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yeku (野哭), 信区: Classical
标  题: 九嶷琴派 之  管平湖古琴曲集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1月25日16:35:5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管平湖先生逝世已三十七年,正如一颗真正的钻石,不会因岁月的流逝和风尘的覆
盖,而埋没其光彩一样,管先生的艺术成就永远放射其灿烂的光芒。一九七七年八
月二十日,美国发射的“航行者”号卫星,将管先生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录
入喷金的世界名曲唱片中,使中国古琴第一次响彻太空。

管先生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江苏苏州人。清代名画家管念
慈之子,生於一八九七年二月二日,一九六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卒於北京。自幼酷爱
艺术,弹琴学画皆得家传。并從师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笔法
秀丽新颖,不为成法所拘,为“湖社”画会主要成员之一,後任教於北平京华美术
专科学校。

  管先生对古琴艺术研究极深、得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
等名琴家之真传,他能博取三派之长,并从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融会贯通,不断
创新,自成一家,

形成近代中国琴坛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其风格朴素豪放而又雄健潇洒,含蓄
蕴籍而又情趣深远,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所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那样
气势磅礴,独具阳刚之特色。

  民国初年,他参加了杨宗稷在北京创办的“九嶷琴社”。一九三八年,他和北
京琴家们组织“风声琴社”。后来“风声琴社”的琴人各自东西,离开北京,琴社
不得不停止活动。由于管先生平易近人,善于团结朋友,这样,管先生的家,就成
为当时在京琴人的聚会中心,许多琴友经常到他家,一起作画、吟诗、弹琴交流琴
艺。一九四七年,他与张伯驹、溥雪齋、王世襄、杨葆元、郑珉中等人发起组织了
“北平琴学社”,一九五四年,改名为“北京古琴研究会”。他曾在北京汉学专修
馆、国乐传习所、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一九五二年应聘到中央音乐学院民
族音乐研究所从事古琴音乐教学和发掘打谱研究工作。

管平湖先生将毕生精力倾注於古琴事业,不仅演技精湛,闻名於世,而且琴学造诣
极深,特别在发掘古谱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广陵散》、《碣石调幽蘭》
、《离骚》、《大胡笳》、《胡笳十八拍》、《秋鸿》、《欸乃》等许多著名古琴
大曲,均由他率先发掘打谱,通过他的艰苦努力,使这些绝响已久的古琴曲得以重
新恢复了艺术生命,对古琴工作有起潜振绝的雄伟功绩。他所著《古指法考》一书
,对指法研究,提出他自己独到的真知灼见。

管先生在艺术上是多才多艺,但在生活上却是多灾多难。他少年丧父,家道中落,
在苦难的旧社会,尤其是在抗战期间,黎民百姓,饥寒交迫,作为艺术家,也难以
幸免。管先生一方面对艺术进行执著的追求,而另一方面还要为生活进行痛苦的挣
扎。那时,他家徒四壁,囊空如洗,不得不白日教学,深夜作画。有时,为了卖一
把扇面,从北城步行到南城荣宝斋。他也曾做过故宫博物院的油漆工,管先生不仅
善于弹琴,而且精于制琴和修琴,现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唐琴“大圣遗音”、名琴
“龙门风雨”和两个明代大柜子,都是他修整好的。一九四九年前夕,他的生活越
发窘困,只好靠画幻灯片来糊口。虽然他过着“ 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
”的 清苦生活,但他依然不放弃对古琴音乐艺术的探索,他每天坚持弹琴打谱和
教学,数十年如一日,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管先生治学是十分严谨的,他在打谱过程中,从不马虎,有时为了一个指法,他往
往彻夜不眠,反复推敲,直至满意为止。管先生教学是极其认真的,对学生严格要
求,一丝不苟,把自己一生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他那大公无私的高
尚品德和谆谆教导的负责精神,使我终生难忘。我深信管先生的艺术成就,会使中
国古琴音乐在世界乐坛上发出绚丽的光彩。

管平湖古琴曲集
01 流水02 長清03 鷗鷺忘機04 良宵引05 龍翔操06 鳥夜啼07 春曉吟08 白雪09
廣陵散


--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溪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记》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背一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李商隐《李贺小传》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7.15]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