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tyt (Kevin),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红砖墙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May 22 23:48:53 2009), 站内


读了史铁生的<墙下短记>,我首先想到的是XX中学的红砖围墙.
红土.夕阳.草地.足球.
初中三年中重复出现的美好日子一去不返,让我总像犯贱似的一遍一遍地回味.
从前下课无事,趴在栏杆上凝神驻目的是那道墙,提着簸箕满头大汗时走过的是那堵墙;30米
开外远射练习总打偏的,还是那面墙;或许若干年后穿着直挺西服的我站在母校的讲台目光所
及的,仍是那张苍老而又坚定的墙.
在一道长长的红砖墙前走过,心会不自觉地抚摸这布满皱纹的建筑,指尖仿佛已触到墙面的粗
躁.无知的事物总会被有知的人类赋予某种象征的属性,例如天空代表无垠,细雨代表缠绵阴
郁,夜空代表空虚,,而记忆中那道粗躁的砖墙,则是坚韧和沧桑.
在我有童年记忆以前,它就已经站在那儿了.大东风在墙外驶过扬起沙尘,本地农民送葬时的
吹打乐和祭起的冥幡,市集的喧闹,摩托的长鸣,全被这面墙挡在了身外.这道单薄又刚正的臂
弯,兢兢业业地将学堂跟世俗纷扰分开,将愚昧与知识分开,容不得半点含糊.
总想找一个安静的下午,等晚霞烧红了唯美的天空,我轻轻地坐在墙下,背靠着坚实,墙无语我
也无语,天地只剩墙与我,我与墙,一同做心灵的涉足远游.


墙认识我,也认识我父亲.它见证了父子二代的成长.
在求学的年代,父亲每天天未亮便要起床,在老家屋后的菜园里摘几株青菜煮了当早饭,吃完
便一步步走来学校.一行数十里,当他第一个走进教室时,住小镇的同窗们还没有起床.在那个
年代,父亲兜里揣着奶奶给的5毛钱,那便是他一个星期的伙食费.不难想象,那个意气正盛的
少年在79年高考志愿表三个空格里,毅然写上"清华","北大"和"复旦",心比天高胸比海阔(儿
子更是有增无减),可惜名落孙山之下,饮恨半生.但没有丢掉农村娃儿的初生牛犊,硬是凭三
尺教鞭从乡里走到城填,教书育人,更育儿.
奥巴马说:"...every man is trying to either live up to his father's expectations
or make up for his father's mistakes, and I suppose that may explain my
particular malady as well as anything else."
我该继承了父亲的那份默默的书生情结,在学海里挣扎,在书山中跋涉,从来不曾忘记.
这一切,墙都看在眼里,但它不说.


如今在深圳,习惯了精致干净的各种围墙,它们无一例外地抹了粉底,上了浓妆,不像记忆中的
那一堵,青苔已占领了鬓角.
但我还是常常想起它.
顺着大雁归来的那一头,向北,广州?不,再北,金鸡的尾翼,粤湘的交界,岭南的剑门函谷,便是
那巍巍千古雄关.造物的这一着,避开了中原的诸侯乱世胡尘扰扰,也将这里排到了文明的五
丈开外.秦人的铁骑带来了赵佗,偏安的南越王,毕竟山高皇帝远啊.这珠江一脉,非比土气的
黄河或秀气的长江,岭南也不是塞外不是江南,再灵气的山再秀气的水,也鲜有文人骚客来奉
承,再聪慧的头脑,也得在蛮荒中挣扎在愚昧里磨砺.驱鳄鱼的文豪路过此,想的该是秦岭不是
南岭;啖荔枝的诗宗路过此,唱的是蜀曲不是粤曲.越人继承了大周的雅言,赵佗以后便不知今
世何世.后有冼夫人,有九龄.再后呢?只怕该等国父孙文了.
历史只留下了蛮荒和后人的唏嘘.
一所中学的留守,扫盲也扫蛮.七十载的风风雨雨,淡褪了朱红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残破了朴
素的旧舍,微笑迎来一群负笈远来的学子,又含泪送走一批修成出山的子弟.一任门庭若市门
可罗雀,校园依然淡定从容.
或许墙也在期盼,等游子们在异地回首,它便在风里诉说那美好的记忆.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218.18.43.11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