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Virgin (过客),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理解鲁迅(转)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Jun  3 13:54:44 2001), 转信

理 解 鲁 迅

作者: 郭志刚(今日作家网)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鲁迅和鲁迅研究又成为媒体、广大研究者及读者关注的热
点话题,近来见诸报刊的一些文章对鲁迅展开了全面的质疑,一时沸沸扬扬,又成为一道
新的文化景观,然而这些文章真的理解鲁迅了吗?究竟该怎样理解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专家郭志刚先生撰文抒发一己之见。

  伟大的人物都有两重性:既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在。这一特点,使之无论生前或身后
,常常很难摆脱世人的纠缠--赞美者有之,诟病者有之,毁誉交加者亦有之。"说不完的
"鲁迅就不止一次地处于这种境地。当前,读者只要有兴趣,翻翻报刊就会了解,新的一
轮对于鲁迅的"议论"又开始了。这样的事,对于先生本人,好坏姑且不论,要紧的是,它
说明先生的事业和生命实际上还在继续,还在和我们眼前纷纭的生活纠缠在一起,还在和
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纠缠在一起。一个人的生命效应,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掀起波澜,真
堪称"不朽",这本身已够说明鲁迅先生的特殊价值了。
  其实,先生早已撒手人寰,一身祸福荣辱,生时既已不顾,死后复何计较?但是,人
们还是在他身上争来争去,争到今天,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还在争。争什么呢?说到底
,是争"现在",争活人的事情。
  既然争是客观存在,面对可争之事,争争也值得。因为对于我们无论谁,"现在"都太
重要了,连鲁迅先生也警告过那些"现在的屠杀者":"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
来是子孙的时代。"诗人歌德还用美丽的诗句表达过对"现在"的眷恋;"你多美好呀,你多
停留一会儿吧!"可见,抓住"现在"是多么重要。
  虽然人们都要"现在",但是人们对于"现在"的理解并不相同,这就是人们常常发生争
论的根源。简单地说,由于人们对于"现在"的认识和要求不一样,他们对于将来的设计也
不会一样;而当他们对于将来的设计出现分歧时还公回过头来翻翻旧账,查查历史,重新
议论、设计一番。不言而喻,对于历史人物的重新评说,也是这类工作的一部分。对于历
史(包括历史人物),如果是在正常的学术规范内进行讨论,那对于"现在"的进行不仅无
碍,而且有益;但是,如果越出学术规范,例如歪曲事实,指责鲁迅不去暗杀清朝政府的
官僚,以调侃的语言讥刺鲁迅对无阶级社会的向往等等,那就离谱了。
  在有的人眼里,"将来"也许只是一个谜,一个大大的问号。他们可以不管、或少管将
来的事,而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在",因为"现在"最实在。他们心目中的"现在",实在得像
一部汽车,以为只要抓牢方向盘,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去哪里就能够去哪里。"现在"如
此深具魅力,个中人谁不想来一试身手?
  但是,"现在"究竟还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操纵的汽车,如果驾驶者硬是为了一己
之便而逞其所欲,那就得先用点心思,例如动动交通图、交通法规、甚至交通设施之类。
这样,就回到了上述话题:在有的人眼里,不但将来是个问号,历史也可以随时随地变成
问号。为了满足他们那部汽车的随便哪一种需要,不仅可以搁置"将来",也可以修改历史
--换个行业术语,就是改改交通地图或交通法规。
  在时下一些文章中,有的作者就是这样来对待鲁迅的。他们没有一个关于过去、现在
和将来的完整的历史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采取惟我所用的态度,想抬就抬,想贬
就贬。这种使历史"就范"于偏见的做法,很难说会希望别人来进行讨论。但是,如果不讨
论呢,省事固然省事,可距离他们常说的科学和民主也就越来越远了。所以,说也要说,
做更应做,还是讨论吧。
  这些年,贬损鲁迅之风屡屡刮起,这不能不使人发生一点儿疑问:鲁迅到底妨碍了他
们什么呢?这一次的风刮得更要大些,大到想动摇鲁迅的历史地位。在他们眼里,鲁迅不
仅不如胡适,也不如林语堂。我们知道,假使胡、林真能取代鲁迅的地位,他们的"车"就
开得格外地快了。但是,这样做是非科学的,因为他们"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我们生存
于其中的这个古老文化,只是到了"五四"时期,才算对它有了一个整体性的清醒认识。在
这一认识过程中,鲁迅起的作用,是别人无法与之比拟的。例如,他的关于中国文化(自
然是没有经过"五四"革命洗礼的封建文化)是"食人"文化的分析,他的关于中国历史上的
"一治一乱",实际上是两个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的表述,都是总体性的一针见血的精辟论断。这些论断,高层建瓴,一字千钧,直接撼动
了旧文化的根基,不仅发前人未发,至今也还没有人能够超越。特别是,面对以往如此沉
重的历史、文化包袱,他毫不悲观,毅然号召:"……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
而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鲁迅从来不喜欢讲
空话、大话,就是谈未来的事情,他也总是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到根据,务期言必有中。他
的小说《故乡》中那个关于"路"的启示,以其形象化的、朴实而丰厚的生活内涵,在将近
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激发着包括哲学家、艺术家在内的各个阶层的读者的想象力,其
分量决不下于一些作家的几部长篇,这是有案可查的。时下有的文章作者,不顾鲁迅的生
存条件和创作环境,以他没有写出长篇小说为由,贬低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难道这些人
会忘记,文学作品从来都是以质取胜,而不能以篇幅长短定高下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吗?例
如,蒲松龄因一部《聊斋志异》而光耀文坛,同属清代一些较为著名的长篇(包括《野叟
曝言》《绿野仙踪》这样一些有相当影响的长篇)的作者,比起他来却是相顾失色,只能
敬陪末座了。外国作家,我们可以举出主要是以短篇名世的莫泊桑。上述文章作者大概不
会(至少,我们还没有看见)否定蒲松龄或莫泊桑的地位,而独以这类理由苛求鲁迅,这
就不免有失忠厚和有失公道了。
  正如人们知道的,鲁迅既有深厚的旧学积累,又具有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
,在他极其睿智和清醒的头脑里,历史、现在和未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进化和发展的链
条,他每有所发,常常是在这整个链条上引起的震动,也因此每每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使我们至今读他的文章,仍常常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感觉。他这种对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
完整观照和深入思考,与胡适等人"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良的文化观不同,与林语堂式的"
幽默"的文化观更不同。就其本质而言,处于世纪之交、并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的
鲁迅,是中国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又是它的最彻底、最富有创造精神的批判者。在对旧
文化进行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上,不仅胡适比不上,林语堂更比不上。没有鲁迅式的深刻反
思和他那种彻底的批判精神,我们这个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体系,不能完成由旧到新
的质的转化,国人对于这种文化以及对于自身状态的认识,决不会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
让我们打一个比方:如果说"五四"运动在思想界引起了一次"地震",那么,到了80年代,
我们又感到了它的一次"余震"。当时,人们又感到了"反封建"的需要,而借助的武器,有
很大一部分都来自鲁迅,没有他,我们不会那样快找到进门的钥匙,至少还要摸索一段时
间,才能进入"境界"。许多当事人至今还在拿笔写文章,他们对此该记忆犹新吧?
  作为后人,我们"叨光"的,当然不只一个鲁迅。鲁迅是一个群体的代表,他和一批前
驱共同构建了一座文化大厦,处于大厦顶端的,却是鲁迅,是他代表了大厦的高度,我们
理所当然地从那里接受了更多的阳光。
  人们常常提到他在1925年发表在《京报副刊》上的那篇招来过攻击的《青年必读书》
,显然,这不是一张书单,而是坚持"五四"新文化运动变革路线的宣言。当时,运动高潮
已过,包括胡适在内的一些学者,不但自己走进"研究室",还号召青年人也来学习他们的
样子。如果不是简单地从字面上解读这篇"必读书",而是从变革的全局性需要来认识它,
人们就会相信,这篇宣言,不论过去和今天,都比一份书单要重要和有用得多,因为刚刚
受到致命一击的旧文化体系还没有被彻底缴械,还具有不容忽视的进行反扑的力量,新文
化的倡建者们只有继续求新、求变,才是惟一出路。如前所说,在原来参加新文化运动的
一些健将走进研究室,文化界已经出现种种复旧现象的情况下,鲁迅开出的这份形式特别
的"青年必读书"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过了这么多年,胡适等人开的书目早已为众多
读者所淡忘,而鲁迅这张"书单",却依然在读书界广泛地传诵着,这一现象,并非人为造
成,而是历史的"优选法"留下的结果。今天,如果有人拿着鲁迅给别人开的书单,来暗示
《青年必读书》居心可疑,那恰好是这些人自我心理的写照。是的,林语堂在鲁迅逝世后
也写过一篇《悼鲁迅》,其中先颂鲁迅是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
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
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一副活形也。"在他笔下,严肃的战斗变得无聊起来,这与其说是
鲁迅的"活形",还不如说是他的游戏心态的"活形"。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蹲在井底看天,
天就总是那么大。这些人对鲁迅所做的事,借用一个电脑术语,是"量小化"。量小化虽然
不能损害事物的内容,却可以把事物"无限"地缩小或"隐藏"起来,以至在人们的视界里失
去它的形象。不同之处是,电脑按照科学程序(虽然科学程序也是人设定的)办事,这些
人则按照主观意志办事。但是,不管哪一种情况,"量小化"都是暂时缩小或隐藏真相,而
无法损害它。所以,归根结蒂,他们对鲁迅的"量小化"是无济于事的。
  本文题目是"理解鲁迅",倘若有人据此反问一句:你理解鲁迅吗?我会惶恐起来。我
只能这样回答:我走进了大山,只知道这是大山,至于山究竟有多高、多大,就说不出了
。但我不希望自己只就眼前的那几尺地方说,这只是一块石头或一堆黄土!




--
放飞心灵
激扬生命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7.7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