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GUNS (★战死街头★),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材 当 成 材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Sun Mar 11 20:23:44 2001), 转信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一生可谓坎坷至极,壮怀激烈,声如喷雷,为后人所崇敬。
但近日读得先生的词句"味无味处求我乐,材不材间过此生"(案上数编书,非庄即
老。《感皇恩.读庄子有所思》)有些费解:那样一位顶天立地、豪情卓越的词人
,并且当年曾率领士兵抗击入侵金兵的武将,为什么对老庄情有独钟?他是信奉老
庄哲学呢?还是生活使他感悟到了什么?也许是看透了人世间的炎凉?

  于是翻箱倒柜,查得"味无味"是《老子.三十六章》里的话,老子说生活本身是
无味的,无论是权势至高无上的君主,还是出身贫微的百姓,生和活都是平等的,
都要付出相适应的代价,因此要以无味当有味,以恬淡为味。

  "材不材"则是《庄子.山木》里说庄子和他的学生走在山林里,看到一些虽然
高大但不成材的树,伐木者视而不见,使这些树安然延年,而一些成材之栋,却被
伐木者伐之,鲜活生命就此结束。第二天,庄子和学生来到一个朋友家作客,朋友
全家热情款待,并吩咐孩儿宰只雁(鹅)作下酒之肴,孩儿问是宰善于叫的,还是
宰不善于叫的。朋友说,宰只不善于叫的。庄子的学生感到迷惑,就这两件事请教
老庄:"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今主人之雁(鹅)以不材死"。请问如果
是老师您,是选择'材'呢,还是选择不材呢?老庄笑答:"我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

  处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上多少有为、有识之士,在饱尝了人间世事磨难之
后,往往会作出这种进退维谷的选择。其实是因为时代的局限,当时庄子模棱两可
的选择是一种无奈,是看透了世事无常、人生艰辛的消极思想认识,对生和死的理
解难免有些偏颇。

  白居易有诗曰"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也与老庄有相似之处,这
远害全身就是远离祸害,保全自身之意,这也是世人和哲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只
是两者不同的是世人注重方术计谋,讲究实用,哲人则注重理性思辨,探讨学理。
可见庄子、辛弃疾与白居易真是英雄之见略同,对道家的清虚修持思想的追慕,对
人生况味的体验,看来都是透透彻彻、明明白白的,也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
要不怎么都会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

  现在,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仔细品味"味无味"与"材不材",对我们不无借鉴
。著名电视主持人白岩松也有名言:痛,并快乐着。像金子埋在土里永远发不出光
一样,成材不用不如不材。成材之栋被伐时的确忍受了巨大的痛楚,看起来是生命
的结束,但被置之用武之地,给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其物尽其用,岂不是生命的
延伸和升华?而不成材之树,虽然没有经受磨难,甚至不被当作烧火柴而冷漠处之
,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也失去了生命的价值。生活本来是艰辛的,如果任何人
的一生都是一帆风顺,没有历尽沧桑、饱经风霜,生和活还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
不断努力和追求,才能使生活更加充实,才能在"无味"中体会到"有味"的乐趣。无
论过去还是现在,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不管你多大年龄,不管水平、学历高低,只
要对社会有所积极的贡献,一定会成为栋梁之材,终将受到社会的肯定。经历几番
风雨,一定会见到壮丽的彩虹。


--
                                           "''
∵ .∴ . ∵                          █  " '
 .∴ . ∵ .                          █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0.7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