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jjwr (灌水有理),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金庸古龙】大师的手笔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Apr 13 21:00:23 2001), 转信

    今天重读那位批评我的一个半那篇文章的网友的作品,对他的意见基本上体会到如下
方面:

    第一,我在能指与所指上的含糊。第二,有人曾经对待别人的作品很粗暴,而我看起
来就很粗暴,或者原本不想粗暴,实际上还是粗暴。第三,在有些观点与事实之间,飞跃
过大,看不到必然的逻辑联系。

    对于第一点,不好意思说,虽然我以前曾经读过有关能指、所指等词的定义,后来也
经常在读书和阅读相关bbs 的文章中碰到,但是我偏偏就没有记得特别深刻,所以一时半
刻不知道究竟是批评得我的什么问题,所以当时一直没有回应。现在在一位网友的文章中
发现“能指”是指物体,“所指”是指意义,另外还有“事物”来标志世界。我不知道这
位网友的解释是否权威,目前也没有查书,暂时这么理解一下。

    对于这位网友关于我“能指”的指责我找不到了,现在能看到他在第二篇回文的末尾
提到我的所指应该明确的问题。因为作者看起来应该是一个三十岁以上的人,因为在我表
明年龄后还能说我孩子气,而且的确较多地使用了包容的口气,看来也是认真读了我的文
章后所感到的困惑。虽然我的文章还没有写完,但是我觉得很有必要认真面对这个问题。
我想我的“所指”不明确,主要是这个提法比较“新”。虽然从前倪匡曾经说金庸是古往
今来第一小说家,《鹿鼎记》是古往今来第一好小说,但是我觉得倪匡在论证这个问题的
时候没有从文学意义上来理解,因为他正如这位网友指出的,对于“古往今来第一”的所
指不太明确,因而除了是一种意气之下的宣言,产生不了更多的东西。所以我在写作这个
评论的本意,实在是希望自己的所指能够明确一些。因为在此之前,我对这个问题一直只
有感觉,但是却是七八年无数次反复的感觉。这让我对这个问题不忍舍弃,必须要寻找机
会正式或者非正式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我也曾经试图报考文艺学的研究生,并在那期间接
触到一些相关的理论。但是我没有在那些理论中得出对于我的观点的反证,反而是越来越
觉得真正的突破的确在港台。这个问题在我前面的第一篇未完的文章中表述为在理论和实
践上面的突破,而且不是简单的突破。在该网友对我的质疑中,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1、 “己任”何解?
    2、 文学“理论”和“实践”是何关系?
    3、 古往今来沉迷于文学的“大师”,其苦苦煎熬于“表达”的原动力是什么?
    4、 无实践的理论突破意义何在?
    5、 何谓突破的“简单”和“重大”?其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6、 怎样才算“超越”?
    7、 “突破”了什么,“超越”了什么,才够得上大师?

    由于这是对于我关于大师的定义的质疑,应该说,是该网友对于我的所指不明确的直
接证据。事实上,我觉得该网友的问题是切中要害的,他所指出的问题恰好也是我正在努
力寻求的东西。有些东西目前有些眉目了,有些则还在混沌之数。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
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而对后面的六个问题,由于我当时出于快速回答的目的,而这些问题
又不是一时半刻可以阐述得清楚,一直到今天才有时间来加以认真回答。

    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我想这个问题特别复杂,这也是历来的一个大
问题,今天都还在解决之中。由于我也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我在深大也一直以从事文学
实践活动自居,所以硬着头皮也要回答这个问题。原来该网友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
跟第4 个问题是连在一起问的。第 4个问题的反问语气实际上也表明了该网友的鲜明立
场,也就是对于文学实践活动的钟爱。但是同样该网友对理论也更加钟爱。因为该网友在
这里和在后面对我的质疑中包含了很多深奥的理论内容,表现了很高的理论素质。这其实
也就同时证明了那一句很有名的话,理论促进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不过恕我直言,该
网友在理论上成就非凡,可能在实践上倒会受到影响,因为理论是需要时间的,实践更是
艰苦的,很多时候鱼与熊掌难以兼顾,这实际上也存在于很多文学追求者之中,是一个普
遍现象。这实际上同时可以证明另外一个问题,自己的文学实践并不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必
要条件,这个世界上也有专门研究理论从而取得突破的人。当然另外一个方面,一个人只
有实践成果,却没有理论著作,这也是能够发生的。实践本身也可以促成潜在的理论特
质,这种理论特质不必表现为理论作品,但会体现在该实践者的作品之中。而这个问题恰
好也就是我在论述一个半大师问题上的立论基础之一,也就是用以证明“一个半大师”为
什么是大师。但该网友的批评基调显然不在指责我对两位大师的鉴定错误,而在于我对整
个大陆五十年的否定。这个问题我本来想放到一个半文章的最后来解决,但是既然这里已
经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想我应该做适当的解释。其实在前面的一些论证中我已经形成了一
些观点,其中包括:大陆几十年恶化的人文生存环境;大陆作者受到时代的影响和挑战;
理论环境的不正常引导。主要是这三点。但是该网友最为感到忍受不了的是我的全盘否
定,他认为我没有认真读过近几十年作者的作品,所以认为我或多或少有些粗暴。但是实
际上我是不想否定大陆的理论研究的。我觉得大陆的理论研究远远超前于实践,但是也有
一个突出的现象,那就是理论的产生并不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实践,而是主要来自于一些
古代的、五十年以前的或者国外的东西。其实最近五十年的实践也有理论研究,但是没有
任何一套令人信服的理论能够涵盖最近五十年,这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应该
说,产生于九十年代的人文观继承前代理论成果可以隐约呈现这种理论大气,但是这个人
文革命才刚刚开始,还没有最终成型,大师如果要产生,至少还要等二十年。这是理论,
说到实践问题,最近五十年其实是不缺乏好作品的。如果有哪一个人能够将最近五十年的
五十分之一的好作品收归囊中,是可以算得上大师的。但是由于我们在打倒旧文学的同时
新文学的世界里还没有做好丰富的物质准备,这个世界是一片苍白,因此各位作者的创作
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表现在创作上形成一两次重要突破之后就难以为继。贾平凹在前面已
经提到过。另外我也提到一些逝世较早的作家,没有提到的还有路遥。路遥的创作风格隐
隐透露着大师气质,但是可惜也是逝世太早。中国太不幸了。对于其他一些作家我虽然略
有所知,但是知道的不算太多。但是就我接触的部分,虽然常常看到灵气涌现,却看不到
谁已经可以叫做大师了。如果各位网友谁能找到一个大师,请告诉我。当然,现在在世的
如巴金,应该可以叫做大师,但是他在五十年前就已经是大师了,而五十年后的作品就只
能是大师的继续创作了。不过好象有个人可以算得上大师的,这个人就是王蒙,但是九十
年代也没有看到他的更好的作品出现,所以也只能称为准大师。

    现在来回答“表达”的原动力问题。我不否认“表达”有原动力。但是正如我在前面
举的例子,原动力不是一个僵死的东西。原动力只是一种意志,在实践过程中增加了话语
的灵性。但是这种原动力必须依赖于物质世界才能生存。物质世界不适宜,无论你的原动
力再崇高,再富有灵性,你也难以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莎士比亚的出现自然有其偶然因
素,但是如果当时的剧团拒绝了他的创作活动,他就只能夭折。因为为了活命他就只好丢
下笔远走高飞。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必然性,在一个物质状况严重干扰精神存在的时代里,
精神生产势必处于停滞状态或者有限前进的状态。当然也有人提到现在的时代物质这么丰
富,文人暂时不能创作出高质量作品显然不是物质条件所能解释的。但是他们忘记了另外
一点,文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文人,物质世界中形成了普遍的拜物的时候,实际上也就
剥夺了文人的生存环境,因此文人首先必须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然后才能谈到在文学上
的突破。因此我觉得过去五十年中国人不存在表达的原动力问题,而是这种原动力往往难
以为继。

    再来回答突破的“简单”和“重大”的问题。如果细细考证一下我的界定,就能发现
我的界定实际上主要以历时性来限定,一个作家在自身的历时性历程中,一两次突破完全
是有可能的,但是要持之以恒取得突破则就很不容易。例如我论证的古龙,其作品的前后
优劣是可以一眼看出的。古龙在每一部作品中包含的内涵都不同于自己先前的一部(当
然,主要是中后期作品)。我觉得这种突破就是“重大的”,因为他的文学观每时每刻都
在升华。而在大陆的作家中,由于我前面提到的原因,作家在经过一次突破后就会逐渐被
社会同化,再要突破一次,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丝毫没有认为大陆作家在偷懒,相
反,我对他们怀着深深的同情。

    这里实际上同时也回答了评判的标准问题,也就是“持之以恒”,不是一种写作的自
然活动,而是一种文学态度的坚持。对于什么才叫“超越”,我想我在读到一个半大师的
作品的时候,每次都有灵魂净化的感觉。当然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能体会到,但是在他
们的作品中,每次的感觉都是更深层意义上的,往往达到“驰骋宇内,心婺八极”的美学
效果。而在其他人的作品中,当第三次还是看到相同的人物出场的时候,心里就凉了半截
了,还让我怎么去看到超越?这正如一个老师讲课,第一堂课讲后现代,第二堂课还是讲
后现代,第三堂课他发现学生都在打瞌睡,于是他改讲古典诗词,这就是超越。当然我这
个例子举得不太恰当,各位认为我可能媚俗。但是我们在作出媚俗的结论之前,我们先来
考虑我们的受众。如果你的几堂课都是讲这些的话,说明现在来听课的都是听文学的,那
么这些受众就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如果他们在打瞌睡,那说明是你本身出了问题。通过发
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就是超越。武侠小说作家面对的受众实际上并非我们一般意义上
理解的“俗”,而是形形色色文化层次各异的人,通过考察他们的文化需要然后进行文学
生产,虽然有把文学简单性地物质化的倾向,但是取得效果却是显著的。其实当初莎士比
亚又何尝不是迎合观众的需要?难道英国戏剧的观众就一定比武侠小说的读者更加有欣赏
水平?我看也不见得。

    那么最后就归结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突破”,什么样的“超越”,才能称为“大
师”?这其实就要回到文学的本质问题。文学是解决心灵内世界的问题的,文学的功用是
体现美。这不仅体现在内容的美,同时还表现为形式的美。使用千篇一律的语言还是使用
富有变化的语言?使用千篇一律的变化还是让变化本身发生变化?表现千篇一律的内蕴还
是提炼富有变化的内蕴?每一个变化在本质上是真正的变化吗?武侠小说的体裁没有变,
看起来好象变化不多;武侠小说的招式虽然有变化,但离开了打就热闹不起来,看起来变
化也不多;武侠小说必须有情节冲突,所以每次都要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恩怨”(王朔
语),看起来变化也不多。但是你这样就走进了古龙和金庸的世界了吗?为什么琼瑶的爱
情小说里的人物往往被少男少女忘记,而他们对郭靖、杨过、令狐冲、韦小宝、楚留香、
陆小凤、江小鱼、李寻欢、沈浪这些人物印象那么深刻?为什么他们没有记住其他武侠小
说作家作品中的人物?这是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金古二人的人格超越。在世界文学的宝库
中,“伪君子”的称呼往往叫做“达尔杜弗”,而中国人对这个比较陌生,一概叫做“岳
不群”了。必须明确,武侠小说作家那么多,人们惟独记住这两位,完全是他们用自己的
文学实力赢来的。如果他们长年累月象王朔说的那样通篇没有新意,还有人读才怪。这难
道不是超越吗?他们的小说是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历数十年而不衰,这难道还不是大师
吗?

    今天主要解决前两个问题,对于逻辑问题,改天再谈吧。
--
             具有一般交流愿望的网友请直接连http://192.168.36.108
             爱好文学请连http://192.168.36.108/wemember
             爱好人文请连http://192.168.36.108/renwen
             四川和重庆的老乡请连http://192.168.36.108/bashu

※ 修改:·jjwr 于 Jan 22 14:40:31 修改本文·[FROM: 222.214.164.161]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0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