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prewell (无束逍遥人),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墙上的牡丹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Fri Jan 12 11:14:26 2001), 转信

    我家的客厅里,挂着著名国画家田世光的一幅水墨《牡丹图》,雅致的画面上,绿
叶扶疏中怒放的牡丹,象是在纤尘不动的夏日里,给人送来阵阵清香,它的鲜艳华
丽,常常让我回忆起过去的岁月,也时时引起我憧憬未来的时光。

    在北京郊区颐和园的南缘,有个柳枝掩映的小村庄,小村庄里错落有致的四合院群
中,有一处不大的雅室,雅室的主人就是在当今中国画坛颇有名气的中央美院教授
田世光。

    已是耄耋之年的田世光,早年专攻工笔花鸟,近年因眼力不济也画些小写意之作。
梅兰菊竹四君子是画家笔下常见的主题,蜂蝶虫鱼在画中也被赋予了灵性,他的诸
多佳作既再现了自然的美景,又寄托了人生的品味。田世光爱自称“柳浪庄” 人
,我曾在他的画室听他讲解作画要领,看他示范运笔用墨。田世光称,在他看来,
“花鸟含情”,故他着意摹写花鸟;我则谓古人云,品花当论“色香韵”三标准,
观石则谈“瘦漏皱透”四原则,在他的画作中,我能领会出这些趣味。一番交谈,
使我们找到不少共同语言。

    工笔画法早在中国的宋代就已炉火纯青,宋徽宗赵佶以他特有的“瘦金体”题签的
工笔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工笔画法可分为两种,有先钩描轮廓然后添涂色
彩的“勾填法”也有层层加色着墨以至大功告成的“没骨法”。但中国的传统文人
推崇奔放不拘的大写意手法,曾使得工笔画几乎等同于民间艺人、漆工画匠之作。
但也偏偏就有那么一些艺术家,不拘泥于形式,使得工笔画不断翻新,充满艺术活
力。

?   田世光早年师从张大千、黄宾虹,深得其艺术精髓。张大千在世时,还曾从台湾遥
赠画作给田世光,可见其谊之深。田世光何其有幸,他既得以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丰
富的书画收藏中临摩技艺,也能在颐和园畔的田园风光中汲取灵感,比如他的《幽
谷双栖图》,画上山涧深处,杂花间树,两只珍禽悠然自得,似在听风,又似在赏
泉,而人们欣赏此画时,亦不知是在赏花鸟还是在赏鸟之乐也。又比如他画的《欢
天喜地》,寒梅枝头,几只喜鹊争春,有的似在呼朋唤友,有的却象在窃窃私语,
整个画面洋溢着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色,这样充满魅力的作品,难怪会广受人们喜爱
。我曾用英文撰写《花鸟画家田世光》一稿,供香港出版的国际性刊物《亚洲艺术
》发表(见“Arts of Asia”1989年6月号),以表达我对他艺术的景仰。


    躲避着都市喧啸的田世光依恋着他的小村庄,“性本爱自然,复得返丘山”,真是
其乐无穷也。只是不知北京拔地而起的高楼,是否已经快要遮蔽柳浪庄中的小院,
果真如是的话,则画中的花鸟,当更应为我辈所珍矣。

    我家的客厅里,现在就挂着这么一幅清新的《牡丹图》,每当我踏进家门,欣赏这
幅画时,身心的疲惫便略得休息:那雍容富贵的牡丹,时时令我想起生活中美好的
片段,也常常让我充满对艺术的向往……



--
世间最远的距离
                不是天涯海角
                              而是我在你身边爱着你
                                                    你却不知道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0.22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