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bluememory (梦开始的地方),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转载] 美文的沙漠  (又是一篇讨论文字的文章)(转寄)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Jun  5 23:02:44 2001),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luememory 的信箱 】
【 原文由 bluememory.bbs@smth.org 所发表 】
发信人: pjni (自然), 信区: Reader
标  题: 美文的沙漠  (又是一篇讨论文字的文章)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Jun  4 13:43:58 2001)

作者:张承志
  1983年至1984年之间,我曾经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定地域研究计划"合作人以及
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的身份,在日本进行过为期一年的东北亚历史研究。无疑,在东
渡之前,我也有过一份与日本文学界以及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界交流的愿望。甚至可以
说,那是一份热望;我曾盼着自己的文学因这一交流而长足进步,我在内心里对这一目
的寄托了远较研究学术研究更多的幻想。
  但是,在异国感受到的真实粉碎了我的幻想和希望。到了后来,事情发生了极端的
变化,我不客气地拒绝了一个个电话,并且公开申明自己不愿意与日本的文学界、特别
是他们的中国文学研究界接触。
  时至如今,我不仅仍在暗暗庆幸自己的这一变化,而且还暗暗确认了一个非理论的
认识,即认为当代优秀的中国文学是不可能与外国人交流的。
  为什么呢?除开诸多不属本文范围的原因之外,我想指出的一个问题是:美文不可
译。
  我以为这个与翻译学基本目标和理论相抵触的认识是正确的:无论是书面语(包括
文学语言)或是口语,一旦在他们表达着使用者和使用民族的心境、情绪、特定意识、
弦外之音、独有的生活、基于传统和文化的只可意会的心理素质的时候,它们就是很难
甚至是不可翻译的。能够翻译的只是表面;只是大意、对应或比喻。翻译过程中的精益
求精和刻意求真只能导致一个泥潭,站在两片文化之间束手无策的泥潭。容易翻译的语
言都不是上述那种传神的东西,它们大约是机械的(如自然科学、含义准确的文牍)、
平庸的(如低质的文学作品)或狭义的。可以说:传神的或有灵气的语言不可翻译。
  翻译学顽强地与这一命运搏斗着。而他们的劳作之间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存在:
对翻译对象的尊重。
  在不存在尊重问题和问题已经解决的例子中,如对李白的诗,《水浒》、《红楼梦
》,鲁迅著作的翻译中,醒目的现象是译家风起,译本不绝。如《水浒》的日译本已多
达数十种,而且看来还会继续增加。这说明,后来的更严肃和更自信的译家总认为,伟
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被翻译。这又说明,脍炙人口和流芳百世的现象背后,实际上还
存在着某种非文学的原因。
  在尊重问题远远没有解决的时候,比如外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译介,我敢断言,
他们出版给外国读者的大多只是一些平庸的故事而已,甚至只是一些政治和社会问题的
情报信息。真正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或不被他们所选择,或他们没有翻译和理解的
能力。幸运的被完整介绍和渲染鼓吹了的恰好是一些次品。这些作品本来不属优异之作
,他们的语言无底蕴无深味,甚至干瘪得删删漏漏也无妨大局,兼之肤浅的的政治思想
内容和呆板的形式,于是正好与那些政治兴趣甚浓而艺术素养甚少的外国专家相映成趣
,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更可悲的、在国外的中国当代文学形象轮廓。而事实上,与此同
时,当代中国文学却正在文学化、艺术化,正在迅速地发展着。
  对别人的攻击至此结束。
  与我有关的是前面引出的一个概念:美文。
  母语的含义是神秘的,我其实是在很晚以后,才多少意识到自己属于中国人中间的
一支特殊血缘--因为回族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外来民族。然而一支异乡人在中国内地、在
汉文明的大海中离聚浮沉,居然为自己重新选择了母语,--这个历史使我感到惊奇。在
文学创作的劳动中,我至今还没有机会写一写使用这种语言曾带给我的种种美好感受。
我记得我曾经惊奇:惊奇汉语中变幻无尽的表现力和包容力,惊奇在写作劳动中自己得
到的净化与改造。也可能,我只是在些微地感到了它--感到了美文的诱惑之后,才正式
滋生出了一种祖国意识,才开始有了一种大人气(?)些的对中华民族及其文明的热爱
和自豪。
  也许一篇小说应该是这样的:句子和段落构成了多层多角的空间,在支架上和空白
间潜隐着作者的感受和认识,勇敢和回避,呐喊和难言,旗帜般的象征,心血斑斑的披
沥。它精致、宏大、机警的安排和失控的倾诉堆于一纸,在深刻和深情的支柱下跳动着
一个活着的魂。
  当词汇变成了泥土砖石,源源砌上作品的建筑时,汉语开始闪烁起不可思议的光。
情感和心境像水一样,使一个个词汇变化了原来的印象,浸泡在一片新鲜的含义里。勇
敢的突破制造了新词,牢牢地嵌上了非它不可的那个位置;深沉的体会又挖掘了旧义,
使最普通的常用字突然亮起了一种朴素又强烈的本质之辉。
  这是绝不是单讲文字,更与文字游戏无缘。这一切不仅囊括了包括情节、典型、主
题在内的角角面面,而且包容着和表现着作家的全部人生体验、真知灼见和文化修养。

  叙述语言连同整篇小说的发想、结构,应该是一个美的叙述。小说应当是一首音乐
,小说应当是一幅画,小说应当是一首诗。而全部感受、目的、结构、音乐和图画,全
部诗都要倚仗语言的叙述来表达和表现,所以,小说首先应当是一篇真正的美文。
  这样的美文是不可能翻译的。但是我应该放弃偏激的立论退一步说,这样的美文只
有在一种情况下才能为翻译:那就是当彼岸的翻译者具备着同样的文学气质和修养,具
备着另一种语言的美文能力,特别是具备着共同的或共鸣的理解和体验,具备着同样强
烈的激动的时侯,翻译或理解就是可能的,而且可能是出色的。
  而事实上太难了。
  何止国际之间,即使"同文同种"的国内也是一样,有时相互理解,即相知的困难甚
至使人急得想去找个翻译。对于一种真正的美文来说,有时孤独是难免的。
  但是所以谈到孤独这个概念,还远远不是指的这些理解问题。对一种艺术或理想来
说,特别是当它身上折射着某种文明在质变、民族在抉择、历史在取舍的时刻的光彩时
,它不可能奢求热闹。就像尖兵在荷戟前进,就像口语在突破书面语,以及文学语言在
突破语法一样,所谓美文是一头突入沙漠的骆驼,永远需要一种坚忍、淡泊和孤胆的热
情。
  何况,如果作品真的是那样的美文,那么作家就会在疲倦中得到安慰、自豪和激动
。他会觉得这样的作品比生活更美,比自己更美,他会觉得此生因为追求过这样的作品
而毫无遗憾,他在感受着自己生命的火焰渐渐暗淡的同时,也满意地看到这生命又在那
些作品中活泼地闪跳起来。在那里活着的生命不再是微弱和暴露的,在水帘一般透明而
又难以穿透的语言背后,在真正的文学艺术的躯体内部,他会觉得那生命奇异地强大了

  还有一个自我判断的问题。纵观历史指点江山都是容易的,但是,如果真的在自己
的文学中寄托了一切,那么判断自己的文学就会是一件严肃而艰难的事。
  我们这一代年轻(?)作家由于历史的安排,都有过一段深入而艰辛的底层体验。
由于这一点而造成的我们的人民意识和自由意识,也许是我们建立对自己的文学审美和
判断的重要基础。换句话就是说,继国际、国内的例子之后,现在谈到的是对自己"翻译
"的可能性问题。
  这个问题无法说清。也许自信是一种关键。也许理论是一种关键。我只能说确实有
一些可悲而且可笑的"自我感觉良好"的例子存在,而且自己本人如果也是其中一员那才
是最可悲和可笑的。
  而且这无异是估计未来和猜测未来;在这个问题上过分费脑筋是没有必要的,作家
的创作更重要的依据是感受。
  这又是一个沙漠。但是,我们毕竟有了人民和自由这两种意识做基础,我们还可以
不断地体察生活、领悟历史、捉摸艺术。我想说的只是,在我只能循着命定的方式追寻
我观念中的美文的过程中,我希望自己耳中总能听见人民和历史的脚步。我企图用听见
的这种声音矫正自己的方向和姿势,把被动和主动调和起来。
  沙漠又并非只是苦行和灼烤。在沙漠中,不仅有绝对的驰骋的自由,而且还有美丽
的海市蜃楼。海市蜃楼就是梦,我以为梦对于一个作家是很关键的,也许,梦也是人类
进步的一个动力。梦这个字眼儿在文学中已经用滥了,我讲的梦是另外一个概念。我以
为,二十世纪末的世界历史已经证明了多次:梦的信念,梦的追求,乃是一个民族、一
个人、一个青年、一个作家最宝贵的财富。

--
         |\                                无限楼前  沧波意
         | \                                       谁采◎  花寄取?
         | /
         |/
     \___#___&-/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164.211]
--
※ 转载:·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