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teve (好想和你去看樱花...),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Re: 文学的定义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4年11月22日20:19:43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文学性”在二十世纪的文学研究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它试图回答“什
么是文学”“文学的特质”“文学作品与其他非文学作品,文学与人类其他活动有
什么区别”这样的问题。
     近代以来专门的文学研究建立后,理论家们一直致
力于给研究对象一个明确的界定。俄国形式主义者罗曼·雅各布森这样提出问题:
“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
特性。”在二十世纪的人文科学中,“语言”占据着显赫的地位,理论家们纷纷从
语言的角度切入,把文学作品理解为具有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他们试图
分离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找出文学语言的特质。
     根据乔纳森·卡
勒的概括,理论家们关于文学本质,即对“文学性”的阐发所做的论述主要有以下
几种:—、“文学是语言的‘突出’”。俄国形式主义者关于“陌生化”的阐述强
调了这个观点。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在日常语言的俗套中,我们对现实的感受变
得陈腐、滞钝、“自动化”,文学语言则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强化、凝聚、扭曲、缩
短、拉长、颠倒等手段,使日常语言“陌生化”,从而更新我们的习惯反应,唤起
我们对事物、世界新鲜的感知。二、“文学是语言的综合。”——“文学是把文本
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例如,文学语言中的
声音和意义之间、语法结构和主题模式之间均有特殊的呼应关系。三、“文学是虚
构”。四、“文学是美学对象”。文学语言结构的不同层次相互补充、文学语言与
实用环境相互脱离、文学语言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虚构关系——这一切均可以“归到
语言的美学作用这个总标题下”。五、“文学是文本交织的或者叫作自我折射的建
构。”这就是说,一个文本中回响着许多其他文本的声音,例如一批骑士小说之于
《堂·吉诃德》,或者,一批浪漫小说之于《包法利夫人》。后继的文学中永远包
含了已有的文学的折射。(1)
     可以看出,这些论述的背后隐含了二十世纪
文学理论的线索,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观念历历可见。但是,卡勒
同样在这些观点中剔出了破绽。在“文学是语言的突出”方面,卡勒指出,在语言
领域,文学的效应不仅表现在奇特的形象和组合方面,还表现在高雅的语言方面,
而高雅语言部分地表现为使用已经失去任何革新力量的形式。另外,所有那些语言
的“突出”,不仅出现在文学,还可能出现在其他地方,其他非文学文本中。例如
广告语言、文字游戏以及表达错误等,都可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却并未创造出文学
作品。(2)至于文学是语言的综合,乔纳森·卡勒同样举出了广告的反例,“在
广告当中,各种手段常常会得到突出的表现,甚至比抒情诗更有过之,而且不同的
语言结构层次也可能会被目空一切地混合在一起。”(3)最重要的,我们之所以
能在一个“文学”作品中读出“文学”的意味,常常是因为我们已经事先假定它是
文学,也就是说,这些作品的“文学”特点可能是特殊关照的结果,是我们把语言
作为文学看待时赋予它的一种功能。乔纳森·卡勒感叹道:“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
理解成为具有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作程式的创造,
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哪一种视角也无法成功地把另一种全部包含进去。”(4)

     当“文学”是某种关注的结果,关于“文学性”(“什么是文学”)的普
适化的理论努力就转化成了“是什么让我们(或者其他社会)把一些东西界定为文
学的?”这样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就象卡勒所说,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篇幅各有不同
,而且大多数作品似乎与通常被认为不属于文学作品的东西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
与那些被公认为文学作品的相同之点反倒不多。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与十四
行诗很少有相似之处;罗勃特·彭斯的诗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很少有共同
之处。如再加上历史的视角,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复杂了。西方文化中的“
literature”晚近二百年才具有“文学”的含义。1800年之前,literature这个词
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现今在学校
里被作为文学研读的作品过去并不是一种专门的类型,而是被作为运用语言和修辞
的经典学习的,它们是一个更大范畴里的作品和思想的实际范例。再拿现代诗和现
代小说来说,现代的一些诗歌无韵、无节奏、没有特别的形象,完全像日常谈话那
样犹豫不决和罗嗦,这样的诗在以前绝不可能被认为是诗。当年的法国新小说派崛
起时,许多批评家和读者宣称,这些没有人物、没有传统情节的结构不能算作文学
。它们在十九世纪肯定不可能获得“小说”的称号。
     既然文学的边界是如此
变化不定,那么,文学似乎就变成了“如果他们决定你是文学,那么你似乎就是文
学,无论你认为你是什么”的东西,一批理论家,如特雷·伊格尔顿就是这么认为
的,他宣称,“在这里,教养可能比血统重要得多。问题也许不在于你的出身而在
于人们怎样对待你。”(5)这个说法与卡勒“文学是某种关注的结果”不谋而合
。伊格尔顿毫不客气地说:“我们可以一劳永逸地抛弃下述幻觉,即:‘文学’具
有永远给定的和经久不变的‘客观性’。任何东西都能够成为文学,而任何一种被
视为不可改变和毫无疑问的文学——例如莎士比亚——又都能够不再成为文学。以
为文学研究就是研究一个稳定、明确的实体,一如昆虫学是研究各种昆虫,任何一
种这样的信念都可以作为妄想而加以抛弃。”伊格尔顿否认文学具有某种固定的“
本质”(所谓的“文学性”),否定了文学的“元理论”;他清理了一批支持这种
意识形态幻象的理论范畴,例如“超越性”、“美”,如此等等。在他看来,只能
根据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网络和权力关系解答“什么是文学”。历史是无法预测的
。也许,某一天人们会毫不踌躇地将莎士比亚逐出文学之列,同时又将一张借条郑
重其事地称为文学。所以,伊格尔顿认为,“什么是文学”仅仅是一个历史性的问
题,人们无法也没有必要为文学设计一个无懈可击的形而上学定义。(6)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两批理论家对“文学性”给出了不同方向的解答。一批理论家
倾向于认为,文学是独立的、纯粹的,具有某种固定不变的本质,文学研究的任务
就是找到这个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另一批文学理论家则认为上述主张更象
是一种“学术神话”。他们认为,文学理论必须尾随文学回到历史语境之中,分析
历史如何为文学定位,文学又如何改变历史。文学并没有什么终极公式,文学的秘
密配方由历史老人调制,并且时不时就会发生变化。——以上两条线索显示了文学
理论关于“文学性”的普遍主义与历史主义之争。

     注释:
     (1
)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第29—36页,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乔纳森·卡勒《文学性》,《问题与观点》第33页,史忠义 田庆生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第31页
,,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
第29页,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 特雷·伊格尔顿《二十
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第11页,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 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第12页,伍晓明译,陕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 在 steve (好想和你去看樱花...) 的大作中提到: 】
: 文學的定義
:
: 1.    文學是以語言為材料或媒介的藝術
: 語言與其他藝術媒介不同
: 文學語言和科學語言、日常語言有所差別
: 文學語言的特質在自我集中、非直指的
: 2.        文學是創造的藝術
: 文學是用語言創造一個虛構的世界
: 文學以生活為參照,但往往超越平常生活
: 3. 文學是情感的形式, 或「情感的象徵」
: .................(以下省略)

--

    任盈盈教令狐冲弹琴,后来她爱上了令狐冲;
    岳灵珊教林平之武功,后来她爱上了林平之;
    小龙女教杨过武功,后来她爱上了杨过;
    老顽童教瑛姑武功,后来他爱上了瑛姑;
    但是,怎么没有一个教我课的女老师或是女助教爱上我呢?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1.20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