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carey (一剑西来,天外飞仙), 信区: Emprise
标  题: 金庸小传二(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Sep 30 13:12:34 2002), 站内信件

五  一代宗师
创作《书剑恩仇录》的时候,金庸已从《新晚报》调回《大公报》。
    写完《书剑恩仇录》之后,金庸接着创作第二部武侠小说《碧血剑》。
    他吸取外国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第一次在武侠小说中运用倒叙形式来展
示波澜起伏的故事。《碧血剑》写的是明朝末年的故事,书中的主角一个是袁
承志,另一个是“金蛇郎君”夏雪宜。然而,后者自始至终却没有出场,他的
故事,他的身世,他的性格特点,全部通过温仪和何红药这两个女人的动情回
叙展现出来。这种倒叙和插叙的写作手法,正是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
的一个重要区别,它的运用,为以后的武侠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开了一个先例。
这是金庸在武侠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碧血剑》连载后,全城争读,金庸的名气更响了。两部武侠小说,既为
金庸带来了名气,也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金庸并没有感到太多的满
足感,因为他感到《大公报》里的政治束缚越来越大,精神上觉得越来越苦闷。
    1957年,金庸离开了《大公报》,进入当时香港最大的电影公司之一--长
城电影制片公司。金庸喜爱电影艺术,当时很想在电影圈干一番事业。初入长
城,金庸是做编剧。但他花在电影剧本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太多,一来是写电
影剧本对他来说是驾轻就熟,二来是因为给报纸连载武侠小说,每天都得写稿,
一天一千字左右。所以武侠小说创作占据了金庸大部分时间。
    写完《碧血剑》,金庸马不停蹄地又开始了第三部小说--《雪山飞狐》。
与以前写《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相比,金庸对《雪山飞狐》更为用心,
写到最后,整个人完全投入小说中去了。书中最后说到,胡斐和苗人凤这对多
年的江湖死敌对峙于一座悬崖峭壁之上,多年的恩恩怨怨将在今天了结。恶战
中,胡斐找到苗人凤刀法中的一个破绽,此时只要一刀砍下去,胜负立分,多
年恩怨从此了结。但是,就在这骨节眼上,读者却读到这么一行字:
    胡斐到底能不能平安归来和她相会,他这一刀到底劈下去还是不劈?
全书戛然而止,令读者和金庸的朋友纷纷追问金庸:胡斐到底这一刀最后有没
有砍下去,也有读者认为故事的结局可能会在下一部小说中交待。
    而金庸自己是这样解释的:“写到最后,胡斐的矛盾,就变成了我的矛盾,
同时苗人凤的痛苦,也成了我的痛苦,这两人如何了断恩怨情仇,连我也决定
不了,所以胡斐那刀到底砍不砍得下去,我无法知道……”
    金庸留下的这个悬念,使全城议论纷纷,堪称绝笔。
    接着金庸又推出了他的第四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以一
代天骄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为背景,描写主人公郭靖的传奇江湖生涯。金庸以其
非凡的想象力,和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功底,写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特点鲜明的江湖人物,故事里面既充满
传奇、刺激,情节环环相扣,令人紧追不舍,又贯穿不少刻骨铭心的恩怨情仇,
如郭靖与黄蓉的纯真爱情、杨铁心与包惜弱的情深义重、完颜洪烈对包惜弱的
痴情、周伯通与瑛姑的情怨……读来令人如痴如醉,手不释卷。
    《射雕英雄传》可谓“全城轰动”,当时的情形,正如金庸的好友倪匡所
说: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1958年,若是有看小说的
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那时,每天报纸出来,人们首先翻阅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市民街谈巷议
的话题,多半是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有关。在曼谷,当地中文报纸每一家都
转载金庸的作品。当时各报是靠每天往来香港至曼谷的班机送来香港报纸转载
的,因而大家彼此共享;但到了小说的紧要关头,有的报馆为了抢先,竟利用
地下电台通过电报来报道香港当天的连载内容,以满足读者迫不及待的心情。
    这部气势磅礴、结构缜密的作品,标志着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开始进入了
炉火纯青的境界,一举奠定了他作为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的地位。
    那一年金庸34岁。

  金庸生平大事年表
            1924年
            2月,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一名门望族--查氏
家族。

            1932年
            8岁,读到第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此后对武
侠小说日渐着迷。
            1939年
            15岁,读初中三年级。与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
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
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
            1941年
            17岁,就读浙江省立联合高中。因战事,随学校辗
转余杭,临安,丽水等地。同年,因在学校壁报撰写《阿丽丝漫
游记》一文讽刺校训主任,而被校方开除。
            1944年
            考入当时设在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因对当
时横行校园的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向校方投诉,结果被勒令退
学。后通过任中央图书馆长的表兄蒋复璁在图书馆挂职。这期间
,金庸读了大量书籍,对日后的武侠小说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1945年  抗战胜利,随家人返回家乡。随后,在杭
州的《东南日报》做外勤记者。
            1946年
            辞去《东南日报》工作,进入上海东吴法学院插班
修习国际法。同年秋天,上海《大公报》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翻译,
金庸在三千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1948年
            3月15日《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被调往香港。
            1949年
            11月,在《大公报》发表长文《从国际法论中国人
民在海外的产权》。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国际法论文。
            1950年
            赴京到外交部求职,但失望而归,并因此行导致第
一次婚姻破裂。重入《大公报》。不久,其父查枢卿被作为“反
动地主”在家乡遭镇压。
            1952年
            《新晚报》复刊。金庸转去《新晚报》编副刊,并
以姚馥兰和林欢的笔名在“下午茶座”撰写影评。此后写出《绝
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与同为副刊编辑的梁羽生成
为好友。
            1955年
            因罗孚举荐,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
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连载。
            1956年
            《碧血剑》开始连载。10月,与梁羽生,百
剑堂主在《大公报》开辟《三剑楼随笔》专栏。
            1957年
            辞去《大公报》职务,进入长城电影制片公
司。写作《雪山飞狐》,之后写《射雕英雄传》。
            1958年
            以“林欢”笔名写出《不要离开我》,《三恋》,《
小鸽子姑娘》,《有女怀春》,《午夜琴声》等剧本。同年与程步
高合导了《有女怀春》。
            1959年
            与胡小峰全导了《王老虎抢亲》。同年,与中学同学
沈宝新全伙办报。
            5月20日,《明报》创刊。《神雕侠侣》在《明报
》连载。同时,为《武侠与历史》杂志写《飞狐外传》。
            1961年
            7月6日,《倚天屠龙记》开始在《明报》连
载。同时,又连载《白马啸西风》。
            1962年
           《明报》因大量客观报导“逃亡潮”而名声
大噪,发行量大增。
            1963年
            9月3日,《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连载。
            1964年
            10月至11月,与《大公报》展开一系列笔战。
            1965年
            5月至6月,赴欧洲漫游,《天龙八部》由好友
倪匡代笔。年底创办《明报月刊》。
            1966年
            发表一系列分析“文革”的社评。
            1967年
            香港爆发“六七暴动”。金庸因支持港府严厉镇压“
暴动”,和《明报》成为左派分子重点袭击目标。同年,分别在马来
西亚,新加坡创办《新明日报》。后双创办《明报周刊》。同年创作
《笑傲江湖》。
            1969年
            创作《鹿鼎记》。
            1972年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封笔。
            1973年
            4月,以《明报》记者身份赴台湾做为期10天的
访问。6月,在《明报》连载数万字的《在台所见所闻 所思》,引起
广泛关注。
            1979年
            9月,台湾远景出版社正式出版《金庸作品集》。
            1980年
            广州《武林》杂志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首
次正式进入大陆。10月,台湾远景出版社社长沈登恩公开征集金学研究
稿件。此后,《“金学”研究业书》出版,使金学研究迈出了关键的一
步。
            1981年
            7月,金庸携妻子和一对子女应邀回大陆访问。7
月18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金庸一行。
            1984年
            9月26日,中英双方草签关于香港前途的《联合声
明》。金庸出版了《香港的前途--明报社评之一》一书。10月16日,再
次应邀赴京访问,受到胡耀邦接见并与之长谈。
            1985年
            6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下式成
立,金庸被委任为委员。
            1986年
            4月,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
组港方负责人。
            1988年  11月,金庸的“主流方案”引起轩然大波。金庸
连续12天发表题为《平心静气谈政制》的文章,为自己和“主流方案”
辩护。
            1989年
            5月20日,宣布辞去基本法草委,咨委职务。在《明报》创
办30周年庆祝茶话会上,宣布不再担任《明报》社长职务,只担任明报集
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1年
            金庸与明报企业签订了三年的服务合约,表示最后为明报
集团服务三年。12月,与于品海联合宣布:智才管理顾问技术收购明报
企业。
            1992年
            2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作了题为《香港和中国
:1997年及其后五年》的演讲。12月,回家乡寻师访友,并为嘉庆市捐建
金庸图书馆。
            1993年
            发表题为《功能选举的突变》的长文,抨击彭定康的政改方
案。3月18日,应邀赴京访问。江泽民会见金庸,与之长谈。4月1日,宣布
辞去明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次日发表《第三
个和第四个理想》一文,作有关退休的解释。
            1994年
            1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金庸武侠小说第一部英译本。3月,
北京三联书店隆重推出《金庸作品集》简体字版。8月,由北京师范大学
中文系青年教授王一川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一书中,金庸
排在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列第四位。
            10月25日,北京大学授予金庸名誉教授。
            12月,第一部关于金庸的传记《文坛侠圣--金庸传》由远景
出版社,明报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分别在台湾,香港,大陆同时出版
发行。
--
               没有事的时候,我会望向白驼山,
               我清楚记得曾经有一个女人在那边等着我。
               其实“醉生梦死”不过是她跟我开的一个玩笑,
               你越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你反而记得清楚。
               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够再拥有,
               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6.87]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