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arkangel (死神之翼天使心), 信区: Poetry
标  题: 年度诗人提名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2月28日17:06:15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darkangel (死神之翼天使心),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年度诗人提名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2月28日17:02:46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年度诗人”提名

  2005-02-28 09:31:38



  第3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视野宽阔 兼容并蓄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的提名名单显得相当丰富多彩,他们分别是
:老而弥坚的朦胧诗宿将多多,正当壮年的实力派诗人张执浩,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诗
人鲁若迪基,“在先锋的路上狂奔”的余怒,2004年颇为活跃的青年女诗人李小洛。
  旅居国外多年的多多在2004年回来,给躁动而喧嚣的中国诗坛带来慰藉。他那不减
当年的创造力有力地照亮了中国当代诗人中年过后难出佳作的阴影。这个把诗歌当作玩
具的白发苍苍的儿童,总是让人想起诗歌来到人间的最初理由,令人们恢复对诗歌的信
心。
  从年龄上说,张执浩面临着某种尴尬,如推荐评委杨克所言,比他早几年出生的诗
人,在文学最火热的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大显身手,各种写作可能性几乎都被尝试殆尽
;而更年轻的一批诗人已经崛起,另一种“开始”已经发生。所幸的是,张执浩依靠个
人力量“杀出重围”,不是靠某首诗,而是依赖持之以恒的写作。
  鲁若迪基是普米族诗人,他的具有民族特点的体验方式和表达方式,给我们带来了
新鲜的感受。诗人于坚认为,鲁若迪基的诗立足于土地和故乡,因此带有朴素而持久的
动人魅力;虽然他用汉语写诗,却保持了独特的民族风味和个性体验,这在少数民族诗
人中是难能可贵的。更有论者指出:“鲁若迪基的诗有着大地般的简明和清晰,他用的
都是短句,节奏感强,但他的诗歌核心却是指向大地,指向自己生活的乡村世界,所以
,他的诗歌是及物的,有着柔韧的精神质地。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诗歌里,我读出了一
种当代诗人笔下不多见的喜悦之情。”
  滴水穿石,贵在坚持。在先锋道路上奋勇向前的余怒,终于也在2004年捧出了厚厚
的《余怒自选诗》,至此,余怒特异的写作才华毕露无遗。他对于荒诞的持久观察和以
意象作为主要诗歌语言的方法,在中国诗人中显得独特而个性。在他的周围,以他为核
心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不解诗群”。
  与以上“坚守”的诗人们相比,生于1973年的女诗人李小洛显得更加“与时俱进”
,她换了一个笔名回到了诗歌队伍,吸收了诗歌写作的最新探索,将自己的笔伸向存在
的现场和背后。因此她的作品中也就更多地传达出在这个消费时代女性的精神秘密。因
此,这样一份诗歌提名,充分展示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委们宽阔的视野和兼容并
蓄的美学风度。

  提名名单

  多多
  多多,原名粟世征,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
》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出国,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
学院教授。多多系朦胧诗主要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
多诗选1973—1988》、《多多诗选》等。
  在上世纪70年代,多多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现代诗歌的探索者之一,其代表作《玛格
丽和我的旅行》、《手艺》、《致太阳》等,早已成为汉语诗歌的宝贵财富。而在旅居
欧洲的十几年间,多多创作不懈,获得国内外诗歌界的普遍尊敬。诗人黄灿然说:“他
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结合了现代与传统,而且在于他来自现代,又向传统的精神靠近,而
这正是他对于当代青年诗人的意义之所在。”格里高利·李(Gregory Lee)在英译多多
诗集的导言中写道:“在多多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近来中国现代主义的最新鲜的表现
之一。他是一位纯粹的中国诗人,还是一位完全现代的诗人,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
出某些经过选择的世界主义的影响。”
  2004年,多多回国成为国内诗歌界的大事,而他发表在2004年第8期《书城》杂志
上的《多多小辑》,展示了他最近两年的创作风貌。编者凌越认为,这位五十开外的诗
人在这样的年龄依然保持了这样的力量,这是非常难得和可贵的,对于中国的诗歌写作
者具有榜样的作用。

  张执浩
  张执浩,男,1965年生于湖北荆门,现居武汉,系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在转向小
说写作一段时间后,2004年,张执浩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等文学杂志
上发表了大量诗歌作品,再次引起诗歌界的关注。张执浩认为: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而
是生活出来的;不是找到的,而是等到的;不是外面的,而是里面的。
  作家林白说,张执浩的诗中盛满了生命的爱与痛。“这种痛感不是纸上的疼痛,也
不是一种遥远的疼痛,不是‘俄罗斯的暴风雪’。读张执浩的诗,你会明确知道他身在
何处。他的痛感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跟我们的身体、身边的事物有摩擦。他的
疼痛感是可以传达到我们的血肉里的。‘我知道大海的苦胆早已为此碎裂/我挤着自己
所剩无几的甘美之心/潜下去,直至心碎’。”推荐评委、《中国新诗年鉴》主编杨克
认为,张执浩是同龄人里少数依靠个人力量杀出重围者,他不是靠某首诗,而是依赖持
之以恒的写作而逐渐彰显。他为诗而诗,没有鲜明的艺术立场恰恰就是他的写作姿态。

  张执浩说:“我还在路上,还在摸索,在东张西望。”文学批评家梁艳萍认为,这
种“在路上”的感觉应该说是一个作家的最佳状态,它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意味着不
断的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

  鲁若迪基
  鲁若迪基,男,1967年生于云南,普米族。上世纪90年初开始诗歌创作,2001年出
版诗集《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获得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大奖——骏马奖。鲁若
迪基说,他的写作原则是书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并且坚持有感而发。
  2004年,发表于《大家》杂志6期上的《鲁若迪基的诗》引起诗歌界的广泛关注。
推荐评委庄伟杰说,鲁若迪基的诗叫人眼前为之一亮。他在背靠“神山”和怀抱“村庄
”中注入朴素而澄澈的情愫,自由地律动出对大地对生活对自然的特殊理解和分外动情
,也许这就是这位陌生而熟悉的新诗人灵魂的质量和诗歌的分量。
  诗人于坚说,鲁若迪基感受世界的方式是普米族的,而用汉语表达出来的时候,并
没有丧失其独特和朴素,没有模糊与土地、故乡的联系,这在少数民族诗人中是十分难
得的,也是他的动人之处。诗评家马绍玺认为,这种沁入我们的心房天真的诗歌气质,
应该是鲁若迪基从自己的民族地域文化中继承的最好的美德。面对今日诗坛,我们甚至
可以把这种诗歌美德视为是“边缘”对“中心”的一种颠覆,这也恰是少数民族诗歌在
今日诗坛的文本意义之一。可以说,在2004年,鲁若迪基的出现是诗歌界一个意味深长
的事件。

  余怒
  余怒,男,原名余敬锋。1966年12月生于安徵省安庆市,毕业于上海电力学院企业
管理系,现任职于电力系统。是“不解诗群”代表人物,出版有诗集《守夜人》,
2004年推出《余怒自选诗》(华文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余怒引起诗歌界瞩目有两个因素,一是富有命运感的荒诞,二是意象的出色运用。
有论者指出,以文化认知系统为主要材料资源的“泛学院化写作”和以现实具体场境为
主要材料资源的“口语写作”构成了上个世纪90年代汉语诗歌最大的两轴,而在此之外
,余怒式的写作造成了主轴远侧的另外一轴。可以说,通过对“意象”——这一久存于
诗歌中的审美元素——具有开创性的“重新使用”,余怒于现代汉语诗歌中“发明”了
一种新的写法。“它不能具体解释,但可以具体感受;它不易确定边缘,但可发现深度
。”诗歌评论家陈仲义总结说,诗坛“冷面杀手”余怒接通北岛的气脉,成为意象主义
在中国本土又一变异奇葩。
  台湾诗人黄粱这样评价余怒诗歌的艺术特征:“余怒是一个新世代先锋精神的典范
,它质疑威权与俗世价值标准的方式不是反抗,而是彻底的背离。他拒绝接受集体意识
的任何诱惑、框限,他是心灵自由的个人。余怒诗有两大主题,一个是遭遇虚无,一个
是刺穿荒诞。比如《秃鹫》,描写噬人的时代、噬人的城市,以及个人、群众在城市时
代中的挣扎;还有那个要命的广场,令夜晚充满腥臭……余怒企图要翻起你的肠胃。”


  李小洛
  李小洛,女,1973年生于陕西安康,现居旬阳。李小洛的诗歌写作最早要追溯到上
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这位曾用笔名“李亚明”的女诗人,在2004年度以“李小洛”的笔
名发表诗作,引起诗坛的注意,发表于《花城》杂志2004年3期的组诗《孤独书》尤其
受到关注。
  “省下我的恋爱,节省玫瑰和戒指/省下我的泪水,去浇灌麦子和菊梅”。这是李
小洛《省下我》一诗中的句子。《诗选刊》主编郁葱在回顾2004年中国诗歌时说:“我
喜欢简单,也喜欢繁复,我喜欢思想,也喜欢感性,李小洛的诗让我有了多种感受。没
有什么感受没有被诗歌写过吧,我们在期待的只是新的写法。新写法的意义,在于引领
我们以新的思路‘复习’一遍早已烂熟于心的陌生感。当不为主题写作已经成为常识的
时候,‘省下’这个世俗、亲切又苛刻的词,仍然使这首诗成为打动阅读者的鲜明样板
。”
  诗评家赵卫峰认为:李小洛的诗中,性别特征无意间被放下了,但又不是那种作为
写作策略的有意的性别换位;它显得自然,行文因此真实,动人;至少,其文本所提供
的,既是个人的,又是众人的,那个叫“共鸣”的词在此显然就找到了它的位置。一般
女性诗人不常用或不愿用的反讽、自嘲手段在李小洛诗中较常见,但它并不显得玩世或
嬉皮,而是一种沉静中的自省与豁达。
  撰稿:本报记者 黄兆晖

  往届获奖者回放

  2002年度诗人
  【于坚】
  授奖词
  在这个日益光滑的世界,于坚的诗歌是少有的粗砺言辞之一。他的诗,经常以“非
诗”的方式出现,经常通过对现成美学秩序的反动来敞开诗歌写作新的可能性。这是一
个从语言的另一端进入诗歌世界的人,是一个站在诗歌反面的美学异端,但他简朴而百
无禁忌的写作,的确重新唤起了我们对存在和事物的挚爱。他在二OO二年度发表的一系
列新作,有着诗人性情的天真流露,并将接续传统的情怀和风尘仆仆的个人魅力结合得
完美无缺,他的语言,也因挣脱了底层的土气而获得真正的诗性光辉。于坚的写作提醒
我们,应该是时代和它的美学向诗歌妥协,而不是相反。

  2003年度诗人
  【王小妮】
  授奖词
  王小妮的写作沉着,从容,充满耐力。她是当代中国少数几个越写越好的诗人之一
。她的诗歌优雅而锐利,她的语言简单而精确。她置身于广袤的世界,总是心存谦卑,
敬畏生活,挚爱着平常而温暖的事物。她迷恋词语的力量,并渴望每一个词语都在她笔
下散发出智慧的光泽和悠远的诗意,她的写作充分体现了诗人在建构诗性世界时面临的
难度,以及面对难度时诗人所能做的各种努力。她发表于二OO三年度的《十支水莲》等
一系列诗作,深刻地阐明了诗人内心的宽广、澄明、温情和悲悯,也再次见证了她在诗
歌语言和诗歌节奏上的不凡禀赋。她良好的诗歌视力,充沛的创造能量,使得身处边缘
的她,握住的也一直是存在的中心。她的诗歌是可见的,质地纯粹,因此,也是最可期
待的。

--
我带着天使之心降临
却让这片土地饱尝苦难
我想阳光普照大地,却不料竟成
                   赤地千里
我想送来甘露,却不料引来
                  洪水滔滔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71]
--
※ 转载:·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7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