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musarc (牵着风筝的半截线), 信区: Classical
标  题: Re: 什么音乐尤其是几支乐器互相之间的对话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May 18 13:14:12 2004), 站内信件

劈你干啥?吃饱了没事干?
。。。。。。。。。。。。。。。。。。。。
NND,回错了,只好修改修改,胡说两句了:
一般来说,特定作家的作品指挥家是不会修改的(尤其是那些公认的杰作),最多也是说
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演绎,还不至于到“修改”的份上。但是某些民歌性质的改编就很
难说了,可能真的是不完善。就算是梁祝,改编的版本也N多,这对于西方古典是很罕见
的。(成功的例子极少)
通常我们认为跟作曲家生活环境越接近的演绎家,越可能接近作曲家原意。但是很多时候
一个高水平的演绎家会冲破限制,比如鲁宾斯坦的肖邦是权威的,但是更多的资深爱好者
认同科尔托及其弟子(虽然仍难推却鲁宾斯坦的“正宗”)。
俺个人仍然拿海菲茨为例子:德彪西的“棕发少女”用小提琴演绎,那么原曲是钢琴的,
改编本身就有个“权威”问题了,暂且不考虑这个,我们来听具体的演绎。除了海菲茨,
俺听过的版本中,所有人都运用了很多的、明显的速度变化,就算是“正宗”的法国大师
蒂博(不要忘了,这首是他的拿手),也是如此,那么他们是否都很“法国”了呢?
再来看海菲茨的,这首也是他的拿手,骇人的是,海菲茨摈弃了所有其他人用的速度变化,
小提琴一直静静的拉,用他那不可思议的发音来表现音乐,慢慢的一种奇怪的氛围出现了,
一个优雅的、恬静的、端庄的,甚至带点少女心事的形象出现了,最叫俺惊叹的是,这
是唯一的(包括钢琴)俺能“听”出“棕色”的了!那么此时此刻,俺应该认同谁?

【 在 emcher (鲜橙多得意,深夜蜜蜜Talk)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什么没人劈我啊
: 【 在 PPM (Peter Paul&Mary) 的大作中提到: 】
: :   这个讨论可以很长久的继续下去
: :   其实中国作品应该怎么样诠释才算是“权威”?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背景,让我们认为
: :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作品,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个人地体验,拉中国作品并
: :   不比外国作品容易。打个比方,梁祝里边的滑音,你该怎么滑?或许在A眼里应该柔
: :   韧一些,在B眼里就应该是脆一些。而这是很普遍的例子。
: :   中国是否具备顶级作曲家?是否有所谓的专门研究某位作曲家,或者说特别擅长某位
: :   作曲家作品的演奏家或指挥家?没有。那么理解起来就很大差异,每个人总会觉得,
: :   耳朵听到的东西总是少了那么一点味道。为什么呢?因为作曲家本身的,真正的风格
: :   并不是特别成熟或完善。那么在作品里边反映出来的不足就要由演奏家来承担责任。
: :   举个例子《春节序曲》《瑶族舞曲》《小放驴》《对花》等等等等这些非常熟悉的作
: :   品,你听三个指挥家或者三个版本,你能让自己相信指挥家都不会对作品进行修改吗

: :   (当然我指的是有点名气的指挥家)
: :   继续上班,回去继续吹水,大伙来劈砖,谢谢


--
musarc:I am sorry。
music :I am sorry too。
musarc:I am sorry three。
music :What are you sorry for?
musarc:。。。I am sorry five。。。

※ 修改:·musarc 於 May 18 13:42:23 修改本文·[FROM: 192.168.5.56]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5.5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