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harpsword (本性回归),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多音齐鸣——有关深圳文化(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Dec 30 22:57:41 2003), 站内信件

  按:市民永远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文化只有最终落实在市民
们的日常生活中,才能获得其生命与价值。因此,本期专门开设“市民发言”栏,
意在创造一个平台,开掘最广大的普通市民对文化发展与建设的参与权和发言权,
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

  陈晓虹:(文化经纪人)
  客居北京一年之后,金秋时节我又回到了深圳,为了筹建一个文化项目。
  北京,是我上大学的地方,那是在20多年之前。而今,所有成长的细节已然沉
淀在我的心灵深处,岁月流逝,今天的我与当初的我渐行渐远。客居北京一年,未
曾参观过一次博物馆,唯一一次去听音乐会,还是应了一家跨国公司举办公关活动
的邀请,英国的百老汇,据说是全球都有名的演出。然而,当初顿顿吃熬白菜省下
钱去看于是之、陈爱莲演出的快乐已经荡然无存。倒是春暖花开时节,护城河上垂
柳的倒影每每让我几欲落泪。岁月的坎坷还不至于让我睹物伤情,多年的商战,虽
然令我有些疲惫,但是心还是年轻的。夜深人静之时,我惊觉,曾经让我像饥渴的
孩子一样吸足了她的营养的北京,已经不再能给予我心灵的慰籍。朋友从纽约回来
,分别10余年,我说我带你看看北京吧,答曰:不就是多了一些高楼嘛,能高过纽
约吗?想想也是。最后上演的节目还是去吃烤鸭。
  离开京城之前,唯一想做的事情,是尽可能多地见到同学和朋友,而后,再三
地说,来深圳来玩儿吧,深圳气候好,环境好。表面上是欢迎同学、朋友,内心里
是想可以常常见到他们。
  因为工作需要,回来的几个月,对深圳的了解,快赶上此前在这里的8年,特
别是她在文化方面的情况。如果需要,我可以如数家珍,告诉你哪儿的咖啡厅最有
情调、哪儿的法式牛排真正地道;深圳书城哪一类书卖得最好和读书节的火爆;政
府规划的重大文化项目几时完工;清华、南开、北师大在深圳都设了附中,梅林教
堂获得了建筑设计奖;因为谣言的影响,今年元宵下沙的大盆菜节取消了,这可是
从来没有过的新闻……
  深圳已经不再是文化沙漠。
  政府这些年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做了很多的工作,春节的深圳已经不再是一座空
城,越来越多的人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我们也听到了这样的消息,深圳的博物馆参观者寥寥无几,家长们还在担心清
华等名校附中是不是“正版原装”,报纸上在讨论深圳会不会被抛弃,年轻的城市
依然浮躁……
  在深圳的家园气息日益增加的今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心态和要求正在不经意
地改变着,我们不再只是从这座城市攫取物质的财富,而是希望能够享受她提供的
精神食粮。
  一切都在改变着,而最最核心的部分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能够给人们的心灵多
少抚慰,她对新移民就会产生多少诱惑,这样的城市不但不会被抛弃,反而会变成
巨大的磁场。
  所以,文化的硬件设施可以成为文化可视的风景,她必须能够承载人们心灵的
需要。
  而更重要的是文化软件氛围的打造:对创业者宽容的商业文化、有多元选择性
的休闲文化、追求质量的教育文化;可以吸引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和最雄厚资金进入
文化产业的政策;和富有新移民原创精神的文化产业项目……
  在物质生活书吧,发现友人的新作《闽西客家》,写的就是我的家乡。我们的
祖辈来自中原,书中描述的风土人情承袭了中原的文化,儿时的种种经历在书的字
里行间仿佛历历在目,那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已经好久好久没有过了。我忽然醒悟
,京城里春天的景色让我感怀,是因为护城河、垂柳、和年轻时的朋友一起构成了
一幅图景,曾经直达我们的心灵,像温暖的小手抚慰过我们。我在文章开头不经意
地用了“回到深圳”的字眼。我的心态已经在变了。在今后的日子里,如果我和我
的朋友们感觉到了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的心灵越来越多的抚慰,那么我们会说,这座
城市是越来越有文化了,她越来越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城市。
  我知道,这不容易,但是她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标杆。
  我们一起来努力吧。

  何士宏(证券公司):
  2002年发生了很多事,比如中国足球进入世界杯,上海申办世博会什么的。要
说哪件事印象最深,影响大,感觉还真不太好分。不过今年我们公司发生了一件大
事,其实很多深圳人都知道了:那就是深圳平安足球俱乐部被转手给了健力宝。
  说实在的,对这件事我一直挺矛盾的,一方面,办这个俱乐部公司确实赔了不
少,股东不满意;另一方面,由于有这个俱乐部我们也在深圳获得了不少的认同。
这么说吧,用你们的话是一种“情结”,我原藉是湖北人,虽然到深圳好几年了,
但总没办法把自己归于深圳人一列,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叫《深圳
,你被谁抛弃?》。我挺受触动的,后来于幼军接受采访时说,要把移民文化整合
为本地文化,我觉得这个提法很好,也许到了哪一天,我出去和别人交谈时,可以
自豪地说:我是深圳人,而不说我是湖北人。

  张胜梅(医院护士):
  和老家相比,深圳的现代化水平要高出很多,文化活动也很多。我以前在荔枝
公园附近居住过,那里每天都有很多人在一起进行文体活动,比如扭秧歌,练太极
什么的,离“大家乐”广场也不远,每个星期总有几天都那里去逛逛,虽说没有亲
自上台表演,但呆在下面也觉得很开心。
说实的,在深圳上班比内地是紧多了,加班是家常便饭,有时还得连轴转。不过这
儿气氛好,人累也累得开心,报纸上常说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拥有的是一种全新
的移民文化,包容性也挺大,我想,只有深圳这样的城市才有这样的包容性,来自
五湖四海的人都挺自在地融入其中,这大概也就是深圳的魅力所在吧。

  李小明(打工者):
  我没读几天书,你们所说的文化也不大懂,不过我还得说几句,为我们这群打
工仔说几句。
  我现在在关外一家鞋厂上班,一个月休息一天,住家不要钱,每月工资除了吃
饭,剩下不到400块钱,平时我们哪也去不了,最多到几个要好的老乡那儿转转,
看看电视,其它的,扯谈。
  前些天,到处传《英雄》,沸沸扬扬的,我也想看,可50块一张票!我看得起
吗?所以我说这盗版还是必要的,哥呵呵!原来可以到录像厅逛逛,现在旁边的录
像厅也关了。你刚才不是说什么“文化权利”吗?你们想没想过我们的文化权利呢


  黄际文(业务员):
  我到深圳已经二年多了,一直是跑销售的,要谈“深圳文化”印象最深的是深
圳的饮食文化。
深圳这边大大小小的餐馆真的不少,难得的是服务生态度都相当的好,相比内地的
一些餐馆饭店,哪怕是味道差点,咱也心甘情愿掏腰包,不为别的,就为这服务!

  还有就是这边的餐馆基本上汇聚了全国各地的风味,各种菜都有,不管你是哪
里人,总可以找到自己钟意的菜,脸像我招待客户就是根据他们的喜好挑选餐馆,
可选择的余地很大。
最后就是我觉得,各大菜系到了深圳还是有了许多创新,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各
地人都有,所以各菜系都有市场,但由于这边独特的气候条件也决定了这些地方菜
在口味方面有一些改进,比方说川菜、湘菜在这边就有很大的变化,这样也许会留
住更多的食客。
  1999年大学毕业那年,为找工作我在深圳整整呆了两个月。这座城市给我的第
一印象是——洁净、漂亮、精致,但两个月后我逐渐体味到了其身上的诸多弊端,
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上海。
  然而,我们评价任何事物都应该全面、公正,更何况是一座曾经在中国改革开
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化城市。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认为深圳缺少文化底蕴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多元的移民文化正是深圳的一笔宝贵财富。例如,华侨
城的主题公园群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与深圳的特殊地理区位及文化氛围是分
不开的。只不过,这种移民文化优势还远远没有渗透到社会、经济与政治等各个领
域。我倒有一种感觉,就是深圳的人文关怀不足。其一,深圳的户籍人口和暂住人
口比例失调,生活在这里的大批流动人口对这座城市没有认同感,从而使得整个城
市显得有些浮躁不安。此外,社会生活的过度商业化明显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其直
接反映便是抢劫、吸毒、嫖娼等各种社会问题的蔓延。或许在绝大多数内地人眼中
,深圳仍旧仅仅是一个淘金的地方,而不是一个适宜人们尤其是普通人生活的大城
市。
  因此,深圳需要挖掘和整合各种资源,并尽快对城市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以适
应“特区不特”后的新形势,唯此才能实现真正的二次创业。

  苇公子(自由撰稿人)
  我承认深圳有文化,因为文化已经泛化到了连如厕都有“厕所文化”的地步。
在人格都可以变现的年代,还有什么是金钱买不到的呢?文化大概是深圳寤寐思服
的灵魂,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永远只能留住虚妄的肉体。
  有关领导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口号,不过,立市的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文
化毕竟不是深南大道两边的高大椰树,只要有钱就可轻易移植,文化的根脉必须沾
有历史的土壤和思想的营养液。深圳的文化,从本质而言已是一种蜗牛文化,在经
济的重壳之下发展出一种柔软的、不具任何独立性的文化。
  所以,2002年的深圳空气里充满了别离,朋友们纷纷北上,我最好的朋友也去
了上海。在别前的夜晚,我们在芝加哥酒吧痛饮,借着酒劲放肆地流泪,喧嚣的音
乐穿过我们空空如也的内心。她的虚芜是种子深埋的初春原野,一场上海的细雨就
能破土发芽;我的荒凉是冬日麦地,留守在这个已不再催生奇迹的城市,幻想她的
灵魂有朝一日和肉体一样强健。
  衡山路的夜色并不比深圳迷人,但是,上海确实一天一变,而深圳这片冷却的
热土不仅面孔陈旧,而且渐渐荒缪。
  2002年深圳两大报业整合,重重的利益纷争之后,还是不能改变一个事实,两
大报系一大堆子报子刊不断烧钱,最热销的依然是一份外埠报纸。外来的和尚敢念
真经,本地传媒坐享深圳丰厚肥美的广告市场,擅长不疼不痒的报道,动辄就被利
益集团摆平。一堆网络文摘,一些滥情奇情的情色报道,一些乱七八糟的广告,还
有一些擦鞋文字,这样的杂碎拼在一起如何让读者买单?
  《深圳青年》曾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张望深圳的唯一窗口,我为这本杂志和
这座城市都曾燃尽激情,而2002年我没买过一本该杂志,其俗艳的封面女郎和滥情
的封面专题已堕落如一本地摊刊物;深圳图书馆是我刚到深圳时的文化吸管,在这
里享受免费的冷气和书报杂志,非常适合初到特区的赤贫者,而2002年我在图书馆
的经历并不愉快,除了难吃的盒饭、过期罚款,还有就是昂贵的港台书报复印费和
资料费,最后使得我复印一两篇文章要付买两份报纸的银子。。。。。
  2002年,我的“文化”活动与深圳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与其无关,除了
不看本地杂志外,我连买书和买碟都是在线进行,因为货品丰富、价格更合理;一
类是有关但不满,如已经十分商业化的市立图书馆;还有一类则令人深思,我承认
在深圳多次买过盗版碟,因此有机会见识到碟贩与主管者的“游戏”,这种屡禁不
止的游戏更令人感叹,深圳是个钱可以催生一切也可以毁灭一切的城市。
深圳还没有历史,深圳也还没有自己的思想,这里是不折不扣的金钱社会。从根本
上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钱对于城市和个人来说都不是坏事。但是,金
钱和物质的“壳”越来越重,名与利的诱惑使我们越来越现实,这种蜗牛文化的结
局会不会是只剩下一个空壳呢?
  但愿这不是杞人忧天。

  小 凯(代理商):
  我是做外贸的,1992年高中刚毕业就来了深圳,到深圳这么些年,我感觉深圳
的变化真的好大,即使身在其中,也看的很清楚。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给
我带了不少实惠。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现在已经有了一间自己的外贸公司,许
多朋友都笑言我是一个“款”!其实,那里啊,我还差的远呢!老实说,前些年外
贸还是比较火,我也赚了一点钱,可是近几年外贸越来越难做了,就说去年,我就
损失了100多万,其实原因很简单,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加入WTO,许
多国外的公司直接在中国设立分公司甚至是直接开工厂,而且还有一些和我们一样
的国外代理商直接在国内设立了办事处,这样就跳过了我们这些代理商,竞争激烈
很多,钱也难赚了。我现在也很矛盾的,一方面很想趁着自己还不算太老,再拼搏
一把;但另一方面也很害怕,怕竞争不过国外的那些大公司,公司搞跨不说,还陪
上自己的养老钱!唉,难啊!
  另外啊,在深圳这么些年,钱是赚了,可朋友就是越来越少了!不知道在其他
地方是不是也这样,不过,在深圳人与人之间真的是比较隔膜,人情味不浓!平时
闲下来,除了老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如果说我对深圳有什么不好的感觉,那
这个可能是第一点!我想啊,如果退休的时候,深圳还这样,那我就要换个地方养
老了!哈哈!

  张立仁(深圳市外经贸局):
  深圳的文化艺术形式是多样的,满足了各个阶层的文化需求;深圳的文艺精品
迭出,为深圳争得了荣誉;深圳的文化规划,既符合实际,又颇具前瞻性;经济与
文化的协调发展,为深圳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吴 晶(深圳市商业银行):
  2002年秋天,我刚满19岁,知道深圳商业银行招聘导引员,由武汉飞来深圳应
聘。来深圳的当天下午笔试,面试。三天后和其他二十多个女孩一起被拉到广州南
方航空公司接受上岗培训。
培训结束,就在深圳姐姐家等上班通知。
  这正是深圳举办第三届读书月期间。姐姐常带我逛书城买书。书城人很多,但
蚕食桑叶一般的安静。姐姐嫌我嗓门大,可我实在没见过一个这么多人的地方,竟
然会这么安静!
书城的场景太壮观了,老、中、青、少、幼;工、农、商、学、兵,那么多人,都
在购书、读书!这和我想像中的深圳,差得太远了。爸妈打电话问我少什么衣服,
我说把我留在家的大专教材寄过来吧,再不读书,就来不及了。
  没来深圳之前,人们常说她是座青春之城,来深圳后,发现这街道上不仅流淌
着朝气蓬勃的气息,而且更令人感到的是这是一座”读书之城”。知识不仅使人充
实,富有,也使人永保青春。
姐姐给我买的那一大堆书还没读完,就接到上班通知,我真是有点心里没底,背着
行囊和书册到商业银行报到,迎接我的除了微笑和掌声,就是银行同事们送来的书
册:《商业银行个人业务介绍》、《银海拾贝》、《银海浪花》,等等。
  我来深圳并不久,一点也没有感到自己是个初来乍到的异乡人,因为初来时就
赶上了读书月,在工作单位又遇到一班钻研业务的同事。在这座现代的青春城市,
也弥漫着校园的气息。
走进深圳,我好象又进入了一座校园,在这座四季常青的“校园”里,一边学习,
一边奉献。

  林活泉(个体经营者):
  我个人对深圳文化生活的印象还是基本满意的,从许多举办成功的文化主题活
动中,都能看出深圳主管文化的行政部门,大胆开拓,勇于探索、创新的务实的工
作作风和精神。深圳前几年被人称为“文化的沙漠”,这些年深圳市政府和深圳人
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议,促进深圳的繁荣,交出了
一一份另人满意的答卷的同时,也为我们自己本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艺术
人才,他们年轻、有才华、充满朝气、富有激情、勇于创新;其次深圳市通过这些
年城市文化建设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多样的不断摸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
验和理论基础。这才是这个城市最宝贵的财富。
  下面为几点建议:
  1)在文化人才引进方面不够大胆。
  2)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后继培养不够连贯。
  3)整个城市文化氛围不够大气。
  4)对其他兄弟城市的经验借鉴不够深入和谦虚。
  5)文艺创作的空间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指政策)
  6)对文化项目要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和支持。

  刘中芬(公司职员):
  来到深圳,才发现自己走进了“广场时代”。
  最初走进的是“龙城广场”,然后走进“大剧院广场”、“中信广场”……抱
着侄儿,领着女儿,搀扶着白发老母亲,我们又发现了一座座热热闹闹的广场。
  来深圳之前,我先是个在打谷场上玩耍的孩子,长大了,学会“打场”,套上
老牛拉着石磙,在打谷场上打麦子、打谷子、打稻子,打了一场又一场,脸上流着
汗水,心底充满喜悦。
  在深圳的广场上,白昼黑夜里走动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我知道,许多人和我一
样,是从打谷场上走过来的;他们被“广场时代”吸引,同时也想念自家的“打谷
场”。
  广场上时常搬演歌舞,想起农闲时打谷场上放电影。
  我们一大群互不相识的观众站在广场上,一个劲地看呀看呀,一个地鼓掌鼓掌
再鼓掌。
  深圳的广场令人目不暇接,那是市民的广场,是我们这些持有“暂住证”的外
来工的广场。
  广场上时不时地来上一场演出,洗去了身心的疲惫,让我们对这座城市充满更
多的祝福,同时也生发出更多的梦幻和向往。

  杨晓悌(广告公司经理):
  深圳文化政府行为太浓,对民间文化重视不够,深圳是座移民城市,很多文化
行为都是自发性的,如果没有很好的扶持,便会自生自灭。五个一工程是重要的,
但来自民间的文化成果才会更持久、更有生命力。

  侯少安(调查公司市场部经理):
  回顾过去,给我的一个总体感觉就是深圳市已初步形成文化氛围,并不象外地
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深圳市是一个文化气息淡薄的城市。其实,生活在这个城市久
了,你就会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不但如此,我认为深圳还形成了积极进取较为先
进的一种文化精神,是有别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个人通俗地理解表现在三方面:
  饮食文化应该说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里面可以说出很多故事。深圳饮食文
化中的快餐文化似乎是一个亮点,深圳市街上比比皆是的各种各样的快餐店,到了
吃饭的时候,显得一片繁忙,这在其他城市是少有的。这说明了什么一个问题了?
不用说大家都可以明白的。
  旅游文化应该是深圳市民文化中的一个亮点,旅游已深入深圳人的心里,深圳
人是出游,特别是出国游的比例应该说在全国是处于领先的。这说明了深圳人已形
成了热爱生活和享受生活的文化氛围。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民人均购书(包括买报纸
)连续几年都处于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这说明深圳人爱进行文化洗礼,当然,购
书的主要目的可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但不管怎样,却反映出深圳人面对
激烈的竞争,一种积极进取拼搏的文化精神。
如果说深圳的文化气息淡薄,就单纯的文化学术研究而言,深圳人好象普遍缺乏耐
心,这也反映出深圳人比较现实的一面。

  周庆亮(调查公司调研主管):
  第三届深圳读书月活动早已尘埃落定,但其带来的心灵震撼还历历在望。在众
多的活动中,“读书论坛”给我的印象最深。
  在读书月活动期间,先后听了梁慧星、余秋雨、高希均、唐浩明、李京文、卓
泽渊等一流专家的设坛讲课,他们精彩的演讲让我饱受了一次文化上的洗礼和熏陶
,学者们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演讲技巧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但愿在下一届读书月中能听到更多的精品演讲,也希望读书月能把“读书论坛
”建成一个经典的文化项目。

  张先生(38岁,机电行业私营企业主):
  (2002年)具体的文化活动没什么印象,成天忙着给厂里几十号人找饭吃,文
化离我们太远了。深圳总的文化氛围感觉不太好,政府引导不够,大家都在单干,
什么都淡淡的,关系也是泛泛的,大家都忙这挣钱,没有谁管谁。对文化没什么感
觉。

  易小姐(27岁,印刷行业白领):
  我是喜欢读书,但那是以前的事了,现在读得很少,也不大关心文化的事,主
要是忙着做生意。赚钱最重要吧,其次找个自己喜欢的人,文化没什么意思。

  侯明清(杂志记者编辑):
  2002年期间,深圳文化圈内的不少朋友,还有我自己,都想写点东西,换言之
,都想搞点文学创作,所谓的圆文学梦。虽然多数人的这一想法至今仍未付诸实施
,但是大家都多年生活在深圳,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和熟悉,已经使人们对它产生依
恋之情,这种感情需要有个表达的渠道。用小说和电影等文学形式,描写深圳,反
映这座城市的独特魄力,是一条好渠道。深圳20年前的在中国突然出现,它这20年
来对中国大陆人才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它在中国大陆社会变革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可
替代的角色,它在激发人们的经济和文化创新意识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及这座城市
的优美环境、良好文化素质和令人鼓舞的社会文明进步,都是文学和电影创作的极
好素材。
  深圳不是文化沙漠,相反,它充满现代文化气息。与北京、上海或内地其它古
老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相比,它还年轻,还在积累,还在蓄势。相信不要很久,深
圳就会有属于这座城市自己的作家、诗人和其它文化精英。这些与这座城市结下不
解之缘的文化精英,会通过自己的潜心创作,用不同的文学作品,把这座城市的独
特文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现。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与进程,使深圳这座城市
具有文学创作的独特性。相信在未来的中国大陆文化发展中,深圳将树起它鲜明而
独特的文化品牌,我们需要的只是信心和耐心。

  徐勋章(网络通信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的发展,举世瞩目。
  深圳的发展,面向未来。
  深圳是一所大学校。“开拓、创新是深圳人的精神。人生有自然境界、功利境
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乃至天地境界。呼唤我们的社会、企业、家庭
多一些人文教育,深圳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应追求我们的“精神家园”。

  深圳人应努力超越人生生理和物质的,自然和功利的境界,向宗教乃至天地境
界攀升,成为“精神成人”。

  侯明清(杂志记者编辑)
  2002年期间,深圳文化圈内的不少朋友,还有我自己,都想写点东西,换言之
,都想搞点文学创作,所谓的圆文学梦。虽然多数人的这一想法至今仍未付诸实施
,但是大家都多年生活在深圳,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和熟悉,已经使人们对它产生依
恋之情,这种感情需要有个表达的渠道。用小说和电影等文学形式,描写深圳,反
映这座城市的独特魄力,是一条好渠道。深圳20年前的在中国突然出现,它这20年
来对中国大陆人才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它在中国大陆社会变革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可
替代的角色,它在激发人们的经济和文化创新意识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及这座城市
的优美环境、良好文化素质和令人鼓舞的社会文明进步,都是文学和电影创作的极
好素材。
  深圳不是文化沙漠,相反,它充满现代文化气息。与北京、上海或内地其它古
老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相比,它还年轻,还在积累,还在蓄势。相信不要很久,深
圳就会有属于这座城市自己的作家、诗人和其它文化精英。这些与这座城市结下不
解之缘的文化精英,会通过自己的潜心创作,用不同的文学作品,把这座城市的独
特文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现。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与进程,使深圳这座城市
具有文学创作的独特性。相信在未来的中国大陆文化发展中,深圳将树起它鲜明而
独特的文化品牌,我们需要的只是信心和耐心。

  高成(物业管理公司文化及市场研究人士,作家)
  2002年应当说是我踏上深圳这快热土的第十个年头,恰好也是我“下海经商”
、“上岸弄墨”各半的年头数。最初“文化沙漠”的认识只停留在“最初”,福克
钠笔下的“斯诺普斯”形象正于我脑海中渐渐隐退。这些年尤其去年在深圳这座城
市发生了许多的文化事件,这已有报载。我要说的是透过这些漂浮于城市间的许多
文化现象,看其本质或从城市人文变化来看,“浮躁”与“光怪陆离”正日益弱化
,深圳正融于一种“白领文化”的氛围中。似乎我也从中悟出一种“活着的理由”
(我眼下正创作的一部长篇《寻找活着的理由》)。
  我很欣慰:能活在这样一个物资进步后,文化氛围日益浓郁的社会中。

  吴晓雅(文艺副刊编辑):
  相对来看,深圳是个可爱的城市。我来深圳刚好一年,之前一直在海口,海口
——美丽,安静,闭塞,停滞。深圳商品繁荣,经济发达,人多车多却仍然清洁漂
亮,绿化率高,空气质量好,有山有海,赏心悦目。
  深圳是个现实的世界,节奏快、消费高,生活的压力让人不勘重负同时也催生
了斗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看看周围的人,无论事业有成还是寂寂无声,只要到
了这里,生活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深圳真是年轻,巴士、商场、餐厅里,很难看到老气横秋的面孔。这一年多,我的
同事有来的有走的,来来去去都生猛新鲜,八十年代的小弟小妹居占了三成以上。
竞争的激烈让人提心吊胆,不敢有丝毫懈怠。
  很难用一种颜色来概括深圳。周围有那么多的登山爱好者,有那么多的朋友作
过义工,去了几次荔枝公园,发现“同志”的聚会大模大样,去了几次教堂,看到
许多年轻人前去寻求灵魂的救赎。.深圳给我的印象是宽容。
  去年看了十多个画展,看了几次演出,读书论坛也听了。不是DV发烧友,不
同层次的DV展也去凑了热闹,还赶上了几个获奖的。去年的购书量和阅读量都增
加了,好笑的是,看的碟比在海口当娱记时还多。 我真的不好意思说深圳没文化
,我所需要的文化消费深圳都提供了。深圳有四座美术馆,还是中国除了省会城市
以外第一个拥有交响乐团的城市,正规的剧场是少了点,但剧场的设备绝对一流,
一个跳舞的朋友说,跳了那么多城市,华夏艺术中心的感觉最好。
  深圳居之不易。有两个同事在八卦四路买了一室一厅的小户型,首期连二十年
的贷款算下来,价值四十多万,大家都说划不来,两位反驳说白缴房租才划不来呢
。深圳的房价太高,对我来说,买还是不买,这是一个问题。租还是买,也是一个
问题。

  俞莉(中学教师):
  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带着儿子准备去上街,经过华侨城健康广场店,那里热闹
的景象吸引了我。露天的红色舞台上有一群不太年轻的阿姨正在表演歌舞,她们年
过半百,但精神饱满,穿着统一的服装,做着统一的动作,她们在唱俄罗斯民歌《
红莓花儿开》,唱完了又唱《喀秋沙》,《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有《我的青春
小鸟不回来》。我听得入了迷,她们唱得真好,很有水准,而且绝对是真唱,一连
唱了那么多首,一点也不累,首首都充满激情,歌声里流淌着她们曾经的青春岁月
,“太阳落山,明天还会爬上来,花儿谢了,明朝还会一样开,我的青春小鸟一去
无影踪”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群热爱生命的人,我希望,当有一天,我的脸
也变成一朵老菊花,我也能和她们一样活力四射。
  生活在侨城,这样的露天歌舞其实随处可见,傍晚的生态广场,简直就是一副
生气勃勃的画卷,跳交谊舞的,打太极的,舞剑的,拉二胡的,各显其能,不爱抛
头露面的就在棋牌室、麻将席上大显身手。社区文化红红火火,这也算是侨城的一
大特色吧,甚至也可以说是深圳文化的一大亮点。
在侨城生活的越久,就越喜欢这儿,与市区相比,这里少一分喧闹,多一分安逸;
少一分繁华,多一分质朴;少一分钢筋水泥,多一分盎然绿意。当然,热闹也不是
没有,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欢乐谷几大主题公园,使这儿成了名扬四方的旅游地
带。一个没有多少天然旅游资源的地方,能成为中国的名牌旅游地,不能不说深圳
的旅游文化的成功,华侨城当是深圳旅游文化的功臣。
  当然,居住在这里的人,不能天天靠看景点过日子,要吃要穿要购物,还要有
丰富的文化休闲活动。曾经,侨城人购物要往市里面跑,这里没有大的超市,没有
服装商店,这里的饮食也比别处贵。这些美中不足的地方这几年得到了改进,随着
沃尔玛的进入,铜锣湾的开业,酒吧一条街的出场,社区文化的火旺,使人越来越
感受到居住在这儿的美好。
  但是,且慢,还是少了一点什么,徜佯在美丽如画的侨城,走累了,我们可以
随处找一地方坐下,但是,我们疲惫的心灵却很难找到一块栖歇的地方。不是吗,
这儿少了一点书香气!真的,这么大的一个社区,居然没有一座象样的图书馆,没
有一家象样的大书店,没有一间留得住人的书吧,不能不说是侨城文化的一个重大
的缺失。在一流的环境里,我们只见到一些三流的小报亭,缩手缩脚的附带着卖一
些香烟和电话卡,常常是这样,人们从菜场上提满了蔬菜,顺便腾出一只手来,从
泛着鱼腥味的小报摊上买一份报纸回去做精神食粮,小孩子们则摊坐在地上看着他
们的奥特曼和柯南侦探。
无论如何,这与高品质的生活还是有距离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侨城要更美,无书不行。



--
    何必执着?何必卑伤?何必孤独地寻找心灵的蒹葭?人生,不因放纵而失色,
不求名垂于史册。只求,在静静的夜里,陪你,编织千古的梦。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0.24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