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t (君临天下),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转载] 论转中文系(转寄)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Nov 13 18:34:58 2001),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t 的信箱 】
【 原文由 lt.bbs@bbs.pku.edu.cn 所发表 】
发信人: xabd (笑未明), 信区: Chinese
标  题: 论转中文系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1年06月30日23:34:54 星期六), 站内信件

                                       论转中文系
                                                   笑未明
       在网上,尤其是在BBS的中文系版上常常有这样的言论:"唉,现在学的很没有意
思,无聊。我本来是很喜欢中文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如愿。中文系的学生可
真是幸运",颇有“堪羡诸君有福,谁知我等无缘”的感叹。有时甚至兴致一来,大似有
要转中文系的意思。现实中也是如此,许多爱好中文(文学)的朋友,常常也是这样地
感叹。我本人也是如此,曾经非常想转到中文系,但是作出这个决定,必须要经过慎重
的思考,我希望我的一点思考,能对这样的同学有所帮助。说得罗嗦一些,也是为了全
面一点。个人经验,不免狭隘,还请赐教。
                                             一
     为什么会喜欢中文?给各理由先,首先,是由于文字或文学本身的魅力。我认为文
学魅力之所在,就是由于她的抽象性和形象性,说抽象性,也即超离现实,由于现实条
件和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我们渴望超越这些东西,而文学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篇广阔的
天空,可以虚构种种故事,可以自由想像。比如,形容美女,“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
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极尽幻想了洛神的美貌,现实中就难求对应。
说形象性也即呈现现实,读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你会不会想起:“呀,这不就
是说坐在我左前方的那位穿白衣裙的女孩子吗?浅浅的酒窝,明亮的眼睛似乎在看着我
呢。”文学尤其是小说,能够给出一个现实性的世界,使人共鸣,当我看《平凡的世界
》,不禁随着作者的叙述而心潮彭湃,看《许三观卖血记》,却又忍不住眼泪潸潸。人
生有限,除了直接的人生经验,我们也要通过文字来获得间接的感悟,所以我觉得文学
具有高度的浓缩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像电脑游戏,影视戏剧一样,源于现实,模
拟现实,超出现实。
    其次,是由于中文或者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文学沿传了数千年之久,打从诗经的
言志抒情开始,便与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扯上了关系。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深入
到我们的灵魂之中。有诗词书画的风花雪月,也有儒道玄佛的思想哲学,更有饶富趣味
的文字声韵变化,平仄相对,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中文还有个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特点,
那就是对仗,由此诞生了大量的传世佳句,对联和骈文更是达到了极至。“春雨、杏花
、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
来变去,只要仓颔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样的向心力当必然
存在。”这是余光中先主《听听那冷雨》中的片段。这字字句句无不使我们从身与心产
生共鸣,深切地感觉到老作家对祖国一片深沉而执著的爱。古老的文字对每个中国人都
是一种期寄。任何时候,包括今天,一群群年轻人被她吸引,深为之倾倒。可惜的是,
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中国文学之美也正逐步为人们所遗忘,一部份走入学院的殿堂中
,一部份被人们束之高阁,中国文学正以人们无法察觉的速度,逐渐走向凋零!我们这
些爱慕中文的人,在这样的潮流中又将何如呢?
                                             二
    以上都是讲中文文学的本身魅力,正是由此,他得到人们的喜爱,文人也得到了世
人的景仰,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以下的分析:
    其一,就是从文的目的。不可否认,我们在接触文学及其作家人物,渐渐喜欢上文
学的时候,在或明或暗的心理中总有以下的心思: 就是企图洛阳纸贵,能够流芳百世。
我们在学习这些古代大文人的文章的时候,佩服不已,起了爱慕文学之心的时候, 也就
是想能和他们一样写出好的文章,也想着能和他们一样,文章能够天下传颂。"十年寒窗
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虽说的是科举,对于写文章的人来说,却也适用。司马迁就不
甘于“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认为“没世无闻”是人之大耻,所以他要忍辱
负重,完成他那不朽的著作。为名为利,本无可厚非,只是要对自己的这种潜在的心理
,有个清醒的了解。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一但转后不能达到目标,往往后悔莫及。那
些无名的而又在文学路上苦苦挣扎的文学爱好者,数目难道还不够多吗?而那种算是有
点成功的人,也更是心野如狂。比如李敖是狂的可以,自吹天下古今第一;又比如韩寒
,也是自认天才;又有如《寻路少年》的作者秦战勇,正如同他笔下的江天云一样,热
爱文学,不堪忍受应试教育,毅然在初二退学(何等的勇气!),为谋生饱尝苦头,同
时,也自命不凡,常借主角江天云的口称自己是“一代天才”。天下人还没有公认这些
人是天才,他们就只能自己推认了。还有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文人内部,也往往有所夸
张,比如什么“文章千古事”。其实文学只是艺术的一种,照样依赖于有没有人欣赏她
。将她无限拔高,就属于自鸣得意,孤芳自赏了,虽然这种自豪感也并不是什么坏事。
还有一点就是文学壁垒相对来说较低,任何受过一定语言教育的人都可以进入,这里不
论出生,不论贵贱,不论贫富,也是许多人一夜成名的“终南捷径”。张爱玲在四十年
代的上海滩一夜成名,她自己都说“出名要趁早呀!”是呀,谁不想这样,在这个浮躁
的时代,年轻而又急功的我们等不及了,我们要及早享受美名,最大程度地成功,冯唐
易老又何异于回光返照,垂死挣扎?
    其二,从文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寻觅知音了,人在时间上是没有什么办法挣扎搏斗以
超出的,在空间上就有“同气相求”,“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能有个知己,就太好
了,谁又愿意愿自叹“独我痴”呢?这并不一定就要像伯牙子期那样,只要有人在看自
己的文章的时候有所共鸣,相互契谈,也就知足了。大多数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成名的
心思,写点心情文字,一般不需要转中文系的。而起了转系心思的人,往往目的就在于
成家留名。以下的讨论对于转中文系就默认为想当作家了(我想我这一棍子应该没有打
得太偏)。
    其三,再看一看文人的地位,品行和命运。正因为“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
历代统治者都是这样,从周文王的“偃武修文”,到北宋宰相赵盾的“半部论语治天下
”,于是,读圣贤书的文人的地位就很高了。对于世俗社会来说,文人的地位倒不主要
是从文学成就得来,而主要是从“学而优则仕”即科举(科举之前是举荐)而得来的,
沾了“官本位”的光。宋朝更是达到了太祖留下了今天都做不到的“不以言杀人”的祖
训,文人治世,地位空前提高。但是一到元朝,虽然还举行科举,但已经带有明显的民
族歧视色彩。国家的重要官职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的上层分子担任,科举考试对于他们
来说是可有可无。于是乎,(汉族)文人地位一落千丈,“九儒十丐”,次于娼妓。我
猜可能那时候的人认为起码娼妓还是公平交易,自力更生的,而文人只是附皮之毛吧。
又想治天下,又光靠笔杆子,是不行的,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清朝“文字狱”就
说明问题了。虽然还有几个隐士,几顶脊梁,像子陵钓鱼,陶潜采菊,像屈原积愤投江
,鲁迅横眉冷对,撑起真正文人“可杀不可辱”的尊严,但也是寥若晨星。而文革中更
是达到了“士可杀亦可辱”的地步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毛泽东一针见血,“墙
头草,两边倒”,文人天生缺乏独立性,被政治牢牢地卡住。我们崇拜佩服清风高节的
时候,也要对文人的品行不作太高指望。据一篇文章说,李白可以到宫廷供奉作《清平
调》,与皇帝同乐,还大言不惭:“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在长安“朝叩富儿门,暮
随肥马尘”,后来还能在成都草堂住下,“打秋风”,受礼;又如韩愈“谀墓”,写吹
捧死人文章等等;直到后清朝的袁枚,纪晓岚,一个比一个花天酒地,逢迎权贵,投文
纳礼,并不影响作《随园诗话》和编《四库全书》;巴尔扎克年轻的时候为了稿费疯狂
制造流行读物到了晚年也不敢承认那是自己写的。“女子悦人以色,文人悦人以才”听
起来也是很有道理的。
    了解了这些,我们还是不多做心思,多抱幻想。你或许会说,在今天我们幸运的多
,可以安心作一个“单纯”的文(学)人了。我们也相信这世事不会变得太快以致无法
作良民了吧。不过,作为一位真正的作家,必须来于生活,求真求善求美,心系社会,
有其良心正义所在,否则饶过一个又一个雷区,避开一个又一个话题,这样小心翼翼的
文章,不作也罢!当然,我也知道有些同学也确实是志在山水,乐在才情,但你该如何
对待这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呢?
                三
    是否要转中文系呢,让我们先考察一下古人吧,古代是没有什么“纯文学”的,都
是有一定功用的,也没有什么专职的文人即以卖字为生的作家。文学的始祖《诗经》,
“劳者歌其事”,就是民间劳动者的歌词。基本上,他们都是“兼职的”,其“主职”
倒是多种多样。古代主要是从仕,文人士大夫从老子“周守藏室之史”开始,孔子也是
到处流窜为官,最后才专心于教育,屈原是楚国左徒,陶渊明当过彭泽县令,杜工部,
王右丞,等等等等,不用再举了,以至于我们难以分清是文人做官,还是官写文章了。
到了近代民国,有为教授讲师的,例如北大的胡适,清华的朱自清,北师大的鲁迅。就
是现在,也有一边当着学者教授,一边涉足文坛的,如余秋雨、北大中文系的曹文轩老
师。有在报刊编辑等文化职业的,中国作协会员大多数分布在新闻、出版、文化、教育
部门有固定的工作岗位。金庸也创办了明报。而中国的职业作家,大致肇始于南宋词人
姜夔。姜夔之前,文人大多亦官亦文,或是亦隐亦文,总之,不以文章为生计。有宋以
来,随着近代市井文化的兴起,开始出现了姜白石这样的以作词为生的生活方式,开了
职业作家的先河。到了元朝,许多文人以戏曲为生,可以算得上是有了作家群体,成为
职业了。民国时期的张恨水也算得上职业的通俗小说作家。新中国成立后,作家体制与
计划经济的模式相吻合,形成专业作家的体制,“为工农兵服务”。近些年来,随着体
制的转轨,如同市场经济对于计划经济的冲击一样,作家的生存形态也开始多样化。而
且,目前的文化圈比什么演艺圈等等好的多,但也不见得就那么干净,光会写文章还不
够,还得打入这个圈子,你才能发表成名。否则游离于文坛之外,比如王小波。当然鸿
鹄自有振天长翼,也可不居于燕雀之巢。
    以上的一些例子说明,不做职业作家照样能写好文章。但是,对于工业时代,信息
时代的大潮,分工越来越细化,职业越来越分明,难以有以前农业社会的闲情,什么都
干上一把。虽然时代大潮是一个比较泛化比较总体的概念,他并不禁止非潮流的事情发
生,何况目前的中国还算不上真正的工业社会,但是对于本文的读者想转系的工科理科
同学可以说是处于时代前列了。当然个人资质努力可以弥补不能专职的遗憾,卡夫卡不
也是保险公司的小职员么?
    而在网络时代,文学更加平民化,庸俗化了,虽然并非没有精品。在网上每个人都
可以自由地发表文章,虽然有诸多弊病,但终究会是文学的革命。每个人都不是文学家
,每个人都不是不是文学家,这样的一天会必将到来。
     好了,现在转入正题,虽然,中文系不是以培养文学家为目的的。但她是肥沃的土
壤,转学中文系,能得到“专业技术锻炼” ,在大师星聚的氛围里熏陶,不“赤化”也
得“赤化”,在中文系才有大量的时间把主要的精力阅读文学作品,汲取营养。当代的
许多作家都是有中文系或者写作培训班等等背景的。况且从人生的角度来说,转中文系
学习也不过几年,前路未必限治得那么死。那些工科热门专业的同学一般是舍不得美好
的就业前景和花费的数年青春精力。所以转中文系,越早代价越小!
                                            四
    我想,转中文系之前最好考虑四个问题:
    一,剥取种种外衣,自己是否真正喜欢文学,“妻不如妾,妾不如偷”这一句话虽
然粗俗了点,但却也精当,的确,在种种自己不喜欢的功课重压下,对文学的感情往往
加上一层,但如果终生面对,就未必了,“凡所难求皆觉好,及能如愿又平常”是人的
通病。张爱玲也说:“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
‘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 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
朱砂痣。” ,我常问自己,如果当初就读了中文系,我对中文又是怎样的感觉?会像今
天一样喜爱中文吗?会珍惜自己的机会吗?能否当作职业从事,还是对自己的个性分析
考虑一下吧。不过,人的可塑性相当大,许多作家也不是当初就明确地走上文学路的。

    二,是否能去除眼高手低的毛病。文人相轻,自恃天才,原因之一也就在于此。的
确,我们在看当代作家作品的时候,对于看的顺眼的,佩服佩服,想想自己努力努力也
未必不能写出;对于看不顺眼的,就禁不住的嗤之以鼻。平心而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
,必然要有一个努力的过程,并非能想就成的。自己动手拿出几篇文章,检验检验自己
吧。
    三,是否甘于清贫 。当然作家未必就很穷苦,其实稿酬相当的高,金庸,琼瑶,可
以说是由此成了巨富。一般的作家写本书稿酬也不低,但问题是你有名气吗?在这个消
费时代甘于清贫似乎是落后的观念。关于商品社会,我有些感触。例如手机,现在很多
同学都佩了手机,我没有,也不是很在乎,但有一次我住医院躺在病床上,独自呆卧,
同室的病友正打着手机同家里人聊天,这个时候,我心里对手机的渴望算不上强烈吗?
许多情感的确要借助于物质。金钱也是个人劳动价值的体现。虽然我们口头上空泛的讨
伐商品社会的种种弊端,但是这终归是人类的进步。还有,一个人清贫可能尚可,但是
,父母妻子儿女呢?这似乎是找借口,但一个人的确应该真正的为家庭负责。唉,这也
是常人与非常人的两难抉择,虽然未必不能两全。
    四,是否甘于无名。各行业如此,就算几个特殊的行业如影视歌曲真正成名的也只
是少数,不过从事中文的愿望似乎大一些,因为作为一个作家,读者就是他的生命力。
从事文艺,不一定能成为作家,更不一定能成为文学家,世界上没有平平稳稳不冒风险
的事。
    顺便谈谈成为伟大的作家的问题,虽然几率小,但并不是说一定没有这个能力,不
能做这种心思和努力“作家文人,宁有种乎?”。我想一般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有
丰富的生活经历,方能感情澎湃,常说“诗穷而后工,”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不幸诗
业幸,“文章憎命达”,王国维曾说过“天以百凶而成就一词人”;纳兰容若有词云“
自古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有人会说也未必,纳兰容若本人就写出《饮水集》
那样一片悲恻情调,怆凄的呻吟的词来,可谁知道他却是极尽人间富贵的相国公子呢!
但是依然没有生活底蕴的基础,他的作品圈子很小。 二,有高超的文字技巧,读了万卷
书,笔下自然有神。
                                         结尾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们处于这个时代,心情难免非常功利,对于干什么事,总是反
复权衡,固然有利,却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那些对功利性真正看淡的人,不会在意
这些斤斤计较的。
    甚至我有时会想:只是喜欢中文而已,喜欢一个东西需要那么多理由吗?要考虑那
么多东西吗?爱我所爱,无怨无悔,趁还有得选择的时候爱一回不行吗?
    唉,谁清楚?
    对于那些极其喜爱中文的同学,如果中文是你的梦,那么别把梦锁上,别让梦躲藏


--
悲人生之长勤而终归苦短
怨秋夜之即逝而犹然未央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74.109]
--
※ 转寄:·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210.39.3.50]
--
※ 转载:·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5.18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