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haitong (遛狗在荒原出埃及),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论文1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Jun 30 21:23:11 2001), 转信

                       试论梅里美笔下的死亡

                             abandonee

内容提要: 在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梅里美缔造了这样一个神话:他以二十几部中
           短篇小说取得了像巴尔扎克、司丹达尔这样的不朽地位,以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他的作品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死亡总是不
           停地出现。本文试图从梅里美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和艺术上的追求来
           找寻其原因,并逐步展示其作品中的死亡意味,最后,我们不难发现,原来死
           亡是梅里美全部感情的凝聚。梅里美通过死亡,向人们展示了他真实的内心世
           界,他的热情与失望,他的追求和痛苦,这就使那些说梅里美是一个冷酷无情
           的作家的评论不攻自破。

关键词:   梅里美    死亡


    十九世纪是法国文学史上辉煌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你会找到一大批响彻云霄的
名字--维克多·雨果、巴尔扎克、司丹达尔、福楼拜……而普罗斯佩·梅里美(
Prosper Mérimée 1803--1870)以他二十几部中短篇小说挤身这些超一流作家之
列而毫不逊色,这不能不说是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梅里美以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善于以冷静的笔调表现
特殊性格、奇特事物、神秘因素和异国情调,将浪漫主义融于现实主义中;善于精
雕细刻,进行精确细腻的细节描写;善于有条不紊、含蓄而不直露地把多条线索或
矛盾有层次地展开,让人们随着人物和情节的发展来体味主题。" 而在梅里美的作
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现象--死亡总是伴随着他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
重复出现。这里的死亡并不是平静的死亡,而是一种突然的、血淋淋的,一种真正
冷酷无情的死亡,很难想象像他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会有这样的情趣,到底是什
么使他对死亡有这样特殊的"感情"呢?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梅里美在试图通过他笔下的死亡向读者传递某种信息,那究竟是什么信息呢?他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表达方式呢?他笔下的死亡又到底有什么意味呢?本文试图从梅
里美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他的艺术追求,来探求其原因,并分析其死亡
意味。
    梅里美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进步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阶级进
行着最后的决战,最后以资产阶级的全面胜利并在法国建立了稳固统治而告终。社
会的动荡对梅里美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1803年9月28日,梅里美出生于一个艺术家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画家,一个拿破仑
的忠实崇拜者。他的母亲是十八世纪童话作家波蒙夫人的孙女,也喜欢绘画,是十
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信徒。这样的家庭出身使梅里美自幼就受到资产阶级进步思想
的熏陶,继承了资产阶级时期英雄主义的余绪,而母亲对任何形式宗教信仰的反感
也直接造就了梅里美对宗教的嘲弄态度。
    梅里美在大学里学的是法律专业,在他二十二岁完成学业之后,就作为一个作家
初露头角了。接着六年间,他把自己的时间一半消磨在文学上,一半用来寻欢作乐
。"而这个十八岁就闯进社会的青年,他的性格是由许多矛盾的因素组成的。他非
常骄傲、同时既冒失又羞怯。他的智力大胆放肆,他的气质却腼腆拘谨。为了隐藏
有损他的骄傲的腼腆,他要么采取生硬冷漠的态度,要么摆出玩世不恭的轻薄模样
。" 在他的短篇小说《古瓶恨》中有一段描写主人公的文字,一向被认为是作者自
己的写照:他"生来便有一颗温柔仁爱的心,可是在他那样的年龄,一个人很容易
把某些印象永远记在脑子里。他过分外向的感情往往招来同伴们的嘲笑。他心高气
傲,像孩子一样怕别人说。从此,他仔细研究,把他认为有损于自己名誉的缺点尽
量藏而不露。他达到了目的,但付出了不少代价。他可以向别人掩盖自己过分温柔
的内心里激动的感情,可是,越是隐藏,感情就比原来强烈百倍。在上流社会中,
他获得了麻木不仁和玩世不恭的坏名声。而在孤独之中,他忐忑不安的心理使他产
生了许多烦恼,他越是不想把秘密告诉别人,这些烦恼就越折磨他。"
    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使
社会的经济、政治和道德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支配
了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金钱面前,人的贪婪、虚伪、
妒忌、冷酷等等丑恶面目暴露无疑。人成了奴性十足的庸人,资产阶级在法国大革
命和七月革命中所表现的那种英雄主义已经从社会中消失。1831年,当梅里美政治
上的朋友当权时,他被任命为古迹文物视察员,之后他在政府长期担任负责历史文
物的官员,这种工作使他有机会大量阅读历史典籍。由于工作关系,他还先后出游
到西班牙、英国、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国,使他有机会了解异国它乡的风土人
情,接触到社会的底层,这样的经历使他的眼界大大地开阔了,也使他的思想进一
步成熟起来。
    梅里美不但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艺术家,于是在梅里美的作品里自然而然地也就
包含了他的艺术追求。虽然梅里美生长在浪漫主义时代,可是他却十分讨厌浪漫主
义时代那种感伤情调。他太高傲,也太高雅了,他对浪漫派作家热情洋溢地在作品
中解剖自己,表白自己不屑一顾,他从不公开赞美什么、批判什么,他把自己完全
隐藏起来,不让读者轻易察觉到他的存在。让事实说话,让读者自己去做判断,这
是梅里美艺术 上的追求。那他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呢?梅里美找到了属于他
自己的道路。
    作为政府的一个小官员,梅里美站在边沿看这个政府,看这个社会,看到了许多同
他早年的启蒙主义思想相抵触的东西,心里非常的不满。但由于他本身的性格和生
活环境,以及艺术上的追求,决定了他不愿也不能直接地去揭露它、批判它,他不
得不去寻找自己的道路。梅里美充分利用了自己作为历史文物官员的便利,到远方
去寻找素材,描写那些化外之民,从远处来抽打着社会,同时以一种强烈的、血淋
林的、震撼人心灵的死亡来表达自己最强烈的感情。


讽刺与否定

    梅里美这一代的作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成长而成长,随着他们的成熟,他们逐渐
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种种丑恶和黑暗,他们用自己的笔尖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但
梅里美并不象巴尔扎克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那样,直接把自己的作品切入社会的政
治、经济层面,以恢弘的构架、巨大的篇幅来全面地揭露这个社会。梅里美所关注
的是这个时期人的心理状况和价值道德观念。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担忧的时代啊!传
统的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已经崩溃,但新的道德价值观也同样地令人失望。金钱主
宰着人的一切,社会物欲横流,人性普遍沦亡,人与人的交往充满了虚伪和功利,
人与人之间就像野兽一样互相吞噬。梅里美对这一切都深恶痛绝,他只有用血淋林
的死亡来表达自己最强烈的不满,来对这一切进行最无情的讽刺和控诉。
    我们知道,当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在法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后,金钱就开始
主宰一切。这时,梅里美便敏感地发现了人的贪欲开始支配人的灵魂,他对这是极
其忧心的。所以梅里美在他早期的作品《马铁奥大义灭亲》里,描写了这样一个故
事:在科西嘉岛,有一个富有的牧场主和神枪手马铁奥,他年仅十岁的儿子福图纳
多由于一时的贪欲,出卖了一个逃跑的强盗,被马铁奥毫不犹疑地处死了。亲手杀
死自己的儿子,这是多么残忍恐怖的场面啊!但是我们如果细心分析,就不难发现
作者原来处死的并不是那个孩子本身,而是孩子身上的那种贪婪的本性。 福图纳
多就像是还处在儿时的资本主义,虽然还是"孩童",但贪婪的本性已暴露无疑,作
者对此刻画得入木三分。"福图纳多用眼角瞅着那块表,神情就像一只猫面对着送
到嘴边来的一整只鸡……从孩子的面色可以看得出他内心正进行着一场斗争……他
赤裸的胸膛猛烈起伏,似乎块喘不过气来了……终于他的右手逐渐向表伸过去,指
尖碰到了那只表……表盘是天蓝色的……表壳新近才擦过……太阳一照,简直像一
团火……太诱人了"。 为了一个怀表,他背信弃义,出卖了别人,最终难逃一死。
作者就是以福图纳多的死亡来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贪婪进行了无情的否定,并大
声疾呼:如果再这样下去,结果将只有一个--灭亡。
    而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丑陋也就越来越
多地暴露出来。我们知道,无论在什么时代,爱情总能反映特定时期人性的某种深
层特征以及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爱情主题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
之一,绝大多数的伟大作家都没有回避它,梅里美当然也不例外。但就是在梅里美
的爱情小说里,死亡依然长伴左右。这时的死亡又有什么意味呢?就让我们以《伊
尔的美神》来做个分析吧。严格说来,《伊尔的美神》算不上爱情小说,小说描写
了阿尔封斯在新婚之夜被一尊从地下挖掘出来的青铜美神像拥抱而死的恐怖故事。
这无疑是一个荒谬的故事,美神像显然只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纯洁和神圣的爱情
。阿尔封斯既然将准备送给新娘的戒指套在美神像的手上,他就要为自己对爱情的
不忠付出代价。阿尔封斯和普伊加里的婚姻充满了虚伪和丑恶,阿尔封斯其实并不
爱自己的未婚妻,他爱的其实是她的钱,"好就好在她很富有。她在佩拉得的姑妈
留给她一笔财产。啊!我快要成为一个十分幸福的人了", 他的内心其实是喜欢那
种寻欢作乐、逢场作戏的"爱情","这只是一个狂欢节最后一天一个女人在巴黎送
给我的。啊!两年前我在巴黎的时候,玩得可痛快了!那才是一个玩的地方!……
" 多么虚伪丑陋的心灵啊,阿尔封斯得到了他应有的报应。新婚之夜被美神像抱死
,让人想起来都不寒而栗,但现实比这更恐怖,为了功利的目的,连纯洁的爱情都
充满了虚伪做作,婚姻成了资产阶级社交场合的筹码,纯洁的爱情在这个鄙俗不堪
、充满了狰狞情欲的环境里,只有一再地被伤害、被践踏。作者以阿尔封斯血淋林
的恐怖死亡,无情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虚伪、冷酷和丑陋,纯洁的爱情在
这里是不可能的,这是作者对社会最严厉的控诉。
    宗教,一向被标榜为净化人的心灵的地方,那梅里美对资本主义宗教的态度又是如
何呢?梅里美的母亲对他的宗教观念有很大的影响,"她是一个性格异常坚强的女
人,十八世纪的哲学使她对任何形式的宗教信仰都产生反感,她甚至不愿她的儿子
去受洗礼--他到晚年提起这件事,还略带几分讽刺性的快意。有个虔诚而和蔼的贵
妇人,使尽一切花言巧语,引诱他去行受洗仪式,他向她答道:'我愿意,但有一
个条件,就是你做教母,我穿上白色长袍,你把我抱在怀里。'" 梅里美对宗教的
不信任,使他对宗教采取了一种嘲弄的态度。他在《炼狱之魂》里描写了这样一个
故事,一个纨绔子弟唐璜在青年时无法无天、纵情声色,坏事做尽,而当这个恶棍
在饱尝了尘世的享乐生活后,又突然感悟,把脸朝向了天国,由魔鬼一下变成了圣
徒,"他死时被尊称为圣人,即使那些了解他早期不轨行为的人也对他肃然起敬"。
 唐璜圣人般的死去正是作者对资本主义宗教最肆意的嘲弄。


苦闷与无奈

    现实是这样的令人失望,梅里美作为一位有良知的作家对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沦亡
极为忧虑,于是他试图靠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呼唤出一种合理的道德价值标准,使人
格尊严重新建立。
随着封建阶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的丑陋就慢慢地显露出来,和十八世纪
启蒙思想家所勾勒的理想王国相比,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真是令人极度的失望。对于
像梅里美这样一个从小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又从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中汲取了精神
营养的人,看到社会变成了这样一个惟利是图的社会,人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
为了利益而卑躬屈膝、不择手段,大革命时期那种有信有义、雄伟豪迈的英雄主义
已经完全成为过去,他自然会感到十分的苦闷与不满。于是在他的作品中,他总在
试图找回那逝去的英雄。《塔曼戈喋血贩奴船》就塑造了塔曼戈这个英雄形象。塔
曼戈本来是非洲的一个酋长,被干着贩卖黑奴勾当的勒杜船长骗上了贩奴船,也成
了奴隶。这时,塔曼戈身上那种不向命运低头,在危难时候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就
表露无遗。塔曼戈充分地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利用魔鬼的名义使其他黑人听从他的
指挥,出色地组织了奴隶的暴动,杀死了船上的所有白人。在这个过程中,塔曼戈
干了一个英雄应该干的事,那他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了吗?英雄主义最后战胜了了
资本主义吗?不可能。即使梅里美通过英雄的塔曼戈狠狠地痛击了勒杜代表的资本
主义,对其惨无人道的贩卖黑奴活动进行无情地揭露,但是梅里美对社会看得太深
也太透了,他深深知道英雄主义在这个社会是不能生存的,所以塔曼戈无法驾驶那
艘需要"咒语"才能移动的船,带领他的同伴回到非洲。即使塔曼戈后来"幸运"地被
一艘英国的战舰从海中"救"回了大陆,但我们的英雄塔曼戈过没多久也就死去了。
塔曼戈的死是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极端失望,他找不到任何理由能使塔曼戈活下
来,他找不到任何理由能使英雄主义在这个丑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存活,塔曼戈的死
可以说是作者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梅里美笔下的爱情故事总是悲剧性的,但我们却很容易就能发现其实他潜在的追
求却是一种纯洁无暇、坚贞不渝的爱情。像《伊尔的美神》中阿尔封斯因对爱情不
忠而被美神像抱死,像《阴错阳差》中朱莉一生都在渴望真诚的爱情,像《风尘血
泪》中阿尔塞娜至死都没有怀疑过爱情,在她看来,只要真的爱过,这一生就不算
虚度。这些都表明作者对美好的爱情的追求,但他的爱情故事却总是以死亡告终,
这是为什么呢?"梅里美年轻的时候,曾炽热地恋过一个女子,体会过《古瓶恨》
这篇小说的男主人公圣克莱尔般的爱恋心境,也体会过像'虚幻的荣光和虔诚一样
被欺骗'的爱情,更体会过'被心爱女人抛弃的痛苦'。梅里美的《给一个相识女人
的信》便是他爱情生活和情感流程的最好表白。" "可是,那封给一个'不相识'的
女人的信除了给他的情感生活和心路历程增添一束花环外,他什么也没有得到。而
立之年,本该是成家立业的最好时光,可对他来说,伴随他的不是事业成功的喜悦
,而是孤寂与痛苦,因而生日那天,他写下了一段充满感情和富于感伤情调的话:
'一八三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十一时,我就要三十岁了。你必须知道我的第三十年轮
就像命中注定的……被三个女巫宣告了它的来临。确实,我已经并且仍然是一只被
捕食的动物,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苦恼和幸福。我已经失去了一位伯母伯父,失去了
雅各蒙,失去了一个我最喜欢的女人,我所信任的爱已经永远失去了!我已经离开
了为内政部服务的商业部!事实上,要不是我所有的不幸,我决不会停止不前的,
如果我能活过这个不祥之年,我将生活得幸福长久。'" 虽然梅里美渴望真正的爱
情,但在这个社会里他却怎么找也找不到,失恋对梅里美的心灵造成沉重的打击和
永久的创伤,所以他作品里的爱情故事才会都以悲剧结束。即使像《古瓶恨》里圣
克莱尔和库尔西伯爵夫人那样有真挚的爱情,最后还是以悲剧结束。圣克莱尔的死
亡看上去好象是很偶然的,其实其中有它的必然性。在充斥着虚伪狡诈和逢场作戏
的社会心态里,真正的爱情是不容于社会的,一次偶然的事件就可以轻易地把它摧
毁,死亡是作者对社会一种深深的不满和无可奈何。
    梅里美从小就受到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影响,上个世纪那些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无
不真诚地呼唤着自由、平等、博爱,所以自由主义从小就在梅里美的脑子里根深蒂
固。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成了金钱的奴隶,人的尊严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中荡然无
存,人毫无自由可言,梅里美对此当然是痛心疾首的,于是在他的作品中,他总是
在试图找回自由。《卡尔曼》可以说是梅里美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小说主人公卡尔
曼的独特艺术魅力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卡尔曼的性格是奇特的,在她的身上
体现了一种野性的美,她放荡不羁,我行我素,她的身上有着未被资本主义金钱欲
和市侩习俗所侵蚀的诚挚、坦率的好品质,她的身上具有明显的反抗意识和叛逆精
神,她对所处社会的道德规范根本没放在眼里,所有的这一切,其实可以归结为两
个字--自由。在卡尔曼看来,"自由就是一切,为了少坐一天牢,他们会把整个城
市烧毁。" 低下的社会地位、穷困的生活处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安于天命
是不会得到自由的,她只有以自己的方式谋求自己的自由。她以犯罪与卖身的方式
去蔑视、反叛、报复眼前的这个资本主义文明社会,她敌视一切有钱的财主,任何
金钱和享乐都不能引诱她出卖自己的自由,她尽情地玩弄那个自鸣得意的英国军官
,她从一开始就轻视唐何塞的奴性,奚落唐何塞是一只任人使唤而胆小的"金丝鸟
",对她来说,自由高于一切。就算是在爱情上,自由仍然是她的全部。一旦她爱
上某个人,她就没有任何利害考虑,就像起初她爱上唐何塞,她就毫无保留,患难
相助;而后来她产生了对斗牛士的爱时,对唐何塞又是毫不含糊与敷衍,老老实实
地告诉了他。其实她和唐何塞的爱情由真诚热烈到决裂对立,说到底还是因为自由
。当唐何塞干涉、阻扰她的自由,千方百计想要一个人占有她时,她冷冷地对唐何
塞说:"我不愿别人困扰我,尤其不愿别人对我发号施令。我要的是自由自在,想
干什么就干什么。" 为了自由,金钱享乐诱惑不了她,死亡同样也威胁不了她。在
没有自由和死亡之间,卡尔曼毅然选择了后者,最终,死在了唐何塞的手里。那唐
何塞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唐何塞出身贵族,虽然已经破落,但他却仍念念不忘
贵族的特权,而他的职业却决定了他只能是一个奴才。当他因为放走卡尔曼而坐牢
,卡尔曼机智地送给他越狱的工具时,他却宁愿坐牢而不愿逃跑。他认为"我还有
军人的荣誉感,觉得开小差是个大罪" 。这既显示了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血肉关系
,也充分表现了奴才对主子利益的忠心耿耿。到了后来他不得已做了强盗之后,世
俗爱情生活中的对女性的占有欲和妒忌恶习仍支配着他的行动。在他看来,他对卡
尔曼必须独占、控制和限制,卡尔曼对他只能顺从、依附和恭敬,他爱卡尔曼的心
丝毫没有脱离贵族资产阶级视妇女为附庸和玩物的道德羁绊。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
,其实唐何塞就是资本主义的代表。而相信自由就是一切的卡尔曼,对于资产阶级
的统治秩序和道德规范来说是一个邪恶的形象,是一个不安分的残忍狡诈的魔鬼,
她常常搅扰他们的安宁,威胁着他们的生活,甚至危及着他们的生命,像她这样一
个"危险人物",资本主义能坐视不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最后卡尔曼被资
本主义的走狗唐何塞残酷地杀害了。卡尔曼的死固然是作者对资本主义的生活准则
与文明道德的否定和讽刺,同时也是作者在对社会进行了深刻地审视和反思之后,
对社会的一种深深的绝望。

    当人们评论梅里美时,总把他说成是毫无感情的纯客观、极冷酷的作家,在他的
作品里找不到一丝丝的伤感。 "在他论述他青年时代的朋友维克多·雅克蒙时,我
们看到下面一段话:'我从没见过比雅克蒙更多情善感的心了。他的性格是多情而
温柔的,但他费尽心机隐藏他的敏感,正如别人费尽心机掩饰恶劣癖好一样。在我
们青年时代,卢梭及其模仿者的虚假感情很使我们反感,我们身上所发生的结果通
常是--对多愁善感作了矫枉过正的反应。我们想要坚强,因此我们讥笑伤感。'"
是的,如果单从文字和叙述方面,梅里美的作品是冷冰冰缺乏感情的,在读《古瓶
恨》的时候,当我们读到圣克莱尔在经历了一场悔恨的泪水混杂着微笑和亲吻的场
面之后,他本应从此幸福欢乐,可第二天迎接他的却是死亡,谁又会想到就在圣克
莱尔倒下的同时,梅里美却在饶有兴趣地叙述着杀他的那把枪,他显然对枪的兴趣
比人要大得多,"那是一把曼顿造的英国手枪,我不知道他能否在巴黎找到一位造
枪的匠人给他按原样另造一支。" 又如《勇克棱堡》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我们
恨快便冲到了棱堡的下面。周围的栏栅已经被我方的炮弹击毁,泥土也翻了起来。
战士们一面冲向这些新造成的废墟,一面高呼'皇帝万岁',喊叫过那么久的人居然
还能叫得如此响亮,简直使人出乎意料。" 士兵们是如此的英勇,对拿破仑是如此
的忠诚,但作者对此视而不见,他只是冷冷地评说他们的肺活量是如此的大。从表
面上的这种种迹象看来,梅里美确实是一个毫无感情的人,但如果我们透过文字的
表面,以他作品里的死亡为突破口,却分明看到了另外一个梅里美,一个真实的梅
里美,一个充满激情的梅里美。从一次次的死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近乎
疯狂的梅里美在那里大声疾呼,数落着资本主义的罪状,控诉着社会的无情,抨击
着人的丑恶心灵;也可以看到一个声泪俱下的梅里美在诉说着自己深深的苦闷和对
社会的不满,为什么这个社会总要扼杀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自己的理想价值追求总
得不到实现。梅里美将真实的自己很好地隐藏起来,"就像隐藏在一身铠甲下面一
样" ,而当我们通过死亡,把他的铠甲一片一片的剥落后,我们看到了一颗炽热的
心。"正如法国评论家莫里斯·勒瓦扬在一九三三年法文版的《梅里美小说集》引
言中说:'他善于通过外部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通过一个手势暗示出心灵的
全部骚动……他叙述其经历--全部是些不幸的遭遇--的那些人物,似乎都是他们的
激情的牺牲品,不过,也是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残酷的命运的牺牲品。一种难以
逆转的机遇支配着世界--有时候,为了更残忍地折磨穷人,这种机遇会蒙上一层神
秘的,令人失望的外衣。面对着他的牺牲品,梅里美,这位精细审慎的小说家,强
忍着叹息和泪水。然而,在这些真实的话语背后,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心在颤栗。
说梅里美无情而又冷酷,那真是天大的误会。'" 死亡,其实就是梅里美所有感情
的升华,是梅里美激情的最高峰。
    梅里美有敏锐的观察力,他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实质的东西,他善于观察人,
分析人的性格,刺穿人生的虚伪面目,梅里美的利刃,在细细地解剖着人的灵魂,
同时也在探寻着一条拯救人类灵魂的道路。死亡,是梅里美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丑
恶现象最无情的讽刺与否定,也是他因为看到自己理想的价值道德观在资本主义社
会无法实现,而感到的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奈。梅里美正是通过笔下的死亡,向读
者展现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热情与失望,他的痛苦与追求,
这是他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也是他的作品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和评价的根本原因
之一,梅里美作为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家,他的影响还将一代接一代地延续
下去,他也将永远地在世界文学史上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5.4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