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enbf (风清流水),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Re: 古代中原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渊源关系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Jan  9 14:56:52 2002), 转信

谈论文明的演化,不仅是有趣的事,亦是文化发展战略上的一个严肃的课题。
比如,深圳申请历史文化名城,深圳客家的历史与文化将起重要作用。历史是
一面镜子,历史可以让人们更清醒、更聪明、更果敢、更坚韧、更有信念、因
而更加自觉。真正的新人,就是觉悟到自己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处地位和所负
责任的人。

你提到的语言同化现象,的确存在。就深圳而言,也有一种不为多数人知的方
言——大鹏话,它是介于客家话和广府话之间的小方言。它只是存在于深圳的
一小地区,是该地区客家话和广府话相互同化的结果。由于在深圳双方的人数,
不存在谁更有优势,结果在交叉的地方就出现了这种现象。而你的先祖迁居高
州后,由于那个地方的广府人占了绝对优势,日常交际等方面,需要他们学会
广府话。这可以认为是“入乡随俗”,有别于客家人大迁居的“反客为主”。

不知道您的先祖迁居高州的时间,你说是在第五次大迁移之列。但第五次迁移
是发生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末期,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两广客家人受很大影
响,部分客家人南迁海南岛及远走南洋等为迁移之第五期。而不是由于土地少
人口多的缘故。
【 在 true (橄榄浪子)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所讲的方言,也和客家话有莫大的关系。

客家人的第五次大迁移,也许由于广东和福建间的土地少人口多的缘故,
族人迁居西粤名地高州,此时还是讲客家话的,后来又再一次迁移,南下
到海滨。因为少数民族的缘故,语言变成了中介语言。具体地讲,就是失去了
客家话的大部分音,(有的是声母,有的是韵母),但是保留了好些词语。
但是也许少数民族后来迁离了,剩下融合后的客家人后代讲一种名为少数民族
为命名的语言,但是已经和原话很不同了。而处于说广府话人的包围之下,
词汇日趋雷同,音质也趋近,也许再过几代就要给广府话同化了。

在我所在的地方,风俗和信仰融合了两部分,有重视鬼神的少数民族思维,
也有不忘先祖的祭祀和祈供等活动。

谈论文明的演化是有趣的事情。不过我不赞同太重视血缘的观点,更加愿意
从基因的角度出发,人类都是起源于同一祖先,大家都应该仁爱。应该吸取
在台湾客家人和闽南人族斗的教训,应该以真善美作为团结的认可。

唐代史官便说:古之中华,亦近今之夷狄也.
李世民更是说:自古皆贱夷狄爱中华,朕独爱之如一。
今人应该有比古人更广的胸怀和更明的理智。
【 在 wenbf (风清流水)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数可以看为是个因素,例如,南宋恭帝时期(1275年),元军大举南下,文天祥
: 组织义军,响应谢太后师起勤王的诏旨,入卫临安(今杭州)抗击元军。但在1278
: 年12月20日,五华登畲境内的龙狮殿南部之紫金南岭与陆河南万的三角地区大山脉
: 中一带,由于当地奸盗的引导元军突然包围袭击而来。在这突发危急情况下,宋军
: 一片混乱,指挥失控,而被元军分割追击,溃散大败。幸借助当时在地理条件复杂
: 和大森林掩护,将士们各自奋力拼搏突围逃生。隐蔽于深山林海之中。而文天祥被
: 俘。其余有幸突出重围者也不敢露面,躲藏于莲花山的南岭密林之中。因此,文天
: 祥所率领的南宋陆路军,溃不成军,其幸存者,后来便成了这一带地区(梅州、汕
: 头等地)的新移民。成为了客家人。他们人口之众,而当时的那些地区是深山林海,
: 人烟荒芜,只有很少数的少数民族。因此他们的中原语言肯定能保留下来,而不受
: 少数民族或者很微地受到影响。
: 另外,文明的高低也是很重要的。那些义军来自中原,成为了该地区的客家人,也
: 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了深山林海,少数民族只有学习先进的文化和各种技术。当
: 然,他们好的方面也被学习。
: 义军是因受外族入侵而转战南方而南迁成客家人的,他们富于斗争精神,有爱国爱
: 家的思想。他们的南迁经历确替他们养成了这种心理。他们不忘故土并非心愿而已。
: 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从洪秀全他们,大多是二广的客家人,他们勇于起来反抗清
: 庭,客家文化传统和精神的影响是不无关系的。
: 【 在 true (橄榄浪子) 的大作中提到: 】
: : 从声母韵母来分析语言的演变固然有用,但是对一般的人很难理解。
: : 客家人迁居后,又再迁居,流落于少数民族间,语言也千变万化,
: : 语言之间到底是怎样演化的呢?是否人多是优胜的必然因数呢?
: : 还是文明的高低?还是适宜水土风俗是最重要的原因?
: : 不忘故土是心愿而已,事实上就给周围的环境大大地通化了。
: : 崔灿
: :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其文化源头也出自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古代中原有广义、狭
: : 义之分。广义的中原包括黄河中下游数省,狭义的中原仅指今河南省。本文特指后
: : 者。
: : 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就是承继中原文化,又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而成的。本文从
: : 以下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中原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渊源关系。
: : 方言
: : 客家先民定居岭南后,他们为了表示不忘中原故土,不忘祖先留给自己的文化遗产
: : 和思想意识,顽强而执著地保存着大批中原古代汉语。播迁到海外几十个国家和地
: : 区的通都大邑也说客家话,给我们较好地保存了一块古代汉语“活化石”。这块“
: : 活化石”为汉语史的构建和我国古代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这说明,
: : 客家方言更近于古代中原汉语,而“现在中州河南的话”虽然同客家话有某些相通
: : 之处,但绝不是“很像”,而是相距较远。
: : 客家方言究竟保存了哪个时期中原汉语?我们可以将语言与历史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 : 进行分析。从语言角度分析,本应涉及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由于语音最易
: : 体现时代特征,所以本文就单从语音系统的声母方面入手。
: : 据清代语言学大师的钱大昕考证,古代汉语的声母从周、秦至汉、唐,只有重唇音
: : (双唇音)没有轻唇音(唇齿音),到了晚唐、五代,轻唇音才从重唇音中分化出
: : 来。考察客家方言,各地大同小异,而宁化石壁和梅州、汀州、赣州的多数纯客县
: : 虽然出现了轻唇音声母f[f],但是还仍然保存了不少重唇音声母(北方方言和其他
: : 多数方言已将这些字读为轻唇音)。如:“斧、符、扶、浮、峰、枫、妇……”声
: : 母都读为重唇音。这说明客家方言的此类声母来源于晚唐、五代稍前(即中唐)的
: : 语音系统。
: : 另外客家方言中的浊塞音的清化过程,又可以说明它的语音系统来源于晚唐、五代
: : 至宋代的中原汉语。据考察,浊塞音声母清化大约开始于晚唐、五代,完成于北宋
: : 初年。客家方言中浊塞音清化也是同一时期进行的。清化以后,字的归属非整齐划
: : 一,不论声调平仄,统统归属于相应的清声母。
: : 以上两例说明,客家方言来源于中唐至北宋的中原汉语。证明客方言与中原古汉语
: : 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是前者母语。
: : 民俗
: : 古代中原民俗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南方诸民系的民俗大都是由古代中原民俗发展
: : 演变而来的。唯独客家民俗保存古代中原民俗较为完整。本文以婚俗为例进行剖析
: : 。
: : 中原婚俗,婚配的男女双方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讲究“门当
: : 户对”,聘娶婚的程序保留了《仪礼(士婚礼)》中的六礼。客家地区聘娶婚也必
: : 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样讲究“门当户对”,结婚程序实质上也是按
: : 照古代六礼。以闽粤赣多数县市客家人的结婚程序为例:1、提亲,实质上就是古
: : 代六礼的“纳吉”;2、小定,即古六礼中的“问名”;3、大定,即六礼中的“纳
: : 徵”;4、送日子,即六礼中的“请期”;5、亲迎,亦即古六礼中的“亲迎”。
: : 由上面分析比较可知,两地婚俗同宗同源,基本仪式大同小异。客家与中原婚俗的
: : 渊源关系比其他方面显得更加清楚。
: : 民间文艺
: : 由于客家多聚居山区,其民歌主要表现为山歌。客家先民在南迁过程中把中原文化
: : (这里的文化是广义的,含民歌在内)也带到了赣、闽、粤等地。后经与当地土著
: : 民歌及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相结合,逐步发展为客家人喜闻乐见的客家民歌。在这
: : 里,中原民歌与客家民歌的渊源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 : 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面积的近二分之一。南部的大别山区山
: : 歌遍地,相当盛行。唐代诗人刘禹锡是河南人,从他的《竹枝词》中我们可以看出
: : 唐代山歌的大致情况和山歌对当时诗坛的巨大影响。这些山歌对曾经长期划归楚、
: : 吴地域的淮南大别山区,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可见中原南部大别山区的山歌至
: : 少产生于晋、唐,盛行于五代、宋。而在此几百年间,正是客家先民大批滞留于淮
: : 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时期。且客家山歌的形式与内容也与中原山歌如出一辙。据此
: : ,我们可以肯定,客家山歌的源头仍在中原。无论从山歌的产生与分布考察,还是
: : 从山歌的形式与内容分析,客家山歌来源于中原山歌都是无可质疑的。


--
※ 修改:·true 於 Jan  9 13:34:35 修改本文·[FROM: 192.168.32.111]


--


不想做士兵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8.20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