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phwa (有阵风吹过), 信区: Original
标 题: 汾河汾水汾酒香 2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Jun 6 19:49:16 2007), 站内
住在洪洞(tong第二声),洪洞是个历史古城,古到什么年代,那要翻翻图书馆的典籍了。
估计,也是尧舜年代就有了。“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这个地方靠近汾河,形容它波涛
澎湃”,洪洞之名就是这么的了。
洪洞是个县,属临汾。县城虽然不是很豪华,但也是很大的。据说,洪洞可以
不知道,但不能不知道大槐树。
我们现在听到“移民”,或许又该感叹“移民”的主体了:他们家真......现在称移民
,大多是说要“移”至国外,去做另一个国家的“民”了。
古代中国,战事纷多,如想苟全于乱世,“移民”,或许是个好办法。国人素来安土重
迁,特别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年代,想要举家“移民”,那是何等毅力,那时候,“移民
”这词大概还没有,从一地到另一地,叫“迁”,我们现在住新房,大概还会贴上一个“乔
迁之喜”。
因为“安土”,所以,更怀旧,更对祖宗有种莫名的崇拜,纵若有碍“迁”,也必回首
叩祖。“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屈原也如此感性。
早以前听说,也了解过,客家,这个神奇的民系(民族的细分),是从秦始皇年代历经
数次千辛万苦,万苦千辛,开始向南迁移的。我也知道“祖宗在中原”,具体在哪里,我也
就不知道了。
不到山西,恕俺孤陋寡闻,确实不知道“大槐树”。“大槐树”,原来就是一棵大槐树
,据说,很大很大,遮荫数亩,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祭祖的地方。
六百多年前,因为天灾(连年非旱即涝)人祸(元朝明初战争、起义等等),中国很多
地方人烟稀少,而山西,因为太行山的天然屏障,人丰物茂。
统治者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僻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
务”。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决定了从山西移民垦荒的战略决策,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浩大
的,历时数朝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1]
大学选修《客家文化》,听老师讲过:听说客家人的尾脚趾是双趾甲的[2],不知道是
不是?老师的问题,引得很多人顾不得文雅,当堂捏脚。在洪洞移民的传说中,我找到了这
样的“依据”。但在客家南迁的记载中,我还没有找到明朝南迁的记载,难道,我也是从大
槐树下“移民”而来的?在洪洞,我没有找到更多的记载,或许到哪天全国族谱出版的时候
,我可以自翻阅查证了。
酒量是不行了,汾酒是香的。来一杯汾酒,就当作是对祖先的纪念和膜拜吧,且不管祖
先是不是曾经在槐树下乘凉。
--------
历史记载(来自互联网):
1、[明朝移民分布的18个省(市)(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
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山西及东三省)]
2、元末,由于十几年的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天灾人祸,人民涂炭。明军将元
军赶到漠北后,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出现了许多无人区,真是“白骨露
于野,千里无鸡呜”。明朝建立以后,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这首先需要解决的
是劳动力和土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明政府采取了移民垦田的政策,即把“地狭人众”
的山西地区的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但故土难离,人们谁不留恋自
己的家呢?这时明政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须在
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下,晋北
的人来了,晋南、晋东南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
,熙熙攘攘,暗中祷告上苍,祈求保佑他们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
寸铁的百姓,数员武将簇拥着一个官员,那官员大声宣布道:“大明皇帝勒命,凡来大槐树
之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好似青天霹雳,人们都惊呆了,但不久就醒悟过来,他们受
骗了。人们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骂的,有呼儿唤女的,有哭爹叫娘的,但这一切都无
济于事。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
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跳,人们的哭声惊天动地。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
都是复形,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
--------------------------
http://blog.sina.com.cn/chinazhangbaohua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221.217.234.15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