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true (story),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与鲁迅有关  转载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Jun 29 23:44:39 2001), 转信

《关于鲁迅》


               梁实秋

    近来有许多年青的朋友们要我写一点关于鲁迅的文字。为什么他们要我写呢?
我揣想他
们的动机大概不外几点:一、现在在台湾,鲁迅的作品是被列为禁书,一般人看不
到,越看
不到越好奇,于是想知道一点这个人的事情。二、一大部分青年们在大陆时总听说
过鲁迅这
个人的名字,或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无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产党及其同路人关
于他的宣
传,因此对于这个人多少也许怀有一点幻想。三、我从前曾和鲁迅发生过一阵笔战
,于是有
人愿意我以当事人的身分再出来说几句话。

    其实,我是不愿意谈论他的。前几天陈西滢先生自海外归来,有一次有人在席
上问他:
“你觉得鲁迅如何?”他笑而不答。我从旁插嘴,“关于鲁迅,最好不要问我们两
个。”西
滢先生和鲁迅冲突于前(不是为了文艺理论),我和鲁迅辩难于后,我们对鲁迅都
是处于相
反的地位。我们说的话,可能不公道,再说,鲁迅已经死了好久,我再批评他,他
也不会回
答我。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书,何必再于此时此地“打落水狗”?所以从他死后,
我很少谈
论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战时在中央周刊写过一篇“鲁迅和我”。也许现在的青
年有些还
没有见过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逼不过,再破例一次,重复一遍我在那文里说过的
话。

    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
句话:
“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
我写过不
少批评鲁迅的文字,好事者还曾经搜集双方的言论编辑为一册,我觉得那是个好办
法,让大
家看谁说的话有理。我曾经在一个大学里兼任过一个时期的图书馆长,书架上列有
若干从前
遗留下的低级的黄色书刊,我觉得这是有损大学的尊严,于是令人取去注销,大约
有数十册
的样子,鲁迅的若干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到上海,以讹传讹,硬
说是我把
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的利用这一虚伪情报,派作我
的罪状之
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宣传自宣传,事实自事实。

    鲁迅本来不是共产党徒,也不是同路人,而且最初颇为反对当时的左倾分子,
因此与创
造社的一班人龃龉。他原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公务员,在北洋军阀政府中的教育部当
一名佥
事,在北洋军阀政府多次人事递换的潮流中没有被淘汰,一来因为职位低,二来因
为从不强
出头,顶多是写一点小说资料的文章,或从日文间接翻译一点欧洲作品。参加新青
年杂志写
一点杂感或短篇小说之后,才渐为人所注意,终于卷入当时北京学界的风潮,而被
章行严排
斥出教育部。此后即厕身于学界,在北京,在厦门,在广州,所至与人冲突,没有
一个地方
能使他久于其位,最後停留在上海,鬻文为生,以至于死。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
吐为快。
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
,也许先
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
般白话文
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
可贵。他
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
他的一本
又一本的杂感集。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
必须要有
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
少也要有
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
即是一个
“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北洋军阀执政若干年,谁又能对现状
满意?问
题是在,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么
办呢?慢
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鲁迅如果不赞成这个办法,也可以,
如果以为
这办法是消极的妥协的没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总得提出一个办法,不能单是谩
骂,谩骂
腐败的对象,谩骂别人的改良的主张,谩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而鲁
迅的最严
重的短处,即在于是。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逼他摊牌,那篇文章的标题即是“不
满于现
状”。我记得我说:“你骂倒一切人,你反对一切主张,你把一切主义都褒贬的一
文不值,
你到底打算怎样呢?请你说出你的正面主张。”我这一逼,大概是搔着他的痒处了
。他的回
答很妙,首先是袭用他的老战术,先节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说我的文字不通,“
褒”是
“褒”,“贬”是“贬”,如果不作为贬用,贬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鲁迅大概是
忘记了红
楼梦里即曾把“褒贬”二字连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语至今仍是如此。)随後
他声明,
有一种主义他并没有骂过。我再追问他,那一种主义是什么主义?是不是共产主义
?他不回
答了。

    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那不是事实,他和共产党本
来没有关
系,他是走投无路,最後逼上梁山。他从不批评共产主义,这也是不假的,他敞开
着这样一
个后门。所以后来共产党要利用他来领导左翼作家同盟时,一拍即合。事实上,鲁
迅对于左
倾分子的批评是很严厉的,等到后来得到共产党的青睐而成为左翼领导人的时候,
才停止对
他们的攻击。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笔调来翻译俄国共产党的“文艺
政策”。
这一本“文艺政策”的翻译,在鲁迅是一件重要事情,这很明显的表明他是倾向于
共产党
了。可是我至今还有一点疑心,这一本书是否鲁迅的亲笔翻译,因为实在译得太坏
,鲁迅似
不至此,很可能的这是共产党的文件硬要他具名而他又无法推卸。这一文件的寿命
并不长,
因为不久俄国的文艺界遭受大整肃,像卢那卡尔斯基,普列汉诺夫,玛耶卡夫斯基
,全都遭
受了最悲惨的命运,上海的“普罗文艺运动”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谓“左翼作家
同盟”亦
即奉命匿迹销声,这一段戏剧式的转变之经过详见于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艺
术家”一
书。经过这一段期间,鲁迅便深入共产党的阵营了。

    在这个时候,我国东北发生了中东路抗俄事件。东北的军阀割据,当然是谁也
不赞成
的。可是当我们中国的官兵和苏俄帝国主义发生了冲突,而且我们的伤亡惨重,国
人是不能
不表关切的。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同情者是一个考验。我很惊奇的在上海的马路
旁电线干
及各处的墙壁上发现了他们的标语“反对进攻苏联!”我很天真的提出了询问:是
中国人进
攻苏联,还是苏联侵入了中国?鲁迅及其一伙的回答是:中国军阀受帝国主义的唆
使而进攻
苏联。经过这一考验,鲁迅的立场是很明显的了。

    鲁迅没有文艺理论,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
终乃完全
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

    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好象就是“死”,他似乎感觉到不久于人
世了,他
在文里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也不必以人废言,这
句话便
是:“切莫作空头文学家。”何谓空头文学家?他的意思是说,文学家要有文学作
品,不是
空嚷嚷的事。这句话说的很对。随便写过一点东西,便自以为跻身文坛,以文学家
自居,这
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怪不得鲁迅要讽刺他们。可是话说回来,鲁迅也讽刺了他自己
。鲁迅死
后,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为他们原是有组织的、有人、有钱、有机构,一切方
便。猩红
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册我记不得了,大概有十几册到二十册的光景。这不
能算是空
头文学家了。然而呢,按其内容则所有的翻译小说之类一齐包括在内,打破了古今
中外的通
例。鲁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张,我当然不知道,不过把成本大套的翻译作品也列入全
集,除了
显着伟大之外,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幸亏鲁迅翻译了戈果里的“死魂灵”而未及其
他,否则
戈果里的全集势必也要附设在鲁迅全集里面了。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
有永久价
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所谓讽刺的文学,也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用
意要深
刻,文笔要老辣,在这一点上鲁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
嫉俗,但
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
的要打倒
别人。在这一点上我很怀疑鲁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讽刺的对象最好是一般的现
象,或共
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
街。鲁迅
的杂感里,个人攻讦的成分太多,将来时移势转,人被潮流淘尽,这些杂感还有多
少价值,
颇是问题。第四、讽刺文虽然没有固定体裁,也要讲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样,
有适当的
长度,有起有讫,成为一整体。鲁迅的杂感多属断片性质,似乎是兴到即写,不拘
章法,可
充报纸杂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为良好的文学作品。以上所讲也许是过分的苛责,
因为鲁迅
自己并未声明他的杂感必是传世之作,不过崇拜鲁迅者颇有人在,似乎不可不提醒
他们。

    在小说方面,鲁迅只写过若干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的作品,他的顶出名的“
阿Q正
传”,也算是短篇的。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
构上都不
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
单就一部
作品而论,“阿Q正传”是很有价值的,写辛亥前后的绍兴地方的一个典型的愚民
,在心理
的描绘上是很深刻而细腻。但是若说这篇小说是以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为对象,若说
阿Q即是
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鲁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
这个人
物,有其时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艺术上成功,并不等于是说这个作家
即能成为
伟大作家。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必须要有其严肃性,必须要有适当的分量,像“
阿Q正
传”这样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够把它的作者造成一个伟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纳来到上
海,上海
的所谓作家们便拥出我们的“伟大作家”鲁迅翁来和他会晤,还照了一张像在杂志
上刊出
来,一边站着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肖伯纳,一边站着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
□的鲁
迅,两相对照,实在不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

    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使略”,在
中国的小
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这一本书恐怕至今还不失为在这方面的好书。
我以为,
至少这一本书应该提前解禁,准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贡献。有人
说,他译
过不少欧洲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我的知识太有限,我尚不敢批评那些所谓“弱小
民族”的
文学究竟如何。不过我想,鲁迅的翻译是从日文转译的,因此对于各民族的文学未
必有适当
的了解,并且鲁迅之翻译此类文学其动机可能是出于同情,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
至于其本
身的文学价值,他未必十分注意。

    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
见。他可
以有更可观的成就,可惜他一来死去太早,二来他没有健全的思想基础,以至于被
共产党的
潮流卷去,失去了文艺的立场。一个文学家自然不能整天的吟风弄月,自然要睁开
眼睛看看
他的周围,自然要发泄他的胸中的积愤与块垒,但是,有一点颇为重要,他须要“
沉静的观
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整体。”(Toseelifesteadilyands
eeit
whole)。这一句话是英国批评家阿诺得MatthewArnold批评英
国人巢塞
Chaucer时所说的话。他说巢塞没有能做到这一点,他对人生的观察是零星
的局部的
肤浅的。我如果要批评鲁迅,我也要借用这一句名言。鲁迅的态度不够冷静,他感
情用事的
时候多,所以他立脚不稳,反对他的以及有计划的给他捧场的,都对他发生了不必
要的影
响。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他写了
不少的东
西,态度只是一个偏激。

    所谓“文艺政策”者

    梁实秋

    今年六月鲁迅先生“硬译”的文艺政策“印成书籍模样”了。我读过之后,有
两点感
想:第一,鲁迅先生的译文还是“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第二,举我
所能了解
的来说,文艺政策根本上是一种无益而又不必要的东西。

    鲁迅先生的译文难解,是一件事实。这事实的原由,鲁迅先生已经很明白的告
诉过我
们。一半是“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一半是因为“中国文字本来的缺点”。其译
文之所以
难解,还有更大的原因,那便是读者之不肯“硬着头皮”读耳!在我自己,我应该
承认我是
连“读者”的资格都没有的,因为我的头皮实在硬得不够能读懂鲁迅先生的译文。
兹试录数
段译文于后,以质天下之硬头皮者:

    “在给我的信里,--但这也是颇为残酷的信--同志托罗兹基掷过这样的句
子来,
‘你竟误解我到这样么,宛如我们较之自己们,是更尊重他人似的?’诸位同志们
今日为止
的态度,是还是如此的。而同志瓦浪斯基在这座上,作为我们的反对者,又作为无
产阶级文
学的反对者而出面的时候(这在许多处所,都能够随便证明的),诸位同志们,在
这里,是
明明白白--有着较之自己,倒在他人的尊敬的”(一四九页)

    这一段是有点“晦涩”罢?我所认为难解的是那一句“较之自己们,倒更尊重
他人”,
简直莫名其妙。像这样的译文,不胜枚举。但再举几个短些的例:

    “我决不是要由这一点,在同志里培斯基上头树起十字架来。”(一○四--
五页)

    如何可以在一个人的“上头”而“树起”一个“十字架”来呢?我觉得这句话
应该有注
脚。

    “在这里,就重演着那全世界的温暾主义者的态度--”(二○八页)

    “温暾”是什么东西呢?应该加注。

    “说是弄着专门家讨伐,以非难我们。说而这是全不明白事情的。”

    “中国文本来的缺点”固多,然而这一句却不能算是中国文罢?

    硬译的成绩我们瞻仰过了,请进而论文艺政策本身。

    “文艺政策”,谁的文艺政策?是“俄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议决的,这一点
首先要交
代明白。鲁迅先生认定“这一部书”“于现在的中国,恐怕是不为无益的”,所以
才把这一
部书硬译出来。俄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我们看看,当然是不为无益,不过这样的
一本书也
要挂上“科学的艺术论”的招牌,这就不免带有夸大的宣传的意味。译者并未述明
他自己对
于这个“文艺政策”的态度,我们也无须加以推测,但是我们若对这书的内容稍加
思索,便
可发现目前中国所谓的“普罗文学”“左翼作家”等等的口吻颇多与俄国共产党的
文艺政策
相合的地方。假如中国目前的“普罗作家”“左翼作家”是与俄国共产党不谋而合
的,那自
然也是一件盛事,但事实并非如此,恐怕还是一般人把俄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当作
文艺的圣
旨,从而发挥赞扬罢?如果鲁迅先生硬译的这一部书,事实上的效果不是供给一般
注意文学
的人作参考,而是供给了一般青年的偏激的文人以不纯正文艺理论,那么,这一部
硬译的书
于现在的中国,未必是有益罢?并且以鲁迅先生文名之大,在加上译笔之玄,其眩
惑人的力
量,恐怕未必是很小罢?

    “文艺”而可以有“政策”,这本身就是一个名辞上的矛盾。俄国共产党颁布
的文艺政
策,里面并没有什么理论的根据,只是几种卑下的心理之显明的表现而已:一种是
暴虐,以
政治的手段剥削作者的思想自由,一种是愚蠢,以政治的手段来求文艺的清一色。
俄国共产
党的文艺政策虽然也有十几段,洋洋数千言,其实它的主旨也不过是--

    “无产阶级必须拥护自己的指导底地位,使之坚固,还要加以扩张,……在文
艺的领域
上的这位置的获得,也应该和这一样,早晚成为事实而出现。”(二一六页)

    这措词的根据还是马克斯主义,还是“阶级”云云。俄国共产党的心理,大概
是病态
的,许是有MONOMANIA罢?无论谈到什么,总忘不了“阶级”,总忘不了
马克斯。
马克斯主义在政治经济方面,其优劣所在,自然还值得讨论,可是共产党人把这理
论的公式
硬加在文艺的领域上,如何能不牵强?我想有一天他们还要创造马克斯主义的数学
,马克斯
主义的物理化学罢!我并不说文艺和政治没有关系,政治也是生活中不能少的一段
经验,文
艺也常常表现出政治生活的背景,但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布骤,不是人工勉强的。
文艺作品
是不能定做的,不是机械的产物。堂堂皇皇的颁布了文艺政策,果然有作家奉行不
悖,创为
作品吗?政策没有多大关系,作品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东西.




《李泽厚论鲁迅》



    李泽厚论鲁迅(之一)

    初读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是在1988年此书刚刚出版的时候。
在他那一
代的学人中,李先生算是最有独立思想,也最深刻的一位了。当时的知识界传言,
想成名无

    重温旧梦,依然觉得清新。抄几段有关鲁迅的论述,让几只苍蝇感到点不舒服


    比较起胡适和陈独秀以及其他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来,鲁迅是完全不同的人物
。和陈独
秀一样,鲁迅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胡适一样,鲁迅搞过专门的学术研究,但是他仍
然迥然不

    鲁迅尽管自1918年起在《新青年》发表了《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小说、随
感,猛烈
地抨击着旧道德旧文学,但他所呐喊的所鼓吹的所反对的,如果从思想角度说,尽
管深度远

    ……他的力扛九鼎叱咤千军的著名杂文,尽管在狠揭烂疮的思想深度和喜笑怒
骂的文学
风采上,始终是鹤立鸡群、无与伦比,但在思想实质和根本理论上,与当时瞿秋白
、冯雪峰

    然而,鲁迅却始终是那样独特地闪烁着光辉,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原
因在哪里
呢?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鞭挞入里沁人心脾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
具有的孤

    这当然与他早期接受尼采哲学作为人生观有观。贬视庸俗,抨击传统,勇猛入
世,呼唤
超人,不但是鲁迅一生不断揭露和痛斥国民性麻木的思想武器(从《示众》到《铲
共大观》

    李泽厚论鲁迅(之二)

    网上贵族教训我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有不同版本,他看的是第
二版,我
读的是第一版,版本不同,以他的为主,所以还是我的嘴歪。至于这第二版何年何
家出版社

    好在图书馆离我家并不远,不必象人家可怜兮兮跑几百里路,我就再去查一下
李书的其
他版本,痛打一下落水狗又何妨?只见1990年《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修订本(
台湾风云

    闲话少说,继续抄李先生的论述,用的是我从前读过的首版本,若有景润与修
订本作个
对照,发现字句、标点有所不同,而再骂我嘴歪,本人不再理会。=====

    ……鲁迅对世界的荒谬、怪诞、阴冷感,对死和生的强烈感受是那样的锐敏和
深刻,不
仅使鲁迅在创作和欣赏的文艺特色和审美兴味(例如对绘画)上,有着明显的现代
特征,既

    ……鲁迅虽悲观却仍愤激,虽无所希冀却仍奋立前行。但正因为有这种深刻的
形上人生
感受,使鲁迅的爱爱憎憎,使鲁迅的现实战斗便具有格外的深沉力量。鲁迅的悲观
主义比陈

    事实上,这里有两种不同的因素或方面的融合,构成了鲁迅特有的孤独和悲怆
(悲
凉)。一个方面是形上的人生意义的感受和寻求,鲁迅认真钻研过佛经,鲁迅从尼
采到安特
也夫

    然而,正是这两者结合交融才构成了鲁迅的个性特色。因为有后一方面,鲁迅
才不会走
向纯粹个人主义的超人幻想,才不是那种纯粹个人的失落感、荒谬感、无聊厌倦和
脱离现实

    李泽厚论鲁迅(之三)

    但鲁迅即使在激烈的战斗中也仍时时抚摸着生和死,惊心目睹着生命的逝去和
灭亡的总
将来临。鲁迅不象周作人,用麻醉和麻木来抵挡和掩盖深刻的悲观,用苦茶和隐士
的自我解

    正因为“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正因为死亡之后会希望有“坟”,即
使不久它
也将被踏平;也正因为“问题是从此到那的道路”;所以,生命和死亡于鲁迅便不
完全同于

    也许,这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传统?也许
这就是
“中国的脊梁”,“民族魂”?它毕竟不同于加缪的西西福斯的无谓劳动。但鲁迅
已经把传


    所以,鲁迅的孤独和悲凉才有这强大的力量。

    把体验着生和死、背负着一切苦难和黑暗、面对着历史的废墟和荒坟的情感心
理,化为
形上本体,它将哺育着人间。他也就是人的主体性,他也就是那“使造物者也羞惭
”的人间

    这就是现代人的“参天地,赞化育”。这是一种尼采和中国传统精神的奇异的
融合。这
是人的主体性的超人式的昂扬,这也就是艺术所呈现的巨大的心理本体。

    鲁迅思想和文学的潜在力量就在这里。

    鲁迅与陈、胡迥然不同。鲁迅是深沉锐敏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满了
爱憎强烈
的情感色彩和活生生的现实气息,他的情感充满了思想的力量和哲理的深意。他的
作品比起



鲁迅与电影

鲁迅与电影

                  王振星

    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影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抉择,也成为
他生活娱
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涉猎极广,片种不拘一格,
尤其讲究
电影的品位,其电影价值取向首先在于革命的功利主义和爱国主义,然后从中见智
见识,愉
悦身心。

    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
夏伯
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
子,鲁迅
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虽然,在
当时很难
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了10部。尤其在他逝世前10天,观看
了由普希
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
死前的快
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

    对美国电影,他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
到世界各
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
时而流露
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了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
统计,鲁
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间,共观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
121
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
林的第一
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
摄的探险
片,计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人兽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对一些反
动腐朽的片子,鲁迅则予以抨击、揭露。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
上的鬼
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了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
汉、夏衍
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
剧联”盟
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随着上海的电影竞夸“
风情、浪
漫、香艳、肉感、滑稽、恋爱、热情、冒险、勇壮、武侠、神怪……”之时,鲁迅
对国产的
片子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片子,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
着‘才子
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
氓。”

    鲁迅先生欣赏电影艺术,也总是透露出他执著的个性。他一生节俭,但看电影
时却特别
讲究,舍得花费。

    许广平在《记鲁迅先生的娱乐》中说,他总是买头等电影票,坐在楼上最佳的
位置,
“如果作为挥霍或浪费的话,鲁迅先生一生最奢华的生活怕是坐汽车、看电影”了








鲁迅与朱安

鲁迅与朱安



          ◎母亲的遗物◎

    鲁迅坐在桌前,手里的香烟燃着。一瓶烈酒已经喝完,第二瓶已经打开。稀稀
拉拉然而
又连续不断的爆竹声忽远忽近。

    昏暗的灯光照射着桌上的几种饼饵。桌上放着几本残旧然而珍贵的古籍。另一
边,古碑
拓片旁散放着几枚古钱。

    屋里很冷,鲁迅移动了一下身体,拿起酒杯从容地一饮而尽,随后又斟了一杯
。这时,
隐隐约约的牙疼又向他袭来。

    除夕是中国人家庭团圆的日子,但鲁迅却独自守岁。

    夫人朱安就在同一个院里的另一间屋。

    几个月前,鲁迅和二弟因家务争吵後身体一直不太好。

    鲁迅凝视着桌上的一堆书,一丝难以察觉的冷嘲从嘴角掠过,往事如一场恶梦


    1906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
回国。母
亲想让鲁迅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但母亲却来电报说:母病
速归。

    回家後的第二天,婚礼便要举行。这一天是7月26日(光绪32年农历丙午
六月初
六)。

    族人中帮忙者在这一天如临大敌,因为他们早就知道,破落户周家大公子是个
桀骜不驯
的家伙,也不走科举正道,却剪辫子,学洋文,穿洋服,对这样的人,你不得不提
防,小心
他破坏祖宗礼仪。他们做好一切防范准备,然而一切都很平静,这使族人们很有些
失望。

    从姑娘一下轿,一切都很正常,司仪让鲁迅干甚么,他就干甚么,就连鲁迅的
母亲也都
觉得很异常。

    鲁迅装了一条假辫子,从头到脚一套新礼服,他站在那里迎亲。轿子来了,从
轿帘的下
方先是伸出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车高,这只
脚一时没
有踩在地面上,却把绣花鞋掉了。这时,一只真正的裹的很小的脚露出了真相。原
来,这位
姑娘听说她的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以便使新郎喜
欢。然
而,现在却败露了。

    一阵忙乱之后,鞋又重新穿上了。姑娘终于从轿子里走了出来。她身材不高,
人显得瘦
小,一套新装穿在身上显得有些不合身。在族人的簇拥下和司仪的叫喊声中,头盖
被揭去
了。

    鲁迅静静地看了一眼新娘,在此之前鲁迅从未见过这个姑娘。姑娘的面色黄白
,尖下
颏,薄薄的嘴唇使嘴显得略大,宽宽的前额显得微秃。

    姑娘出身普通人家,娘家姓朱,也是绍兴人,亲戚们都称她为「安姑」,大鲁
迅三岁。

    在热闹的婚礼中,谁也不会想到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一场漫长的婚姻灾难开
始了。

    婚礼的当天晚上,鲁迅彻夜未眠。朱安数次小心地说:“睡吧。”

    鲁迅一个字也没有回答。

    第二天晚上鲁迅在母亲屋中看书,後半夜睡在母亲屋中的一张床上。

    第三天晚上鲁迅仍在母亲屋中。

    朱安在新房中独自作着各种各样的猜测,眼泪不停地流着,无名的痛苦使她不
知所措。

    鲁迅的痛苦无疑是绝望性的,这种痛苦影响了他今后的思想和生活,而朱安的
痛苦绝不
亚于鲁迅。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在这婚姻中,她从一开始就处于
最为被动
的地位。

    第四天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及几个朋友启程东渡日本,这一走就是三年。

    ◎孤守青灯黄卷◎

    外边的爆竹又骤然响起。鲁迅又饮了杯酒之后,从怀里摸出一枝香烟,点燃後
慢慢吸了
几口。他拿出日记本打开,又在另外一张纸上计算一下最近的收入和开销,他把买
书的钱一
笔一笔工工整整地记在日记上。

    看着这些帐目的碎片,鲁迅想到了朱安,“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
好好地供
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回国,在杭州一所师范任教。翌年7月,回到绍
兴,任绍
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教务长,後任学监,後又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这段时间,鲁迅虽然人在绍兴,但很少回家,他住在学校。星期日白天,他有
时回去,
但主要是为了看望母亲,偶尔星期六晚上回家,也是通宵批改学生的作业或读书、
抄书、整
理古籍。鲁迅有意不与朱安接触。

    从日本回国後的这两年,鲁迅的心情十分沉郁,他「囚发蓝衫」、不修边幅的
形象,使
他显得苍老,而他实际上只不过刚刚30岁。

    这一时期他拼命抽烟喝酒,近於自暴自弃。他在给自己的终生挚友许寿棠的信
中说:
“仆(我)荒落殆尽。”又说:“又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此非求学,以代醇
酒妇人者
也。”说得很坦率,也很沉痛。

    这一时期,鲁迅整理了大量古典小说资料,编成后来的《古小说钩沉》,然而
,这书的
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守着自己的“家”编这样的书,痛苦是双重的,既有鲁迅的,
也有朱安
的。

    正当鲁迅在极度痛苦中寻求出路时,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
爆发了。
翌年2月,已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邀鲁迅到教育部工作。4月,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
被迫迁往北平。5月初,鲁迅离开绍兴前往北平,开始了在北平长达14年之久的
生活,而
这14年中的前7年多,鲁迅独居,渡过了31岁到38岁之间的岁月。朱安在绍兴,
伴随着
周老太太,度过了三十多岁到四十出头这段生命。

    鲁迅到北京後,经济状况渐渐好了一些,开始在银行存一点钱。他此时完全有
能力把朱
安从家乡接来,但却连想也没去想这事。

    鲁迅孤寂地坐守青灯黄卷,沉湎於拓片残书之中。生命迫近第四十个年头,他
准备“去
自己死掉”。一直到《狂人日记》、《阿Q正传》发表後的数年中,这种孤寂以及
“死”的
念头依然缠绕着他。

    後据许广平回忆说,鲁迅那时在床褥下面藏有利刃,被许广平发现拿去了。许
广平恐怕
鲁迅会作出某种举动。

    到1919年,朱安已是40多岁的人了,她结婚也有整整13个年头了。对
她来说,
这13年的婚姻等于一片荒漠。

    1919年11月,鲁迅买下了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
,共花了
3500元钱,其中一部分是向友人借的,一部分是卖掉绍兴老屋所得,其余的是
自己几年
来的一点积蓄。

    八道湾11号是那种老式的三进院,外院是鲁迅自己住以及门房和放一些书籍
杂物,中
院是母亲和“大太太朱氏”住,里院一排正房最好住,是二弟一家和三弟一家分住


    全家虽然团聚了,但鲁迅的心依然孤独痛苦。朱安做的饭菜鲁迅也不想吃,但
母亲就在
身边,他把火压下去了。朱安缝的衣服鲁迅不想穿,他把它从屋中仍到院子里。夜
晚就寝,
朱安铺好被褥等着鲁迅,鲁迅大发脾气,闹到要把床拆掉,最后还是分居。

    虽然如此,但当朱安身有不适,鲁迅还是雇上人力车,陪同她到外国人开的医
院去治
疗,并且扶她上下车,这使外国医生看了也很感动。

    1923年夏,鲁迅同二弟周作人因家庭纠纷反目割席,同胞兄弟一下子成了
仇人,两
人从此再无来往。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决定搬家。鲁迅征求朱安的意思: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搬
家?朱安
明确坚定地表示,愿意跟着鲁迅。

    8月2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61号。”这次搬家
是借住。

    迁到砖塔胡同,鲁迅与朱安依然是分居一室。有时母亲来住几天。在这一阶段
,他们的
日常生活由朱安安排。鲁迅把足够的生活费用交给朱安,并且跟以往一样,亲自给
朱安的娘
家寄钱。

    同院住的虽然有“二房东”俞姓小姐妹,但鲁迅和朱安还是感到比以往更别扭
,因为他
们中间缺少了一个中间人周老太太。为了减少见面,他们甚至安排了两只箱子,一
个要放洗
的衣服,一个是已洗干净的衣服。鲁迅换洗衣服,都通过这两个箱子来解决。

    在砖塔胡同近十个月的这段日子里,是他们单独接触最多的时间,但是一切机
会和努力
均不可能挽回他们的婚姻了,更何况鲁迅根本就不想挽回甚么。随着岁月的流逝,
鲁迅对朱
安已经是连发脾气的必要也没有了。

    鲁迅似曾也想开导朱安,但他们的精神思想相距太远,谈话几乎无法进行。有
一次鲁迅
告诉朱安,说有一种食品很好吃,朱安也附和说她也吃过,确是好吃。鲁迅不悦,
因为鲁迅
说的这种食品是他在日本时吃过的,中国并没有这种食品。朱安想凑趣,但适得其
反。

    ◎45岁开始的新生命◎

    鲁迅又喝了一杯酒。今夜,他的酒量似乎特别好。他想着年关就立下的买房契
约,准备
年後赶快搬过去。夜正长,路也正黑,别的事他不敢想。

    但是,新的命运正等待着鲁迅。

    1924年5月25日,在砖塔胡同住了约十个月後,鲁迅和朱安搬进了阜成
门内西三
条胡同21号。这所新居纯粹是鲁迅自己的,兄弟们也不能干涉。搬入新居後,鲁
迅和朱安
依然分居。不久,把母亲从周作人那儿接来,他需要母亲,朱安也需要婆婆。

    在西三条胡同21号又住了约10个月,到1925年3月,鲁迅收到许广平
的第一封
信,于是开始了新的生活。鲁迅时年45岁,许广平27岁,朱安48岁。

    翌年,1926年8月26日,鲁迅与许广平离京,几经周折,於1927年
10月上
旬在上海同居。

    朱安对鲁迅,甚至包括许广平并无怨恨之意,但她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有一
次朱安向
周老太太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大先生(鲁迅)领着一个孩子来了,她说梦时有些
生气,周
老太太对朱安的生气不以为然。可见,朱安在感情上是十分孤独的,因为周老太太
对自己的
大儿子和许广平的事还是很高兴的,并且盼望有一个鲁迅的孩子在自己跟前“走来
走去”。

    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逝世。消息传到北京,朱安很想南下参加鲁迅
的葬礼,
终因周老太太年已八旬,身体不好,无人照顾而未成行。西三条胡同21号鲁迅离
京前的书
房辟为灵堂,朱安为鲁迅守灵。

    1943年鲁迅的母亲病逝,只剩朱安一个人了。

    鲁迅逝世後,朱安和周老太太的生活主要是许广平负担,周作人也按月给一些
钱,但周
老太太病逝後,朱安拒绝周作人的钱,因为她知道大先生与二先生合不来。虽然许
广平千方
百计克服困难给朱安寄生活费,但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朱安的生活十分清苦,每
天的食物
主要是小米面窝头、菜汤和几样自制的腌菜。很多时候,就连这样的生活也不能保
障,在万
般无奈的情况下,她只好“卖书还债,维持生命”。

    朱安登报要把鲁迅的藏书卖掉,许广平得知消息後,委托朋友去向朱安面谈:
不能把书
卖掉,要好好保存鲁迅的遗物。朱安尖锐地说:你们总说要好好保存鲁迅的遗物,
我也是鲁
迅的遗物,为什么不好好保存?当来人向她讲到了许广平在上海被监禁、并受到酷
刑折磨的
事情後,朱安态度改变了,从此她再未提出过卖书,而且还明确表示,愿把鲁迅的
遗物继承
权全部交给周海婴。

    朱安生活困难的消息传到社会上後,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一分
钱也没有
拿。许广平对这一点十分赞赏。

    朱安还是个明白人,还是有些骨气的女人。

    1947年6月29日,在凌晨这段时间里,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
个人。

    早一天,鲁迅的学生宋琳(紫佩)去看望朱安。她已不能起床,但神态清醒,
她泪流满
面地向宋琳说:请转告许广平,希望死後葬在大先生之旁;另外,再给她供一点水
饭,念一
点经。她还说,她想念大先生,也想念许广平和海婴。

    朱安死後次日,接三念经,第三日安葬。墓地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
,她象未
曾存在过一样消失了。她在北京度过了28年,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


    朱安生前反复对人讲:“周先生对我不坏,彼此间没有争吵。”

    从来没有如鲁迅与朱安这样孤独痛苦的婚姻。谁之罪?似乎找不到罪人,但痛
苦却是明
明白白的。




                           鲁迅研究现状



    在当前市场经济繁荣,学术研究相对冷落的局面中,鲁迅研究的论文和专著,
在数量和
质量上尚属可观。一批老的鲁迅研究专家坚守在阵地,更可喜的是一批青年学者进
入鲁迅研
究领域。在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努力下,当前鲁迅研究的面有所扩大和深入,除
了从传统
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外,更从文化学、心理学、艺术学、语言
学等等角
度进行研究,对鲁迅的创作心理、个性心理、人格意识、文化心态、生命意识、情
爱观、复
仇观、趣味观等等进行探讨,力求写出作为普通人的鲁迅的复杂心态,特别是对过
去较少触
及的鲁迅的痛苦、忧患、孤独感、荒原感等作出阐述,使鲁迅的形象更趋向逼真和
丰满。

    对鲁迅作品的研究方面,当前多的是细读和重释,更重视对鲁迅文本的发掘。

    在鲁迅与同时代人的研究方面也有所进展,对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冯雪峰
、郁达夫、
周作人、胡适、林语堂等人的研究中,从另一个视角切入了鲁迅研究,从不同方面
作了丰富
和补充。近来除了研究鲁迅与一些著名人士的关系外,还扩大和深入到鲁迅与一些
名不见经
传的小人物之间的交往。

    在鲁迅研究史料方面,也有新的发现。今年是毛泽东同志逝世20周年,经中
共中央批
准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有两首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七绝,是毛泽东同志
为纪念鲁
迅80诞辰而作(写于1961年)。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评价早已公之于世,但
从未见到
诗作。另一个重要史料的发现是: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的重见天日。它是中国现代
革命史、
中共党史、鲁迅茅盾研究中的重要历史文献。

    1996年7月1日新华社电讯宣布,在1936年4月17日出版的油印《
斗争》(中
共西北中央局机关报)第95期上,发现了鲁迅茅盾贺信的全文,贺信全文的发表
,也纠正
了以前流传中的谬误。

    对鲁迅藏品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鲁迅遗留下的手稿、书稿、藏书、拓片、
画像、木
刻、印章、艺术品等等,都是宝贵的文物,对这些珍品进行整理、研究、出版,也
是刻不容
缓的事,这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海外鲁迅研究有了明显变化,过去由于政治偏见引起的对鲁迅的误解在逐渐化
解。

    当前鲁迅研究领域中有一些引起争议、形成新闻热点的问题。一位逝世已经6
0年之久
的作家,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淡化,相反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也是鲁迅的魅力
所在。




近访鲁迅博物馆



                      王辛

    今年十月十九日,是中国文化巨人鲁迅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纪念日。值此纪念日
来临之
际,笔者走访了位于北京阜成门附近的鲁迅博物馆。

    故居依旧

    博物馆内的“鲁迅故居”,原址在阜成门内西三条二十一号,是鲁迅在北京四
处故居中
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一九二四年,鲁迅离开与周作人合居的八道湾寓所后,寻觅到这座小四合院,
亲自设计
改建,携母亲及原配朱安夫人迁居于此,一直居住到一九二六年八月离京南下。在
这所简朴
的住宅内,鲁迅创作了大量散文诗、小说、杂文。著名的《华盖集》、《华盖集续
篇》以及
《野草》、《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如今,七十年时光流逝,这座故居中的一切却都保存完好。在那间有名的“老
虎尾巴”
———不足九平方米的鲁迅工作室内:一张普通的三屉桌上,高脚煤油灯、“金不
换”毛
笔、砚台、文具……一一摆放如昔,令观者睹物思人。庭院中,两株鲁迅当年亲手
栽种的白
丁香树,虽已年近古稀,仍然枝繁叶茂。故居的管理员介绍说,每到四月,丁香花
开,院子
里便清香缕缕,更加宜人。

    “新展”一流

    一九五一年,毛泽东批请郭沫若为“鲁迅故居”题了字,镶嵌在此故居门旁。
五年后,
即鲁迅逝世二十周年之际,鲁迅博物馆在故居东侧建立,并从此合二为一,对国内
外开放。
不过,今日坐落在博物馆院内气象一新的博物馆主体建筑,是去年才落成的新馆,
新馆内的
鲁迅生平展,也是重新设计的新展,刚刚完成,在鲁迅逝世六十周年纪念日正式揭
幕。

    据博物馆陈列部负责人王惠敏女士介绍,“新展”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个性
化。鲁迅
是最具个性特色的文化伟人,其生平展无疑应当追求与之相应的鲜明的个性特色,
所以,突
出鲁迅特色,在新馆新展的总体设计思想中被置于首位。其次,“新展”重在客观
地展现历
史。如展览中的解说词之类都采用鲁迅的自述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评述,引观者
自己去思
考、评价,而不似以往,用今人的结论或评价直接告示观众。又如胡适早期与鲁迅
的交往,
周作人、朱安在鲁迅生活中的位置,都在今次展览中如实显现。有的照片,据知是
首次在鲁
迅生平展中出现。此外,这次展览还陈列出鲁迅收藏的许多文物,这也是“新展”
的特点之
一。

    《鲁迅墨宝真迹》面世

    在鲁迅博物馆大门左侧,近年来开办了一间“鲁博书屋”,顾名思义,这间隶
属于博物
馆的书屋首要经营鲁迅作品及有关鲁迅的书籍。从《鲁迅全集》到《鲁迅知识入门
》,林林
总总大致有数百种之多。其中有些书更是此间独有。如新面世的《鲁迅墨宝真迹》
就是这小
书屋独家发行的一套珍品。

    为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鲁博书屋”还推出多种新书。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2.10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