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harpsword (浪客剑心之再出江湖), 信区: Original
标  题: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传统(4)——民族融合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Sep 16 15:40:10 2006), 站内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传统(4)——民族融合

(1)从华夏族到汉族

    距今7万年前,是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冰期时期(见附件1),在现在的蒙古国一带,生活
着亚洲最初的黄种人——蒙古利亚人。气候的变化,促使蒙古利亚人分为两部分迁徙:一支
往南迁,到达印度恒河流域,然后往东迁至东南亚,再折向北到达中国南部,成为早期印度
、东南亚、百越居民;另一支往东迁,进入黄河流域的河套平原和黄土高原,再往东经过河
北平原,到达环渤海和朝鲜半岛。其中东迁进入河套和黄土高原的居民逐渐发展成我们的祖
先——华夏族,而止步于河北平原的一部分则成为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的祖先,再
往东的则成为所谓的“东夷”人(见附件2,为方便理解,基于附件稍改,下同)。

    历史总是在偶然与必然中缓慢前进。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经过传说中的三皇(女娲、伏
羲、神农)时代之后,诞生了黄帝和炎帝两个伟大的人物(另说这只是两个部落的名字,而
非人名,在此不做考究),黄帝、炎帝融合,形成了中国人的祖先——华夏族。

    由此可见,在黄河流域华夏族诞生之前,中国其它地方早已存在着原始居民,甚至已经
诞生了文明。东部的山东有“东夷人”蚩尤部落;北部的内蒙一带游荡着原始游牧民族部落
;西部有戎狄,南部的湖南、江浙大片则是从岭南北上的百越民族。经过长期的东突(黄帝
大败蚩尤)西进(战国时期,狄族融入华夏民族)、南征(秦朝统一岭南百越)北战(西汉
战败匈奴),华夏民族与周围各个民族互相学习,逐步融合。到西汉时期,多个民族终于融
合为一个崭新的民族----汉族。

    从汉族形成的历史和专家研究的成果来看,公元前3000年前,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民
族,跟居住在环渤海山东一带的“东夷”部落相比,文化上并没有优势。同华夏民族以龙为
图腾一样,原始东夷以凤为祖图腾,并且创造了先进的海岱文化:发明了带羽毛弓箭、创造
了东夷文字(对汉字的诞生有启蒙作用)、制作青铜器与冶铁、制造舟-车、发展农业与治水
,这一切都被华夏文化所继承与发展。汉文化,实质上是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结合体。今
天,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只是因为当年黄帝战胜了蚩尤,炎黄部落统一了东夷部落。假
使当年不是黄帝战胜蚩尤,而是蚩尤战胜了黄帝,我们是否应该改称自己为蚩尤子孙呢?也
许,黄帝的胜利是由于人数上的优势,或者仅仅是历史的巧合与运气......

    当然,炎黄子孙仅仅是一个称号,至少我们不会忘记,中国人是从黄河流域的炎黄部落
发展而来的,其余部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跟炎黄部落混交杂居,同化形成现在的中华民
族。从中华民族的融合史来看,直属于炎黄部落的后裔仅仅是少数,更多的是当地原始居民
的后裔。今天山东、苏北、皖北的汉族,血缘上都含有“东夷”和百越血统,非纯粹的华夏
血统。同样,今天的广东广府人,是否也有百越人的血统呢?我们客家人,为避战乱,
1000多年前从河南中原南迁至赣南、闽西、粤北,是否又是炎黄部落的直系后裔呢?一切留
待学者考证。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发展史

    从地域上来看,汉朝以后,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可分为三个部分:北部有匈奴,匈奴
之后有突厥;东北大兴安岭一带有东胡,再往北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是女真族的祖先;西部
有羌族,包括青藏高原的吐蕃。(见附件3)

    从三皇五帝到西汉初期,辽阔的北方内蒙草原一直被匈奴所占据。匈奴是原始蒙古利亚
人迁至河北平原的一支,秦汉时期分为南北两部。秦始皇修长城,抵御的就是匈奴的入侵。
匈奴人居住的地方,还散步着其他几个小部落,其中一个是突厥,西汉之前处在匈奴的统治
之下(南北朝时期取代匈奴成为北方的霸主);东北大兴安岭一带的东胡部落,秦汉时期为
匈奴所灭,之后分化为乌桓(后被曹魏所灭)和鲜卑(南北朝时期称雄北方,后分化为契丹
、蒙古),并受匈奴役属。汉初统治者在匈强汉弱的形势下,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
时期,汉朝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几次出击匈奴,收复河北、甘肃等地,最后收复新疆,建
立西域都护府,新疆从此并入中国版图。几经波折,南匈奴完全归顺三国的曹魏政权,北匈
奴向西扩展,最后在东欧建国,便是现在的匈牙利。(见附件4)

    两汉之后,中国经历了三国两晋,进入了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南北朝时期。自从匈
奴人融入三国曹魏政权,退出北方舞台之后,在山西、内蒙地区,突厥人取而代之,于南北
朝时期建立起了强大的汗国。鲜卑人则占据河北、东北地区,在北朝建立北魏政权,于是有
了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隋朝初年,突厥分成东西两部,东突厥后为隋唐所灭,
遗留下现在的新疆东突问题;西突厥被隋唐军队赶至西亚,成为现在的土耳其人。(见附件
5)鲜卑族则大部分融为汉族。(见附件6)

    隋唐之后,北方的匈奴、突厥、鲜卑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北宋初期,鲜卑族分化的一支
契丹族逐渐统一北方,建立大辽政权。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
平稳关系。辽中叶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当女
真族展开强大攻势之后,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统治北方一个世纪之久的契丹人最终何去何
从,至今仍是考古学上一个有待考究的课题。

    北宋后期,北方一个新的民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女真族。女真族生活在松花江、黑
龙江流域,长期独立于各族之外,在宋辽时期崛起,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争战。1115年正
月初一,阿骨打称帝,建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阿城市)。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
,此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于1234年被蒙古灭亡。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
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1644年女真人(满族)入主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至于鲜卑族分化出来的另一支——蒙古族,往南征服中国,建立元朝;往西占领西亚、
东欧,征服波兰、匈牙利,最远到达欧洲的里海,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大帝国,在此
不赘述。

(3)汉、唐的民族政策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华民族便是在这分分合合之中,不断接受、同化、
融合各族文化,发展成以儒家为中心,儒道释结合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纵观中华民族的融合
史,以华夏族为根源的汉民族,在前期的秦、汉、隋唐时期,是主动接受、融合其他民族;
在后期的南北朝、宋、元、清时期,则是其他民族主动融入汉族。今天,西方文化以前所未
有的力量强势渗入中国,与中华传统文化再次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中华民族强大的
传统文化支撑,假以时日,中华文明必然会重焕光彩!

    研究中国的民族政策,当以汉、唐为代表。

    西汉初年,匈奴屡犯汉境,当时匈强汉弱,刘邦曾被匈奴围于白登山7天7夜,汉朝统治
者不得不忍辱负重,以汉家公主和亲匈奴,并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经过
60年休养生息,汉武帝决定派卫青、霍去病主动征伐匈奴,终于一雪前朝之仇。
    隋末唐初,突厥可汗趁中原战乱不休,发兵南犯。唐高宗通过贿赂,收买突厥人。但收
买政策无法阻止突厥人接二连三的侵犯,唐朝只好派兵抵抗,在渭水说服突厥首领,令其撤
兵。贞观4年,唐朝实力增强,唐太宗派李靖、李世绩主动征伐突厥,一举获胜,从此西域
、今蒙古国一带皆归唐朝管辖。

    汉初、唐初北方的民族形势,是否与今天中国跟某国在某处的形势有类似之处?“和”
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历代统治者一直奉行睦邻友好政策,尤其在国力衰弱的时候,今天的
中国仍然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为口号,争取与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友谊,这
无疑是中华民族“合和”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但中国从来不乏尚武精神,从来不缺少泱泱大
国的风范和气魄,在国力强盛的时候,中国必定会主动维护国家安全,不断辐射其在政治、
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力和向心力。相信这一天已为期不远!


注:本文大部分材料参考网站 http://cul.zbjn.com/list.aspx?cid=22


                                                         2006年9月16日  上海

附件1:地质年代表
 请参看 http://www.nju.edu.cn/njuc/dikexi/earthscience/index1.htm
        http://hi.baidu.com/accll/blog/item/d692df3387f9da43ad4b5fc5.html


附件2:汉族的形成和演变
[日期:2006-05-14] 来源:  作者:佚名

1): 概述:

汉族:黄种人的一种,说汉语,写汉字,认同中国历史文化与中国价值理念,并且带有
50\% 以上的汉代汉族血统。

汉族的形成:汉代,华夏族与边缘蛮夷融合成汉族,汉族形成(从此绵延至今)。隋朝时,鲜
卑族融入了北方汉族,形成北方新汉族。北方新汉族与汉代汉族文化上、血缘上一脉相承,
没有太大差别。无论种族、语言,北南文化线以北的北方人较南方人对古代汉人的继承程度
更大。

汉族的形成和演变大致可归纳为:
蒙古利亚人种(黄种人)——原始汉语部族——华夏族——汉族——隋唐汉族——当代汉族


黄种人的迁移和融合:

鉴于广大的东亚原始人已经在先前的冰期(距今7万年,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中全部死光,一
部分黄人奔向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东南亚、接着占据中国南部、进而渡过长江黄河、一直
到达渤海,沿途次第形成南亚-南岛、百越(壮侗或泰老)部落,为南亚人种。另一部分黄人
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形成阿尔泰部落,其中游牧在河套和黄土高原的为突厥群,游牧在河北
平原为蒙古群,游牧在环渤海和朝鲜半岛的为通古斯群,均为北亚人种。

百越的演变和东夷的形成:

一部分百越渡淮河北进,其中的三苗部落占领河南平原,其余部落与通古斯融合为新的民族
(东夷),韩民族就是东夷的一支;一部分通古斯部落不甘与百越并处,逃往黑龙江流域和贝
加尔湖,演变为鄂温克、肃慎民族。通古斯民族和东夷还进一步迁到日本征服当地的南岛群
成为统治阶级。

原始汉语部族的形成:

突厥群同化了后来东迁到突厥游牧区的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然后随着突厥族群的西迁中亚
,他们与当地的晚于吐火罗人到来的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也发生融合。一部分黄种人在与印
欧语系相处多年后,决意离开中亚,向东进入昆仑山,形成汉藏部落,汉藏部落进而向东迁
移散布河西走廊、湟水流域、渭河上游。汉藏部落的藏缅族群居住在湟水流域、昆仑山、河
西走廊,而原始汉语部族居住在甘肃天水、陕西宝鸡一带,原始汉藏部落属于远东人种。藏
缅族群逐渐南迁,其中羌人、藏人分布在甘肃、青藏、新疆,蜀人、氐人、巴人分布在四川


(2): 华夏族的形成:

原始汉语部族后来继续向东迁移,逐渐散布整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在这里他们创
造了发达的前仰韶文化。原始汉人与原始东夷经过多年的征战和文化交融,形成了太昊(伏
羲氏)文化。太昊文化是仰韶文化与海岱文化的融合,所以太昊被公推为黄河流域上中游和
下游所有居民一致认同的人文始祖。公元前30世纪,原始汉人进入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
生产的阶段,首领称神农氏。神农氏文化也是原始汉人与东夷文化的融合。

神农氏末期,原始汉人中出现一个强大汉语部族少典氏(有熊氏),有熊氏和原始汉语部落的
有牛氏分别通过婚姻与另一个原始汉部族的有蟜氏繁衍成黄帝和炎帝部落。黄帝与炎帝这两
个亲缘部落为争夺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发生激战。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以两
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部落逐渐融合
成华夏族。

后来,原居山东的东夷首领蚩尤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北进中原。东
夷与三苗结成联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在河北
省涿鹿县大败蚩尤夸父联军并杀之。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东夷、三苗(九
黎氏)仓皇渡黄河南逃。三苗南退长江中游,东夷东退泰山,华夏族占领河南大部,定都新
郑。经过与东夷文化之交流,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汉字正式出现。

华夏族的发展和演变:

华夏族这时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仍然分成若干部族或者政治上归属华夏族领导,但仍然
保持原文化的东夷等其它部族。这些部族分别与其它文化的部族融合发展最后华夏化并建立
了强大的国家。

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海岱文化(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交汇融合
所形成的河南-晋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的前驱;夏人是从黄河中下游炎帝集团中分化出来,
又融合了黄帝、东夷许多氏族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夏国所直属的领土只包括中原和晋南,黄
土高原此时分布着诸多未开化的原始汉藏部落和吐火罗人,未接受开化的汉藏民族夏人统治


商:帝喾(黄帝大儿子玄嚣的后裔)和东夷部落的简狄生契(子姓),契的后代在成汤时期更
名为商部落。前1550年,商部落灭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领土比夏朝多了华夏化东夷
居住区(鲁西南,豫东北)。经过500年统治,商部落完全华夏化。

周:帝喾又娶炎帝部落有邰氏女姜原生弃(姬姓),弃后来成了有邰氏部落的酋长。夏朝建立
后,有邰氏世代事夏为掌管农业的官。商灭夏后,有邰氏向西北逃窜,处戎狄之间,从其俗
。有邰氏除了受戎狄之俗影响外,还有自己发达的青铜业、农业、家畜养殖业,这是其区别
于戎狄的明证。并且它还在后来结束了和戎狄共处的生活,革除戎狄习俗,发展农业,设立
五官,将有邰氏部落更名为周国。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强大的周朝,周的领土比
商朝多了非夏族的华夏人居住区(炎帝故地关中和黄帝征服之北京-太行东麓)。

秦:黄帝二儿子昌意的后裔高阳(帝颛顼)的后裔女修嫁给东夷嬴姓为妻,生下皋陶(大业)。
大业的后代中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秦人的来源大致有如下几大部分:占统治地
位的秦公族,起源于东夷,西迁而戎化,进至关中而华夏化;秦人的第二大来源是“周余民
”,其数量当不少于占统治地位的公族,是秦人中文化最高的一部分;在秦人中,被征服的
西戎(藏缅族群的氐羌、吐火罗),也占相当数量。由于秦国大力发展农业,对中原的先进文
化、经济及各种人才都采取大力吸收的政策,所以秦人来源虽然包括原属不同民族的几大部
分,但到战国中晚叶,已经融为一体,成为秦陇地区的华夏族。

战国时期,狄族完全融合于华夏族。

祝融的后裔娶了羌人鬼方氏的女子,其后裔建立了楚国。楚国的势力已发展到古三苗的中心
地带,之后几乎统一了整个南部中国。楚国统治阶级是华夏族祝融氏后代,讲一种汉语方言
;湖北百姓操藏缅、苗瑶混合语,湖南百姓操苗瑶语。随着楚国与中原诸夏交往的加强和对
中原诸多华夏族小国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湖北百姓开始操汉藏语系汉语族楚语支,楚
语支对西南官话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而没有华夏化的湖北百姓则成为土家族的祖先。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前,不仅国家林立,而且民族林立,可以说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民族:夏朝
后裔建立的国家生活着夏族,商朝后裔建立的国家生活着商族,周朝分封的国家主体民族是
周族但也生活着商族,一些古老部落建立的国家也讲各自的语言。这些民族都讲具有自己特
色的一种汉语方言,被称为诸夏。

(3): 东夷的华夏化:

原始东夷属于通古斯民族、百越民族的混血,属于黄种人远东人种,由于混入了越来越多的
原始华夏的因子,特别是华北平原的东夷已经大幅度华夏化(指语言)。东夷以凤为祖图腾,
繁衍为以各种鸟为子图腾的诸多部落。原始东夷创造了先进的海岱文化:发明了带羽毛弓箭
、创造了东夷文字(对汉字的诞生有启蒙作用)、制作青铜器与冶铁、制造舟-车、发展农业
与治水。为紧邻民族华夏之文化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关键和决定性作用,中原华夏文明就
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华夏族吸收先进的东部东夷族文化后进入文明社会进而在周朝超越东
夷文化的。从伏羲、神农、炎黄直到夏商二代,在华夏-东夷文化(主要指科技,不包括语言
)互动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也是东夷文化,但在政治上语言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华夏族(商
是华夏化的东夷,算华夏族)。

太昊集团有华夏族龙崇拜,但同时也和东夷一样以鸟为图腾崇拜。少昊是华夏族派驻东夷的
殖民代表,后来东夷化变成东夷的代表了。

夏初,少昊集团中那些与炎黄集团结成部落联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过程中从东
夷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雏形形成的行列,成为华夏起源时期东系的重要来源。在夏代,
还有一支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雏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族。淮水地区诸夷,为西周
东方的劲敌,是西周中后叶东夷的主体。春秋时,齐国周围的东夷部落较快地与之融为一体
,山东半岛各东夷小国被齐兼并。鲁在东夷文化起源发展的中心地区,以华夏族之周文化为
主导,发展出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孔孟儒家学说。

蚩尤战败后由山东迁移过来的东夷部落也在春秋时期与诸夏通婚,并在战国大兼并的历史进
程中,他们先后被楚、鲁、吴-越所兼并,夷夏间的差别逐渐消失,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应该说一直到汉朝,东夷的华夏化才彻底完成,东夷在向华夏族完全贡献了自己的科技智慧
后,在血缘上、语言上被华夏族函化,最终成为汉族的一分子。所以目前山东、苏北、皖北
之汉族,血缘上都含有通古斯和百越血统,非纯粹的华夏血统,但人种上与华夏无异,属于
北方远东人种。

巴蜀与吴越的半华夏化:

巴与蜀都是从青藏东进的藏缅族群,属于北方远东人种。巫山人、元谋人等百万年以上的人
类化石至晚期智人资阳人,都发现于长江中上游。黄帝之子昌意,昌意降处若水(今雅砻江
),娶蜀山氏女(蜀族)生颛顼,封其支庶于蜀。

前316年秦惠王遣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师从石牛道伐蜀,蜀亡。同年,秦移师攻
巴,巴亡。

巴蜀被秦国并吞后,秦国置官施政、遣兵驻防,并迁移关中华夏族百姓1万户充实四川。四
川地区初步华夏化,所操藏缅语族语言逐渐杂有汉语族蜀语支的语言。

吴国王族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仲雍,讲汉语周族方言;国民吴则属百越族群,操吴越语。
于越王始祖无余,是夏朝国王少康的后裔,而于越国民则属百越族群。吴、于越,虽然在春
秋晚叶争霸于中原,但无论中原还是吴越都仍然认为吴越是蛮夷。吴越保持着与百越其它各
支共同的文化特征,经济生活属水田农耕民族。吴越的断发文身、拔牙凿齿,也都具有百越
文化的共同特征。

随着与中原交往的频繁,特别被楚国并吞后,吴越半华夏化程度越来越深,开始操汉语族楚
语支与百越语族的混合语言,逐渐融合成汉语族吴语支。

(4): 汉族的形成: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今天汉语族只有一个语支----汉语支,汉语支只有一个语
言---汉语。为什么别的语族会有上百种语言,而汉语族只有汉语一种语言,这与操汉语族
语言的诸多部落空前剧烈的统一战争和扩张战争有关。秦始皇统一所有汉语部落,并扩张到
非汉语部落的岭南和福建,为汉民族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经过汉朝400年的统一相处,各个汉语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逐渐由多个民族融合为一
个崭新的民族----汉族。汉族有统一的政治中心关中,统一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中原,汉
族有统一的书面文字和统一的口语----雅言。

尽管汉族在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同化吸收了部分羌族、楚蛮、东夷,但汉族仍然是完全意义上
的北方远东人种。

匈奴和鲜卑的汉化和隋唐汉族的形成:

“匈奴”这一民族共同体在夏(赫连勃勃自视匈奴为夏后氏苗裔,建立大夏国)亡后,从政
治舞台上消失(北周宇文氏、北魏独孤氏因鲜卑化过深不再被视为匈奴人),余众有的继续沦
为汉族官僚地主的田客,有的依附于各地的割据政权,有的则流徙于边国与汉、鲜卑、氏、
羌、高车等各族共同生活、并逐步融合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个别上层人物则直至隋唐时期仍
活跃于政治舞台上。

鲜卑族属于阿尔泰民族蒙古族群,东部鲜卑源于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
,时称山戎、白夷(东夷北支);北部鲜卑源于今大兴安岭北段。东部鲜卑后来发展成为慕容
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氏;西部鲜卑由东部北部鲜卑演化而来,由河西
秃发氏、陇右乞伏氏、青海甘肃吐谷浑组成。

鲜卑拓跋部建魏国,都平城。为了充分地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
位,同时也可以摆脱柔然威胁,494年魏孝文帝拓拔宏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20万,
自平城迁都洛阳。迁洛部分到六镇内迁时,大体上已汉化完毕。一个统治族前后不过三十年
,就融化在被统治族里。

段氏鲜卑为慕容的燕所并,段部作为古代民族、政治之实体不复存在。宇文部众、秃发鲜卑
后属北魏拓跋鲜卑,与北魏拓跋鲜卑同被汉化。乞伏部的乞伏氏及出连氏、叱卢氏等,均成
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鲜卑
人,后来大多被同化于汉族。12世纪后,吐谷浑也多融合于汉族或土族之中。

到周武帝时,汉族人不仅在民间而且在军方也占压倒性优势,周齐隋唐的汉族将士及先祖大
都崛起与东西魏并立时期。

到公元581年,中国人口剩下4430万,其中南朝314万,北朝汉族3500万,汉胡混血儿500万
,鲜卑杂胡116万。所以隋唐北方汉族血统大概为(3500+250)/4116 = 91\%。隋唐汉族虽然
融入了部分北亚人种,但主流上仍然是北方远东人种。

当代汉族的形成:

金元清的汉化:女真族建金国。女真人不事耕作,金政府为了女真人的生计不断掠夺汉人的
土地送予女真人,使有金一代民族矛盾始终尖锐,金灭亡后,汉族人怀着对金人满腔仇恨,
将残留在华北的女真人无论男女老幼统统杀死。北亚人种的蒙古帝国时期,北方汉族对蒙古
族在人口上完全是压倒优势。元亡后,朱元璋对留在中国土地上的蒙古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宋元时代,胡汉矛盾尖锐,根本没有民族融合的条件。胡人政权最终灭亡,并且在灭亡后
遭到了汉民族报复性的血腥大屠杀,留在中国本土的胡人基本上被杀。满族是金政权进入中
原后留在东北故土的女真人的后代,到了本世纪,基本上融合于汉族,这算是鲜卑族融进汉
族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

明初大移民:入宋以来到明初,华北平原人口大量亡徙。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
原,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所以山西南部人是华北平
原大部分汉人的祖先。山西南部自古与洛阳一起并列为华夏族的核心。明初大移民中的山西
南部人,他们是纯正的华夏贵胄,非胡汉杂种。

南方汉族的形成和演变:由于自秦汉以来都有大量汉族移民,在秦岭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
的汉族血统有90\%,这里的汉族无疑属于北方远东人种。湖南是汉族与大量江南楚蛮(长沙
蛮,苗瑶畲族祖先)杂居;江西则是北宋汉族与江南楚蛮、山越等百越杂居。由于江浙、湖
南、江西的汉族人是北方远东人种与南亚人种的混血,所以属于南方远东人种,而这里未汉
化的百越后裔(苗瑶畲族)则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被藏缅化的百越(彝族)也属于南方远东人
种;日本的“底脯”成分是70\%的通古斯族和30\%的百越南岛族,属于南方远东人种。北方
汉族取代南朝百越南蛮的主体民族地位。

百越的汉化:“百越”是司马迁对所有南方种群的统称,实际上,由于南方地域广大,丘陵
广布,交通闭塞,不象北方大平原容易交流,“百越”之间从种族、文化、语言各方面差异
巨大,根本不是一个民族。南迁的北方汉族和彼此差异巨大的不同越人融合,产生了南方不
同的汉人种群,而他们之间原来就很大的语言差异也基本保留了下来。长沙蛮武陵蛮逐渐散
居演化为苗瑶畲三族,瑶族有的向湘南及广西等地迁徒,有的就留在当地逐渐被同化于汉族
之中;五溪蛮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唐朝时期融于汉族。孙吴政权频繁镇抚山越,山越人逐
渐与汉族融合,成为今天赣人、徽人、江淮人、吴人、闽人的血液的一部分。永嘉之乱后,
中原汉族大量逃入闽南,成为福佬人最早的基础。入宋以来,中原汉族移民继续南迁入闽南
,当地的闽越族在人口上被汉族超过,逐渐失去本民族特征,汉越二族融合成福佬人。福佬
人由于向外移民,成为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台湾的主体民族。唐末,王潮率领大量光州
固始人入闽,并建立闽国。汉族人开始超过当地的闽越族人,汉越二族逐渐融合为现代意义
上的福州人。福建人的汉族血统充其量不超过60\%,这注定了福建人有更多的百越特征,属
于黄种人南亚人种。苍梧演变为侗族。骆演化为僮族,僮族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壮族。北方汉
族南迁岭南绵延不绝,移民在人口上超过了土著的汉族和越族。

两广汉族有更多的南越族血统,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越南族、傣族、老挝族、壮族、侗族
、布依族、黎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拉珈族、仡佬族等百越族群的成员也是黄种人南
亚人种。

(5): 总结:

我国古代的民族迁移分两种:阿尔泰游牧民族(胡人)迁入中原;中原汉族迁入南方。这两者
有一个共同点:少数融入多数。

阿尔泰民族通常以强势入侵者的身份进入中原,但他们人数非常少,通常只有北方汉族人口
数的百分之一甚至更少,文化上也很落后,这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北方人种和语言产生大的
影响(小的影响在所难免)。最终,他们从种族上、文化上和语言上都融入了北方汉族。中原
汉族的南迁人数较游牧民为多,但仍然少于当地土著人(百越)。越人种植水稻,能供养大量
人口,文化上也优于阿尔泰游牧民族,而南迁的汉人也并非一下涌来,而是一波一波,这样
一次进入南方的数量更少。但他们虽然人数较少,却掌握了先进的技术(铁器)和文化,在文
化上处于强势地位,这样互有所长的两个种群相遇,影响是互相的。结果是:在不同的越族
地区,成长出了不同的南方汉族和对应语言,特点是:文化上被汉族同化,从此成为汉族,
血统上和语言上保留了大量越人的特征。

原始汉语最初分布于黄土高原(含渭河流域-洛阳地区-汾河流域南部)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其
中炎黄融合而成的华夏语是汉语的一支,分布于渭河流域-洛阳地区-汾河流域南部和华北平
原西部。陕北、晋中北的高原汉语与突厥语组融合,成为目前秦晋方言的源头。河北平原的
华夏语与蒙古语组融合,成为燕赵方言的源头;炎帝部落统治了大半个河南省,百越通古斯
融合的东夷语也被华夏语所函化,成为中原官话的源头。

由于蒙古语组曾在河北平原与远东人种的汉族混合的厉害,以至于退回大兴安岭的蒙古部落
亦由北亚人种变为了远东人种。受东夷混化影响的黑龙江通古斯也由北亚人种变为了远东人
种。藏缅族群由于与百越混化的厉害,血统和语言上与百越亦有很多近似之处。北方官话区
、秦晋方言区的汉族有更多的阿尔泰血统,语言上亦有其痕迹,不过话说回来,阿尔泰民族
受汉族文化和血统上的影响远较汉族受其影响为甚。

从地理环境看,汉人处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之中:一面临海,三面是险阻丛生的陆路交通
,由此造成了汉人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是在这个条件下形成
的。人们不求对外的开拓发展,而只追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谐生活方式,以及讲究个
人的自我完善的道德生活。从社会性质看,古代汉人社会是宗法制的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
位,逐步向外辐射,形成家族、宗族为纽带的社会网络。这个网络是以亲情编织起来的,道
德伦理就成为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首先必须遵守的,也是自觉遵守的,高于一切的标准,从而
形成汉人注重血缘关系的社会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
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了汉族社会独特的、稳定的生存系统,与此
相适应,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显示了鲜明的伦理型特色。华夏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重德
求善的伦理价值取向的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伦理型类型的文化。



附件3:中国历史上的15个民族的最后结局
[日期:2006-07-01] 来源:以史为镜  作者:佚名 [字体:大 中 小]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
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

  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
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

  乌桓:被曹魏消灭

  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

  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
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
,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
亡。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腐朽的西晋在经历八王之乱后,民众损失过半,其后被各胡军队一系列车轮战的打击,终
于亡国于凶奴首领刘渊了.  当时入侵中国的胡族大大小小有十多个.  其中族群在三十到一
百五六十万之间的大胡有:1凶奴、2鲜卑、3丁零、4羌、5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
6夫余、7羯、8高丽、9卢水胡. (在以后的汉人的大反击,和胡与胡之间的仇杀中.这九个胡
族除了人数众多的鲜卑和入侵当时辽宁与汉人的居住的朝鲜半岛的高丽人保存了下来,其它
各胡基本上给杀绝.)

立誓扫清北方的悲壮英雄冉闵

 西晋灭亡后的317年北方汉族人口总数不到1000万。
 以下是各族当时的分布情况:
  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
  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族的天下,他们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100万人

  河北的鲜卑人应该有80万,丁零人十五万,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
  至于河南-山东一带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绝对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
汉人每户
    上交的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
  甘肃东部一带为鲜卑、羌、氐族。汉人约占五分之二;
  宁夏、内蒙古则基本上是鲜卑人天下,人数操过120万;
  辽西鲜卑人汉人各占一半,各20到30万;
  辽东汉人100万左右,高丽人50万;
  河西走廊-敦煌-新缰天山以南一带多是中原流亡的汉族和当地汉族,人数三百万,在以
后的汉
    人的大反击中大量回迁中原。
  冉闵起义成功后,河北南部,山西,河南,山东四省的匈奴、羯、鲜卑、羌、氐人在冉
闵组织
    的汉人的大反击中被全部树清.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杀的白奴(凶奴分化为
白奴和黄
    奴,黄奴自称夏后依,白奴被冉闵和各路山西义军杀绝)多达六十万之多,其中四十万
被闵闵
    正规军杀绝。两次屠羯达三十二万之众,羯族从此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冉闵是五胡乱华时中原地区汉人起义首领之一,后被推为国主。当时有羯胡在河北暴孽,
残害汉民,先有驱数十万汉丁修林苑甲兵,死伤遍野。后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
亡超过三分之二,又有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汉儿冉闵立誓扫中原,恢
复中华河山,一朝得机起兵,旦夕间尽灭羯胡。后又以扫清中原为号召,扬言要六胡退出中
土,否则将其统统杀绝。这就是有名的杀胡令。北方各地汉人群起响应,各胡深惧其下场将
如同羯族与白奴人,而遭到群胡连番围攻: (1)其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凶奴营,杀敌将数
名,逐百里,斩凶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于邺城以一二千刚组织的汉骑将远至而来的胡军七万打的溃不成军;
    (7)七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经过数场战争下来,冉闵手下的汉军越打越少,却又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五胡中的
四胡在种族仇杀中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统治今天外蒙内蒙和中国北部的鲜卑却进入极
盛时期。 这个时后东晋王朝却打着正统的身份要到北方接受失地,乘冉闵与众胡大战时“
接收”山东河南二省,又图河北和山西.使的冉闵大努,而一努之下,在部将的拥护下作出
了称帝的主张。冉闵举大事有一半靠的是李农,一位深受汉人义军————乞活军爱戴的将
领。然而冉闵在称帝后却因其居功自大而杀了他。而使的几万乞活军分离出了冉闵的军队。
关中有汉人武装不下五万人筑垒自守,对抗胡人,等待冉闵大军到来。辽东也有约十万汉人
武装响应。冉闵都没能任用合适的人去加以联络。却在这时称帝,不仅没得到东晋王朝的支
持,反而使的东晋王朝与鲜卑人对他来了个南北夹击。
    冉闵建立的国家史称冉魏,冉魏后期,汉族流民从各地拥入邺城及其附近,加上长
年征战.农业生产欠收,城中粮食供应不足。冉闵将城中粮草分发给白姓后,带领一万兵(大
部份是步兵)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征粮。原住在蒙中高原的现屯兵边界的鲜卑人得到这一消息
,急调二十万鲜卑骑兵南下,想座收渔人之利的消灭因刚扫清中原而元气未复的冉魏政权。
冉闵却对鲜卑兵的行动却浑然不知,后被鲜卑人的十四万先头骑兵部队在常山包围冉军,却
给个个奋勇的冉军再加上天神下凡般的大将冉闵打得十战十败!!要不是最后想出了拐子马
铁浮图的阴险鬼计。
    与鲜卑人的廉台决战中,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
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
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
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其后拒降被鲜卑王慕容俊
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直至于十二月。慕容俊惧之,祭祀
冉闵,追谥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即大雪过膝(晋书正史所载,绝非道听途说)

    冉闵战死了,河北山西二省被鲜卑占据。但冉英雄收复的河南,山东二地民众向南
归复南朝汉人.这使的当时北伐每每失败的南朝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光复了河南,山东二
地.这是祖逊北伐后南朝第二次控制这一地区.比祖逊收复的还多!
    另一方面冉闵爱民如子,从异族豪强和统治者哪解放二十多万汉人妇女,并帮自已
的士兵找到失散的家人.当冉闵放羯人石虎强抢的六七万汉族少女回家时,她们中的大多数
却没有走。因为已经无家可归了,冉魏灭亡时,恶运又一次降临她们的头上。在冉闵被擒杀
,鲜卑南下她们尽给残忍的充作了军粮。


    西晋灭亡的第二年,晋皇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偏安江左,史称东晋


    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动乱时期,在中原地区前后有七个民族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
。北魏崔鸿著有《十六国春秋》记述这段历史,后世称这一时期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少数民族。“十六国”即:夏,成汉,“两赵,”
(前、后),“三秦”(前、后、西秦), “四燕”(前、后、南、北燕),“五凉”(前、后
、南、北、西凉)诸国。

    十六国中以匈奴刘渊建国最早。八王之乱时,刘渊游说成都王司马颖召募匈奴五部
为外援,回去后,即被匈奴贵族共推为大单于,不到二十天,结集部众二十余万。 308年,
刘渊称帝,国号汉,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北)。匈奴刘氏政权实行胡汉分治政策,仇视
汉人。

    318年刘曜自立为帝改国号为赵,迁国都于长安。史称前赵,以别于319年石勒的后
赵。公元328年,刘曜与后赵作战,兵败被杀。次年,太子降于后赵。

    329年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务除前赵积弊,实力得以迅速发展,足与东晋相抗。
石勒死后,子石弘继位,为其侄石虎所杀,石虎自立为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石虎为
人极端残暴,穷兵黩武,令许多人为筹措从军装备被迫卖儿鬻女,或途中自刎则,死者相望
,而征令仍有加无已。他又听信胡言,残酷奴役汉人。
    石虎死后,其子十余人互相残杀,石虎的养孙汉人冉闵杀死傀儡皇帝石鉴,自立为
帝,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他限制“六夷” (匈奴、鲜卑、羯、氐、羌、巴氐),下令邺
都城门大开, “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任所之”。结果“六夷”纷纷出城,百里内外的
汉人,则蜂涌而来。冉闵看到“胡”人终与自己“离心离德” ,竟下令无论男女老少,格
杀勿论,致使二十余万人暴尸于野。冉魏政权的大屠杀引起中原少数民族的恐慌和围攻,后
赵石祗在襄国称帝,并与前燕慕容儁、羌族姚弋仲联合,打败冉闵。 351年,石祗又被杀,
后赵亡。次年,慕容儁斩冉闵,冉魏亡。河北二十余万汉人不甘侮辱,纷纷渡河南逃江南,
但受到截击,死亡殆尽。

    由上可以看出冉闵宰杀“胡人”是出于种族仇杀而实行的种族灭绝政策!冉闵战败
被俘,慕容后斥责他:“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
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也!” 冉闵这话说的尤其漂亮,当真是豪气干云




附件4:匈奴的西迁与南匈奴的演变
[日期:2006-06-01] 来源:中华网  作者: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一首民歌,唱出了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的草原情怀
。匈奴是由“戎”“狄”等中国古代多个少数民族融合而来。经过秦汉历史的演变,匈奴分
为南北二部。南北匈奴分别聚居在大漠南北地区。后来北匈奴西迁到欧洲,南匈奴则归属汉
朝。
  公元91年北匈奴被汉朝在金微山击破后,即向西逃至乌孙国,后又迁往哈萨克斯坦东南
部的“康居”。但每到一处,都会遭到驱逐,于是北匈奴加紧了西进的步伐。
  公元1、2世纪的欧洲是东西罗马帝国的天下,诸如阿兰聊人、东西哥特人、法兰克人以
及其他的部族都被视为蛮族。而他们不会想到,已经熟知中国兵法的匈奴人将在他们的土地
上摧枯拉朽般地结束罗马人的时代。

  北匈奴在公元374年击灭了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聊国,震动西方。许多阿兰人臣服于匈
奴并追随匈奴西征,另一部分逃入高加索山中,还有一部分攻入东哥特国境。不久,北匈奴
连续攻克东西哥特国,致使一部分残余势力逃至多瑙河北面的森林,另一部分渡过多瑙河进
入罗马帝国。
  北匈奴的西迁直接导致了欧洲大陆的多数部族战争及其民族大迁移。
  面对匈奴人的进攻,西方人大为震惊,古罗马帝国的皇帝们惶恐的听说,有一种以前没
有听说过的人,不知从地球的何处、如高山上的暴风骤雨般骤然来临,令人措手不及。
  北匈奴在首领阿提拉时期建立了“匈奴王国”,势力范围西起莱茵河以东,东至中央亚
细亚,包括俄罗斯大草原的斯拉夫人和芬人。至此,北匈奴由奴隶游牧社会,正式跨入封建
王朝,并且结束了罗马帝国在欧洲支手遮天的历史。于是,欧洲大陆上形成了东罗马、西罗
马、匈奴王国三国鼎立的局面。“匈奴王国”的王庭大致设在今匈牙利境内,所以,如今多
数匈牙利人称自己是匈奴人的后裔。
  公元448年,阿提拉要求西罗马皇帝将其公主嫁给他,由于西方人不习惯这种和亲方式
,阿提拉遭拒绝。于是导致匈奴进攻法国和意大利。造成了欧洲多数部族脱离欧洲大陆而移
居不列颠群岛。
  公元468年,阿提拉的后代进军东罗马遭到失败,再加上内部统治的离散性,短暂的“
匈奴王国”宣告解体。虽然经过300多年洗礼的北匈奴在欧洲结束了自己的行踪,但是它改
写了欧洲历史,也给后来的蒙古王朝征战欧洲、建立旷古霸业开辟了先河。
  南匈奴归属汉朝后,北边诸郡都布满了南匈奴人及北匈奴的新附之众。此后匈奴人不断
内迁至凉州以东并州以西,后来集中到并州中部的汾水流域一带。
  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南匈奴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南匈奴人从入塞开始,不仅分
布沿边诸郡,而且与汉族人错居。
  这种胡汉错居的方式,带来了文化上的融合,对于匈奴人由以生产组织和军事组织相结
合的畜牧业经济转向农业经济提供了便利。
  公元187年,南匈奴发生内讧,此时正值黄巾军起义,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各地
封建割据势力并起,汉朝无暇顾及匈奴。于是,南匈奴一部参加了农民军的打土豪活动,主
要活动区域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山西省南部地区。公元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封建军
阀的混战,沿黄河而下,东汉大学者蔡邕之女蔡文姬就是这一时期被掳掠去匈奴的。此时,
南匈奴已经占据黄河流域诸多郡县。
  公元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曹操。曹操为了北方的稳定,先后将南匈奴分为五部(注
2)每部择立贵族为帅,另选汉人为司马对其进行监督。同时,曹操还把并州的中下层匈奴
人编入汉族。这样,南匈奴上下完全编入曹魏政权,中国北方完成了实际的统一。
  但该措施让匈奴的很多下层人民沦为奴隶,因此魏晋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很多地区贩
卖匈奴人和其他杂胡为奴隶的事。以至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刘渊利用这些下层
奴隶的反抗情绪,建立了“后汉政权”。但在西晋时期,各族人民往往打破民族的界限联合
起来,共同反抗各族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约公元460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汉政权”覆灭,此时在欧洲曾经叱诧风云的北匈
奴也解体,这个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活跃了500多年的大漠苍龙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
浩淼的历史长河中。大漠南北地区被继之而起的突厥和鲜卑族占有,他们继续创造着一个又
一个草原神话。



附件5:突厥汗国和6、7世纪的中东亚政治态势——周镳
[日期:2006-05-08]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作者:周镳

当听到有人说:“土耳其的利益区是从亚得利亚海直到中国长城。”时(美国《新闻周刊》
1993),你以为这是痴人说梦?而这竟然确确实实出自突厥民族一个精明强干的领导人——
土耳其故总统奥扎尔之口,你能说出你内心感受的复杂程度吗?

  在六世纪中期以前,蒙古草原和广大的中亚草原上,仍分散存在着许多部落、部族国家和
城廓国家,各族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重要的是彼此之间没有经济上的联系。这种
情况,是突厥汗国立国之后不久分裂的主要原因。但在突厥汗国成立之后,把中亚草原、西
域诸城郭国家、蒙古草原统一了起来,并创造了文字——突厥文——这是前所未有的,以前
强大的匈奴和柔然都没有自己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语言突厥语,这个突厥语系(
也称阿尔泰语系)横贯整个亚洲,覆盖了从东北亚——蒙古大草原——中亚腹地——小亚细
亚的广大地区,这包括了我国长城以北地区和整个新疆地区。
   汗国的缔造者阿史那土门原是突厥部落的酋长(土门,Tüm?n,万人长之意),他的部族经
常为柔然汗国提供铁器制品。546年,高车国残余欲击柔然,被阿史那土门率众打败,土门自
恃有功于柔然,向柔然求婚。柔然主阿那环怒言辱骂土门:“尔乃我锻奴,何敢发是言耶?
”(见我国《周书》50卷,突厥传)土门便转向西魏政权(鲜卑血统)求婚,西魏把长乐公主
嫁给了他,从此,突厥部落便开始对柔然的战争,并于552年颠复了柔然汗国。
    阿那环自杀后,土门自称“伊利可汗”(Il qagan,盟主或国王之意)。553年,伊利可汗
死,两儿科罗、燕都相继立,其中燕都号木杆可汗,“勇而多智,遂击茹茹(柔然)灭之”
(指灭柔然残余),“又西破囐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


。”(《周书·突厥    传》和《隋书·突厥传》)。他的工作主要是征服了金山以东蒙古草
原诸族。而他们的叔叔,莫贺咄叶护(叶护为突厥高爵),即在突厥汗国分裂后被尊为室密点
可汗(瑟帝米可汗Ist?mi qagan)的伊利可汗的弟弟,则开拓了西域和中亚。这样,突厥汗国
的疆域“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西
海即里海,沙漠疑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或中亚沙漠,北海指贝加尔湖,因此沙漠也可能指漠南
戈壁)。汗国的牙庭设在于鄂尔浑河上游的于都斤山(ütük?n)。

这是6世纪末7世纪初期,唐统一前的中亚、东亚政治形势图,图的背景则是现在(历元
2000)的中亚腹地和东亚的地图,通过对照,我想大家应对1400年前的历史风云有比较形象
的了解吧

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二汗国,西突厥汗国为牙庭设在应娑,其址约在焉耆西北
300公里。可汗是室密点可汗的子孙;东突厥汗国牙庭为原汗国牙庭,可汗则为创立者伊利
可汗的子孙。
    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突厥人就建立了一个疆域超过1万华里的国家。这是现在的讲突
厥语的人颇自豪的一段历史。由于处在这样的地理位置,这个汗国在整个亚洲和东南欧洲的
政治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如在室密点可汗管辖西域时就离间拜占庭帝国和波斯的关系,并怂
恿他们战争,结果,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在571年起进行20多年的战争。而在东亚,利用北周
和北齐之间的矛盾,就不断极尽纵横之能事,或出兵北齐谋北周,或联合北周攻打北齐,从
中渔利,干扰中原的统一进程。
    隋帝国581年统一后,对突厥汗国采取分化离间兼以军事进攻等政策。583年,隋分军八
路反攻突厥。突厥本是一个靠军事力量在很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多民族国家,部落之间、民
族之间经济文化强弱参差不齐,矛盾在铁腕政策下被压抑下来,随着对隋的军事行动的失利
及隋的分化离间政策成功,突厥汗国最终分裂了(583年)。此后,东西突厥的相继复兴,
也没能恢复西到里海,东至小兴安岭的广阔疆土。
599年,东突厥南下降隋,隋文帝册封其突利可汗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隋政府并迁其
属于河套等地。
   603年,西突厥达头可汗在内乱中流亡中国青海,不知所终,至此,名震中亚、东罗马各
国的西突厥也走向分解。
    但是,政治势力的影响总是此消彼长,隋末年,炀帝治国穷兵黩武,东西两突厥便有东
山再起之势。特别是东突厥,其始毕可汗竟把视察边防的隋炀帝围在雁门,幸得可贺敦(可
汗妻的称号)义城公主(隋帝室女)说好话,得归。史称雁门事变。此后到唐统一,(东)突
厥一直是北踞蒙古草原的强势军事集团。以致隋末乱世时的军阀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
轨、高开道、王世充,甚至李渊,这帮人为夺取中央政权都先后向(东)突厥始毕可汗称臣,
以求其军事援助。并且有人打着其名号招摇。
    唐统一后,629年(贞观三年)唐太宗便着手解决突厥,派李靖与张公谨领军北击。历
二年(在630年),东突厥再次衰亡,直至679年的五十年间,沦为唐帝国的属国。
    西突厥在603年分解后,在611年由达头可汗之孙射匮可汗乘中华大乱而组合起来,占有
准噶尔盆地,东北至阿尔泰,东南到玉门,西北到里海,西南至兴都库什山的大片中亚土地
。从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太宗高宗父子二帝悉心经理西域。唐军在659年斩真珠叶
护于双河(新疆博乐),西突厥灭亡。
    突厥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一员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辽阔的中亚地区,阿
史那土门的后裔们如阿史那献将军、阿史那昕将军及著名的阿史那社尔将军和其他军人一样
,为保护中亚商道的安全,为保卫边疆人民的平静生活而驰骋在战场,他们都是那雄伟的中
亚高原上的中国老兵。阿史那社尔和李世民的更有着超乎寻常的君臣情谊,太宗逝世后,将
军竟自殉以“卫陵寝”。
    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直是我们相当关注的,而且几乎
都是聚焦在战争与融合上。
    但有一个问题,我认为是还一直没有得到透彻答案的问题:
    即,在汉民族和其他各民族交往方式有战争、和平、融合等方式,这些表现形式是外在
的,那么其深藏的动机是什么?
    我认为应当是经济。民族间战争与和平都是出于经济动机。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才
能比较理性地认识和预见民族交往的历史和走势。
    而这一点好象常被忽略了。
    大家有什么看法吗?请交换意见和进行探讨



附件6:鲜卑族——神秘的北方游牧民族
[日期:2006-04-23]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鲜卑属东胡系,居
于鲜卑山,因此得名。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史研究,颇以为鲜卑山即大兴安
岭山脉。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
,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语言与乌恒相同。属东胡语
(古蒙古语)的分支。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元狩四年,霍去病两次击败匈奴左贤王,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
5郡塞外,原分布在鲜卑山的鲜卑劣随之南迁至乌桓人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
而分布在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拓跋部远祖不久也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东汉初,乌桓由5郡塞外内迁,鲜卑也随之自饶乐水一带南迁至5郡塞外。东汉和帝永元三
年(91),北匈奴被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
扇形南迁与西迁,进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10余万落,亦自号鲜卑。当汉桓帝在
位时(147~167),鲜卑首领檀石槐(?~181)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组成诸部军事行政联
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制定法律,由汉地输入铁器
,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以其军事力量,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北拒丁零,南扰汉边。檀
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稍能号令各拥所部,附属汉魏。

  鲜卑南迁与西迁后,复与匈奴。丁零、乌桓、汉人等混血而形成许多新的部族。晋与十
六国时期,鲜卑中的慕客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秃发氏展甘青间,实与拓跋
同源,同音异译),都曾与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阶级结成雄据一方的政治势力,而慕容
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等割据政权。拓
跋氏先建立代国,后终于统一北部中国,成为南北朝时强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为东、西
魏之后,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鲜卑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
,自辽西迁至陇上,在羌人地区形成吐谷浑部,鲜卑贵族居统治地位,而被统治者为羌人(
见羌)诸部,直到唐代初叶才被吐蕃所灭。

  晋与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互相交往与斗争中而自然同化。尤其北魏(386
~534)在统一中国北部过程中和统治148年的年代里,尽量吸收中原汉人先进文化,使鲜卑
贵族与汉人名门大姓结合,并吸收到统治集团之中。而孝文帝时的一系列改革,使鲜卑人进
一步封建化,北魏制度也完全中央集权化。同时鲜卑人将许多有益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政
治、经济、文化因素,在其改革过程中,与中原固有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些对后世有重大
影响的制度,如北魏均田制、北周府兵制,均为隋、唐两朝所承袭。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
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
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
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
举。这不仅表明了这时北方与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显示了鲜卑人在社会重要性方面的
广度,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
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
我非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bbs讨论不周之处,联系qq:45610571


※ 修改:·sharpsword 于 Sep 16 15:58:13 修改本文·[FROM: 61.171.248.99]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71.248.9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