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petergan (晴雨), 信区: Original
标  题: 漠视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Nov 27 17:26:25 2006), 站内

                   漠视
中国人直到现在还存在的一个最大在的悲哀就是漠视。这里说的漠视不是针对所有现象的,
而是有选择性的,有区别的应用在某一类事物上。我们漠视他人的利益,却对自己的利益高
度敏感;我们漠视他人的灾难,却对自己的灾难极度关心。我们漠视着的一切都是那些表面
上看来与我们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我们把“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奉为至理名
言,把幸灾乐祸看灾难发生在别人身上视为人生乐趣。孰不知,我们这种麻木的行为,早在
几十年前鲁迅就用了一个更麻木的词来形容我们:看客。
那么漠视是什么?它是一种愈是见人陷于窘境而愈发亢奋的畸形心理;它是一种完全对“人
道”和“恻隐之心”的不屑;它更是一种像套中人一样的封闭心理;它不会是一种明哲保身
的智慧,它只是一种根深蒂固于传统中国人心理的一颗毒瘤。用鲁迅的一句话说就是:劣根
性。
我们常常能见到大街上一大群人在围观发生在几个陌生人身上的不幸之事。出主意的颇少,
凑热闹的居多。一些本来还在赶路的人干脆站住了脚跟,一边津津有味地欣赏起来,一边暗
地庆幸能遇上这么一出值得一看的趣事。但是果真是趣事么?一位作家曾经说过:看一个人
是不是有教养,不是看他在桌面上打翻了什么作料,而是看他在看到一群人在围观时有没有
跟上去看。这里不是说要对他人之不幸之事漠然处之,而是要你至少不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
麻木的看客。而是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尽你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康德说,人世
间天天会遇到大量来自多方的指令,却还有一个“第一命令”¬――任何人不问根由,
必须服从。正是这个“第一命令”,使人道未灭,使地球不坠,使文明延续。而孟子说的恻
隐之心,即一个成人见到一个孩童即将落井便会不由分说地一把拉住,便是在冥冥中接受了
这个“第一命令”。
所以所谓的性善论就是要告诉人们,恻隐之心人人有之,而漠视则偏对恻隐之心最大的麻木
。麻木的不仅是对陌生人的不幸之事,更是对自己本身之于人的一种莫大的健忘。余秋雨先
生曾说:“你们滔滔不绝地唠叨了一生,怎么不说说自己是谁!”
是的,我们总是在为自己的漠然寻找着各种理由,但是我们从来很少这样告诉过我们自己:
帮助他人是对恻隐之心的一个最起码的负责。我们总是在认为这件事发生别人身上是多么地
有趣,但是却从来很少想过如果同样的事情终于有一天发生在我们身上了,我们是不是也成
了动物园是任人观赏的动物了呢?
古城托莱多(Toledo)的档案里这样记载(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一本书中谈到):先后有四十
多万人被处决,罪名全是莫须有,定罪的惟一根据是揭发、告密、摇言、批判。执行死刑的
那天,全城狂欢,揭发者和告密者戴着面套,作为英雄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批判者不戴面
套,道貌岸然地紧随其后。再后面是即将处死的被害者,全城百姓笑闹着围观着向他们丢掷
石块和垃圾。实证意识、怀疑精神、同情心理,一丝无存。甚至,连下次会不会轮到自己的
担忧,也一点看不出来,大家都在“围观的亢奋”中表演着自己的麻木和高超。
的确处在那样的一个社会是挺值得令人同情的。所幸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
要不然多少年以后我们就是那些像托莱多人一样被人同情的可怜虫。所以还犹豫什么?前面
有人遇到困难了,你帮着想办法。前面有人陷入境了,你帮着替他解围。如此,让漠视再也
不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发芽的土壤,让人性的阳光彻底打破人际间的隔阂。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192.168.18.8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