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arkangel (死神之翼天使心), 信区: Poetry
标  题: 枝叶很多,根却只有一条——网络诗歌五年历程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Feb 24 11:13:59 2005) , 站内信件

诗生活网站创建五周年,网络诗歌五年历程:枝叶很多,根却只有一条

  2005-02-24 09:21:41



  2000年2月28日,女诗人莱耳在深圳创立诗生活网站,这是国内第一个综合性的诗歌网
站。五年后,诗生活网站已有12个论坛、6个友情论坛、诗人专栏398个、评论家专栏28个、
翻译专栏15个,是目前最大的汉语诗歌网站。诗生活网站五年的发展历程,是汉语诗歌在网
络的缩影,网络与诗歌的关系也由早期的“蜜月”期转入平和期。对于网络和诗歌的未来,
我们保持关注和期待的眼神。

  虽然枝叶很多,根却只有一条;
  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
  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叶和花朵
  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叶芝
  (诗生活论坛首页引语)

  早期网络诗歌萌芽
  “诗生活”(http://www.poemlife.com)创建五周年了。这样一个指标性的周年纪念
,正好为我们回顾所谓“网络诗歌”提供了契机。虽然“网络诗歌”必须被放在引号中,因
为对它下定义太过困难,但将它“历史化”,进行分析和反思,却是十分必要的。毕竟,从
发端到今天,网络和诗歌的突然“链接”与结合已造成了国内诗歌领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文学事实。
  其实,“网络诗歌”这个概念出现得相当早。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网络及其“泡沫”
的勃兴,已经有人开始“憧憬”“网络诗歌”。其中,杨晓民1998年的《世纪之交的缪斯宿
命:网络环境下的诗歌写作》算是一个典型而有趣的个案。这类想象和憧憬,也和诗坛生态
密切相关,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可以通过与网络“联姻”进行诗歌资源再配置,重组“诗
歌生活”。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自信的呼唤和设想多少都有些一厢情愿。
  与此大体同时,“网络诗歌”的萌芽已经“露头”。它的生长点首先是商业门户网站的
诗歌版和同人性虚拟社区,如较早的“网易”、“新浪”等的诗歌版和“新龙门客栈”;一
些文学网站,如“橄榄树”;以及各种BBS,尤其是高校的BBS,如“水木清华”;最后还包
括一些个人主页。它们的主要参与者是“网民”中的诗歌爱好者和“诗歌青年”,这里既是
他们获得了虚拟世界中表达自我经验和进行隐秘交流的平台,也充当了诗歌激情的“释放器
”。其中的一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凝聚力和群体。所以,胡续冬曾称1996-1999年是“网络
诗歌”的起步期,而由于它们还较少与诗歌界发生关联,我则称之为“网络诗歌”的史前史

  最先“触网”的“诗人”们包括桑克、王雨之、孙磊、胡续冬等。其中桑克是1997年开
始接触网上的诗歌内容,后来开辟了诗歌专栏。由于他所抱持的积极和开放的态度以及长期
的活动和努力,他也成为了后来“网络诗歌”中的重要人物。此时,这些参与者也越来越多
地认识到网络的拓展可能性而力图超越“小打小闹”。1999年,则又有网名“百晓生”的《
诗坛英雄排行榜》在“网易”上出现,加上当时诗歌论争的背景,引起诗坛轩然大波。这也
暗示了诗歌界被卷入网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几乎不可避免。
  在“网络诗歌”摆脱初级阶段,进行深化和拓展的过程中,“诗生活”网站的成立(200
0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国内第一家独立的诗歌综合网站。桑克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时,他已经开始对网络和诗歌的关系进行更深的思考。到这时,网络已经开始打破了诗
歌的既有格局,成为了诗歌界的重要媒介。随着各种网站和论坛不断涌现,“网络诗歌”的
建构裹胁进了许多重要的诗歌力量,并在热闹和混乱中形成了初步秩序。在这个秩序中,“
诗生活”是其中重要一极,也为同类网站提供了基本模式的参照。

  这五年:从热潮到平静
  可以说,2000年到2001年形成“网络诗歌”的热潮。它几乎是一场诗歌运动。继“诗生
活”之后而起的,如北大背景的“文学大讲堂”、“终点”、“他们文学网”、“界限”、
“南京评论”、“诗江湖”、“橡皮”等等,也共同带动了量与质上的全面提升。同时,不
同的站点又代表了不同的“网上诗缘”,不同的写作群落乃至生态。在这“多种关联,全面
发展”的过程中,首先,网站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如诗歌资料和搜索类的站点,最知名的莫
过于“灵石岛”,它收录了丰富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等资料。其次,更多的功能和游戏方式
得到了开发,如“网络诗刊”模式,如自我经营的“个人专栏”,如“诗歌通讯”的信息传
播模式等等。还有,已经在诗坛拥有地位的诗歌流派也纷纷在网上建立自己的阵地,“非非
”派和他们诗派就是例证。此外,就连诗歌写作本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在形式上的“
多媒体化”乃至“数字化”,诗歌主题和写作方式也在变化。一些人已经开始谈论“电子写
作”了。就这样,诗歌界的“地形图”由于网络而被重新绘制了。“网络诗歌”使得诗歌的
发表机制(比如登录发个新帖子)、评价机制(比如“拍转”)、承认方式(开山老祖、老战友
、“牛人”)和生活方式(其影响甚至延续到网络之外,比如“版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于网络和诗歌界发生了多种复杂的关联,“网络诗歌”也和诗歌的整体进展联系在了一
起,互动密切:各种诗歌活动,现在似乎都离不开网络这个“场子”。
  热潮之后,“网络诗歌”经过整合而形成了所谓“割据局面”。它改变了中国诗歌,也
得到了诗歌界的承认。各种刊物推出栏目介绍它,出版界有了专门的网络诗歌选本。但人们
也开始了对它的反思。桑克、胡续冬、燕窝、拉加渡等参与的《关于网络与诗歌的对话》是
一个较为重要的文本。其中,胡续冬提出了一些反思,提醒对网络“不要过度开采”;燕窝
则被称为“网络土著诗人”,她在当时直言“喜欢割据”。自那之后,尤其是2003年之后,
“网络诗歌”已经不再是具有轰动性的运动,而进入了平静的发展期。几乎所有的重要诗人
都已经和网络发生了关系,其中一些更成为了“斑竹”。“网络诗歌”已经是诗歌生活中的
日常部分了,争议性减弱了,也随之不再火爆,人们已经视之为当然了。
  当“诗生活”的生日(2月28日)临近时,我们重新浏览它网上的“大事记”,仍然会浮
想联翩。我们身处在“网络诗歌”的历史进程之中,身处于它的嘈杂、混乱和活力之中,因
此,很难达到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改变了诗歌场域,又成为了诗歌版
图上的重要“省份”。同样可以肯定的则是,这一进程还会继续,因为它的潜能似乎尚未穷
尽。    □ 王璞


--
我带着天使之心降临
却让这片土地饱尝苦难
我想阳光普照大地,却不料竟成
                   赤地千里
我想送来甘露,却不料引来
                  洪水滔滔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 [FROM: 192.168.36.17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