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undon (LET IT BE!!!),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明朝灭亡的真相《二》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Mar  2 09:58:19 2002), 转信

7.皇太极战略
  满清入关前,从用人就可以看出满清君王的器量和战略。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
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辽东将士中
,他是唯一亲见自己主帅在殿前被捕下狱,一怒之下领兵反叛,毁山海关东走。可是袁
崇焕在狱中的一纸书信又把他招了回来,他的母亲及孙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
。在辽东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力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
袁督师性命。但袁崇焕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之后祖大寿率领袁崇焕
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 崇
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
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
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叁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
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
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
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 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
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叁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杀了
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策
,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满心欢喜。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
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 祖大寿又为
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
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又
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 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仍没有杀他。只是没给他部队,没
再重用他了。史书中记载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叁桂投降。
吴叁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
活到了顺治十叁年,老死。 可以说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
  皇太极对祖大寿这种强敌,有杀害无数清兵、背信弃义的事实,还能够容忍下来,
接纳下来,并且让他一直平平安安活到老。这样的器量,也难怪满清能够使无数的人才
死心塌地为之效忠。试问汉人皇帝之中,上千年来几个君王能有这样的器量呢?这样的
君王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善待人才,又怎能使人才不趋之若鹜。明朝的皇帝实在是差得
太远了。 皇太极总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但是在他那个形势下看来,几乎是完全没有指望
的。明朝的实力,包括土地、生产力、人口、人才、兵力、军事力量,是满清的百倍。
 《天聪实录稿》元年叁月初二日,“秀才岳起鸾曰:我国宜与明朝讲和。若不讲和,则
我国人民死散殆尽。” 《明清史料》甲编,天聪二年八月“事局未定”奏疏:“南朝虽
师老财匮,然以天下之全力,毕注于一隅之间,盖犹裕如也。” 《太宗实录稿》:天聪
七年十月,皇太极责骂主张出兵南攻之人:“天予我有数之兵,若稍亏损,何以前图?
” 皇太极对明朝及其客气,甚至给袁崇焕的信中称呼“汗致书袁老先生大人”。皇太极
所求者,只是明朝对满清在辽东地位的承认,和给予一定的钱粮。当然满清有乘机占明
朝便宜的心理,但是顾忌也很多,一个袁崇焕的几千兵力就可以几次击败满清,逼迫满
清绕道而走。 满清就这样,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叁代人的小心经营下渐渐壮大
起来,把握住了明朝内溃的战机,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战略:统一中国。
8.明朝最后战略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改元,旋即渡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这时,
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丧失殆尽,吴叁桂手下的叁万关宁铁骑成了最后一张王牌。正月十
九日,崇祯帝在德政殿召集大臣,正式商讨调吴叁桂入关事宜。这其实是饮鸠止渴的一
步棋,吴叁桂入关,就意味着撤去了满洲人面前最后一道屏障。面对这个难以决断的问
题,大明朝的官僚系统最后一次典型地表现了它的低效性。先是,满朝的文武大员面面
相觑,怕承担责任,都不敢发言。内阁首辅、大学士陈寅,首先打出“一寸山河一寸金
”的旗号,坚决反对弃地,同时又认为调兵势在必行。这位老丞相慷慨激昂了半天,却
等于什么也没说,可是满朝文武却大受启发,纷纷按这个调子发言,结果调兵之事一议
再议,迁延了一月有余仍然没个结果。 李自成却不必等待廷议的结果。这一个月之中,
他的大军已逼近畿辅。北京的陷落看来只是时间问题了,只有到这个时候,朝廷才下了
最后决心。叁月初,崇祯帝诏封吴叁桂为平西伯,命其入关勤王。 可是吴叁桂还没来得
及赶 到,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
  其实明朝本来有最后一次战略的机会。他可以选择与满清求和,来集中精力对付李
自成,甚至可以通过割地赔款等方式借清兵的力量来打击起义军。 可是明朝 是一个什
么局面呢?
  崇祯十五年,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洪承畴于所统大军全军覆没后投降满清。
松山、锦州失守。崇祯便想和满清议和,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军。兵部尚书陈
新甲更明白无力两线作战,暗中与皇帝筹划对满清讲和。崇祯和陈新甲不断商议,朝中
其他大臣听到了风声,便纷纷上奏,反对和议。崇祯矢口不认,说根本没有议和的事,
你们反对甚么?崇祯每次亲笔写手诏给陈新甲,总是郑重警诫:这是天大机密,千万不
可泄漏而让群臣知道了。 该年八月,崇祯派亲信又送一道亲笔诏书去给陈新甲,催他尽
快设法和满清议和。陈新甲出外办事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将皇帝的密诏留在他书房中
的几上而去。陈新甲的家童误以为是普通的《塘报》(各省派员在京所抄录的一般性上
谕与奏章,称为《塘报》),拿出去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这样一来,皇帝暗中在
主持和议的事就公开了出来,群臣拿到了证据,登时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 皇帝再也
无法抵赖,恼怒之极,下诏要陈新甲解释,责问他为甚么主张议和,罪大恶极之至。陈
新甲的声辩书中引述了不少皇帝手诏中的句子,证明这是出于皇上的圣意。崇祯更失面
子,老羞成怒,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亲藩,兵部尚书
应负全责。 那时距明朝之亡已不过一年半,局面的恶劣可想而知,但群臣还是坚决反对
议和,连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国防部长暗中商量,表面上坚决不肯承认,最后消息泄漏
,便杀了国防部长以卸自己责任。从这件事中,可以见到当时对“议和”是如何的忌讳
,舆论压力是如何沉重。连崇祯这样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对群臣承认有议和之意。 中国
读书人的传统思想认为谈和就是投降、就是汉奸、就是秦桧。那是一个非此即彼、决不
容忍异见的时代,明末,更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道德价值最受重视的时期。 想死还不容
易吗,可是最后为明朝 而死的又有几个人呢?
  于是,这个对于明朝可行的最后一个战略也被放弃了。
9.吴叁桂的叁个选择
  吴叁桂驻守山海关的时候,局面之艰难、承受的压力只有比袁崇焕更大。
  满清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已经没有后患和牵制,并且可以不经山海关进攻北京城。
洪承畴失败投降,松山、锦州的占领,满清战略位置极佳,实力也是空前强大。并且自
己也有了大炮等装备。 宁远方面,袁崇焕被杀影响深远,明朝军心早已涣散,军饷问题
达到最严重的地步。而且自己一方的战略防守位置已经不成形了,只是独立支撑。 明朝
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城。
  这个时候崇祯要吴叁桂放弃山海关,全力救北京城。
  此时,大明朝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李自成的军队连战连捷,士气正旺。吴叁桂的叁
万关宁铁骑能挡得住李自成的百万大顺军吗? 吴叁桂应该与大明朝共存亡。并且就算是
送死,也该兴冲冲地赶着去吗? 吴叁桂很犹豫,但是圣旨不可不停,于是他带兵慢慢的
走向北京城。然而,李自成出乎意料地很快攻下了北京城(多少也是吴叁桂期待的)。
崇祯自杀,国都易主。 这个时候,吴叁桂该向谁效忠呢?吴叁桂的军力,不过数万而已

  当时他可以有叁个选择。
  一、领兵杀回北京,争取夺回明朝皇帝后裔,然后以他的军事才能,保住一方领土
,然后手握重兵,权倾一时,达到个人政治的最高峰。可是首先的问题是:他打得过李
自成吗?军力相差太多了。而且,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他吴叁桂腹背受敌,可能吗?
要想活下来,则必须连大顺抗清,或连清抗大顺。否则必死无疑。
  二、投降满清。马上开关,与满清合兵攻打李自成。吴叁桂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吴叁桂背不起汉奸之名,何况明朝溃烂,吴叁桂早已知晓,李自成
军纪严明,而且有招降之意。
  三、投降李自成。说实话,要作到这点很不容易。吴叁桂是大明提督,而且大明刚
刚被灭亡,不思报国犹自可,马上投奔“反贼”,只怕招致很多人非议。可是从战略眼
光看,不可能选择腹背受敌的做法,也不可能面对国内这样大的变化不做反应,既然排
除了投降满清的选择,自然倒向李自成。毕竟大家都是汉人,这样能保证国家不受到外
敌的入侵,对自己和士兵的北京家属问题也是一个交待。 吴叁桂是个一代名将,他看到
这样的局势下,投诚李自成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吴叁桂把山海关交给了大顺军,带领部
队到北京来见李自成。 然而李自成却令吴叁桂失望了。
  在回京路上,吴叁桂听到了李自成手下冲进他的私宅、查封他的家产、抓走他的家
人、抢走他的爱妾陈园园的消息。 吴叁桂勃然大怒。就这个消息看,吴叁桂可以理解为
李自成对吴叁桂的示好置若罔闻,这种不友好的态度令吴叁桂无法信任李自成了。试想
自己身为边防将士,在前方浴血奋战,后面的统治者却玩花样,抢走财产、打击家人、
甚至把老婆也夺去,简直是对吴叁桂及其辽东军队的奇耻大辱,而且连吴叁桂都保不住
自己的家人,那些边防士兵的家属想必更不用说。 一下子,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吴叁桂
当即退回山海关,并且开始联络满清多尔衮,意图借兵复国。 不久,李自成大军进攻山
海关,满清奇袭李自成,并且击溃了李自成,清兵顺理成章的进驻北京,建立了大清王
朝。 借清兵打击李自 成这个战略在当时是认为正确的。
  政治上,南明朝廷为这个举动很是夸奖了吴叁桂,并且认为满清是友军,希望能够
联合清兵征讨李自成。 在军事上,既然已经和李自成撕破脸皮,当然要考虑下一步的李
自成大军进攻山海关问题。山海关固然可以防守清兵,但是这次李自成是从关内来的,
对内的防御肯定不足。此之为不借兵不行。 至于引清兵入关,其实明朝崩溃,对清兵的
防御早已实行同虚设,只有山海关的吴叁桂有战斗力。满清数次进攻北京都是绕道过来
,不存在需要吴叁桂开关引清兵。此之为不开关清兵也能入关。 崇祯也有过要吴叁桂放
弃山海关破“贼”的旨意。
  谓之吴叁桂“汉奸”“卖国”,实在太苛。其时,吴叁桂已经没有选择。何况明朝
亡于李自成,而非满清。中国又岂是吴叁桂一人可以卖得了的?也太抬高吴叁桂了。
10.李自成兵败
  在事实上,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军纪相当的严明。 大顺
军在北京一共经历了四十二天。大顺政权当时占领的范围,包括了整个西北、华北、山
东、河南两省、湖北、江苏的部分地区。 大顺政权的主要政策包括:一、接管政权,稳
定人心。二、向南方地区派兵占据要地、委派地方官稳定地方。叁、调军南下,准备南
征南明朝廷。四、准备即位有关事宜。五、清点府库,没收皇宫、宗室、勋戚、太监的
财产,打击官僚。 就这些政策来看,李自成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也不存在急剧腐化
,政策并没有任何错误。经历山海关兵败后才出现军纪问题,但总的来说,李自成的失
败并不是因为腐化问题。 那么李自成失败在哪儿呢?
一、人才的录用。
  李自成文官除牛金星、顾君恩外,其他多是明朝降官。大顺政权后期缺少的是了解
情况、统筹全局、能够制定战略方针的人才。投降大顺政权的明朝官员中,并不缺少有
才能的人,其中有的后来被清廷选拔为六部首脑甚至大学士。可是大顺政权规定的是文
官受武将节制制度,要求的是起义将领居于支配地位,对降官不能重用,这就是战略上
的最大错误。 李自成过于迷信军事上的胜利,在政治上没有作为。这与他缺乏政治上的
远见和不能够重视政治治理人才有关。他的军饷主要来自追赃助饷,这样能够做到不扰
民而补给充足,但是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军队庞大需要大笔的开销,树敌多,没有开展
农业生产,缺乏合适的政策在占领地上实行,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看上去占领大片领
土,其实并没有良好的治理,而这些政治上的政策不是武将能够了解的。一旦兵败,马
上就不可收拾,号称百万大军的大顺军之所以到后期毫无抵抗力,一败涂地,也就是这
个原因。 满清在入关以前就网罗了范文程、洪承畴等人,在决定战略方针时能够征求他
们的意见;入关以后,对明、顺两个政权的官员一概收揽,还多次命令已经投降的汉族
官员推荐人才,动员他们写信招降。对曾经对仗的敌人也以前所未有的器量容纳。 可见
人才只有在能够重用他们的君王手下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二、追赃助饷。
  大顺政权坚持“叁年免征”赋税政策,通过没收明内帑、宗室、勋戚、太监的家产
和对明朝官员实行追赃助饷的办法,来解决财政问题。攻克北京后,缴获属于皇帝的私
财(即内帑),可信的说法大概是白银叁千七百万两,黄金一百五十万两,数量相当庞
大。 就战略而言,大顺军在进入北京以后,大规模地实行追赃助饷是不合时宜的。当时
仅没收的明廷内帑,就足够大顺政权两年以上的全部支出,不存在财政上的紧迫性。并
且,李自成没有考虑到进入北京后客观形势的变化,政策上没有作出相应调整。在大顺
政权统治地区地区内普遍地推行追赃助饷,使各地官绅人人自危,造成树敌过多的局面
。 当然,其间最大的失误就是造 成了吴叁桂的倒戈。
  之前李自成让吴叁桂之父安抚吴叁桂,并且顺利交接了山海关。但是在京城里,没
收吴叁桂的大笔财产、将吴叁桂的家人下狱、甚至刘宗敏抢走吴叁桂的爱妾陈园园,使
得本来对李自成不太信任的吴叁桂失去了对李自成的信心。 直接导致了吴叁桂的夺回山
海关、交好满清,以国破家亡的哀兵抗击大顺军。 李自成进攻山海关失败,在于低估了
吴叁桂的实力和当前的形势。吴叁桂的辽东兵力其时只有叁万,却是整个明军中最精锐
的部队,与满清的搏斗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据关而守,有火炮相助,再加上
满清上十万铁骑的出其不意。 李自成的大顺军实力也是相当的强,并且有兵力上数倍于
敌人的优势,山海关险要,可毕竟此时此刻不比吴叁桂有整个大明作为后援的抗击满清
,说吴叁桂是负隅顽抗也不为过。李自成首先将山海关团团围住,还意图劝降。这样延
误了战机。攻击山海关的时候,面对的是明军中的最强军力,抵抗之强是李自成没有料
想到的。即使是这样,如果没有清兵出现,山海关还是可以攻下来的。
  可是多尔衮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战机。在吴叁桂兵力接近崩溃的时候杀了出来。突
然出现这个效果是吴叁桂和多尔衮刻意隐瞒造成。李自成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看
到突然出现的庞大数目辫子军,知道这一战必败无疑,所以选择了主动离开战场,不久
杀害吴叁桂的全家,放弃北京城。 在军事指挥上,李自成的能力极高,并不存在大的失
误。是政治上的失误导致了李自成的失败。 之后李自成经不起屡战屡败的打击,又渐渐
刚愎自用,重用牛金星,杀害大将李岩,自溃长城。尽管手上有几十万的军力,但是在
天才将领吴叁桂及其辽东精兵、多尔衮的满清铁骑,还有南明的部队合力攻击下,迅速
的兵败了。
11.满清战略
  满清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在范文程、洪承畴等的建议下,提出了“经纶方始,治理
需人。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此后官吏犯赃,审实立行处斩,鞭责似觉过
宽。自后问刑,准依明律”的用人政策。也就是说,以前的贪官污吏行为一概不计较,
只要有利于大清朝的就用,只要以后不再犯法就既往不咎。 这样,满清征战方面有多尔
衮及其八旗子弟兵,有吴叁桂的辽东精兵,战略方面有范文程、洪承畴等运筹帷幄,政
治制定合适的政策,大量启用明朝的降臣治理国家,巩固占领的领土,为出击李自成和
南明,(其实军事上满清仍然没有优势,只是李自成和南明本身存在重大问题,自我溃
败而已。)以及未来的一统天下做好了准备。 同样是明朝这些降臣,在崇祯手下成了空
谈、亡国之臣。在李自成手上成了阿谀奉承之辈,成了李自成军饷的来源。而到了满清
手下,却变成了中兴之臣,真是令人惊异。 在人治的制度下,人才的应用直接决定了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所以尽管有满汉之分,尽管有“扬州十日”,尽管有读书人“怀念前
明”,尽管有以后吴叁桂的 “大周天下”,尽管有台湾郑氏的“反清复明”,尽管 有
“文字狱”,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仍是安安稳稳的过自己的日子,能够让人活下来就心
满意足。 清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基本上都是实
行的“轻赋税”政策,顺利地完成了大乱到大治的过程。什么民族矛盾,民族仇恨,很
快就被人淡忘了。 治理天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用人治国的道理,都懂,这些都是
汉人总结出来的道理。明朝皇帝明白,李自成也明白;亡国的经验教训大家都听说过,
明朝皇帝听说过,李自成也听说过。可是那个时候真正做到的确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不能不让人反省,中国的制度和道德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 更不要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提及过的民主和科学了。我们的目光又局限在中国大陆这
一片土地上,那个时候,没有人能够有远见的看到世界战略的形成,或者说,那时的中
国没有培养有世界战略远见人才的土壤吧。
12.南明小朝廷战略
  南明小朝廷更是将明朝的弱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甲申年(1644)四月,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吊死煤山,南京明朝大臣们面临
解决王朝继统问题,崇祯的叁个儿子都没有逃出北京,只有从藩王中挑选,而当时藩王
中尚存的神宗直系子孙,有福王、惠王、瑞王、桂王四人,后面叁者分别在广西、四川
,地处僻远,离南京近的只有从河南逃来的福王朱由崧和旁系的侄儿路王朱常芳。(在
鹿鼎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为自己拥护的皇位继承正统,这些爱国志士内斗不断) 阉党阮
大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密谋此事,阮大铖建议立福王朱由崧。其时福王有昏庸之名,但
是阮大铖、马士英认为这样的皇帝容易控制,于是就联络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
刘泽清等实力派,宣布拥立福王。兵部尚书史可法认为立福王有“七不可”,即贪、淫
、酗酒、不孝、虞下、不读书、干预有司,这种五毒俱全的人作了皇帝定会误国误民。
 然而,福王朱由崧被马士英等人早早迎入南京,史可法与高弘图无奈,也只得加入了奉
迎的行列。 南明控制的区域,东自黄河下游以南,西迄武昌长江以南,其物力、财赋、
人力也比清廷所控制地区雄厚。 当时南明设江北四镇,共拥兵叁十万。武昌的 宁甫侯
左良玉,拥兵二十万。
  福王继位后,组成了东林党和阉党混合的内阁,阉党因为拥戴有功,掌握朝廷权力
,竭力排挤,打击东林党人,史可法受排挤,离开南京,督师扬州,高弘图被迫辞职。
 阮大铖入朝后,任兵部尚书,借作“顺案”之名,恢复了特务机构东厂,处死了东林党
和复社人士。史可法曾上书要求给士兵加饷,然而马士英却将奏折扣下,将史可法的士
兵的薪水全扣了下来。当时众将怂恿史可法反南京,以“清君侧”为名,将马士英杀掉
,但史可法以大局着想,没有同意。 朱由崧在 政治上毫无作为,生活上荒淫透顶,政
事全委托给马士英处理。
  皇帝如此,大臣们也不逊色。将领们一样只知道吃喝玩乐,对目前的现状毫无了解
。 江北四镇中,二刘之兵皆“虚夸不中用”,惟高杰兵战斗力强。高杰凶悍桀骜,却毅
然拒绝清肃王“大者王,小者侯,世世茅土”的诱降,疏请以己重兵驻归德,冒大雪,
沿黄河筑墙,专力防御清兵,并联络河南睢州总兵许定国“以奠中原”。不料许定国暗
通清兵,设计于酒后谋害了高杰,渡河降清,并引清兵至仪封。 就在清兵迅速南下,形
势危急之际,拥有数十万重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发兵南下,要“清君侧”、“除马
阮”。马士英却公然提出:“宁可君臣皆死于大清,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当时有人
抗言:“淮扬最急,应亟防御。”马士英命令“有议守淮者斩”,朝议之后,竟诏史可
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史可法扼守扬州,以身殉国。他的顽强抵抗招致满清的“扬州
十日”大屠杀。
  孙可望后期的飞扬跋扈,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卖身投靠。
  郑成功有大志、有军事才能,却私心自用,断送华南抗清大业。之后退守台湾,一
心守护自己郑家的地盘。 明清之际优秀军事家李定国也是悲剧,出滇抗清前期遭孙可望
妒恨,无法在两湖、江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连兵粤、闽,会师
北上,得到的却是郑的虚应,结果导致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最后只好死而后
已。 整个南明前期是建立在错误估计形势上的,朝廷加上继承了昏庸腐朽的传统,导致
了这样的结果。后期南明团结了几十万大顺军、张献忠的战败部队,提出反清复明的口
号,共同对付清兵。但是大势已去,各个将领各自为政,没有任何政改吏治,既不得民
心,又没有军心,被吴叁桂各个击破。 南明前期的战略很重要,当时满清刚进入北京,
政权不稳,而且准备也不足,南明有足够的实力收复北京。但是南明面临满清这样的强
敌无动于衷,认知上出现方向性错误。一直以李自成为敌人,认为吴叁桂携清兵入关是
救了明朝的江山,以满清为友,打如意算盘,想和满清共同讨贼,图谋划江而治的天真
战略。后来清兵兵临城下,满清早已稳定北方,只要不出现战略的重大错误,南明的灭
亡已经是无可避免,更何况南明一直应对失策,回天乏术。此长彼消之下,南明之亡毫
无悬念了。 为什么南明前期会出现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呢?当时亡明者,李自成也。明朝
的国都是李自成攻克下来,皇帝也是被李自成逼死的,明朝的天敌是李自成,而没有把
满清当成敌人。
13.史可法战略
  史可法是典型的文人出身,缺乏军事才能,却身居兵部尚书之职,后来更是担负起
扬州督师。 扬州城破后,清兵开始大规模的屠杀,大约有八十万人左右被杀死,史称“
扬州十日”,那是一段极为惨烈的历史。 史可法扬州守卫已经是大势已去。
  他所效力之南明弘光朝腐败已达极致,同时还受马士英阮大铖牵制。他的对马阮之
流退让,放弃了特殊时期的中央集权,尤其是对兵权的控制。 他不顾实力(这点和袁崇
焕大相径庭),只顾报君父之仇。在当时情况下,自顾南保半壁尚不足,却还要欲图合
师进讨,问罪秦中,先讨伐李自成军,使得北岸清兵赢得时间和精力。 他前期战略失误
,最后要作困兽斗,固守一城而不知不应计较一城一池之失的兵家常识。 史可法到底是
怎样考虑战略的呢?
  读史可法的“复多尔衮书”,这是当时史可法死守扬州,多尔衮劝降时候, 史可法
的答复,应该说是真实地反映了史可法的想法和思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战略观
来。 先看史可法对当前形势的判断。
  “越数日,遂命法视师北上,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叁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贼
,为我先皇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殿,抚辑群黎,且罢剃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
动,振古铄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
”已乎!谨於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
次江淮。” 这一段是为吴叁桂引清兵入关最佳辩辞。
  言下之意很清楚,如果我史可法是吴叁桂,我也会这么做的。吴叁桂引清兵入关,
做的对。史可法的态度是和南明一致的,也就是说,明朝的继承人包括朝廷、大臣都理
解并且赞同吴叁桂的引清兵入关。 这一点从战略上讲并没有错误。如果吴叁桂不引清兵
入关,死守山海关,则必死于李自成的大顺军之手,一旦李自成部队把守住山海关,挡
住满清入侵,甚至是和满清谈和,休养生息,积蓄实力,南明更是岌岌可危。 再看史可
法对未来战略的观点。
  “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
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
,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火召)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 史可法原来
是打算用“同仇之谊”来感动满清,幻想连同清兵一起消灭李自成而已。之后想必是贯
彻南明那一套划江而治的政策。 由此可见,史可法的战略是大错特错了,史可法和南明
一样缺乏战略的远见。 在扬州之战中,史可法本身就是缺兵少粮,明明知道既无外援,
敌军强大不可胜,城破是迟早的事情,还要作近乎自杀的抵抗。读《银河英雄传说》,
这样对自己的士兵和老百姓不负责任的将军,我想来是深恶痛绝的。 固然八十万老百姓
的死守先该归咎于杀人者。但是史可法的心中,可曾把这八十万个老百姓当成一回事,
考虑过他们的生死呢? 在我看来,史可法选择自杀殉国,让手下人献城,并且要求清兵
善待百姓比较好一点。 这当然是题外话了,在满清的战略来讲,大规模的屠杀是让顽强
反抗者害怕,杀一儆百。在史可法看来,全城的百姓都能够死得有气节,也算是死得其
所了。 史可法的行为已经是不能够用战略来衡量,当时又不能够全城人投票决定是否要
无谓的死守招致报复。 如果我是扬州城里的一员,我会怎么想呢。也许我会被史可法的
精神感动,我能够无畏于生死与满清搏杀。可是我只是一个小老百姓啊,我每天交税就
是为国家作贡献,国家也没有对我很好过,赋税很重,自己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些
明朝的士兵,烧杀劫掠,和强盗没什么分别,我和我的家人生命算是早不保夕,听说北
方的老百姓过得还不错,清朝的税很轻,只是要留辫子而已,但是起码能活下来,我敬
重史可法,可是也没必要一定要自己死啊。 难道老百姓连活着的权利都没有了吗?史可
法有权利要求全城的人都像他一样殉国吗? 崇祯还知道自杀,还知道要李自成“勿伤百
姓以一人”呢。这八十万人的死难道没有史可法的一点责任吗? 不过与其说这八十万人
死在史可法手上,不如说这八十万人和史可法都是死在封建遗毒的手上,历史就是满纸
的“吃人”,死在封建思想下的中国人还多得多呢。 史可法爱国,自己也不怕死。可是
打战不是爱国和不怕死就可以打赢的,军事统帅必须要有军事才能,否则就是对国家和
士兵不负责任。战败的过错不是爱国和殉国可以抵消的,今天我们不会去指责他的行为
,但是如果还要去表扬他的行为,就难以苟同。毕竟战争的成败决定于实力和战略战术
的运用。不懂军事的人,没有自知之明,却指挥部队,就是失败。 史可法的行为不值得
提倡,它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可以为自己的理想牺牲,但是不能够以自己的标准要求
任何人。 我对史可法 ,一个字,“敬”。一是敬重,二是敬畏。


--
   *     _ /\  /\ _     *      ├┬┴┬□    萧条庭院,有斜风细雨,□┬┴┬┤
   *      |      |      *      ├┴┬┴□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
   *         __         *      ├┬┴┬□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
    *       (oo)       *       ├┴┬┴□头酒醒,别是□滋味。征鸿过□┴┬┴┤
      *      ~       *XXX      ├┬┴┬□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
          *  **  *  XXXX       ├┴┬┴□几日春寒,□垂四面,玉阑干□┴┬┴┤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9.15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