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nowflier (雪地飞翔),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Re: 问个问题:何为寻根文学?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Dec  8 16:54:00 2004) , 站内信件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
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社会背景:首先,是由于作家们感到了"文化"对人类的深刻制约,并力图把握它。
          其次,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
裂"时期,于是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
          第三,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世界"寻根"潮流的巨大
影响,许多年轻作家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
界的希望,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

         早在1982年,贾平凹就在自己的创作谈《卧虎说》中认为,应该"以中国的传统的
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在这篇文章中"文化寻根"的动向已初露
端倪。
  真正大规模打出"文化寻根"大旗的时间,是在1985年。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不约而同发表
了各自的宣言,这些人包括阿城、郑义、韩少功、郑万隆等。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
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
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
的迷。";郑义也认为,只有"跨越文化断裂带",我们才有可能"走向世界"。这些作家在这
样的理论之下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
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
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虽然打出了"文化寻根"的旗号,但对于什么是"文化",这些寻根作家们却莫衷一是。大
多数作家选取了自己最为熟悉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面的基点,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可
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进行城市文化探索的作家不在少数,如刘心武在《钟鼓楼》中描述了北京当代平凡却多
姿多彩的市井民情;冯骥才在《三寸金莲》中则再现了中国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与把玩。在这
类作家中邓友梅和陆文夫表现犹为突出,堪称"南北两大家"。
    与前一类"寻根文学"相比,倾向于表现乡野粗朴甚至鄙陋状态的作品更多,表现的领域
也更加广泛。如汪曾祺表现"桃花源"式的传统生活的《大淖记事》、张承志表现蒙古草原人
民生活的《黑骏马》、路遥关于城乡交叉地带的描写、莫言关于高密东北乡自己祖辈的生活
秘史的讲述,其它如贾平凹表现秦汉文化的"商州系列小说"、李杭育表现吴越文化葛川江系
列小说、郑万隆表现大兴安岭少数民族生活的"异乡异闻"系列、扎西达娃表现带有宗教神秘
色彩的高原藏民文化心态小说等等。

【 在 yuxuee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题。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 [FROM: 192.168.113.115]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