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arkangel (死神之翼天使心),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当代中国文学是否道义缺席”系列讨论之六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Jun  8 13:49:06 2006), 站内

[“当代文学是否道义缺席”系列讨论]作家缺少的是信念和诚实

2006-06-06 11:12:44   来源:南方都市报




  □ 谢有顺

  “文学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可能并非思想和道义上的匮乏,这不过是一种外面的症候,
真正的问题并不在外面,而是在作家的心灵之中——对作家来说,心灵和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两个概念。一切的文学迷误,其实都因为作家的心灵遇到了困难。如果对文学失去了基本的
信念,对语言失去了敬畏,对精神失去了起码的追索的勇气,对灵魂失去了与之一同悲伤、
一同欢乐的诚实,又怎能奢谈写出更大、更有力量的作品呢?”

  不久前,“思想界”的一些学者,在武汉作家胡发云的长篇小说学术讨论会上,集体指
责当下中国文学脱离真切的社会现实、脱离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认为现在的作家普遍缺乏思
想,缺乏道德承担的勇气——他们中的一些人进而认为,当代主流文学是没有希望的。这样
一些论断,很快获得了一些人的响应,同时也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质疑。

  也有不少人来问我,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我想,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要对庞杂的文
学现场作出一个清晰、准确的描述,是非常困难的。我理解那几个学者说话的基点,他们是
要表明对一种文学现状的失望,因为相比于如此沉重、严峻的现实而言,当代的文学写作,
大体而言,未免显得过于轻飘而乏力了。——这样的认识,未必全面,却有一定的针对性。
只是,这些学者对文学的针砭,道理上可能都是对的,但面对具体的文本时,很多观点就要
重新作出阐释了。比如,说文学缺乏思想,但什么是思想?文学的核心价值是艺术还是思想
?说文学缺乏道义上的承担,但什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义?承担了道义的作家就一定比
不承担道义的作家伟大?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文学的意义空间是多解的,甚至是无解的,
暧昧、模糊、对世界的矛盾感受,可能才是文学的基本精神,单一的、可以形成思想结论的
那些东西,反而会窒息文学本身。因此,探讨文学问题时,首先要把文学放在文学的语境里
观察——它首先必须是文学,是好的文学,有了这个基础,才能要求作家有更多的思想追求
和精神承担。

  警惕简化文学的思维方式

  应该看到,在任何时代,真正承担现实苦难、面对心灵责任的作家,总是少数——奢望
所有的作家都成为勇敢的精神战士,从而“直面惨淡的人生”,不仅不可能,而且也未必合
理。拿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来说,固然有以鲁迅、茅盾、巴金等人为代表的以心灵直接对抗
现实的作家,但张爱玲写“阿妈她们的事”,梁实秋等人写闲适小品,沈从文写湘西风情,
这些难道就不是文学?事实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文学。文学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它和现
实、和人类生存状况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面对现实,它既可以是一种直接、有力的介
入,也可以是一种秘密、个人的表达,两种方式都能产生伟大的文学——以一种文学来贬抑
另一种文学的悲剧,在意识形态作主导的时代里是很常见的,今天我们重新讨论文学的现实
责任的时候,仍需警惕这种简化文学的思维方式。

  现在的一些人(包括一些学者),出于对文学非常表面的认识,往往把一些浮在面上的东
西,看做是文学的全部,这样得出的结论,未必合乎文学的实际。就我个人而言,我也承认
,当下有些文学正在沦为小圈子的自娱自乐、自言自语,使得更为广大的现实生活、精神危
机,得不到有效的表达。一些作家的良知是昏暗的,心灵是软弱的,他们的写作的确没有承
担,更没有力量。文学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出名的渴望,版税利益的最大化,正在成为支
配文学写作的主要力量;文学正在丧失理想和激情,一个苍白、无力的写作时代已经来临。
尽管如此,我仍对文学存有希望,因为上面所说的,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我相信,主流之
外总会有另类,必然之中也还会有例外。今天,有太多的喧嚣、太多的炒作,太多消费文化
的影响,在左右着整个的文学传播,以致很多人的文学口味都被这些喧嚣和泡沫弄坏了,他
们都不知道何为真正的文学了。在这个消费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提起文学,很多人以为
就是那些炒得最热的作家和作品,其实不是。相反,还有很多创造性的文学,因为寂寞就被
喧嚣遮蔽了。我们在批判一种软弱、无力的文学的同时,不要忘记还有很多有良知、有力量
的文字沉潜在暗处,等待我们去发现——它们同样是这个时代的文学之一。尤其是诗歌,有
几个文学研究者、有几个所谓的思想者,真正了解其中的复杂状况?

  文学有不同的“场”,很多的人,只注意发表在显赫刊物上的、出版之后引起公众关注
的那部分文学,但是,更多具有独特品质的作品,不能进入大众的视野,甚至也不能进入专
家的视野。今天,很多哪怕是非常活跃的专家和思想者,在对文学的了解和理解上,他们的
视野和价值选择,其实和一般的公众大同小异,跟风者多,有独立判断的人,总是少数。可
是,真正的文学所表达的恰恰不是社会的共识,不是“是非自有公论”,而是一种秘密的创
造——这样的创造,甚至常常不能兼容于时代。因此,文学不是通过大多数人的意见来求证
自己的价值的,相反,它是通过自己的差异和不同、通过自己的创造,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创造是文学的灵魂。与艺术上的创造比起来,所谓的思想和道义,反而显得无关紧要了。

  因此,并不存在一种等待作家们去认领的思想和道义;作家的思想表达,不仅不能被这
种先在的观念所左右,他甚至还要反抗这种观念奴役。但是,即便撇开思想的贫乏这样的指
责,我们也必须承认,今天的文学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困境,它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真正的问题在作家心灵之中

  以我个人的看法,文学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可能并非思想和道义上的匮乏,这不过是一
种外面的症候,真正的问题并不在外面,而是在作家的心灵之中——对作家来说,心灵和思
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一切的文学迷误,其实都因为作家的心灵遇到了困难。套用英国
女作家维吉妮亚·伍尔芙的话说:“我们同时代的作家们所以使我们感到苦恼,乃是因为他
们不再坚持信念。”是啊,如果对文学失去了基本的信念,对语言失去了敬畏,对精神失去
了起码的追索的勇气,对灵魂失去了与之一同悲伤、一同欢乐的诚实,又怎能奢谈写出更大
、更有力量的作品呢?一些作家可以把自己的胡编乱造当作为时代代言,另一些作家则在哪
怕最微小的利益面前忍气吞声,甚至丧失尊严,这些可能都是事实。然而,要救治这样一种
文学病象,光喊一些空洞的口号是无济于事的,它必须从作家的心灵建设开始——一个无心
的人,或者一个被屈辱的现实所奴役的心灵,肯定缺乏深入钻探人的精神世界的力量。今天
的作家,需要向我们展现更多的信念和诚实。

  这让我想起崔健的一句话。他说,摇滚的核心意义是愤怒,是反抗,是有感而发。文学
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作家,之所以无法面对现实发言,以至于被屈辱的现实所奴役,原因就
在于,作家对现在的境遇失去了愤怒,也丧失了反抗的立场。如同一个作家对过去失去了记
忆,对未来失去了想象,会将存在带进暧昧之中一样,作家对现在若失去了愤怒,则会将写
作带进软弱之中。愤怒,就是对现在的存在境遇表示不满,是一种拒绝与现实和解的姿态。
在愤怒中,作家将看到现实的局限、苦难以及它所包含的内在危险性,他作品中的批判性和
理想品格也由此建立起来。

  不要逃避写作该承担的基本责任

  可是,今天的一些作家,已经为自己的写作设置了许多精神的逃路,他们为自己不能进
行一种有难度的写作,也准备了许多理由。所以,谈到心灵的责任,谈到愤怒和反抗,作家
们基本回避。这并不是好事情。很多人都记得,在“五四”时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家
们对世界的认识,普遍走在时代的前列,那个时候,文学是思想的先声,许多的文化、思想
争论,都从文学界发端,进而波及到其他领域的。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作家日益从主
流现实中退场,日益丧失思想创新的能力,到现在,作家越来越成了一个平庸者的群体,在
许多关键时刻,作家的声音往往都是缺席的。用韩少功的话说,“民众关心的,他们不关心
。民众高兴的,他们不高兴。民众都看明白了的,他们还看不明白,总是别扭着。……以至
于现在,最平庸的人没法在公司里干,但可以在作家协会里混。最愚蠢的话不是出自文盲的
口,但可能出自作家之口。”这同样是严峻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界一些学者对文
学现状的批评,也不失为一种善意的提醒。今天,当“有感而发”的文学越来越少、无病呻
吟正在成为新的写作主流的时候,重申一种回到此在、关怀现实的写作传统,重申一种心灵
承担的勇气,的确很有必要。

  说到这里,我知道,很多作家都会以“写作是个人的事”为由,来逃避写作该承担的基
本责任。“写作是个人的事”本是一句很好的话,但今天已经成了作家们放纵自己的借口。
个人的事,如果不连于一个更为广阔、深远的精神空间,它的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写作是个
人的,但写作作为一种精神的事业,也是面对公共世界发言的。这二者并不矛盾。萨特在《
文学是什么?》一书里说:“首先,我是一位作家,以我的自由意志写作。但紧随而来的则
是我是别人心目中的作家,也就是说,他必须回应某个要求,他被赋予了某种社会作用。”
当萨特说他是一个“以我的自由意志写作”的作家时,他强调的就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性,这
是萨特得以存在的基础;在这种存在之上,萨特没有忘记他还是“别人心目中的作家”,他
还有一个面对公共世界该如何担负责任、如何发言的问题,如他自己所说,“他必须回应某
个要求”。这个说法比较平衡。个人创造是基础,然后,在个人创造的基础上面对世界发言
,这是一个作家的理想境界。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苦难和眼泪还如此普遍,恶势力还如此
强大,面对这些,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如果普遍沉默,拒绝担负写作在个人心灵中的责任,这
样的写作,确实很难唤起别人的尊重。许多时候,写作不仅是用智慧来书写一些个人生活的
经验和遭遇,更是要用作家内心的勇气去证明存在的不幸、残缺和死亡的意义,以及人里面
还可能有的良知和希望。

  ◎谢有顺,文学批评家,著有《活在真实中》、《此时的事物》等。现居广州。

--
我带着天使之心降临
却让这片土地饱尝苦难
我想阳光普照大地,却不料竟成
                   赤地千里
我想送来甘露,却不料引来
                  洪水滔滔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219.133.17.23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