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rcadia (恒恒高牙),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V.》:后现代小说迷宫[转载]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Dec 22 18:43:22 2003), 站内信件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唐建清

阅读应是一种快乐。但阅读品钦的小说《V.》(1963)却多半是一种痛苦,因为你在
阅读过程中充满了焦虑。


  焦虑,是因为品钦采用了一种杂乱无序的碎片化叙事。焦虑,是因为你面对着
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你无法把握故事的脉络,你也无法解释故事的意义,你甚至怀
疑这是不是一个故事。小说的一条线索是斯坦西尔满世界追寻“V.”,但“V.”是
谁?似乎是一个女人(性),然而,维多利亚?维罗妮卡?薇拉?“恋爱中的女人”
?“坏神父”?下水道中接受天主教洗礼的雌鼠?是,也不是。一如基督教神学的
“三位一体”,让我们的理性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小说中这个神秘的“V.”同时
是无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物”,如“不对称的V字形街灯”、一种V.拼图玩具、
纽约一家名叫“V-诺特”的酒吧、神秘莫测的“维苏”(一个国家、维苏威火山?
)等。也许“V.”只是一个纸上的“符号”,可能象征“胜利”,可能象征“维纳
斯”(爱神)。总之,上述种种都有“可能”,然而“V.”到底是谁?或到底是什么
?追寻者斯坦西尔不能确定,小说作者不作确定,我们读者也无法确定。“V.”的
神秘和荒诞就在于她(它)的不确定和无法确切解释,一如卡夫卡笔下的“城堡”。
我们只能说,“V.”是斯坦西尔追寻的对象。作为斯坦西尔苦苦追寻的对象,“
V.”自然有其“意义”,但是这一意义并不是单一的、确定的,或者说我们无法给
出单一和确定的解释。而且,“V.”的属性似乎介于两性之间、人与物之间、虚与
实之间、一与多之间。这样看来,“V.”既是对确定性的消解,也是对二元对立的
消解。


  斯坦西尔为什么要追寻“V.”?让读者困惑的是,追寻者的目的也是不明确和
无法解释的。人到中年的斯坦西尔只是偶然从他父亲的日记中看到有关“V.”的语
焉不详的记载,便弃职离家满世界追寻去了。并且,尽管追寻过程毫无快乐可言,
斯坦西尔也弄得身心疲惫,但他像被命运驱赶似的,要将追寻进行到底。不知道为
什么追寻但还是要追寻,这不是像“等待戈多”一样荒诞吗?斯坦西尔并没有明确
的追寻动机,追寻也没有结果,但斯坦西尔还是继续追寻下去。或者说,追寻动机
就像神秘的“V.”成了他追寻的对象。也许,追寻的意义不在于追寻的对象和结果
,而在于追寻本身。斯坦西尔是为追寻而追寻,“只因为V.在那儿等待他去跟踪追
查”。他甚至害怕追寻的终结,“他努力不去考虑搜寻的任何结果。接近和避开”
。也就是说,他热衷于追寻,但并不寻求结果。也许这种追寻可以赋予他空虚的生
活以某种意义,也许通过追寻进而寻找他的自我身份或重建他父亲的历史。问题在
于,斯坦西尔的“追寻”很大程度上是他所作的一种叙述,带有主观色彩,不仅这
一“追寻”让人怀疑只是他的一种臆想,并非实际行动,而且他父亲的历史也因他
的叙述变得模糊不清。可见所谓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免不了有虚构的成份,因而也
是不确定的。


  斯坦西尔的追寻自有他的理由,尽管这理由书里书外都未必清楚。但斯坦西尔
的“追寻”是必须的吗?品钦在斯坦西尔之外还写了普鲁费恩的故事,形成一种平
行结构。普鲁费恩自称是个“笨人”(schlemiel)。这不仅是说他做事笨拙,还在
于他胸无大志,消极懒散,对什么都无所谓,犹如加缪笔下的“局外人”默尔索。
他和书中的纽约“全病帮”是美国60年代“垮掉一代”的文学人物。然而,风风火
火的斯坦西尔并不能拯救什么,他的“追寻”只是将世界的“物化”和混乱彰现出
来,而他魂系梦牵的“V.”每每和动乱和暴力相联系,最后成为一个“物化”的坏
神父。然而,消极无为的普鲁费恩则对混乱和物化的世界十分反感和害怕,他的笨
拙和不作为是一种逃避和自保行为。他并无深沉的反思能力,但他感觉到这世界越
来越趋向“无生命”,他不愿意自己也成为堕落的“无生命”的机器。他不知道这
世界怎么啦,他也不知道他该怎么做,所以他不做什么。当然,他还是免不了要受
这世界的伤害。显然,在这个聪明人居多的世界上,“笨人”也是一种活法。问题
是,作者在无所作为的“笨人”普鲁费恩和“追寻者”斯坦西尔之间不作判断,在
“不作为”和“行动”之间不作明确的选择。普鲁费恩和斯坦西尔之间有一种张力
。普鲁费恩的生活并不是一种理想生活,应该说只是一种无奈,然而,在这个日益
物化的现代世界中,迟钝一些,静寂一些,简单一些,少做一些也未尝不是应对疯
狂和混乱的举措。当然,普鲁费恩并不是有意识要这么做,他不是世人皆醉我独醒
的“英雄”,品钦也没有以此作为疗救的药方。后现代作家开不出药方,至多只是
一种警世之言。小说发表至今40年过去了,品钦质疑现代文明的“警言”有多少人
相信呢?世界依然疯狂。


  如果说品钦构筑了一座不确定性的迷宫,但作者在书中传达的一个思想似乎是
明确的,那就是人类也好,世界也好,都难免呈现一种“熵”的状态,或摆脱不了
“熵”的宿命。这正是后现代诸多悖论之一。“熵”作为一条定律,是确定的,但
“熵”正是对事物由确定趋向混乱的一种描述。品钦深信,我们这个世界在走向混
乱,走向生命的衰竭。本能的性爱也好,发达的科学也好,都难以改变这一进程。
这是品钦小说的重大主题。


  阅读《V.》是一种挑战,是对传统阅读方式和读者意志(智慧)的挑战。消遣式
的轻松阅读不适合《V.》。当然你也可以不求甚解,满足于捡拾一些有趣的故事碎
片,得到一些碎片化的快感。但对《V.》的整体解读和把握不可能是轻松的。你也
许会读得厌烦、生气,恨不得扔掉,即使硬着头皮读完,也是一头雾水。所以,读
《V.》,需要一些耐心,需要一些知识背景,需要积极的思考,而且得读上二、三
遍才能有所体会,读出味道来,尽管你仍没有把握说你读懂了《V.》。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