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hezx (幸福。遥远。抽象。幻觉。),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百年萨特 世纪哲人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Nov 17 12:16:04 2005) , 站内信件

百年萨特 世纪哲人(转帖)


上个世纪80年代的部分中国年轻人,大概还能记得布列松拍的那张萨特像,萨特躲在
画面的右下角,嘴里叼着他那招牌式的烟斗,身后是雾气茫茫的大面积的天空,一只
路灯让观者联想这大概是巴黎的某条街或某座桥上。萨特长着一双外分眼,这是一种
无关轻重的眼病,甚至可能使他有更宽的视野,从照片可以使人感到这一点,而可能
更让人有所触动的一点是:画中人那种郁郁寡欢的神情。
两位大师(布列松与萨特)仿佛不期而遇,把一个启蒙者的形象于80年代不可预料地
铭刻在一些中国青年的心中。二十几年后,当年曾狂热地阅读过萨特作品的年轻人,
在他百年诞辰及逝世25周年之际回想从前,首先映入脑海的竟是这样一张照片,而不
是他那些部头巨大的著作或声名显赫的“主义”。本版综合《新京报》《国际先驱导
报》报道1980年的6月21日,萨特去世了,在他的葬礼上,多达5万的群众自发地跟随
灵柩从巴黎市区直到蒙特帕纳斯墓地,《萨特的世纪》一书的作者列维断言,这是继
伏尔泰、雨果之后,法国知识分子最后的荣耀。列维理解的大师是这样一位人物:他
既非伟大哲人,更不是“极权主义的辩护士”,只不过,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老
年人”。萨特死了,争先恐后去参加他的葬礼的巴黎群众说出了对于萨特最好的悼词
:“这个老头儿,他是我们的年轻人!”
爱在咖啡馆里写作

  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生于法国巴黎的富裕阶层家庭。1岁时便失去了父亲
,4岁时由于疾病导致一只眼睛“斜眼”。这使得他的相貌在有的人看来有些丑陋。
中学毕业后萨特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中等学校任教,同时写作小说和
哲学论文。日常生活中萨特喜欢看电影、听爵士乐,他还经常在巴黎街头的咖啡馆里
写作,他一生保持着这个习惯。

  从士兵到大师

  20世纪30年代萨特曾在一个气象台里服兵役18个月。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萨
特被德军俘虏。在战俘营期间,萨特撰写、组织了几个话剧。最终他以眼睛有疾病根
本不可能打仗为理由,使德军军官相信他不是士兵而逃出战俘营,随后加入了巴黎的
抵抗运动。二战结束之后,萨特很快成为法国知识界的名人。他于1938年出版了小说
《恶心》并获得了好评。1943年他出版了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萨特的作品是“
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但他自己并不是很乐意得到这个“标签”)。

  投身政治自负不羁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萨特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政治活动中。他先后访问过苏联
、北欧、美国、中国和古巴。他激烈反对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同时反对越南战争
和1956年苏联对匈牙利的入侵。萨特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官方的奖项,他在1964年获
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拒绝领奖。他平时的生活放荡不羁。尝试过迷幻剂和安非他
明。他常常住在朋友家里并与很多女性有过暧昧关系,同时从未断绝同爱人西蒙娜.
德.波伏娃的关系,但他们从未结婚,所以波伏娃通常被称为萨特的“终身伴侣”而
非妻子。萨特去世后,波伏娃为他写过一部回忆的作品《永别的仪式》,死后和萨特
一起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链接什么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
性主义思潮,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最先提出的是尼采。尤其在20世纪中
叶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其最著名和
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
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
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
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在主义
否认神或其他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
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唯一要解决的
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
想飞的时候,
却坠落在那片迷雾里。
于是,
转头看,看那些繁华盛世,是否那么华丽。
原来,
所有,都不过如此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 [FROM: 219.133.122.11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