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jjwr (每夜的昙花),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本周“荔园星旦评”:鲁迅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Dec  1 11:39:30 2008), 站内

    从鲁迅的名字开始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就有无数的人想把鲁迅打倒。不过可惜的是,鲁
迅在世的时候,想要打到鲁迅的人,反而被鲁迅打倒了。就是鲁迅去世之后,前仆后继无数
想要打倒鲁迅的人,也一例被鲁迅打倒了。

    鲁迅并非完人,更不是神。但为何想打倒鲁迅的人,偏偏就反而自己被打倒了呢?这很
简单,鲁迅虽然偶尔也会犯错,拳头也会误伤,但他心底无私,没有任何小九九。而那些想
要打倒他的人,却心底有私,不干不净,出来混又拖泥带水,碰上鲁迅的火眼金睛,自然是
不堪一击。相反,那些被鲁迅误伤了的,更多是保持一种善意的脱解,更多是对鲁迅的理解
,终究能够有大成就。

    对于第一种人,就以梁实秋为例。这个人被鲁迅戏称“上海的教授”,并被骂为“丧家
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如果回头读读两个人的骂帖,就会发现,这个人真有问题。虽然
梁先生善于打扮,一贯把自己装扮得脱离政治,但他背后的用心,仔细一研究,还是皮里阳
秋的。梁先生给自己一个“远离政治”的外衣,恰恰是靠着骂鲁迅成功推销出来的。不过在
这里,不要以为梁先生是另外一类的小人,他不是用鲁迅来保全自己,借着把鲁迅推到风口
浪尖上来表明自己的清白,他还不是这样无耻的人。

    梁实秋的无耻是有选择性的,或者说是有策略性的。这跟那些把无耻当做家常便饭,仅
仅为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就出卖他人的迥然不同。跟鲁迅一样,梁先生的思想有着鲜明的倾向
性,也就是鲁迅所骂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在这里捡来鲁迅的原话,不是要跟着鲁迅骂人,而是说明一个事实,梁先生跟“资本家
”的立场有着某种共通性。但这种共通性不是跟“地主老财”“土豪劣绅”“盘剥百姓”之
类那种共通。梁实秋也有理想,他的理想就是西方的某种文艺观。在跟鲁迅论战的时候,梁
先生曾经提出了一整套他的文艺观。包括曾经被鲁迅批臭的“能够流传的就是好文学”。

    其实梁先生这个观点,放到中国倒更加有用,因为在中世纪以前,唯有中国是曾经在很
长一段时间之内文人有着相当高的地位,甚至科举的时候半数以上的人都只需要考诗歌。在
这种不带倾向性的文化传承中,的确“能够流传的就是好文学”。但即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
里,“不能流传的”也并不都是不好的文学。很多重要的文化典籍至今已经散佚。一是后世
中国的政治环境发生了一些小改变,虽然被淘汰的只是部分“好文学”,但这部分也是相当
有重量的。

    而更加重要的原因,则是作为一个文学国度,“好文学”实在太多,慢慢就有一些“好
文学”因为保存或者传承方面的问题,逐渐流失掉了。这部分损失估计是最多的。

    还有一种“好文学”,从来就没有流传过,因为作者很自私,把自己的好东西供起来,
就不给别人看。这种人是很多的,所谓“文无第一”,感觉到自己要做第二,就否定自己的
价值,不给人看了。

    另外还有一种“好文学”,在流传出来之前,被作者或者某些鉴定者干掉了,或者出于
善意,或者出于意外。例如王维和“林黛玉”的焚稿,前者是认为自己这些作品“不好”,
后者是怄气。王维在这里自信得过了头,以为自己的辨别力就能辨别自己的作品好还是坏了
,结果让后人失去了判断的机会。

    但无论怎样,“不能流传下来的”绝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文学”。而在西方,这种情况
尤其明显。西方的思想震荡远远大过东方。每一批思想家一起来,就把前人完全推倒,或者
毁灭,或者冷藏。最早在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攻陷埃及的时候,就曾经在图书馆放了一把火
。当然,这在中国也发生过,秦始皇那一次未必没有这次更加彻底,但此后中国就相对稳定
。在那之后,西方灭国灭教灭思想的事情发生了很多,一直都没有很好地保存文学。

    在这种背景之下,梁实秋大谈“能够流传的文学就是好文学”,当然会受到鲁迅的臭批
。而且相对于“不能流传的就是不好的文学”,“能够流传的文学就是好文学”同样是不成
立的。只要思想的控制存在,只要主流的文学选择套路存在,文学的质量问题就大有猫腻。
依靠主流文学条条框框生搬硬套的文学肯定会在这种情况之下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不仅能够
在官方控制之下发生,也同样能够在“资本家”和“精英”“知识分子”的控制下发生。

    例如先锋诗学,将不是“先锋”的诗歌理论和创作一竿子打死,虽然最终打死的是自己
而不是别人,但最近二十年对于诗歌造成的伤害是惨不忍睹的。表面上,中国诗歌似乎前进
了二十年,实际上是倒退了一百年。甚至更多。或者说,倒退了一千五百年。因为我们一觉
醒来,忽然发现中国彻底没有诗歌了。

    梁实秋不是先锋诗人的祖师爷,但梁先生的文学观跟后世大致相似,也就是条条框框摆
出来,往人身上套。当然,梁先生做得没有后世绝,他只是套鲁迅一个人而已。其他人,他
是不套的。但也就在套鲁迅的问题上,也就见出了他的不足。“成王败寇”的文学观,可以
算是他的一时疏漏。但“永恒不变的人性”,却是他绝对的软肋。鲁迅对他进行了驳斥,那
就是是“人性”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大约在梁实秋看来,文学是怡情养性的,可能象鲁迅早期的小说,对人性的探幽察微比
较深刻,可以算得上文学。而后期鲁迅的杂文,将时间浪费在骂人上面,这就不是文学了。

    梁实秋在这里不仅对文学进行了错误的解读,更对“杂文”这种文体进行了错误的解读
。其实梁先生如果晚出生几十年,以他对西方文学的推崇,这种错误是很难犯的,但在当时
,他却不得不犯这个错误了。因为那时候虽然文学四要素,也就是“作者”“作品”“读者
”“世界”已经有了论述,可能影响还没有后来大,更加没有此后数十年西方围绕这四个方
面层出不穷的理论。但鲁迅当时显然是无意中抓住了这四个要素,并运用到炉火纯青了。

    而在“永恒不变”这方面,也可以见出梁先生以至后来的中国文人的一厢情愿。梁先生
显然是很少读中国的古书,或者读了不求甚解。孟子和荀子就曾经争论过“人之初”性善性
恶的问题。但无论最初性善还是性恶,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还是能够影响人的。人性会改
变。

    如果梁先生说的不是这个方面,那就只有按照“绝对人性”来理解了。这是我按照“绝
对真理”生造的一个词。也就是说人本来应该具有的某种品德思想修养方面的东西。那就不
应该说“人性”而是应该说“人文”“道德”之类的。但梁先生当时的语境似乎又不是这样
。大约他是采用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说法,认为人本身具有某种无所谓善恶的集体性
的状态,文学就应该描写这种东西。

    但无论怎么理解,梁先生的这段论述在鲁迅那里都过不了关。而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由于鲁迅简单一句“人性”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梁实秋先生抓狂了,从此开始跟鲁
迅开始了对骂。只不过越到后面,梁先生就变得开始浅薄了。从最初的知识分子身份变得急
火攻心口不择言了。就算这时候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恐怕鲁迅也不能等闲对待他了。

    所以我只能这样假设,也许梁实秋只是一个小气的文人,内心世界有些神经质,挨了别
人的骂就刺激了他的死缠烂打,但这种小气从表面上却让他融入了某些人的合唱。

    而对于鲁迅来说,跟梁实秋的对骂虽然可能花费了他更多的心思,但可能就只是对这个
文人的顺便一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骂完了鲁迅也就转移战场了,只是偶尔回身杀两个回
马枪,也不是把他当做主要的敌人。从“走狗”两个字,就说明鲁迅从来就没有把梁实秋当
回事。这站在文人立场来说,也许有些刻薄;但站在战士的立场的来说,战场上有人来打太
平拳,总不能由得他打,被他打伤了自己还怎么战斗。

    所以如果鲁迅误会了梁实秋的话,那也是梁实秋没有看清楚战场环境,胡乱瞎跑的结果
。但梁实秋的确又先用出“拿了卢布”这样的语言。正是这四个字,让鲁迅毫不客气地骂出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个有名的鉴定。如果说鲁迅刻薄的话,也是梁实秋刻薄在
先。说穿来就是梁实秋先骂鲁迅是苏联的走狗,然后鲁迅反戈一击说梁先生是资本家的走狗


    从鲁迅和梁实秋之争,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也就是当时和后世诸多文化
人,一旦涉及到跟鲁迅有关的对骂问题,根本不会去理会是非曲直,一概鉴定为鲁迅的问题
。这就相当于我中学时候学校的治保主任提出的一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判断:“每天有人
打的人都是调皮捣蛋的。”

    我一直在想,中国人是适合做哲学机器的,这跟真正的哲学家无关。因为每个人都会不
时冒出一句貌似富有哲理的话,而且会拿来当真理。对于鲁迅的鉴定,就正合了这样的哲学
机器传统。

    说了这么多,如果不正面论述一下鲁迅,那我也就跟那些哲学机器相差不远了。而正面
的论述才是这篇帖子的重头戏。

    老毛评论鲁迅,说鲁迅是“匕首”,是“投枪”,那是把鲁迅当做武器了。事实上后来
老毛也是那样做的。所以研究鲁迅的人曾经说过,如果鲁迅活下来,鲁迅会是第一个被老毛
整死的。

    因为真正理解鲁迅的人都知道,鲁迅绝不是“匕首”,更不是“投枪”,而是使用“匕
首”和“投枪”的人。而他的对手,恰恰是别人的“匕首”和“投枪”。

    这就涉及到老蒋以至老毛薪火相传的对于知识分子不尊重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个词我
不喜欢用,但别人用过,借用一下,后面还要证明】,鲁迅是中国百年以来唯一能够将“知
识分子”态度坚持到底的人。在鲁迅之前和之后,虽然也有很多人在某个时刻起到了“知识
分子”的作用,但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总有那么一段时间,脱离了“知识分子”的本来立
场,给别人做“匕首”,做“投枪”去了。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就说过,当时他是有主将的,所以他“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
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
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
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按照这里的记叙,那时的鲁迅算得上是“匕首”,是“投枪”,但这个“匕首”“投枪
”,却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大多数还是自己的意愿,“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
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所以从最初开始,鲁迅就没有打算做一个合格的“匕首”“投枪”,而只想做一个合格
的自己。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脑袋去思索,用自己的判断去
做出决定。一切不经过鲁迅自己判断的东西,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东西。

    后世自称继承了鲁迅的李敖曾经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论断,“我要骂你是王八蛋,我就要
证明你是王八蛋。”李敖是否真正继承鲁迅暂且先不论,他是否真正实践了这一点也不论,
但这一点却的确是鲁迅精神真正的精髓。

    恩格斯曾经评论马克思说,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用来形
容鲁迅也非常确当。正如我在前面谈到梁实秋和鲁迅的笔墨官司曾经说过的,鲁迅骂人,并
不因为你是某个人而骂你,也并不因为你是某个人而不骂你,鲁迅之所以骂人,完全不是因
为被骂的这个人是谁,而是因为正好你出来了,跟鲁迅的“知识分子”立场有了冲突,所以
他要骂你。而且骂完了甚少纠缠,一沾即走。因为你不是他的敌人,你只是他敌人的载体。

    鲁迅真正的敌人,便是这世界上很多似是而非的思想。任何企图在思想问题上打马虎眼
祸害世人的人,都过不了鲁迅这道关。作为中国当时几乎唯一的“知识分子”,鲁迅充当了
一个判断思想真伪的鉴定家。无论你是拿卢布的还是拿美元的,甚至什么也不拿的,对就是
对,错就是错,就算鲁迅骂了你会被追得上天入地,他也照样会骂你。相反,如果你没有成
为他的敌人的载体,就算你拿钱去请,或者抬上八人大轿去请他,他也不会骂你。

    鲁迅在自己的杂文里多次提到“泼妇”这个词。可见他对于做泼妇是深刻厌倦的。除非
必要,绝不骂人;否则就跟泼妇无异。但鲁迅骂人的频率仍然很高,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
当时的中国,兜售思想的人实在太多了。

    鲁迅同样不是我们眼中那个又臭又硬又酸干瘪的老头子。一个能够勾走女学生而且跟她
从此一生的人绝不可能是这样的人。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鲁迅是有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的,
而且不乏幽默。鲁迅身边的人都津津乐道于鲁迅的幽默,可见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果他空闲
时间足够,他还是会投入自己的生活,并不是一味陷在自己的文化世界里。

    另外对鲁迅一句比较经典的评论,就是瞿秋白所说,鲁迅是“地主阶级的逆子贰臣”。
对于这个评价,虽然鲁迅没有反对,那也不过是给瞿秋白和共产党的面子。也许是他觉得在
那种时候不宜跟需要帮助的共产党发生误会,所以不愿意出来澄清吧。

    事实上还是按照上面提到的某个例子,也就是说某个鲁迅研究者认为鲁迅活到后来会是
第一个被整死的,鲁迅虽然对于阶级观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但鲁迅却并不是用阶级观作为
出发点的。对于共产党,他只是同情同情再同情,帮助帮助再帮助。因为他知道,观念不是
问题,行动才是问题。共产党的观念根本上是好的,行动更是可圈可点的,他愿意。但要他
完全按照阶级观来行事,甚至写作的时候都要生搬硬套地造出几个“典型”,他显然是不乐
意的。

    从头到尾,鲁迅只是鲁迅自己。正因为他坚持了自己,才不会被任何冠冕堂皇的理论所
蒙住眼睛。在鲁迅看来,理论是可以救人的,也是可以杀人的。几千年来的道德,都是吃人
的。而后来产生的思想,未必就不会吃人。他终其一生,就是彻底让吃人者现出原形。每一
个吃人者在他面前走不出三个照面。

    但鲁迅一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给中国造出第二个“知识分子”。很多人都认同了鲁
迅有关“道德吃人”的说法。但没有人愿意做鲁迅这样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后来挂着“
知识分子”名头的人,要么逐渐加入吃人的大合唱,要么想方设法自己不被吃掉,或者再解
救几个身边的人,但没有人再选择象鲁迅一样战斗。

    评论到这里,似乎本文就应该结束了,因为一个活脱脱的鲁迅形象已经出现了。但是这
还是不够的。因为仅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还不足以完全涵盖鲁迅全部。

    其实在上面我说鲁迅是“唯一”的知识分子,很多人会认为苛刻。但肯定严肃思考的朋
友找不出我的漏洞。不过眼尖而且喜欢钻牛角尖的朋友会说,“知识分子”是可以做隐士的
。而我的观点恰恰就是,在鲁迅以后,如果还有“知识分子”要做隐士,那他就不是合格的
知识分子。

    因为直到今天,我们的社会都不是不需要鲁迅了,而是更加需要鲁迅了。吃人的潮流横
决四海,鲁迅却杳不可寻。百多年来,很多中国人都试图从政治经济上拯救中国,现在无论
政治还是经济都已经差强人意了,但我们为什么没有得到意想中的幸福生活?一个最主要的
原因,就是文化没有跟上去。而鲁迅死后,中国的文化一直停滞不前。因为中国没有文化战
士了。鲁迅终其一生跟“吃人者”的战斗在他去世之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延续。几十年来,
吃人者终于在没有鲁迅的日子里滋滋润润地恢复了元气,继续趾高气扬地横行在中华的大地
上。任何政治和经济都不能撼动他们分毫。

    因为我们没有鲁迅!

    那么要怎么才能有鲁迅?我想鲁迅不仅是一个“知识分子”那么简单。知识分子的冷眼
旁观和睿智并不足以造就一个鲁迅。否则现在这样的人多了去了,现在的文化武器也锋利多
了,为什么就没有人能够象鲁迅一样冲锋陷阵?

    这只能有一个解释,后来的“知识分子”缺乏了鲁迅的某种东西。那就是“脊梁”。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
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
中国的脊梁。”

    这是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间的论述。其实这中间任何一个有“脊梁”的
人,跟鲁迅比起来,也只是米粒之光华,鲁迅试图为自己的“脊梁”找出一些同类,却找得
并不成功。中国人的真正“脊梁”,是“舍生取义”,“虽万千人吾往矣”,“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一剑寒九州”的侠客精神。这些方面鲁迅都具备了,但
他自己却不能总结出来。所以他才会失败,才不能造出第二个鲁迅。

    当然,即使鲁迅能够总结出来,也不一定能够造就第二个鲁迅。因为这些话写在书上容
易,读在嘴里容易,想在心里却不容易,体现在行动更不容易。

    现在的知识分子都是孱头!鉴定完毕!

--
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
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
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
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温柔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58.252.237.19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