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GUNS (★战死街头★),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网络:开放的实验室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Mar  5 17:26:22 2001), 转信



   自从读了《互联网心理学》,我写E-mail的风格就变了。因为这本书告诉我
,人们在网上要比实际生活里的自己,表现得更冷漠、更就事论事和易怒。据说人
们在形成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时,“热情”和“冷漠”是核心特质,所以我还是小心
为妙。

  美国人真麻利,这么快就弄出一本与互联网有关的心理学书籍,乃至我打开它
的时候都有些将信将疑。不过翻开它一路读下去,就觉得自己好像钻进了一座大楼
的设备层,突然发现了一些时时影响着你,却又不知道所以然的东西。

  在心理学家看来,互联网是一个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里面实验的是什么呢?
是人性,是人和人的关系。我觉得这实验室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搅
和在一起了,开放得无边无际,所以神秘、复杂、有趣。它的传感器不仅伸到世界
的各个角落,也伸到人心中最隐秘幽暗的地方。

  毫无疑问,互联网是一个充满谎言的地方。人们可以隐去真实的身份,去展示
自我的另外一些组成部分,这正是互联网吸引力所在———因为谎言使生活充满刺
激(不是我说的,是作者说的)。研究青少年心理的埃里克森认为,人在青年时期
所要克服的危机就是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搞不清自己是谁,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现在,《互联网心理学》的作者则说,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对自我同一性的探
索不会仅限于青年时期,用化名、昵称上网,就是人们对自我同一性进行的试验。
你可以给自己“配制”新的同一性,然后在网上“试穿”。这样的试验可以带来积
极的结果,比如会使你在现实生活中变得更加开朗或者自信。当然,作者也说:
“当现实和角色游戏结构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时,这个实验室就成为我们以及其他
网民的危险地带。”

  这样新鲜的说法,书里还比比皆是。作者旁征博引心理学家对网络所做的研究
,对网络上的团体动力、人际吸引、攻击行为、利他主义、色情材料、性别问题一
一进行论述。我敢说,即便你是一个超级网虫,读了以后也会感叹:网络原来如彼
!不过,你要想从中得到什么现成的,或者“正确”的结论,你可能会很失望。其
实,对于网络来说,“好”或“坏”这种两分法是可笑的。诚如作者所言:互联网
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自己的选择和态度。

  我对网络实在有些爱恨交加,它在给我提供了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像黑洞一样
悄无声息吞噬了我的时间。作者说,网络是不睡觉的。可我是人,我现在得睡觉了


--
                                           "''
∵ .∴ . ∵                          █  " '
 .∴ . ∵ .                          █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0.7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