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lan (路西法),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中国人,中国菜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Thu Jan 21 01:06:09 1999), 转信


中国人,中国菜

林子

中国是一个讲究吃文化的国家。遍布世界各地的中餐馆不仅吸引了来尝新的金发
碧眼们,经常光顾的仍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中国人改不了吃中国菜的习
惯,就象忘不掉那在他们的血液里沉淀下来的那份醇厚的中国文化一样,伴随着
他们漂洋过海,留传给一代又一代在异乡成长的子子孙孙......
                                                               ---林子


    如果有人问我,在国外生活,最想念中国的甚么时,我的回答一定是:中国
菜。虽说中餐馆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尤其在北美,在人口仅有几千人的小镇里,
也通常可以找到一两家挂着中文店名的餐馆。但是就如中国的俗话:“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离了中国的那方水,中国菜也就差了点那方的滋味。
    刚到渥太华时,我醉心于上饭馆。由于渥太华是加拿大首都,也是一个旅游
城市,一年四季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春看郁金香,夏游运河,秋看红叶,
冬来滑雪,餐馆业自然就很兴旺,种类也很齐全。在这个人口仅有三四十万的首
都城市里,你几乎可以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食物。尝过法国的蜗牛,意大利的通
心粉,日本的寿司,韩国的烧烤,印度的咖喱饭,墨西哥的小牛排,越南的牛肉
粉,希腊的烤羊羔以及泰国,中东如埃及,黎巴嫩等各具特色的食品后,我开始
想念中国菜了。
    渥太华的华人不多,唐人街也仅是几家大大小小的中国人经营的超市和十来
家中餐馆集中的地方。尽管几乎每家中餐馆的标牌上都写着:本店擅长粤菜,川
菜,在几乎尝遍了城里所有的中餐馆后,我也仅找到两家粤菜做得还算正宗的餐
馆。至于川菜,对于从小吃川菜长大的我而言,其味其色都离正宗差之甚远。我
不是一个"美食家",也不会做菜,可由于在国内有几个爱吃,会吃,也爱做菜的
好朋友,我便成了他们传宗释义川菜精髓,评点菜肴的唯一听众。耳濡目染间,
我也知道了不少做川菜的小窍门。可惜在国内时,家里有一个极会做饭的小保姆,
加之我的白,夜班倒的工作作息,我从来也没有进厨房一试身手的机会。而那帮
爱"美食"的朋友们,倒是带着我吃遍了城里大大小小的特色餐厅。甚至为了尝一
种长在山区的高山蕨菜,我的朋友可以在我下班后,带我驱车去离城一两百公里
外的山区"尝鲜"。且不说来回几百公里的汽油费已远远地超出晚饭的价值,山区
路险,连续五六个小时的驾驶足以让一般"尝鲜者"望而却步了。来了加拿大后,
朋友们的来信中,除了一般问候外,问得最多的还是:吃得习惯吗?回答当然是:
不太习惯了。因为不喜欢黄油,奶酪,又找不到一家正宗的川菜馆,想吃川菜就
只有学着自己做了。
    既然决定了要做川菜,对于很少进厨房的我来说,第一要紧的事便是打电话
给我母亲,速寄几本菜谱来。然后便去唐人街的超市采购了从酱油,味精到泡菜,
乳腐等各式调味佐料,以及景德镇的磁碗磁碟,甚至为了避免再次发生饭烧糊,
或把饭做得半生不熟的情形(这种情况曾多次发生在国内),我还买了一个电饭煲,
先把厨房用中式中味武装起来。菜谱很快就到了我手里,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大包
辣椒,花椒,辣酱等真正的四川特产。想来母亲也知道刚学做饭的我会有什么样
的麻烦,除了菜谱外,还寄来了一本厨房百科全书,从厨房电器的介绍到操作,
以及菜肴的准备及购买等一应聚全,简直是给几乎是"厨盲"的我送来了一根“引
路棒”。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就到了我大显"自学成厨"身手的时候了。
    第一次做饭,我把菜谱摆在旁边,一丝不苟地按照步骤又炒又煎,不仅油烫
了手,而且满屋的烟弥漫着。火灾警报器在我还没来得及采取补救措施前,惊人
地响了起来。消防车很快就到了楼下。当全副武装的消防员们出现在我面前时,
油锅里已被我浇上一大锅水,烟也消雾也散了。消防员们在查看后,很快地离开
了。我第一次做的中国菜,也就全部进了垃圾箱里。虽然第一次小试锋芒就出师
不利,但我做中国菜的兴趣仍然不减。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每次做中国菜,我都会把门窗全部打开,抽油烟机的风
力开到最大,还不敢把油锅烧得太热,我可不想每次做中国菜时都有消防员的光
临。尽管有了预防在先的准备工作,在我学厨的第一个月里,消防员仍两次光顾
我"中式中味"的厨房。随后寄来的帐单更是惊人的高。中国菜的煎炒方式,看来
无法在这个有着灵敏火灾报警系统的国家发扬光大了。我转而学习烧炖蒸的厨艺。
买来原料,放进锅里,加水加料,几小时后也就可以进口了。且不说做出来的菜
咸淡味道如何,离中国菜所讲究的色香味差了有多远,但我终于能做点"中国菜"
了。
    实践了一个月的"中国菜"后,我很自豪地写信告诉我国内的家人和朋友,我
会做中国菜了。尽管大多数给我的回应都是持怀疑态度的相信,我已准备好在渥
太华的家中请客了。
    第一次来尝我的中国菜的是一对夫妇,丈夫是在印度出生的英国人,妻子是
菲律宾人。丈夫在很多年前曾去过中国,可由于在中国的时间短暂,对中国菜的
印象仅限于来自遍布世界各地(除中国外)的大小中餐馆里所提供的食物。做客中
国人家里,品尝真正中国菜,是令他们很兴奋的事情。我则怀着为国争光,为中
国菜争光的崇高目标,做了一大桌的红烧,粉蒸,凉拌,清炖的鸡鱼肉类。席间,
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初次请客,便受到如此恭维,我不禁飘飘然起来。“自学成
厨”的效果竟如此显著,我对我的中国菜信心大增。
    两个月后,有一行朋友从中国来加拿大出差。先行者给我带来了我父母捎来
的一大包调料和我久已不碰的小提琴。想着朋友越洋过海地拎着琴来看我,我自
然要盛情款待了。同时,也为了证明我能做中国菜,我邀请他来家里吃午饭。几
乎用上了所有原产地四川的调料,也自认为做了一顿极有四川风味的午饭,我兴
致勃勃地等着夸奖。他提著浅尝了每一样菜后,便停下了筷子,抱歉地说早饭吃
得太晚太多,实在吃不下了。我颇有一点失望,但见到家乡人的兴奋眨眼间便代
替了失望。几天后,主力一行四人来到了渥太华。四位女士除了带着各自的随身
衣物,还带有一应俱全的川菜调料,甚至当归,田七等药材。在她们住的套间厨
房里,时常做着当归炖鸡,虫草烧鸭等我觉得很高难的菜肴。在这些主厨们面前,
我是不敢搬门弄斧,卖弄我那两手"自学成才"的川菜技艺。由于先行者已告诉她
们,对于那顿在我家里吃的午饭,他是食不知其所食,不知吃下去的究竟是中国
菜,还是西餐。四位女士这次来加拿大出差的任务便马上增加了一个:教会我做
地道的川菜。在她们呆在渥太华的十几天里,只要看见我,不论我如何试图转移
话题,她们都会谈到如何做菜上去。到她们临离开前,她们真恨不得能把她们脑
中所有关于做菜的经验留给我。我想我是不可教也,直到现在,我仍不会做当归
炖鸡,或虫草烧鸭等经典川菜。真是辜负了她们一片热诚,一番心意啊!
    现在的我仍然做着外国人眼里的"正宗"中国菜,中国人眼里的"不中不西"的
菜肴。我仍然不时在家请客。只是,请中国朋友,我只提供场地,不时帮帮手而
已,主厨们自然会做出虽然离国内菜肴差之千里,却比我做的好上百倍的中国菜;
请外国朋友,我则是做中国菜的专家:不管我如何做,那就是中国菜,就是中国
味。





--
我我我....扭屁股....     我我我...我倒立....     我我我....我劈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_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0.35]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