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true (Merry Christmas),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ZZ  中国杂谈之二:从拓跋到契丹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Dec 19 14:44:54 2001), 转信

“中国”或“中华”之名,很大程度上是自称,不仅用于中国,同时也被华夏文化
圈的其他国家“僭用”(后者留待他日详论)。要理解中国的历史,很重要一点是
了解历史上外国人如何称呼中国。

    毋庸置疑,中国今天在国际上最常见的称呼,均与阿拉伯文as-Sin同源,例如
英语的China,法语的Chine和标准伊朗语的Chin。这一称呼可以进一步追溯到古代
“西域”地区的各种印度-伊朗语言如法(单人旁)卢文和粟特语等等。在当地发
现的古代文献中,不断可以见到汉人被称为Cina、汉土被称为Cinastan(-stan是
印度-伊朗语词根,意为“土地”或“国土”)、西域的汉人集居地称为
Cinackand(词根-kand意为“城市” )、等等。梵文的支那Cina也源于此。因此
Cin/Cina大约是外界对中国最古的称呼。

    学界一般认为Cin/Cina是“秦”的译名。曾有人根据某些佛经断代在先秦(印
度古代典籍长期靠口头流传,断代因此非常模糊),对这一通说提出质疑,但是现
在看来这一对音的证据相当确凿。首先,《汉书·西域传》载汉孝武皇帝时匈奴称
汉人为“秦人”,唐代颜师古注曰:“谓中国人为秦人,习故言也。”其次,大清
光绪三年,在Cina一名流行的西域故地——新疆,发现了汉代《刘平国作亭诵》石
刻,明确说:“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以七月廿六日发家,从秦人蒙伯山,狄虎贲,
…等六人共来作列亭。”后者为Cin是“秦”的译名,提 供了相当直接的证据。

    可是Cina并不是外国对中国的唯一称呼。大家知道,俄语和其他东斯拉夫语言
至今称呼中国为Китай,按“俄捷转写规则”就是Kitai。此名毫无疑问,来
自“契丹”。至于为什么俄语称中国为Kitai,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教授在
某次国际学会学术讲座上如是说: 俄国人到目前为止仍然称中国为Kitan(契丹)
,称中国人为Kitanyes(契丹人),因为“契丹”在他们的南边。李教授今年与李
登辉密切合作,学者问政,“临门一脚”,帮助阿扁以38%选票上台。李教授显然
以为不论科学和政治,自己样样在行。“挺扁”之功不论,上述发言,俄语名词双
双拼错之外,实在是李教授硬充内行的想当然。俄罗斯成为中国或“契丹”的北邻
,比“契丹”用来称呼中国要晚四百年。李教授号称学贯中西,竟然不了解“契丹
”一名的历史政治内涵。

    原来在中世纪,特别是在元蒙时代,从中亚直到西欧,“契丹”是对中国的一
个通称,《马可波罗游记》就有提及。拉丁文文献中以此称呼中国,至迟 不晚于
1255年。根据伯希和PaulPelliot的研究,俄语的Kitai一名也在此前出现,这时莫
斯科尚是在蒙古铁蹄之下挣扎的东欧小公国而已,远在亚洲的“契丹”/中国,哪
里会“在他们的南边”?

    在欧洲,“契丹”一名以俄语的Kitai和拉丁语的Cathay出现,词尾鼻音n 变
成i,代表突厥语的中介;Cathay形式中第一个元音变成a,则是蒙古语的作用。今
天中国大陆的俄语名称,严格讲便是“契丹人民共和国”。拉丁语源的Cathay一名
用来指中国,从马可波罗、哥伦布直到今天,在西方语言中也始终没有消失。例如
港英时代开始营业延续至今的香港“国泰航空公司”,严格按英文原名,便应该称
为“契丹航空公司”。

    “契丹”作为中国通名的主要原因,是经过辽金两代的民族融合,“契丹”已
经成为华北主要各族(汉人、契丹、女真、渤海等)的通称。例如《蒙古秘史》中
常见的“乞塔”和“合拉乞塔”(“塔”字的入声收尾-t,彼时在华北可能还没有
完全消失,乞塔Kitat便是契丹一名的蒙语复数形式),都指汉人。词曲中也有不
少例子,如关汉卿双调《新水令·步步娇》:“腰眼落处和它契丹交”,无名氏小
令《满庭芳》:“契丹家擗绰了穷双渐”等都 是。另外必须指出,辽亡后皇族耶
律大石(大约为汉语“太子”或“太师”音讹)率部众西徙,在中亚建立西辽政权
(即黑契丹Karakitai)。正如其他曾经入主中夏的少数族一样,西辽成为中华文
化的有力传播者。据德裔俄国中 亚权威W.Barthold的结论,西辽从宫廷语言到政
治制度,都照搬中华。直到1211年,末主耶律直鲁古在乃蛮与花剌子模合攻下国亡
,还保留华夏文化最特出的年号制度(时维西辽天禧三十四年)。可见此时中亚各
国将契丹等 同于中国,确有其据。

    但是今天许多人并不知道,从南北朝起,直到元蒙时代“契丹”之名通行之前
,从中亚到欧洲,对中国还有另一个重要称呼。这一已湮没于历史的称呼重新引起
注意,是因为在19世纪末,丹麦语言学家 V. Thomsen根据唐玄宗时代在今天外蒙
古鄂尔浑河流域树立的石碑,成功地破译了已经失传的古代突厥语,发现其中对大
唐的称呼是Tabgac。学者们接着注意到,这一名称在中古时代以各种形式传播于拜
占廷、伊朗、阿拉伯和中亚广大地区。

    Tabgac这一名称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开始有人将其对音于“唐家”或“唐家子
”,可是相当于隋代的东罗马历史学家Theophylactus Simocatta已经用了这一名
称,“唐家”一说显然无法成立。最后还是“敦煌钜贼”伯希和,根据建立后魏的
拓跋族之名的中古音tak-buat,提出Tabgac乃是拓跋一名经过语言学上经常发生的
辅音换位(metathesis)而产生(“拓跋”最后的t音变成c,在语音学上非常普通
,俄国总统普京的英语拼音Putin便是例子), 解决了这个疑团。

    限于篇幅,此处无法详论鲜卑拓跋族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
法国学者ReneGrousset称拓跋是中华文化最有力的捍卫者,绝非虚誉。而 隋唐两
代政权,在血缘和政治上,都是拓跋的传人。

    元代长春真人丘处机的生平,被金庸等武侠小说家加油添醋,渲染得神乎其神
。可是他万里西行觐见成吉思汗,却是确凿的史实。武侠小说家显然不知道丘处机
西行,为我们提供了下述重要史料:拓跋族建立的后魏此时已经消亡近七百年,可
是据丘处机随行弟子李志常撰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中亚各民族还是在以“拓
跋”的变音“桃花石”(Tabgac一名中的b已经弱化 为w)来称呼中国!

    就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著名中西交通史家冯承钧先生曾结论说:“最古曰支
那Cina,随后曰Tabgac(拓跋),……最后则曰契丹Kitai,凡三变。”这“三变
”中的后两名都来自汉族以外的“蛮族”之名,令人不得不继续深 思中国之所以
为中国的原因。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2.155]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