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hibsq ( kahn), 信区: Classical
标  题: [小提琴家]沃尔夫冈·施奈德汉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Dec 30 17:24:02 2003), 站内信件


沃尔夫冈·施奈德汉1915年5月28日生于维也纳。他3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小提琴。
8岁时曾经短期师从舍夫契克。他主要的老师是朱利叶斯·温克勒。1926-1931年在
欧洲各国旅行演出。与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利亚宾举行联袂音乐会,轰动一时。
1932年任维也纳交响乐团首席。1937年组成施奈德汉弦乐四重奏组进行演出活动。
1938年任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1950年起任乐团团长。
  说到施奈德汉,不能不说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8岁开始学习小提
琴,经过多年的实践,掌握了相当程度的技巧,对小提琴的性能十分了解。他拉起
琴来热情奔放,十分感人,除了偶尔音不准。
  当创作自己的小提琴协奏曲时,贝多芬把维奥蒂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拿出来,
放在面前作为样本。我们能够觉察出贝多芬在第一乐章表现的崇高风格方面受了维
奥蒂的影响;大量的音阶式材料的使用,带有吉普赛音乐的风味。在规模上,贝多
芬做了他喜爱的宏大的扩展。维奥蒂窄小的房檐变成了广阔的田野山川。到第二乐
章时,他才找到完全属于自己的感觉。因此,第二、三乐章是这部巨著的精华所在
,真正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创造。据车尔尼的报道,贝多芬写作这部协奏曲进展
十分顺利,可说是春风得意,一挥而就,根本不像他往常那样反复斟酌,涂来改去
。作品写成后,他交给好朋友、小提琴家克莱门特征求意见。不过,对于小提琴家
提出的建议,贝多芬犹犹豫豫,采用的很少。克莱门特的演奏风格优美雅致,不像
维奥蒂那么崇高奔放。贝多芬在写作时一定想到了综合他们这两位的优点。
  贝多芬的这部协奏曲写得极其小提琴化,旋律流畅连贯,就是在乐队全奏时,
小提琴独奏声部也能够很清楚地听到。它不同于依靠炫人耳目的绝技征服观众的作
品,而是把对艺术的追求表现在音准上,在音色和力度的对比变化上,尤其是在表
达意境和情感交流的能力上。这就是海菲茨之所以说贝多芬的协奏曲无论是从表达
内容上,还是从单纯的技巧上都是最难的。
  这部作品于1806年12月23日由克莱门特在维也纳首演。克莱门特把它夹在自己
创作的一堆杂货中演出,效果十分不佳。但它还是在保留曲目中逐渐确立了牢固的
地位。德奥小提琴家的阐释具有典范性。克莱斯勒1926年的录音是维也纳风格的展
现,其中许多特点被30年代库伦坎普夫的演奏继承下来。正像卡拉扬接过福特温格
勒手中的柏林爱乐乐团一样,施奈德汉接过了德奥古典传统演奏这部巨著的真谛,
而且予以发扬光大。
  施奈德汉1962年第二次录制了这部作品。他有幸请到了指挥家约胡姆和柏林爱
乐乐团作为协奏伙伴。约胡姆庄重矜持的风格为这首乐曲增添了分量,给施奈德汉
提供了稳妥的支撑。请听第一乐章呈示部乐队的全奏,展现了宽广高贵的气度;施
奈德汉的分解八度进入充满英雄气概,速度舒展自然。这段分解八度是协奏曲文献
中小提琴最难的进入,困难不是在技巧上,而是在气势上。从呈示都乐队全奏酝酿
营造的幸福期待感中,施奈德汉一下子把我们引领到金光灿灿的顶点。在这里我们
兴奋异常,一股暖流传遍全身。温馨和谐的情感从琴弓下脉脉流淌,但绝没有丝毫
软弱柔靡之感。施奈德汉银铃般的琴声热情、明亮,他把每个音符时值都拉得充足
饱满,使音乐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坚实。在换把时,他通过改进指法,去掉了所有的
滑音,使全曲的气氛更加庄重高贵。他的分句想象力丰富,许多快速经过句处理得
如同即兴演奏一样富有热情。在大段统一音型快速乐句中,为寻求变化,别人常在
分弓中缀以灵巧的跳弓,而施奈德汉一概以大气磅礴的分弓演奏,非但不觉得单调
,反而显得结实。在柔情似水的第二乐章中,施奈德汉的处理极为凝练,意境纯洁
,把人世间的情爱上升到和永恒的天体一样静谧长久的高度。在安宁的第二主题中
(45-48小节),施奈德汉呼吸自如,调控有方,把这个蕴藏着宇宙间万物原始精
气的奇妙乐句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对一般作为泛音处理的音符,他尽可能以实指
按弦,减弱了田园虚幻的色彩,加重了人间温暖的情怀。第三乐章欢快的回旋曲中
,施奈德汉找出了乐章中最带感情的短小分句(142-150小节),酣畅尽情地歌唱
。如果说这个乐章是一篇热爱生活的颂诗,那么这里就是诗眼。可惜贝多芬只用了
一次这个旋律,而一般的小提琴家更是轻易放过。施奈德汉把贝多芬为这部作品钢
琴版所作的华彩乐段改编到小提琴上去,贝多芬写的华彩乐段不仅仅技巧高超,它
的新颖独 特的创意尤其惊人。全曲首尾贯注,一气呵成。
  这张唱片独奏小提琴与乐队的平衡恰到好处,音场真实。无论你喜欢谁的贝多
芬小提琴协奏曲的演绎,施奈德汉的这张唱片都值得一再聆赏。
  施奈德汉不仅是贝多芬、莫扎特、布鲁赫这些经典曲目的杰出演绎者,他还热
心推广现代作曲家的新作,包括弗兰克·马丁的小提琴协奏曲和亨策的第一小提琴
协奏曲等。
  亨策属于战后德国新崛起的一代作曲家,1948年在达姆施塔特随莱博维茨学习
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同时倾心于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且终生不渝。6O年代中在
政治上走向极左,是60年代末美、法学生运动在音乐上的代言人。音乐风格兼收并
蓄,倔强有力,处处表现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拘绳墨的性格。他认为音乐就是日
常语言,主要关注的是其内容而非形式。
  亨策作于1947年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布满了战后德国沉闷、紧张、忧郁的种种
时代气氛。物质的严重匾乏,寒冷与饥饿,精神世界的若有所失、茫然无求,这些
消解了音乐传统中融融的温情。乐曲采用了十二音技巧表达延绵不断的旋律线条。
意境抽象,技巧高深。施奈德汉沉着镇静,外冷内热,令人钦佩。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2.11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