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utumn (autumn), 信区: Poetry
标  题: Re: 请问古诗爱好者一个常识问题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Jun 17 19:49:46 2002), 转信

关于“拗救”(ZZ)


  所谓“拗救”,“拗”指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或该用仄的地方用了平;“救”
指出现上面情况后,在本句或对句适当位置中,把另一个该用仄的字改为平,或
该用平的改为仄。
    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中皆有一个规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
数相等。有时候为了取得创作上的自由,古代诗人有的冲破正规格律的限制,采
用了一些不按常规的平仄格式。当然,这些格式并非离谱太远和十分拗口的。并
且也是有一定的规则可循的。这些诗句称为“拗句”。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
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
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
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
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本句自救】

本句自救,即谓在同一句中用拗救,一般用于对孤平的拗救。

【五言拗救】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第一字不能用仄声,否则全句除了韵脚只
有一个平声字,就成了孤平。(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
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必须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仄平平仄平。
例如《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
声“今”了。

【七言拗救】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
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九首》
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改用
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对句补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
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
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
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
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很多诗人喜欢用补救,因为它令得诗句的平仄有所起伏,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
喜欢救一下。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

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以
“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
实际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猿”
就未救。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拗而未救。


                            【拗而未救】


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三五”的位
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拗。另外还
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讨论。但是
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
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
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
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如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衰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即是这种句式。

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
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
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
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
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不能不论。




【 在 sharpswort (想作一把剑) 的大作中提到: 】
:   什么是拗救?我初学写诗,各位大虾多多指教则个。 :)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02.112.80.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