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arkangel (死神之翼天使心),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先锋是一种永远的存在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Dec 29 21:14:43 2005) , 站内信件

【理论新见】先锋是一种永远的存在

2005-12-19 10:08:5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守望先锋——兼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发展》,
洪治纲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26.00元。




  胡传吉(博士生)

  我猜想,洪治纲的内心也有一种信仰,那便是对先锋文学的信仰,他坚信“先锋是一种
永远的存在,先锋精神是文学创作中永远需要的内在品质”,基于这种信心,在先锋文学及
其意义的诱惑下,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跟踪先锋文学,写成《守望先锋》一书。丛书主编对
《守望先锋》的定位是客观而诚恳的:“本书是一部先锋文学的‘理论指南’。”

  程文超先生曾在他的重要著作《意义的诱惑》中论述过这样一个重要的命题:“任何时
代的文学批评都是一个关于意义的故事:或追寻、或消解,意义,总作为缺席的在场被谈论
。……意义就这样成为对批评的永远的诱惑。”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种站在理论高度的准
确定位,而且是一种很纯粹的文学信仰——对终极关怀的信仰。信仰可以穿越变幻莫测的现
象,抵达事物的前生与来世,为现世解惑。意义的光芒一直照耀着“在路上”的先锋文学,
意义也诱惑着评论家、理论家不断更新批评与理论的话语。因为信仰不仅匮乏而且屡遭鄙薄
,所以,我在这里借程文超先生的卓越判断重提信仰之事。
  我猜想,洪治纲的内心也有一种信仰,那便是对先锋文学的信仰(当然,首先是对文学
的信仰与热爱),他坚信“先锋是一种永远的存在,先锋精神是文学创作中永远需要的内在
品质”,基于这种信心,在先锋文学及其意义的诱惑下,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跟踪先锋文学
,写成《守望先锋》一书。丛书主编对《守望先锋》的定位是客观而诚恳的:“本书是他多
年来研究先锋文学的一部最具系统性和代表性的专著,也是一部先锋文学的‘理论指南’。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守望先锋》的“守”与“望”填补了有关“先锋文学”的学术空白

  刚看到书名之时,我以为作者会把先锋局限于中国、局限于中国的余华们,但读完该书
之后,才发现真正局限的人是我自己。作者偏偏是把中国文学放在开阔的世界文学中来看待
的,作者论及的先锋文学并非是一种文学流派的审美范式,而是“泛指一种动态性的、永远
处于探索前沿的实验性文学,是指那种从不轻易地满足于创作现状、对一切作品的自律性概
念进行不断解构和破坏的审美动向”。由此可以得出判断,这是一部理论视域开阔的著作。

  《守望先锋》的整体布局与框架相当不错,是一部能“立”起来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
能给当代文学带来深刻启发的思想著作。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经认为“现代性就是短暂、瞬
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永恒”,“先锋”几乎具备了同质的动态与静态特征,
因而,“先锋”被误读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把“先锋”当作是创作的理想目标、理论的探
讨对象,无疑是一种有难度的挑战。洪治纲没有回避学术难点,开篇就非常果断地澄清“先
锋”的概念、理清“先锋”思潮的流变,也没有回避“先锋”与“现代性”、“后现代”之
间的复杂关系,承认先锋文学处于现代性的笼罩之中,但与后现代主义又有着内在的差异,
先锋文学有自身的纯粹性——正视这三者的纠缠与差异,也就意味着要面对那些各执一词互
不相认的专家学者,我想,是深厚的学理修养、纯粹的文学信仰、非凡的艺术直觉,让作者
知难而上。
  该论著的主体部书涉及先锋的历史境域、先锋的主体向度、先锋的艺术实践、先锋的文
本动向、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发展主潮、世纪之交的先锋(危机与障碍),排列紧凑,逻辑严密
。这样的框架有理论的高瞻远瞩,有历史的语境关照,有文学实践的细致分析,有宏观与微
观的融会贯通,其中主体向度、艺术实践、文本动向部分写得尤其精彩——是那种有少许缝
隙的精彩,对话者可以与之争议,争议出更多的思想,也许这也是一种互文性的开放式写作

  仔细阅读《守望先锋》,还可以发现作者对先锋文学的中外具体文本相当熟悉,并且作
出了自己的有效判断(文本判断、危机判断),这恰好是批评家、理论家应该具备但往往很多
学院派人士极度缺乏的,理论积累固然是混饭吃的金饭碗,但如果缺乏对具体文本的艺术敏
感,理论只会沦为自娱自乐的偏执工具,虽然艺术敏感有天赋的成分,但更多的敏感,我认
为是来自对具体文本的体验。《守望先锋》所表现出现来的先锋的艺术敏感、勇敢的文本判
定,正是我尊敬和喜爱的批评品质之一。无疑,《守望先锋》是一部有灵气、有骨架的踏实
之作。
  当然,不难看出,中国当代前沿批评家过度依赖精神、苦难、心灵等语词,并以之作为
评价文学价值的单向度标准,而缺乏对精神、苦难本身更深入的思索,缺乏对心灵存在语境
与情境的思考,缺乏对精神、苦难条件前提的追问,缺乏对自在之物本质性的哲学思考。洪
治纲对先锋文学的精神尺度要求(当然他也有对文本的形式分析与要求),显然也没走出他们
的例外,这种过度依赖某些语词的做法,有使批评流于口号式呼吁的危险,也有可能使文学
批评走向单向度的思维模式、评价模式——这无疑是文学批评所应该警惕的。要想文学创作
走得更开阔、文学创作有更多的可能性出现,文学批评与理论就应该具备更开放的胸怀与视
域:以“守”的姿态保持信心,用“望”的目光坚持信仰。



--
我带着天使之心降临
却让这片土地饱尝苦难
我想阳光普照大地,却不料竟成
                   赤地千里
我想送来甘露,却不料引来
                  洪水滔滔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 [FROM: 211.161.62.17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