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arkangel (死神之翼天使心),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当代中国文学是否道义缺席”系列讨论之三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Jun  8 13:42:12 2006), 站内

[“当代中国文学是否道义缺席”系列讨论]我们是靠实力来说话

2006-05-26 10:23:36   来源:南方都市报




  残雪

  5月12日,《南都周刊》推出专题报道《思想界炮轰文学界——当代中国文学脱离现实
,缺乏思想?》,在文学界激起强烈反响。女作家残雪就此向思想界展开反击,认为思想者
主观愿望都比较好,但一落实到文学这个主题上,便无不显露出陈旧僵化的观念和幼稚初级
的审美意识。中国作家是靠实力来说话,一点都不必自卑和悲观。

  我日前偶尔从网络上看到武汉那场讨论会的记录,后来又在电话里同邓晓芒谈及此事,
交换了一下意见。我们总的感觉是:中国没有人,尤其是没有思想者,更不要说有哲学、文
学底蕴的思想者了。

  从会议来看,与会的那些人都群情激愤,主观愿望都比较好,但一落实到文学这个主题
上,便无不显露出陈旧僵化的观念,幼稚初级的审美意识,混乱的、表面同主流拉开距离,
实际上是同主流不知不觉合拍的追求。给人的印象是表面闹哄哄,其实大同小异,都是一个
中国传统的思想构架在那里起作用。说来说去也就是反精神污染时的那几句老话,套话,真
不知是起了帮忙还是帮闲的作用。

  “思想权威”的良方违背文学规律

  我早就在媒体上说过批评界要进行现代艺术方面的扫盲,现在看来思想界(如果与会者
能代表思想界的话)也应该扫盲。傅国涌先生说到的当代主流文学没有希望,许多成名作家
粗制滥造,毫无思想,这一点我同他很有同感,我自己也多次在媒体上针对这种倾向进行过
批判。可是在这次会议上开出的拯救文学的良方是什么呢?这应该是最最关键的吧。让我们
来看看:

  傅国涌:文学要面向当下火热的社会生活。从生活中吸取营养,不能圈子化。

  丁东:文学要看得懂,要有历史使命感,进步责任感,描写底层的文学最好,希望看到
80年代小说、报告文学争相传阅的好形势。

  崔卫平:文学要打破行业的隔阂,要铁肩担道义,关注新思想的潮流。

  一致认为:既要反圈子化,又要反市场化。要描写公共生活中的矛盾和巨大冲突——因
为现在是天赐良机的好时光。

  在我这个80年代成名的作家看来,这几个良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被主流用
过了,一点都不灵。为什么呢?因为是政治干预文学,且缺乏文学常识,急功近利,违背文
学规律。我不愿意看到我自己好不容易伴随市场化而获得的那一点小小的自由又重新失去,
更不愿意限制刚刚放松一点点,又来一个“思想权威”,规定自己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
而那理由,又是一目了然的极为陈腐的、甚至可说是“新左”的。我也不知道他们所说的“
新思想”的潮流是什么,我反而从他们的倡导姿态中不时地窥见中国传统思想的辫子。至于
说到圈子化,如果是指我搞的这种实验文学的话,那只是他们的想象。迄今为止我已出版了
六十几种版本的文学书,读者少说也有十几万了。如今是市场化,人家都亏本的话会来帮我
出书吗?我看他们倒有圈子化的倾向,他们若真的以这种陈腐观念去著书的话,会卖得出去
吗?

  别用关心他人的口号代替文学精神的探索

  我本不应该在这些思想者们面前来讲述文学的常识,但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不在沉
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就感到了“铁肩担道义”的必要性。因为虽然我个人
己成名,出书已经不成问题,还有大批的勇敢、爱思索的青年男女,他们没有成名,他们的
出版和发表均受到主流的歧视和限制,因为主流最讨厌的就是“个人”,以及个人的独立思
考和感受。这些人从来不知道除了表层的社会生活,还会有个人的深层的精神生活,这个生
活有其独立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表层生活都要受制于她。并且对这种生活的追求所呈现
的特点是,越个人,便越人类。所以,我深感提倡这种文学正是“树人”的关键。

  我想,这些思想者们并没有搞清文学究竟为何物,就胡子眉毛一把抓,既批判主流,也
批看不懂的、小圈子的先锋。文学是有层次的,既有描写表层社会生活的,相对容易看懂的
所谓现实主义文学,也有描写人类深层精神生活的、比较难懂的现代主义文学。但这个区分
不是绝对的,很多作品都是二者兼容。并且即使题材是表层精神生活的文学,往往因为写作
者心灵的深邃,(比如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仍然可以感觉推测出深层精神活动的轨迹。
而那种描述深层生活的文学,由于描述的是深层潜意识的结构(即,使精神自身铸成形式的
创造),也由于在描述时要将语言的功能颠覆,让她返回其原始的含义,往往是最难进入的
。这种文学的读者需要受一定的训练,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一个极为独特的精神发展的
形态,是类似于哲学和严肃音乐那样的东西。这样的文学的读者与大众文学的读者在数量上
比起来当然是少得可怜。但一个民族如果不能让这种高层次的文学存在的话,就是一个没有
前途的民族。实用主义地用“关心他人”的口号来代替文学精神本身的探索,将个体之间的
区别抹杀,是更为可怕的事。那终将成为一个民族的灾难。而我们这里居然有这样的言论,
认为只有美英这样的国家配有纯粹文学,高超文学,像我们这种半封闭、半开放的社会则不
配,我们只要有所谓思想性强的文学就可以了。而他说的“思想”的内涵则是很含糊的,有
点像主流意识形态的代名词。奇怪的是他刚批了余华的堕落,又将《兄弟》(关于这篇作品
我也发表过言论)视为“高超文学”。我不想在此再去评价这些思想者的文学知识结构和他
们对于自我的反省了。

  关于我自己的创作,我的文学主张,以及实验文学到底是什么,我已经发表过不少文章
了,当然思想者们是不屑于看这类东西的,他们要关心的是大众,他们太忙了,心胸太宽广
了。而且他们自己的心灵也够丰富了,所有的矛盾都已经解决得很好了,所以现在要全力以
赴地来关心作家和劳苦大众。

  虽然丁东先生不屑于听外国人的意见,我还是要在这里告诉他,也告诉这篇文章的读者
:我的朋友(她在日本文学界也是相当有名的中国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曾多次谈到,中国文
学(当然不是指主流)相对于死气沉沉的、软弱无力的日本当代文学来说,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值得他们好好学习。还有个信息就是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将于今年致力于推出中国实验文
学系列。我们一点都不必自卑和悲观,我们是靠实力来说话的。文学属于全人类,只要是好
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注意到,因为现在已是信息社会了。我也欣喜地看到一代青年
作者和读者正在成长起来,脚踏实地地开始了他们漫长的精神追求。

  ◎残雪,作家,现居北京。


--
我带着天使之心降临
却让这片土地饱尝苦难
我想阳光普照大地,却不料竟成
                   赤地千里
我想送来甘露,却不料引来
                  洪水滔滔


※ 修改:·darkangel 于 Jun  8 13:43:13 修改本文·[FROM: 219.133.17.238]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219.133.17.23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