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goblin (goblin),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读图时代”与“纯文学”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5月09日19:56:05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有一种说法,说人类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能想出这样新词儿的,大概是文人
了,而且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文人。这个新词是含有褒义还是贬义,我不清楚,但
它确实也很精准地概括了当前人们的阅读习性。
  我们这一代,是从文字的缝隙中穿行过来的,在字里行间寻觅前人的经验,填
补前人有意或无意中留下的空白,并且因此而激动、而沮丧,并且藉此而一天天长
大。然而,现在不同了,人们再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沉浸于泛黄的或漂白的书页,
将那些蝌蚪般的符号还原为具像的画面。他们用不着这样做,是因为已经有人替他
们这样做了。睁开眼睛,就有大量的图画如洪水猛兽一般挤压过来,电视、电脑、
广告、快餐杂志乃至供成人消遣的漫画,应有尽有,无休无止地轮番轰炸着我们的
视觉神经。相比之下,文字这种原始符号就显得既古老又笨拙,既简单又固执,因
而大受冷落。
  我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后退,但可以肯定,这是展现在人类行走路途上一道新
的风景。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谁都不能从这样的进程中离队出走,然后消失。

  反正我不能。非但不能,选择了编剧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加入了“编图”的大
军,成为“读图时代”的拥趸,且在其中推波助澜。是焉?非焉?不同的人自然会
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对于固守着文学这块处女地的“纯文学”作家们来说,编剧,尤其是电视剧编
剧,充其量不过是文学这个庄严舞台上的三流龙套而已。去年,省作协召开了一次
关于青年作家与市埸的研讨会,就有特别纯的作家表达了这种观点。他们的发言很
客气,用词却很执拗,用“固守于纯文学最后的阵地”来表达其内心的操守。然而
,我们还是从中听出了一些焦虑,和一些无奈。文学是个心平气和的行当,如果坦
然,是用不着固守什么的。记得当时我说过,这不是你想或不想进入市埸的问题,
而是你已经置身市埸,就看你敢不敢承认的问题。你不能手上染着鱼腥,脚底沾着
菜叶,还没离开菜市埸就把自己吹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得道之仙吧?把自己看得太
高,就需要去“固守”一些东西;既为固守,就需要毅力;而一旦靠着毅力去活,
那不就太累、太苦、太不自然了吗?一个人,包括作家,活得好或不好,完全由他
的心态所决定,所谓“境由心造”。封锁自己于象牙塔,于故纸堆,于这样那样的
“轩”、“斋”、“阁”,当然可以。但千万不要听到汽车喇叭声就急不可耐地掀
开一角窗帘,向外偷偷巴望。这样就影响了“纯文学”的创作,会使笔下的文字变
得不那么“纯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攻纯文学”,那可是一种境界,是
要把红尘看破,把世事洞悉,把历史剖遍,把人心析透才有可能浅涉一二的大境界
呀!就连李白这样的旷世诗仙,不也在得宠于玄宗时吟过“名花倾城两相欢,常得
君王带笑看”之类阿谀之词,转而在失意时又发出“人闷还心闷,苦辛还苦辛”这
样的俗人之叹吗?
  我认识一位诗人,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扎进图书馆,阅遍了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得
主中的诗人们的生平,翻遍了他们的诗歌,试图从中找出某种规律。哇噻!太夸张
了吧!我们不禁要多问几句,纯粹的诗歌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吗?有资格获得诺贝尔
奖的诗歌是有规律可循的么?杰出的诗人的生平是能够“克隆”的么?如此殚精竭
虑,真的是有感于诗歌凋零,悲叹于谬斯不再,而要以一已之力振兴中国诗歌吗?
只怕不是!怕只是因为对“纯文学”这三个字固守得久了,固守得牢了,就把自己
整个人固守成了漫画式的笑料。
  我们都知道,文学从流派上可区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体裁上我国古代分
为韵文和散文,“五四”以来受西方影响,按“三分法”可分为叙事类、抒情类和
戏剧类,按“四分法”可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和散文。翻遍了文学史,并未
见到将文学划分为“纯”或“不纯”、“严肃”或“通俗”的说法,可见这样的区
分只是现代人的创新,说明“固守”之人也并如想像中的那么顽固。今后的《文学
概论》会不会按照这些人的意愿重新改写,不得而知。我想不大容易吧。
  将文学区分为纯和不纯,是件听来就叫人感觉荒唐的事。小说的出身纯吗?“
四大名著”中成书最早的《三国演义》,较之于元杂剧已经晚了一个朝代,甚至如
今早已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皮影、傀儡戏等早在宋朝即已在坊间广为流传;小说家
纯吗?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
涂说者之所造也。”,瞧这评价,与天桥地面上吞刀卖药、戏法相面的把式人竟无
二相!诗歌的出身纯吗?中国诗歌的老祖宗《诗经》,不过只是民间口传歌谣的集
大成者,继续追朔,恐怕就要听到远古时期的劳动号子了;诗人纯吗?梁实秋在《
雅舍小品》中专门写过一篇散文,题目就叫《诗人》,读来令人捧腹,现节录于此

  “……诗人没有常光顾理发店的,他的头发作飞篷状,作狮子狗状,作艺术家
状。他如果是穿中山装的,一定是像算命瞎子,两脚泥;他如果是穿西装的,一定
是像卖毛毯子的白俄,一身灰。他游手好闲;他白昼作梦;他无病呻吟。他有时深
居简出,闭门谢客;他有时终年流浪,到处为家。他哭笑无常;他饮食无度。他有
时贫无立锥;他有时挥金似土。如果是个女诗人,他口里可以衔只大雪茄;如果是
男的,他向各形各色的女人去膜拜。他喜欢烟、酒、小孩、花草、小动物——他看
见一只老鼠可以作一首诗;他在胸口上摸出一只虱子也会作一首诗。……”
  要说至纯至真,还有什么比原始社会集体劳动的号子更纯更真呢?可如今要有
人真像鲁迅先生所说那样,赖在“杭唷杭唷”派的圈子里不肯进步,不被送进精神
病院,那是因为大板砖已经将其拍进了急救中心。
  我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小说家和诗人的意思。我自己也是从写诗歌开始走上
文学之路的,我发表小说的时候连剧本的格式还不明白。我只是想为编剧讨一个公
道,毕竟文学不是战争,不是批斗会,不是一种体裁推翻另一种体裁的暴力行动。

  据报载,有一位著名女作家,在卖掉小说的改编权,赚得钵满盆后声称,她自
己从来就不看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这是何等的清高!可明眼人心里清楚,
若是从骨子里真清高,那是连改编权也不要卖的,那是要把厚厚的钞票砸到制片人
的脸上,喝令其立刻滚蛋的!可惜,这位女作家还是没有修炼到视方圆兄如粪土的
至纯境界,给了制片人一次掩口窃笑的机会。不仅如此,还是这位著名女作家,转
过头来就给自己的新书起了一个暖昧得看到就想喊的书名。高雅乎,堕落乎?只怕
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数年前,我在北京修改剧本,有朋友在席间介绍一位来自东
北的女作家,握手时我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的敷衍和不屑。素昧平生,我知道这种
不屑不是对我本人来的,而是针对于编剧这整个行当。可就是这位女作家,后续的
作品中对于性、性爱这类的描写,似乎有着一种病态的热情。所以,树了牌坊并不
真的就是贞节烈女了,只不过用“纯文学”作为封面,可以让她在塞进私货的时候
稍微心安理得那么一点点罢了。
  不久前,一位作协领导见面时告诉我:“你写的文献纪录片我看了,不错。”
正在我内心受用之时,谁知她又丢加上一句:“你那些电视剧我倒没看过。”这是
什么意思?是因为前一句话说出来,就有了与影视界同流合污之嫌而急于表明清白
呢,还是因为心中的鄙夷太盛,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呢?如果是前者,作为一位作
协领导,似乎一碗水没有端平,不该;如果是后者,就更叫我感到害怕。
  既然戏剧文学从一开始便与诗歌、小说和散文比邻而居,何故要惹得诗人、小
说家们如此嫉恨,以致于同室操戈呢?难道就因为电视剧进入了千家万户,离老百
姓的视线近了,填补了文盲的阅读空白,就要被斥责为下三滥吗?那么,我们不禁
要问,文学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文学写作的终极目标到底在哪里?文学人的良心应
该如何摆放?孤芳自赏,自诩为阳春白雪,得意于曲高和寡,那不是文学,那是鸟
笼子,是蛐蛐罐,那是“玩艺儿”!
  究其根本,我想这些“纯文学”作家的过激反应,无外乎表达了两方面的情绪
,一是因为“读图时代”的到来,使文学受到冷落,进而激起本能的反抗;二是在
体制内安逸得时间长了,无法也不敢面对市埸的挑剔,因此而迁怒于人。如果说还
有第三种因素的话,那就是压根儿无视于时代的发展,素以正宗谪传自居,抱残守
缺,自欺欺人,甘愿归入“读图时代”的“图盲”行列。
  也不是所有的女作家都对电视剧怀着这种仇视的心理。据我所知,王安忆不仅
要看电视剧,还要写文章加以评论,还要到大学讲课,给学生们分析电视剧的情节
、人物、性格和命运,还要为某电视剧中故事的塌陷或人物的缺损而扼腕叹息。我
相信这是一种真性情,表现了她的平和、她的宽容和她的深邃。方方也看电视剧,
我和她还有过一次愉快的合作。写剧本并没有使她就此渺小,就此粗浅,就此俗不
可耐。还有刘恒、刘毅然,不仅要写,而且要导,谁能说他们从此就变得不纯了呢

  说了这么多,似有“饿汉子不知饱汉子饱”的鸡肠小肚,也似有吃着了葡萄就
说葡萄甜的得意,关键看你把自己放在了什么样的位置。艳羡着纯文学作家们的高
远理想,你便是粗鄙浅陋的饿汉子;而要乐得做个常人,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
而与时俱进,你便有资格告诉那些吃不着葡萄的人,其实葡萄真的很甜。
  “读图时代”的来临,已经在文学界引发了分化,这很好,也正常,文学不就
是在不断的分化中进步的么?但有一点需要牢记,顺时代者倡,逆潮流者亡。小说
从“稗官野史”登堂入室,继而成为如今的正宗,不正因为它顺应了民众的欣赏习
性么!
  那么电视剧呢?州官放火之后,百姓可以点灯了么?

2004年7月  于大境山庄

--
宇宙的基调只是广袤的孤单,千百年来人类对着那广袤的星空,编造了无限多的故
事,编造了无限多的寓言,想象着无限远的星空里的某处闪烁着的星球上有我们的
同类。直至今日,我们人类还一直尝试着用望远镜,用卫星去观察我们无法到达的宇
宙的深处,希望找到外星人的影子。我们并不是炫耀我们的伟大,因为宇宙广袤的
孤独感让我们渴望证明我们不是唯一能用自己思想去感知现实并尝试去重组现实,
甚至去重组世界的物种。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5.107]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