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xxyy (潇湘夜雨), 信区: Original
标  题: 贵州教育实习琐记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Dec  1 16:55:20 2005) , 站内信件

          贵州教育实习琐记
    从知道有去贵州实习的名额开始,心中就一直在思量着,犹豫着。是去,还是不去?去

,意味着要放弃在深圳这个熟悉的地方实习的机会,去到一个相对闭塞的地方,没有方便的

网络,也许会错过许多宝贵的信息,另外还得克服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还得向家里的长

辈解释商量。不去,那么将失去到内地看看,增长见识的机会,心有确有不甘。失去这次机

会,不知等到何年何月才有机会。犹豫再三,直到在匆忙中把名字报上去那一刻起,一切才

突然变得明朗而轻松。剩下的就是做好出发的种种准备。
    我把要去的地方想象得一穷二白,能带的东西尽量从深圳带过去,因此带了好些累赘的

东西,到了三都之后才发现有些多余,其实在我们实习的县城里还有超市,虽然无法和深圳

的相比拟,但一般需要的东西都有(甚至发现有卖潮汕地区的工夫茶具,至今仍想不明白)

,价格也不贵。
    终于在期待中迎来了去贵州的日子,经过二十几个小时的路途颠簸,我们一行十四人(

包括两个带队老师)到达位于三都县城的实习学校——三都民师二中。县城不大,四周环山

,非常干净整洁,一条清澈见底的都柳江穿城而过,江边杨柳依依,微风习习,非常清爽,

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寒冷。放眼所及,处处一幅简朴怡人的景象。
    安顿好住宿的地方,见过指导老师,便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九阡

酒”,在他们的一句句“不喝九阡酒,枉到水乡走”劝酒话中,我们不得不频频举杯,感谢

水乡人民的热情接待。
    第二天正值星期六,应XP同学的邀请,我们一行去了XP的村寨——交德村。这真是一趟

难忘之旅。吃过午饭,首先坐了一个多钟的车,最后在一个前不搭村,后不接寨的地方下车

。在疑惑中我们发现了路边一个不起眼的缺口,XP说那就是去他家路口,还没等我们反应过

来,带队的赵老师就一马当先地钻了进去,我们也只好从那所谓的路口钻进了山沟沟。山路

难走,我们不停的问XP还有多远,XP的回答永远是“不远,就在前面”。结果我们一路上坡

下坡,也不知转了多少个弯,只知道一条小河来来回回就过了七八遍。还好人多,大家一路

有说有笑,再加上风景不错,并不觉得累。一路走下来也逐渐明白,为什么这里会那么贫穷

。虽然在我们看来,这里确实是好山好水,但一遇到贫穷,再好的风景也只能用“穷山恶水

”来形容。
    终于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赶到了XP的家——山沟沟里一座略显苍老的吊脚楼。XP父

母干活未归,家中黑灯瞎火,不知是累还是其他什么方面的原因,我们都有些沉默。我们还

没估量到我们的到来将给这个近乎与世隔绝的村子带来怎样的震动。我们也不知道从来还没

有一个外来的大学生跋山涉水来到这里,更何况现在我们是一群,还有大学的老师。我们只

是想来看看,我们也没想到他们把我们的到来当作天大的荣耀。
    一切都在晚宴上揭晓。晚上他们全村出动,来探我们这群“外星来客”,XP族人更是“

大开杀戒”,大宴全村。我们见识了独具特色的餐桌文化,他们还搬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

铜鼓”,我们围着铜鼓载歌载舞,尽情欢笑,尽情歌唱。虽然语言上有着种种障碍,但是,

在高高举起的酒杯中,在古朴洪亮的铜鼓声中,一切障碍都仿佛不存在,大家都沉醉在欢乐

的气氛之中。
    为了及时赶回县城,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起床。发现他们已在村口摆下烧烤阵和九阡酒

,按照他们的说法,我们要过了这关才能走。我们因要赶路没做逗留,他们又搬出轻易不用

的舞狮,在声声锣鼓声中,我们踏上了归途。
    回到县城,头几天主要是购买生活用品,解决吃饭等方面的生活问题。县城明朗而简单

,为了找个地方吃顿饭,一不小心把县城给逛了一遍。一个县城,两家超市,两家民族服装

店,两个红绿灯路口,两家网吧,两家公共浴堂,一条江,两座桥,两三所学校,两三家发

廊,一个菜市场,一家医院,几家政府机关,几家旅馆,还有其他一些杂货店和小摊,当然

还少不了银行和其他一些现代机构。用两个字形容:简单。
    县城里的生活节奏与我们所熟悉的明显不同,相当慢。人们说话做事都是不急不躁,连

走路都是慢悠悠的,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人聚在一起下象棋,打牌。有趣的是这里的人非常

喜欢打“斗地主”,不管卖菜的,修车的,摆小摊的,也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弄

张小凳子就可以打起牌来。他们乐在其中,对上门来的顾客也不太积极的,优哉游哉的,一

副“要买就买,不买就拉倒”的模样。这里的商品也比较有限,特别是烟酒,基本都是贵州

产的,想找瓶“青岛啤酒”都找不到。
    对于我们几个从不吃辣的人来说,最不适应的是这里的饮食了。这里的人喜欢吃辣椒,

喝酸汤。每家每户都有一种专门打火锅的圆桌子,由两半并成,中间是空的。这些桌子非常

矮,吃饭时,一般都是坐在小矮凳上,围着桌子吃。曾去县城的小摊上吃过两次炒粉,我一

再强调不要放辣椒,放点酱油就行了,可每次端上来的都少不了红星点点。后来才问明白,

告诉他们不放辣椒实际上的意思是叫他们不要放太辣的辣子,但辣椒酱是少不了的。他们似

乎不太相信这世上还有一点辣都不吃的人,文化差异,我只好苦笑,不便埋怨。因为最后确

实找不到合适吃饭的地方,只好决定自己做饭吃。
    三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以水族占多数,还有布依族,侗族,苗族等其他民族

。在三都,经常可以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不过大多是住在山村里的妇女,城里人比较

少见。在现代潮流冲击下,这些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正在慢慢的变成记忆。就像他们偶尔提起

的“水书”。本来想买一套做纪念,但价格不非,只好作罢。
    三都县除了县城之外,到处是山,因此随处可见到马和马车的踪影。我也第一次发现马

是可以多么的温顺和有灵性。狭路相逢,马竟然会给人让路!曾经见一匹无人看管的马在烈

日下一动不动,不急不躁,任凭几个小孩躲在马腹下玩耍。更令我奇怪的是,县城里马车来

来往往,却没见到过马屎,难道马到县城都变得讲卫生?^--^
    三都的宣传标语也值得说说。在我们实习的学校附近,有好多条标语,基本都是禁毒的

,刚开始还以为这里毒品泛滥。经询问,才发现没这么一回事,实在有点想不通。最有特色

的是山村里的宣传标语,非常有趣,大多是宣传计划生育,男女平等等方面的内容,非常口

语化,像顺口溜,浅显易懂。但大多太长,像“同甘苦来共患难,男女各顶半边天。学习法

律懂政策,权利义务共同担。”,“封建传统是枷锁,捆住女孩的手脚。解放思想观念变,

男女双双把书念。”,印象较深的还有这么一句“普九没搞好,出门打工没人要”,非常现

实但却透着悲哀与无奈。
    在城里,还能见到深圳援建的痕迹,像“鹏城学校”,“深圳机场综合楼”,还有一条

“深圳路”。听班上的学生说,他们有些还受深圳某些好心人的援助才得以继续读书。
    比较令我失望的是这里的书店了。县城里有三家所谓的书店,名字都挺响:三联书社,

新华书店,行知书店。实际上在我看来更像是文具店,卖的基本都是学生用品和辅导书,一

本现代人文精神的书都难见。记得第一次发现新华书店的招牌,兴匆匆地赶过去,结果却大

失所望。店中零零散散摆着几本书,两个店员神态疲倦,爱理不理。文史哲方面的书几乎绝

迹,真的无法相信这就是新华书店。离开书店,我开始有点想家了,想那一个个伴我成长的

书屋。一个不爱书,只能用电视打发时间的人,其思想资源之贫乏,可想而知。虽然我们可

以有找出种种的理由来辩护,但在我看来,那都是苍白无力的,都是借口,也是非常可怜的

。一个人如此,一群人更是如此。
    最难忘的当然是几周的教育实习了。每天听课,备课,上课,虽忙碌却非常的充实,并

不厌倦,相反,每次上完课都有意犹未尽之感。充分品尝着为人师者的辛苦和喜悦。从刚上

讲台时的手足无措,辞不达意,到最终的从容镇定,挥洒自如。个中滋味,没有亲身经历是

难以体会的。短短的实习也让我对老师有了新的理解,我开始明白他们能数十年如一日的耕

耘在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
    最值得珍惜的是和学生的感情,从刚开始时彼此的尴尬与好奇,到离别前的依依不舍。

我收获着做为老师的欣慰和满足。望着一个个可爱稚气的面庞,想到正和他们一样大小的弟

妹。我心中充满责任感和不舍。只可惜时间有限,心中仍有许多想说的话,想做的事情,来

不及说,来不及做。
    以上所述是实习期间的一些琐事。在这片“非典”都不忍降临的地方,我领略到了那份

我们久违的宁静与朴厚,清清的都柳江也给了我诸多启示和思考,容另文再述。
    最后,我要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难得的机会。感谢所有关心牵挂着我的人

,特别是我的亲人。同时我还要感谢和我同行的同学,感谢他们伴我度过那难忘的日日夜夜

,尤其感激几个西藏的同学,从她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得到了很多启发。谢谢。




--


     知我者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 [FROM: 192.168.80.97]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