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qyf (浪客剑心),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Re: 思无邪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Oct 31 21:45:02 2007), 站内

被后人误读的何止这么一处。就连最通俗的学而时习之一章,后人的解释也可能是错误的,
有人对此做过研究论述,前面贴过。这涉及到几个问题;
第一,出于语言的时代性差异和年代的久远,古人的想法和表达,后人很难还原作者的本意
第二,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成长环境下,读者在解读古人的著作时,很难避免不参
杂个人的主观理解。所以对论语的解读本有很多,一千个人有一千个hamlet。
第三,由于一些政治或其他意外的因素,有些读者有意歪曲或者别解古人的原著,这也是有
可能的。
    所以说真正的学问是自己的理解,不管是对是错。笛卡儿(记得是他)主张怀疑一切,
说唯一不能怀疑的就是怀疑本身,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他这种全盘否定的认识论是否完全
正确,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本文的解释可以接受,呵呵

【 在 jjwr (每夜的昙花) 的大作中提到: 】
:     刚刚在读书版发的那篇实际上是思考这个问题的副产品。因为断句的问题,自然就想
到了“非常道”的断句。而今天我主要思考的问题,还是在于孔子的“思无邪”。
: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再次引用赵世民的话,我们太小看古人了。当然,这种小看虽然起源于我们,误解却
不是从我们开始。从朱熹对《关雎》的注解,就让人大跌眼镜。
:     “思无邪”,一直以来,从古人到我们,都理解为我们的思维和情感的世界里不应该
有“邪”的东西存在。于是孔子就变成了道德杀人的急先锋,“邪”成了压制“思”的百用
百验的法宝。而作为受到传统教育的我自己在内,先前也是这样理解的,所以在很多时候很
站在“情感无
:     但是如果你做一个回向的翻译,你就会知道千百年来,我们错得有多么离谱。“情感
无罪”翻译成古汉语应该怎么说?没错,帽子戴稳了,接受这个无可奈何的事实吧。“情感
无罪”翻译成孔子时候的语言,恰恰就是这三个字——思无邪。
:     震惊了吧?断句还能这么断的。其实这已经不是断句的问题了,而是一种对“思”的
词性的考虑问题。被误解了的解释是一种省略了主语的解释,“思”成为一种动词。而原本
的“思”,在孔子那里,是一个名词。“思”是情感本身,“无邪”是一种陈述,而不是一
种使役性的补
:     如果你还读过《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这个问题就更好理解了。“暮春
者,春服既成,弟子二三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虽然这段话是曾皙说的,
却也受到了孔子的认同。这是何等的有诗意。这样个性张扬的一个圣人,会是一个用道德杀
人的祖师么?
:     当然,仅仅如此,还不能做完全的佐证。现在我们来看诗三百篇的具体选题。这中间
,既有男女野合的歌咏,也有民间疾苦的怨恨。而“风”“雅”“颂”三种题材,野正好反
应了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官方文化三种写作方式。孔子在这里对题材的选择是兼容并包的
,在对情感和
:     如果没有“感情无罪”这样“思无邪”的立场,就很难解释孔子精心编订的《诗经》
三百篇会是现在这样的面目。而后人为了立言的需要,通过偷梁换柱,将这个伟大的见解给
庸俗化了。
:     如果“思无邪”是“感情无罪”的意思这个命题成立的话,中国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
理论史将因此而大为改观。因为每一个研究文学的人,都知道这个论述有多么的重要。而此
前,我们通常认为这个理论至少在孔子之后一千年才出现的。
: ...................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21.34.109.19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