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kebi (多情剑客),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挪威森林里的那场火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Thu Mar 16 10:19:54 2000), 转信


发信人: waterfall (水柔儿), 信区: waterfall
标  题: 挪威森林里的那场火
发信站: 广州蓝天站 (Tue Mar 14 23:13:09 2000), 转信

      今天看完了挪威的森林,感觉非常的沮丧和遗憾。

      因为竟然发现自己毫无知觉。曾经N次地听过别人对这本书的评
  价以及对村上的推崇备至。而我却只觉得一般,看不出有何动人或
  吸引之处。

      如果一定要有,那么该是渡边和绿子一同坐在阳台喝着  啤酒
  聊天观看对面火灾的那一幕。正好合了中国的那句“隔岸观火”,
  既好笑又妩媚。不知道为什么会用妩媚这个词。想象着他们坐在椅
  子上把脚搭上了阳台的扶栏处,一边饮酒一边吸着飘过来的浓烟一
  边看那毁灭前的绚烂,——绝美的情景。

      就是这样,有时很多的美丽是以毁灭为代价的,是任由自己心
  痛消沉还是驻立抽离事外地以平静的心情去完美即将逝去的过程?
  但这似乎很难很难,谁能抽离?谁能一派与己无关说说笑笑?

      事情的结束,往往取决于你最后抱着的态度。


发信人: Sheala (素素), 信区: waterfall
标  题: Re: 挪威森林里的那场火
发信站: 广州蓝天站 (Wed Mar 15 00:33:25 2000), 转信

如果你看的是漓江出版社的那本,那我绝对认同。因为翻译得很差。
好象是林少华译的吧,全然没有了原书中的那种气氛。建议你到网
上找找,不知道哪里译的,但看起来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发信人: waterfall (水柔儿), 信区: waterfall
标  题: Re: 挪威森林里的那场火
发信站: 广州蓝天站 (Wed Mar 15 09:55:37 2000), 转信

天那,素素,全中,就是林少华翻译的。
整书略带正统,与我过往在一些杂志上看过的由港人翻译的
村上感觉非常不一样了。
网上的版本也有,下载了回来后一直没兴趣看,一是不喜欢无法
捧书翻纸的乐趣,二是向来对外国文学不大感冒。哲学性的可除外。
但想来你如此说是没错的,我这便去看看吧,希望感觉能
好一点。:)


发信人: jess (jess), 信区: waterfall
标  题: Re: 挪威森林里的那场火
发信站: 广州蓝天站 (Wed Mar 15 10:19:29 2000), 转信


我以为《挪》最突出的是幻灭感、不确定感,对死亡的恐惧和向往。
在人世活着的,遭遇太多不愿的,想象死亡的恬静,并因死者带来的
影响而深溺于这种想象中不能自拨。
日本文学一直以来有这样的倾向,像《源氏物语》里的紫姬,得万般
宠爱,却一心想出家,像川端康成《雪国》,心仪的两位女子,一位
要告别,一位已死去——然而里面有动人的悲哀,这种悲哀甚至是有
力量的,许多人并不为自己活着,但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我的本体存
在,正因为晓得精神与肉身的分离,许多不得不做的才带上了凄凉与
悲壮的味道,思考而走向思考的反面,这样的国家也唯有日本了。
我看欧美的电影,特别是提及死亡与小孩子的,总有孩子站在母亲雪
白的病床前,室外光柔静,而母亲缓缓告诉孩子天国是一个美丽的地
方,他以后还可以和母亲说话——这是一个欺骗吧?但却能塑造健康
的人格。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从秦始皇开始,就是一个“怕”字,
这才是可耻的享乐主义,说及“可耻”,是因为遮遮掩掩地不敢享乐,
却用尽一切方法,甚至是残酷的来享乐,一种僵硬的生活态度,所以
中国人只有地狱,欧美人却还有天堂,日本人有的只是悲哀的(同时
也不乏愚蠢的)美,从作家作品上来看,前两者对死亡的思考便不足
了,因为有可以逃避依托的堡垒。



发信人: waterfall (水柔儿), 信区: waterfall
标  题: Re: 挪威森林里的那场火
发信站: 广州蓝天站 (Wed Mar 15 14:27:20 2000), 转信

想不到针儿会出现。不大爱看外国书,对文学也没有什么理论和系统的学习,所以
只是说说自己一些片面的看法。在此书最后的一些评论文章里提到直子是代表死,
绿子代表了生。而村上对直子进休养院的原因和最后的自杀都写得不够细致。也许
是因为直子目睹姐姐的死亡以及男友的死亡对她自己的精神的伤害,但我在阅读时
根本就不觉得她的痛苦,因此直子的这些行为和写给度边的信便显得太牵强了。就
好象是一个正常的人偏要自怨自艾,让周遭的人跟着一快受罪,然后进去院里装模
做样的疗养一番,还嫌不够,最后用自杀来把自以为的痛苦推向高潮。所以我在看
的时候对直子这个人是很烦的,太为矫情,如果村上对直子的着笔能更深入就不至
于让我如此的反感了。
还看过的一本日本书便恰好的《源氏物语》,内容已不是很清晰,但当时的感受是
很痛苦。似乎日本的书和它的电影都一样,开始总是精致又拖沓,使人慢慢的失去
继续的耐心和兴致,然到了最后,便总有深刻或意料外的结局,这就让人不得不在
结束后重新回顾刚看的片段,来填补这个意外的空白。同样的感觉也在英国病人里
有过,漫长的前一个半小时里都是灰红一片,沉闷得不想再看,但到了最后高潮来
临的半小时足以把前面的一切弥补。
至于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原因不一定就是怕。因为他们一直都处在动荡的社会中,
对国家或统治者没有一定的信心。而光明正大的享乐很可能就会导致灭门之灾。活
在朝夕不保的环境里,态度便只能是僵硬了。
象在唐朝盛世里,很多人的态度就是相对别的朝代要轻松。国家安定富强,有良好
的制度,人们有信心自然也就会名正言顺的享乐。还有就是中国千年文化思想均是
提倡受苦,视享乐为不正之事。这个因所读不深,无法旁征博引,故不说了。若有
不对之处,还请指正。

--
多情是我的最大弱点.....因为我常做女人的俘虏

但我的真正的致命的弱点却是
                                  ——没钱!!!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bbs.szptt.net.cn]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