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harpsword (浪客剑心之再出江湖), 信区: Original
标  题: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传统(5)——从河图洛书到周易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Sep 24 17:51:11 2006), 站内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传统(5)——从河图洛书到周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周易·系辞上》

    溯及中华文化的源头,历代学者大都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
之前,便是河图与洛书。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依此而画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
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
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
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汉·班固《汉书·五
行志》)

    《易》是《周易》的简称,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相传为西周初年
周文王根据伏羲所画的八卦图,重叠而成六十四卦,并对六十四卦卦象做了说明(“西伯(
周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史记》),《易传》是后人对《易经》的解释。

    基于对河洛文化和《周易》的初步理解,本文列举几点个人观点:

    第一,河图洛书最初长什么样子,是几个点、几条线,还是几个字,没有人亲见。《易
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周易》作者对河图洛书的最早记载
。尽管后人对河图洛书多有考证,北宋有学者把它绘成横竖排列的黑白点,但都无法还原其
本来的面目。甚至河图洛书的存在也仅是传说。没有实物的存在,影响着后世易学家们追本
溯源的正确性,也留给后人发挥想象的余地。然而,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既然《周易
》对八卦,《洪范》对洛书已做解释,后世的学者又尊《周易》、《洪范》为经典,那又何
必追究河图洛书最初的形状呢?

    第二,后人常把《易》定位为一本占卜书籍,因为《周易》卦辞上,“吉、凶、利、贞
”等字出现的频率最高,以此推断《易》为占卜书籍,但这是否是作书者的初衷。很明显,
文王演周易,并非为个人。作为一国之君,即便是占卜,也是卜以国家大事,用兵之时。据
学者研究,商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地位,宣扬“君权神授”;在出兵之前,都会举行龟卜祭
祀活动,以求吉凶。可见《易》为占卜之说,非无道理。然而,《周易》的卦辞,作者往往
仅凭某卦某爻,便确定是吉是凶,如此武断,与其说作者是在卜问于天,不如说是卜问于己
。既然卜问于己,实质上作者是在建立一套自己的占卜理论,而此理论的依据便是从实际观
察而得的万物阴阳消长、循环往复的规律。规律都有预见性,自然《周易》也就不仅适用于
占卜,也体现着万物之发展演化之规律。“古者包牺氏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上》,其实说的何尝不是自己。

    第三,《周易》通篇不涉及具体的物体、天文历法、人文事件,而多以诸如“太极”、
“两仪”、“四象”、“八卦”,诸如“天”、“地”“龙”、“风”之类大而虚的概念释
义,语言笼统而模糊,具有非常大的概括性和模糊性。西汉有对易经作解的文字,称为易纬
(与“经”对应),发挥了易经的这个特点,把“两仪”具体为“天地”,“四象”具体为
春夏秋冬四时和东西南北四方,四时和四方合为“八卦”,又将“仁义理智信”五德等与八
卦相配,节气、星宿等跟六十四卦相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占星学(天文)、历法、数学等
较为具体但仍不精确的科学。今天的易学家从现代西方科学和哲学的观点解释《易经》,把
阳爻、阴爻解释成以0、1二进制数字为基础的信息论;把阳爻、阴爻有规律的叠加解释为事
物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等马哲唯物论;把八八六十四卦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解释为整体与
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论;至于从医理、物理、数理、乐理,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
美学、伦理学等方面的解释就更多,甚至还用相对论、场论、遗传基因DNA理论等高新科学
理论来诠释易经。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概括性;另一方面,正是这种模糊
性,阻碍了以精密分析为特征的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诞生。

    第四,今天的正统思想一般用马哲的辨正唯物观和现代科学对《周易》进行解释(见《
中国哲学史》北大哲学系著),迎合了现代人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体系,却变异了中国传
统思想的精髓。易经所体现的无法用现代科学和哲学解释的观点,甚至被斥为“伪科学”。
我们应该承认,《周易》的理论不可避免存在着值得批判的地方,但正如有学者所说:无论
是把科学攀附《周易》,还是把《周易》攀附科学,都不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钱学森曾断
言:“气功、中医、特异功能的相结合和使之理论化、科学化,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爆发一
场新的科学革命。”后人永远不能真正解读《周易》作者的意图,但在科技统领社会进步,
西方思维统治全球的时代,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的头脑里为何只有西方来的马哲和科学思维
,而不应该更多的从传统思维来解释我们传统的东西呢?

     第五,由《洛书》发展而来的《洪范》,本人没有接触过,希望有了解的朋友能够解
释解释。

    《周易》博大精深,若能有人以科普的形式把中华传统解释给平民百姓,解释给世界,
相信其必将成为新时代的民族英雄!

                                                                  2006年9月24日


--
我非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bbs讨论不周之处,联系qq:45610571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71.117.247]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