是时间上的错误遗漏在所难免:有的因为再版的关
系CD编号不一定相同;有的CD上面并没有清础的标示,也不能想当然地认定就
Wilkinson 的作品。纵然如此,整数量加起来还是很惊人。所以将威尔金森的录音
分为Decca 与RCA、读者文摘两部份介绍,而且只能选择比较重要、精彩的加以说
,也作为读者选购的参考。若有匡谬补遗,请不客气的提出。(米勒)

(编者注:录音大师威尔金森2004年1月13日在英国Norfolk去世,享年92岁)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5.5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