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Fadeaway (太阳之子RX),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钱钟书:侏儒时代的英雄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Sun Feb 13 13:43:38 2000), 转信


    98岁末,钱老钟书乘鹤仙去,按照民间说法,以此九旬高龄而去,亲朋好友,自遵
天命即可,过分悲痛就免了。所以鄙人倒也没有太在意杨绛先生的悼词。(王小波故去
之时,俺可是怀着十二万分悲痛兼敬仰的心情七次拜读李银河博士的《浪漫骑士,行吟
诗人,自由思想家》)引起我思考的是:钱先生获得的身后盛名,来自各阶层各角度的
极高评价---甚至在一贯藏龙卧虎怪论迭出的网上,对钱先生的评论,也是惊人的一致。
于是我忍不住开始想:钱老是最后一位“文化巨人”吗?他为什么一不留神成为了,一
个伟人?
    提起钱老,很多人想当然地会说起《围城》。《围城》我看过两遍,说实在地,都
没有找到那种醍醐惯顶顶礼膜拜的感觉。印象深的是作者那种调侃,那种来自于深厚文
化素养的冷幽默。不过凭这点就让《围城》挤进“文学巨著”这个“围城”,似乎太勉
强了些。因为这种钱氏幽默,并不比后来王朔的“王氏调侃”或者余秋雨的“余氏随想
”有质上的高明。而后两人,在98年末文化评论界一次规模空前的“寻找大师”活动中
,也不过仅仅获得“傲死卡”提名奖入围而已,堪堪算是“准大师”吧。(最后结果是
:大师奖:空缺。)至于被世人反复咏叹的“围城心态”,窃以为,并不是作品本身有
那么大感召力,它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道明他们演绎的那部优秀电视连续剧。这只是
严肃文化和流行文化良好融合的一个典范。这个道理相当于,不管是刘震云的《一地鸡
毛》还是莫言的《红高粱》,到了张艺谋手里,马上就会由洗脚温水变的滚烫到可以沏
茶的地步。
    钱老的《管锥篇》《谈艺录》,于我这样的粗通文字之辈,自然只有“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亦”的份。虽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见过,看看那高深莫测闪耀灵光的封皮,终于
只是恭恭敬敬朝书鞠了一大躬,转身径自去了。不过暗想,自古以来,曲高和寡,确是
真理,君不听,一千年前,岳飞同志就仰天长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钱老以如
此阳春白雪之物,应无团结如此广泛人民群众之理。呜呼,为文之道,有破有立。小生
微醉之余,絮絮叨叨扯了半天,浑不知所述何物。列位看官,容俺这就图穷匕现,祭出
观点。
    我以为,钱先生只是一个踏踏实实作学问的普普通通的学者,他在人格上凸现出伟
人的光辉,只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卑微。那时侯,我们的超级才子郭老沫若,正用漫天
的才华与豪气,高歌狂赞伟大领袖的“千古诗才”“万年文章”和“绝代书法”;那时
侯,我们的科学巨匠钱老学森,正怀着诗人般的热情与想象力,用精密的逻辑推理,严
谨的归纳分析,科学地论证了“一亩地能产30000斤”这一著名定理。(钱老该论文原文
发表在大概1957年的某期《中国青年报》上, 据说正是此文,坚定了一贯尊重知识尊重
科学的老人家的关于开展那个运动的伟大的决心);而那个时候,钱先生携妻隐居,沉
湎古籍,逃避政事,甘为隐士。
    后来(对,很久的后来了)的某一天,人们突然醒悟过来。人们开始反思,开始批
判。巴金老人开始不停的,“随想”。所有的眼睛突然全部睁开,所有的声音突然全部
出来,所有的手臂都在摇动着高呼:批判那个时代的媚俗!问题是,第一个开始批判的
人,是天才。第一万个,是人才。而第一百万个,就成为人云亦云的庸才。当所有的人
都在批判媚俗的时候,批判媚俗这件事情本身,也成了一种新的媚俗。
    于是,人们在唾弃了那些老媚俗之后,也对“批判媚俗”这一“新媚俗”失去了热
情。于是,人们想起了那些,外围的不相关的人们。想起了钱钟书们。其实,钱只不过
象一个最传统的穷酸秀才一样,闭门苦读,青灯良伴,浅吟低唱。.....他只不过站在原
地,可是当那个时代的地平线沦落之后,他就显得比别人高大。他只不过那么自自然然
地活着,可是当所有人都染上瘟疫以后,他就显得比别人健康。是的,人们怀念钱钟书
,与其说是怀念他的小说,怀念他的学问,不如说
是怀念他在那个疯狂迷乱时代里的,自由思考独立学术的精神。------一种原本应属于
任何一个学者的基本的精神----而任何基本的东西,在普遍缺乏的时候,都弥显珍贵。
所以说,人们对钱钟书的怀念,我以为,是一种对真正文化的怀念,对真正学术精神的
怀念。而这种怀念的根本,还是对那个时代的,批判。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szptt103-154.szptt.n]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